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其伟大。是因为人的“胃力”很强。我们的胃液,与牛、马的胃液的消化能力不相上下。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将大豆、芝麻、小麦胚芽、米糠等常规食品浸到牛、马、健康人的胃液中,食品在胃液中几乎同样迅速分解,转化成一种较容易被身体吸收的“黏液”。
原来。植物在抵御强烈阳光的酸化过程中,会生产出一种含维生素、多价苯酚类的“阻氧化物质”。胃液,则通过对这些“阻氧化物质”的低分子化运作,将其分解为可供人体吸收的分子,进而维护了生命所需。同时,这些物质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解毒、排毒、防病、治病“药力”,从而保障了身体的健康。
称其平凡,则是因为在五脏六腑之中,人对胃的重视,远远不如心、肺、肝、肾。即使得了胃病。也大都不以为然。殊不知,这已经铸就了人类最终灭亡的根基。
一些体虚的人,稍微着凉,或精神稍有一些紧张,就可能胃痛。消化力弱,无法“吸收”营养物。而这些未消化的营养物形成一种“对抗素”,进而制造出种种过敏、过激反应,让胃不得安宁。
现代人的疲惫,体质问题,都跟胃的健康有关。因此,应以最大的热情。最认真的态度,去呵护、保养、感恩我们的胃。
如何确保体内最易缺失的维生素、微量矿物质、纤维成分等,以满足大脑、身体需要。选项有三:一者,“合适”的食材,“用心”加工;二者,摄入合理的“营养补品”;三者。“亲手制作”健康食品。
在安全、营养丰富的土地(大海、江河)上,以自然法培植适于人类食用的蔬菜(鱼禽)。不要加味料,只要蔬菜(鱼禽),我们的大脑、身体就能获得“深度满足”。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深刻的甘美”。只有“深刻”才能被大脑接受,而不单是眼睛、舌头接受。如此说来。真正“合适”的蔬菜、鱼禽,将越来越难得。当然,不是价格高低问题,而是必须付出非常的劳力和时间,这是基础。
不过,仅有基础还不够,还必须“用心”加工。所谓“用心”,要点在于能否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本身的强弱相应。相应,就是能被消化;不相应,就是不能被消化。不被消化,再好的食材,再好的营养成分,都可能转化为引发过敏反应的元素,花粉、药物、食物中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选项,是如何吃“营养补品”。真正的“营养补品”,既便宜又简单,但也最没滋没味。而那些高价、稀缺的东西,大多数夸大其词,或因稀缺而“补则整体失衡”,反受其害。关键是要知道缺哪一种维生素、微量矿物质,然后,找到合适的,再就是适量。“不小心”吃多了,有害无益。
第三选项,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亲手制作”健康食品。
“亲手制作”的东西很多,比如发酵食品。
微生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再生苏生型”,一种是“*崩坏型”。譬如大米,放久了,就会发霉,*,这是“*崩坏型”微生物所致;而“再生苏生型”微生物之一的曲霉属菌发挥作用之下,大米则能成酒。
依据这样一个逻辑,让八十余种“再生苏生型”微生物,如光合成细菌、酵母菌、乳酸菌、曲霉属菌、放线菌等发威,就能造就“发酵食品”。
据酿酒专家称,这八十余种微生物都是无害的,即使吃到肚子里也没有问题。发酵的芝麻、小麦胚芽、奎宁粉、薏苡、糖、绿茶、低聚糖、蜂蜜等,可以培养有益菌群。这时,食品所拥有的营养素得以分解、低分子化,使人体更容易吸收,并能发挥阻氧化作用,即有助于抵御最近常常被提起的“过度活性氧”。“过度活性氧”,是造成成人病、癌、致过敏原等病症的重要原因。
总之,较之生豆,煮熟的豆子更有营养;较之煮熟的豆子,煮熟并发酵的豆子更好一层。这个秩序很重要,遵守了,身体与大脑“很高兴”。
要应用这个原理。芝麻、小麦胚芽、奎宁粉、薏苡、糖、绿茶、低聚糖、蜂蜜等,都可以经发酵后食用。而且,最常用的食品,都应考虑发酵食用。
如此,则胃功能将得到强化,既能“储存”真正的营养,又能“泄掉”多余的渣滓,从而对空腹感的控制能力也增强了,不会过度,不会不舒服。
胃平衡,则大脑、身体会“深度满足”,并促成大脑智力、身体运动功能的“强韧”发展。
“心地法门”。“桦岛食物链模型”:我们的屎、尿,经历微生物种群的发酵,然后,回归茫茫田野,滋养蔬菜,再通过烹调和嘴,回到我们的肚子里。
这类微生物种群,基本上都具有厌氧性。所以,无论在土地里,还是在人的肠胃中,它们都会过得很好,且都很努力地工作,认真的生活,以绵密的触手,温柔地呵护着土地,保卫着我们的身体。
“再生苏生型”微生物在田野里蓬勃发展时,屎尿被迅速分解、再生,土地因之而更加丰饶。野菜高兴,人也高兴。至于“*崩坏型”微生物甚嚣尘上时,则屎尿会迅速*,招致大量苍蝇害虫。野菜被虫子吃掉,我们的健康度也降到了低点。
所以,考察野菜的优劣,不在于我们肉眼所能见的花、茎、叶、根的长势如何,更应关注眼睛看不到的土壤。
人的心地也一样。禅宗原本被称为“心地法门”。其所观者,不是意识所感的喜怒哀乐或烦恼心,而是编织这种种心网的“心灵土壤”,它被称为“心地”。
不妨自问一下:我们的心地是“再生苏生型”,还是“*崩坏型”?这个反省非常必要。
个人的心地汇集起来,就是家族面貌;家族的心地汇集起来,就是国家形象。
不要在意别人看我们的眼光是否公正,而要从心灵深处去发掘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再生苏生型”心地,所施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遇强则强,体质更加强壮丰满,并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崩坏型”则相反:一个人遭遇压力,就可能自杀,或通过家庭暴力、恐怖事件去发泄,最后走向*、崩坏。
人类进化的正道,其身应存于善意的“再生苏生型”土壤,其心应存于“再生苏生型”心地。
不妨就从吃开始,追求甘美的野菜,找到适合自己的“发酵食品”。 然后,去建设“再生苏生型”的菜园,以让更多人吃上甘美的野菜或“发酵食品”。在这里,我们深入观察土壤,分辨“*崩坏”与“再生苏生”,决定改造与取舍。进而,谛观自己的心地,同时谛观更加广泛的族群、社会心地,寻求诸种途径,以至于“再生苏生”。
正文 第六卷 第九十章 慈爱冥想
天力灵示:慈爱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完整的灵性生活。有爱心做背景,我们的意图、经历都更容易开放、流动。虽然慈爱可以在许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养。
以下的禅修练习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重复的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发对自己和他人的慈爱及善意。你可以试试是否有用。最好找个安静的地方,每天复诵一到两次,每次十五或二十分钟,持续几个月,一开始这种禅修可能令人觉得机械化笨拙,甚至引发相反的特质,感觉暴躁或愤怒。发生这种情形时,特别需要对自已更有耐心和宽容,以友善和宽容的精神接纳生起的一切。当时候到了,即使面对内在的困难,也会培养出慈爱。
慈心观练习
以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身体放松、静止,尽可能让心灵安静下来,把计划和占据内心的事放下,开始在内心直接对自己复诵下列句子。你必须从自己开始,因为不爱自己,就不可能去爱别人。
愿我充满慈爱
愿我安好
愿我安详自在
愿我快乐
念这些句子时,也可以运用佛教的意象:把自己观想成年轻可爱的小孩,或观想现在的自己正被一颗慈爱的心拥抱。让感受从字句中生起,可以自行调整文句和意象,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字句,能够打开自己的慈爱之心。然后一再重复这些句子,让这些感受渗透身体和心灵。
重复练习这种冥想数周,直到对自己产生慈爱的感觉。
慈爱传播你我。当你觉得已经准备好了,在同一个禅修时期,可以逐渐扩大慈心观的对象,将其他人带进来。在自己之外选一个恩人,某个真正关心你的人。在脑中想象他或她的样子,仔细复诵相同的句子。“愿他(她)充满慈爱”,以此类推。当你培养了对恩人的慈爱,再开始把你爱的其他人带进来,观想他们并复诵相同的句子。唤起对他们的慈爱感。
接下来,你可以逐渐把其他人带进来:朋友、社区成员、邻居、任何地方的人、动物、整个地球和一切众生。接着,你甚至可以尝试把生活中最难相处的人带进来,希望他们也充满慈爱和安详。练习一段时间后,会发展出一种稳定的慈爱感,你便能把许多人带进这十五或二十分钟的禅修中,从自身开始,扩及你的恩人、你所爱的人与一切众生。
然后,你可以学习在任何地方都能练习,在塞车时。在公车和飞机上,在候诊室及其他地方。当你在人群中静静练习慈心观时,将会立刻感受到与他们奇妙的联结,这就是慈爱的力量。它能使你的生活平静下来,并和自己的心联结。
“慈爱”是一种平静中崛起的力量。在其中,你会发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和善,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温暖、欢乐。
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状态。
冥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两个协调:身与心的协调,左脑与右脑的协调。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冥想,那么冥想就是和自己在一起。
我们在大多数清醒的时候,都是和别人在一起。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自我催眠的方法,达到协调的目的。例如和同事、客户、亲人在一起,或者是和电视剧、文艺作品里面那些虚幻的人物在一起,我们很少和自己在一起。 但是只有和自己在一起,我们才能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力量。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归根结底,我们要靠自己打拼,而别人的帮助,虽然很重要。但那不是决定性的。所以,和自己在一起,意义非常重大。
在所有的瑜伽冥想体系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瑜伽语音冥想的功效那么直接、久经时间考验或广为人们使用。如前所述,瑜伽语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气的功法一起配合着练中,也可以中身单项地练习。
瑜伽语音冥想又称曼特拉(ra)冥想。梵语词“曼特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曼”( man)和“特拉”( tra)。“曼”的意思是“心灵”。“特拉”的意思是“引开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组特殊语音。一个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语音上,就能逐渐超越愚昧无知和激情等品质,而处身在善良品质的高度上。从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处发展,逐渐演变为完美的禅,而最终地进入入定状态。
试图凭借注意力使心灵保持专注在某一对象事物上,是违反心灵的能力的。这样做是困难而徒然的。这实际上也是违反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