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 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 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的时候。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 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 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就是挟持和强迫。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强迫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 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他就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 。 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 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哦。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呗。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 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 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 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 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 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 。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我们对教育应持什么态度?将它的意义下降到最低。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 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 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 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物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 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正文 第六卷 第九十六章 与父母和解

天力灵示:已经成人的我们,与我们年迈苍老的父母之间,仍有着各种各样的纠缠甚至冲突。从“妈妈很少把我抱在怀里”,到“我一直不把头发扎起来,因为我爸过去经常嘲笑我的扇风耳”,以及在不恰当的时候打到脸上的一记耳光,不断重复的令人难堪的言词,偏向其他孩子而忽视自己,控制过严。。。。。。我们可以抱怨父母的事情,似乎永远也列不完。这些痛苦的回忆反复被唤醒,甚至扰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柳柳以母亲为耻。“她经常指着肚子上的伤疤告诉我,知道我生你多不易吗?”这让柳柳觉得母亲是个可耻的敲诈者。“她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我的人生:我上大学时刚和男生交往,她就骂我不要脸!我刚二十出头她就催着我赶紧结婚;等到我离婚了,她又天天唠叨:我看你怎么嫁得出去!我真绝望: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我今天的一切不幸,几乎全是她造成的!”
    已经38岁的媒体总监童佩佩一直单身,她自嘲自己有恐婚症。“而这与我父母有很大关系。”她说,“他们是最失败的父母!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充满内战。我每天一睁眼,就听到他们在争吵,甚至互相扭打在一起。这就是我看到的婚姻样板!我怎么能够相信婚姻呢?”
    的确,我们今天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可能就是由原生家庭带来的。他们是有缺陷的父母,他们受到指责可以理解。而那些对孩子爱得太多的父母,同样免不了被指责的命运:对孩子过度关注,让 他们感觉不到自由。为什么要翻父母的旧账?必须承认,埋怨父母,有时候是一种解脱。“成年以后对父母的抱怨,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需要这种抱怨,这些抱怨可以使我们的某些问题合理化。轻而易举地把账记到父母的头上。”
    然而,把成年后失败的责任全都推到父母身上,则可能是无法摆脱儿时对父母的依赖。
    47岁的邓刚无法谈一次正经严肃的恋爱。坐在精神分析师面前,他不断地抱怨父亲不懂温柔。可耻,没有能力让妈妈幸福。“心理治疗师突然对我恼火,他说,你反复地倒腾这些痛苦的记忆,就是想为你不敢结婚找借口!但这些不是你父亲的错,而是你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些言辞虽有些过分,但却让邓刚清醒了,他看到了自己为什么一直藏在父亲背后: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
    “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能使我们获得某种快感。只要是爸爸妈妈的错,在自己没能力保住工作或者留住爱情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责任。这样,我们仍然束缚在幼年时对父母的依赖关系里,并且通过对父母的不断责怪来保持这种依赖关系。”
    通常,这会通过更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事业上不求发展,不愿意结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