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卫公往椅背上一靠,嘴角露出一丝讥诮:“你觉得这样的报告,皇上会相信吗?”
“阿弥陀佛,”玄奘轻颂一声佛号,“佛法无常。色不异空。”
李卫公盯着玄奘的眼睛。玄奘平静地垂下眼帘。他虽然已经年近四十,经历西域天竺的千辛万苦,却仍然面如冠玉、肤若凝脂,目光清澈。雍容大度,脸上没有一丝皱纹,仿佛还是十六年前从长安出发时的那个翩翩美少年。
李卫公没有说话,而是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晚风穿过大堂,左厢房那巨大的开平方机器发出吱吱的响声,勾起了他一些不算美好的回忆。于是他一摆手,是要身边护甲卫士稍微退下之意。然后再次用极其轻微的声音说道:“我知道你还有另一个故事的,你就说吧。”
玄奘双手合十,“另一个故事卫公确定要听?”
李卫公微笑着睁开了眼睛:“圣僧请讲。”
“贫僧说。在五指山下收了一个了不得的大徒弟名唤行者悟空,其身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最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此。贫僧还说,这副皮囊前世是如来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不听说法;言行轻谩;故被贬真灵转生东土经受十世轮回的苦难,这与我那大徒弟被压五指山竟是异曲同工之妙。李卫公,你不曾生疑吗?
“贫僧说,第一次遇险是见到了六个剪径的蟊贼,最后蟊贼被大徒弟悟空打死。为此贫僧不免念叨了他几句,岂料他竟负气而去。最后贫僧靠观音给予的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收复了劣徒。李卫公,定心真言。何谓定心真言?这世间能勒住戾气的紧箍儿又是何物?悟空悟空,既然是空,何须要悟?”
“贫僧说,又收一徒名唤悟能,又叫八戒,此徒六根不净。八戒不止。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贪图女色,敌我难分。取经路上,不是渴望返回高老庄娶妻生子。便是贪图口腹之欲,也多次念叨要散伙回家。李卫公,八戒八戒,这五荤三厌,可曾戒过一样?悟能悟能,贫僧若是能悟,又何须悟能?”
‘贫僧最后一个徒弟是沙僧沙悟净。此徒憨厚耿直,一心向西,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伴在为师身边,也亏了他贫僧才能多次化险为夷,坚定本心前往西天拜佛求精。沙僧最耿耿于怀的是他曾是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因罪被贬,日日承受飞剑穿心之痛。渴望取了西经可以洗刷身上的冤屈。“
玄奘用着他一贯的轻缓语调,从容说完了这段故事。他的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但很快又恢复到清澈如水的平静。
李卫公沉思着说:“那么,其实孙悟空是你内心的嗔欲所化,猪八戒是贪欲所化,苦行僧是痴欲所化,一直都没有所谓的三个徒弟护送你上西天是不是?一直都是你一个人寂寞的上路,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那么,你们在一路上打灭的那些妖精,其实是被你所杀的。比如说,不管是那些剪径的蟊贼,还是长相怪异而被当做妖怪的西域人,或者喜欢食人的粤人,都是被你所杀,是也不是?你承受不了自己杀了这么多人的罪过,所以幻想自己有个顽劣的大徒弟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痛苦的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也就是说,所谓动了凡心的八戒其实是你自己的贪婪所化,你在高老庄喜欢上了高翠兰,本意是留下入赘。后来是你的嗔念悟空将你唤醒继续前行。你所谓的蜘蛛精白骨精女儿国王,其实都是你动了凡心的人间女子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沙和尚是你痴欲所化,你本是前途无量的得道高僧,却因受了陛下之袈裟紫金钵,不得不千山万水前往西天求经。你也有过抱怨吧。希望赶紧取了经文回到陛下身边,回到天堂的长安城,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那接引佛祖撑船带我们过了凌云仙渡时。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贫僧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四个人,却只有一具死尸。李卫公不觉得奇怪吗?”
“在我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了天竺那烂陀寺,那里的住持告诉我,——只有亲身经历过苦难,才能知功德,只有亲身经历残忍,才能懂慈悲。贫僧已经完成了常人所难以完成的任务,经书。便也能放心交予我手,放心让贫僧去东土普化世人。”
“这道理,贫僧是用了将近十六年的时间才领悟到的。”此时玄奘张开双眼,抬头微笑道,“难道卫公认为。天下百姓能够在一朝一夕了解其真意么?”
“阿弥陀佛,”玄奘问道,“卫公,这个故事,可以让皇上相信吗?”
李卫公微微一笑:“圣僧,圣上何等圣明的千古不世之君。我作为臣属,只能将两个故事都记录呈上。信不信,还要请皇上圣断。”
“那你呢?”玄奘的眼光仍然平静,口气中也没有一丝咄咄逼人的味道,“卫公,你相信哪个故事呢?”
李卫公愣了一下。又一阵风穿过大堂,吹动左厢房的门。发出吱吱的响声。
“若是第二个故事流传了出去,长安城的百姓知道取得真经的大唐高僧竟是个贪嗔痴恨未断,六根不净的和尚,那他取回来的真经就大打折扣,陛下的形象也会受损。我大唐辛苦营造起来的天命之国也不复存在。”李卫公心忖。
于是他说:“我相信第一个故事。”
玄奘双手合十,低头答道,“阿弥陀佛”
不得不说,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
但对于世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是一位一尘不染的圣人,一个可以向往,可以学习,可以崇拜的榜样。所以,我们都会下意识去相信第一个故事。
《西游记》和《圣经》,《可兰经》,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荷马的《奥德赛》以及埃及的许多传世文献一样,都是密意作品。密意作品都有它的内在意义和外在意义。外在是故事中人物的冒险经历。而内在却是描述人的成道之路,和怎么控制世俗的低等自我,灵性修炼,以及了悟神圣的当下。
对于《西游记》首先要了解的是,里面的人物各代表人类内在的某一方面。不妨让我们来听一听国学大师南怀瑾是如何解读《西游记》的。孙悟空代表什么?代表意识思想。他上帝也不怕,阎王也不怕。他是东胜神洲一个海岛上石头里跳出来的,乱蹦乱跳。后来他去修道,他的师父是须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孙悟空很聪明,很调皮,很快学会了神通变化,但是没有得道。结果他玩弄神通,师父把他赶出去了,告诉他在外面不准说是他的徒弟,如果说是他的徒弟,就把孙悟空的神通收了。
孙悟空出来第一个就去找阎王,问阎王生死簿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阎王说有,结果他拿来都勾掉了,了了生死了,阎王也拿他没有办法。后来他跳到海底找龙王借兵器,龙王打开武器库,他都看不上,龙王只好陪他到海底最深的地方去看。他看到那个定海神针,又软又硬,可大可小。那个海底在哪里?在人的身体里。这个世界,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也等于人的身体,七分是水,三分是骨肉。
结果孙悟空把定海神针拿来,放在耳朵里,就是这根金箍棒,可以上闹天宫,下闹地狱。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就是男人那个东西,可以大闹天宫;中医里有“耳通气海”的道理。
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著了。猪八戒代表*,贪吃贪色,能转过来就是修道的能量了,所以叫“悟能”。沙和尚代表带着业障,挑行李重担跟着走;他叫“悟净”,修行就是净化业障。白龙马代表气,驮着唐僧一路取经,唐僧代表本性,所以是师父,取经代表修行修道。
所以这部小说写的,就是东方文化印度和中国的宗教思想的系统,天人合一的东西。孙悟空保护了唐僧取经,路上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成功了。每种磨难,代表了社会人生的一种现象。孙悟空对几个妖怪没有办法,有个妖怪住在无底洞,代表了人的食道、消化道、排泄系统,也代表了我们的*,永远填不满。
西方人翻译了《西游记》,只认为是中国的神话故事,不晓得蕴含了印度、中国天人合一的宗教理念,里面还藏有深刻的道理。
正文 第七卷 第六章 林松解读《西游记》2
不论你是否承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唐僧,一个孙悟空,一个猪八戒,一个沙和尚。
西游的目的就是到灵山取得佛祖的真经。而灵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人心的一种意识状态。西天取经的内在意义就是到达这种状态。在其它的密意传统里,这种状态常用一个地方来象征,比如玛雅文化中的图拉,犹太教传统中的耶路撒冷;或者穆斯林世界的麦加。
真正的图拉不是一个有形的地方,而是遍及宇宙四方的精神层面。——玛雅经文
当你找寻主,在你内心找寻他。他不在耶路撒冷或者麦加。——尤努斯?埃姆莱
《西游记》第十三回写到:“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西游记》的主旨,就是以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真经,隐喻降服人的心猿意马,归于正道,才能得道成佛之理。
不过话说回来,吴承恩是否真的这么想的呢?要知道小说家为了凑趣捻几条佛理道学乃是常事,不可当真的。比如金庸使出一招“亢龙有悔”,咱们就不能往《易经》上靠,人家那是添点佐料而已。对此的解读是否有些阐释过度、聪明过头呢?我们不妨继续往下看。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第二十四回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唐僧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第八十五回
佛祖所在的灵山代表的是一种高等的意识状态,处在当下的状态。意味的是人从心理上的日常沉睡状态到神圣当下的清醒状态。灵山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