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这个人有成见。既然已看我这个人不顺眼,那无论再怎么改变,父母还是会觉得碍眼,所以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改变的念头。
对人格特质的批评语:“你怎么这么笨,考这么差!”“你是个说话不算话的人,没准时回家!”“你老是撒谎!”
对行为的批评语:“这次考试,你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很不可取。”“你没做到答应我的事,造成大家许多困扰。”“你去了网吧却没有告诉我,让我很担心。”
当孩子分享心事时,不作出早就了解的模样。青春期孩子常常觉得自己的感受是独特而唯一的,所以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动机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不爽。 比如,孩子回来告诉家长。班里有个男孩子,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都在低头读书,自己从不吃午餐。问他,他总说自己不饿。直到有一天。老师对大家说, 这个同学家里很穷……孩子好像有了天大的发现,语带惊奇地说:“爸, 原来是这个原因呢!”而此时爸爸却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这样啊。”如此“想当然”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被浇了一头冷水,和父母交流很没趣。
再举个例子。周末孩子用发胶做了一个新发型(正准备出门),爸妈一眼看穿他的心事,马上追问:“今天这个聚会有女孩子是吧?”这么做会让孩子举得十分不悦,感觉好似逃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对孩子年轻的心灵来说,世界中有许多新鲜的事物,等着他们去接触体验。当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些成长的心得,父母应该用积极配合的态度来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听孩子的心声,而非父母自己的角度,就能跟孩子做真实的交流。回答上面第一个例子,较好的回答是:“真的啊。这还真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呢!”
尊重孩子的*。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被当成大人对待。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所以一些福尔摩斯的侦查举止,其实都不该出现。例如偷听孩子打电话,偷看孩子日记,或者是上网看孩子的留言等等,这些行为美其名曰是为了了解孩子,事实上,家长做了一个很糟糕的示范——只有我们自认是在关心别人,就可以不在意别人的*。而这往往是破坏孩子对家长信任度的首要杀手。
所以,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制订一个专属的“孩子的*合同”,写下什么事情是父母想知道的也可以知道的,而哪些事属于孩子的*。订好后父母就该完全尊重, 不侵犯孩子的权利。
当顾问,不当领导。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父母说话时的语气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开口就是下命令——
“你应该……”(你应该用功学习,你应该收拾房间……)
“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变发型……)
就说明父母自视是孩子的领导,当领导说话,孩子只能接旨服从。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当成大人,受到尊重时才能与父母理性沟通。因此,“领导”型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常会吃闭门羹。
换一种语气就会有效多了……
“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我建议你找个时间收拾房间……)
“我建议你,……可能有……坏处。”(老妈提醒你,剪那个发型可能会让老师 有意见……)
这样如顾问般的开口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同时也能表达父母的关心之意 ,一举两得。因此,聪明的父母做顾问,而不是做领导,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
不说“但是”。有些父母听从心理学家的建议,常找机会和孩子交流,要听孩子说话,于是他们耐着性子听完了孩子要说的事,接下来就说:“是,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错的。”
有些父母也的确花了时间称赞孩子,说出口的却是:“你很聪明,但是就是太懒了些”。
这些原本想传达善意的沟通,会因为父母所用的“但是”一词,而导致前功尽弃。
因为孩子老早就学会了,“但是”二字之前都是场面话,只有“但是”后面接出口来的话,才是父母真实的心声。
例如,父母说——
“想打球是好事,但是现在应该以学习为重”
这样的话传到了孩子的耳朵,他们所听到的意思就是“除了学习,一切免谈!”
父母前面的那些善意,就完全被抹杀。所以,建议父母在跟青春期孩子互动时,要尽量避免“但是”这个词出现在关键时刻的对话当中。
不说“但是”,那该说什么呢?
建议父母用“如果……会更好”来取代:
“想打球是件好事,如果你能先把功课做完,那就更好了……”
再举个例子:
“我知道你累了,但今晚的喜酒,你一定得陪我们去。”
这句话稍做修改,孩子听起来就顺耳多了:
“我知道你累了,其实爸爸、妈妈也很心疼,如果你能够打起精神,陪我们去喝喜酒,还可以见到你最喜欢的堂哥,你也会很开心的。”
澄清语意的沟通法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意见有过多解读,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反弹。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父母可以用一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做语意上的澄清——
“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例如,可以如此说:“我的意思不是想管东管西,限制你的自由,我的意思是,我有些担心,你晚上不睡觉,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又比如:“老爸、老妈的意思不是说你的朋友都不好,我们的意思是说,他们的想法也不见得都对,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做建设性的批评。在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应使用建设性的批评技巧来开口,以成功地协助孩子矫正行为。
例如,孩子早上出门,来不及吃早饭。
伤害性的批评——“你看看你,又起来晚了不吃早饭,你每天都这样,你就是赖!”
建设性的批评做法:
步骤1:说事件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交代自己所指的是哪一个事件。
比如:“你今早起晚了,出门没吃早饭。”
步骤2:说感觉
父母接着应该说明自己的情绪状态。
比如:“我很担心,你这样做会伤身体。”
或“我有些生气,因为你答应要吃过早饭再走,结果却没做到。”
步骤3:说期望
表明自己对孩子行为改变的期望。
比如:“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都吃早饭。”
步骤4:说好处
说明这样做的优点,对孩子的好处。
比如:“我相信这样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一气呵成,就会是:“你今早起晚了,出门没吃早饭。我很担心,你这样做会伤身体。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都吃早饭。我相信这样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掌握了以上的原则,父母就能轻松地避开亲子沟通的地雷。矛盾不在,和孩子就能沟通无碍!
正文 第六卷 第一百零六章 与潜意识沟通的冥想
在众多会员的一致要求下,天力亲自为大家做与潜意识沟通的冥想引导。以下是天力的冥想引导词:
请你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慢慢的闭上你的眼睛,慢慢的吸气、呼气,让自己的心缓缓的静下来,去感受只有自己存在的世界。
冥想是心理学中放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你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和你的潜意识进行沟通和交流。今天我就带大家进入:大树的冥想。
先让大家感受脚踏在地板上的感觉,轻轻地压一下地板,柔软舒适的感觉。
现在我让大家想像自己是一棵树,不知道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也许是山顶的一棵松树,也许是湖边的一棵柳树,总之先想象自己是一棵树,想象你的身体是笔直的,现在深长绵厚的的呼吸贯穿着你的身体,深深地吸气,吸上来大地的那份营养和爱,当你深深的呼气的时候,想想你的两只脚像树根一样开始慢慢地扎进深深的土地,用这样的方式站的既挺直又有力,同时想象你的两只手臂向上上升,包括你的毛发都变成了树的枝叶,然后向上,向四周伸展,向着阳光,向着白云,向着清风,向着广袤的世界无边无垠的伸展,慢慢的你会听到越来越有感觉的音乐声,当你向上伸展连接阳光雨露的时候,你也感觉到你的脚在大地之下向四周延展,如此你在大地之下用你的繁密的根系与其他的树相连接,你们牢牢的彼此缠绕彼此,支持彼此,同时,当有微风吹过的时候你的枝叶迎风摇摆,在这微风中传递的信息经由你的枝叶接收到,然后传递给你周围的其他朋友。
现在,你也许想把你的身体轻柔的摇摆,你会看到你在一片广袤的森林之中。你是浩瀚绿色海洋中的一棵,所有这世界美妙的气息在每一棵大树的枝叶上跳跃、流淌和传递。你看到你是这广袤森林中的一棵树,每一棵树都以他顽强的生命力在向大地和天空伸展,他们与天地融为一体。同时他们享受这天地之间至高无上的营养和爱。在你摇摆的时候把你不想要的烦恼、把你多日来的疲惫随风飘散开,你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有力,同时也越来越柔软。你看到那棵树的形象如此的高大挺拔也是如此的俊秀和葱茏,同时你也看到那个广袤的森林有浩瀚的能量,在更大的空间里,宇宙包裹着它的能量,里面有所有你需要的健康、幸福、快乐和爱,你是如此的自信,如此的有力,现在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我想邀请你将你的感觉环绕你的身体,回到你身体的形象,你的头、你的肩、你的前胸后背和四肢,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慢慢地收拢这些枝叶和根系。收回到你的身体里面,你知道他们存在,同时别人看不见,当你收回来的时候,你还保留着那样一份有力和自信,当你听到音乐渐渐远去的时候,你就会更多的回到你的身体。感觉一下经过刚才的伸展,你的身体变得柔软、灵活、充满能量,带着对身体这样一份全新的惊喜的认识,我们开始今天的生命、生活的旅程,现在你可以慢慢睁开你的眼睛了。当你醒来的时候,你会感觉你的身体是无比的轻松和舒服。现在。请大家缓缓睁开眼睛。
看到大家都把眼睛睁开了之后,天力问了大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去过香港吗?”把大家从冥想状态拉到了现实中来。接着上一课的话题“分清三件事”的话题,我们继续来探讨各种身份和角色中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