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仅仅只是一门全人的教育课程,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即“心灵的成长与培养”。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课程了。正如在花园之中,当杂草围住了美丽的玫瑰花丛,夺走了所有的养份,使得玫瑰无法开花,也就没有人能够享受玫瑰花的美丽和芬芳。最后玫瑰花丛将会因杂草而荒芜。心灵也是一样,滋生于心灵的爱,就如同玫瑰花丛。如果我们不除去杂草,不让花儿展现风采、显露芬芳——如果我们不除去杂草,而且让杂草不断蔓生——最后终将使慈爱如同玫瑰丛一般荒芜。所谓杂草,就是指忿怒以及所有相关的负面情绪。
    大多数人,都在寻找爱他们的人。有些人找到了少数可以彼此相爱的人,但是不幸地,有些人却找不到,他们因此而愁苦、怨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这些苦楚对我们是有助益的。如果我们本身是仁慈的,就会有无数的人围绕在身旁,因为每个人都想要得到爱。有人爱我们,并不保证我们就得到了爱;当他们沉浸在爱之中,我们可能完全没有感觉,顶多只会因为有人发觉我们是可爱的而感到满足。这是另外一种的“我执”,使“自我”更为膨胀。而慈爱众生,会令我执渐渐消磨。
    只要我们爱的范围能更扩大、能包容更多的人,我们就能拥有更多的爱。所谓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这是非常简单的数学等式,但是很少人能够如此看待。每个人都在寻找更多爱他们的人。这是没有用的,是很荒谬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里,就是有这么多的荒谬!
    必先自爱才能爱人。佛陀所说十一种利益接下来是:“天护、人爱。”如果将慈爱之心向外延伸,众生会受到我们的吸引,不会因我们而产生恐惧。我们之所以慈爱众生,并非因为心中有所求,或是众生有所求,也不是因为他们值得去爱,而是因为我们要训练自己的心灵知道有“爱”。如果心灵也训练成型,那么无论如何,慈爱之心都将无限延伸。
    何谓“天护”?天人是属于天界的众生,是护法的天神,他们将会保护用心慈爱一切众生的人。人们时常有反对的意见:“如果别人污蔑你,而你却以慈爱回报,难道他们不会认为你是懦夫,而且想要利用你吗?”如果真是这样——这相当有可能,因为人们倾向于如此——那是他们自己造恶业,不是吗?对于修行慈心的人,是不会有减损的。那么,怎样才会造成慈心的减损呢?验证慈心修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如果知道某人在利用你,要检视自己心中是否存有一丝的抱怨。或是还能够慈爱此人,并以慈心相待。这也是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行于正道的一种方式。当然,慈爱是要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一个贪图利益的人。是缺少慈爱的。如果以为修行慈心会成为懦夫,这真是一种谬见!因为慈爱带给人的是力量,而非懦弱!一个心中满是慈爱的人,因为不再有任何事物能够动摇他的心,他会感到祥和、平安与完全的自在。慈爱使人充满力量而不是怯懦。但是,人们常因误解了慈爱,而掺入了情感。情感所造成的依赖会令人怯懦;如果人们心中的慈爱得到完整的培养,就能够如磐石一样坚固。借着自我的净化,人们可以获致完整的保护。
    “心专”,也是修行慈心十一种利益的一种。这也就是每次禅坐之前。都要先发出慈心的理由。如果没有宽容、成行和慈心这三项基础,心灵是无法专注的,有如撑起禅修之鼎的三大支柱。慈爱,一种由心中浮现的感觉,是心灵专注之绝对重要因素。因为慈爱可以创造心灵的和平与宁静。如果缺少慈爱,可以借由每次禅坐开始时的慈心修行,来增长自己心灵的慈爱。
    人必先自爱才能爱人,但是自爱并不意味着放逸,并非总是欲求美好舒适,容不下身旁的一只蚊子,或贪求自己喜爱的食物。那称为放逸而不是爱。这是愚蠢的。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常是深含着智慧的。如果一位母亲过于溺爱孩子,孩子与母亲都将要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但是,如果这位母亲懂得真爱,就不会纵容她的孩子。她将会用爱和智慧,带领她的孩子成长。并且——用她的爱——以身作则作一个好榜样,这是我们必须要自己完成的事。因为我们爱惜自己,所以我们必须要求自己的行为受到某些规则的约束。
    每个人盼望在禅坐中有“专注”的成就,那么就必须建立在心中的慈爱之上,同时也建立在不断的练习之上。但是。即使疏于练习,只要保持慈爱之心,也有助于心灵的专注。
    形容一个人“容光焕发”,是表示从脸上散发出愉悦的光泽,这是市面上所有化妆品都比不上的美容功效。真正的庄严就是如此,而且也是得来世庄严果报的因。年轻的人,即使没有内涵,或许也可能有庄严的外貌。但是,真正的庄严,必须要借由行为的观察而得知。佛陀所以让众生仰慕的庄严,就只是借由沿着街道庠序步行,仅仅见上一面,也能令大众跟随他并且成为他的弟子。以佛陀的儿子罗睺罗为例,当年少的罗睺罗,以拥有如同佛陀庄严的外貌而自傲,佛陀得知后,立即责备他而且说:“对于所有的外貌,都应该如是观照:所有形貌非我,非我所,无有实际。”
    修行慈心的十一种利益还有“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狂”。现代人争战虽不用弓箭,但还是使用枪枝和棍棒;火和毒药仍然是向敌方进攻的武器。这不意味着修行慈心就会所向无敌,而是表示充满慈爱的人,通常不会置身于该种境地。而且,即使身处其中,他们的心也不受影响。或许他们的财产会受到损失,他们的心却不会。当一个人心中不再有恨意,他也就没有敌人了。
    最后一项利益是“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我们全部都要死亡,死亡的那一刻非常地重要,因为,那也是再生的片刻,事实上那正是我们的生日。每个人都将死亡当作是伤心事而充满着哀愁。如果能够以清晰的意识和无量的慈爱来体验死亡,那么死亡就会是一个美好的生日。对阿罗汉而言,这些全部都是真实的。我们习惯性的思惟模式会延续到生命的终点、死亡的片刻。习惯性的思惟模式是无法在转瞬间改变的,如果人们心中充满慈爱,就能够心思清明、没有恐惧,心中唯有祥和与平静。因为,死亡正是另一段全新生命旅程的开始,所以要以正面的态度面对死亡的片刻。
    能够在心中涵养慈爱,对于我们自己有莫大的益处。曾经有人说得很对:“这是一次自我的旅程。”确实如此。只要存有我执,我们所在的任何旅程都是自我的旅程,但是,至少这旅程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旅程所朝向的终极目的就是“无我”,因为心中的慈爱越多,我执就越少。我执去除得越多,心中流露出的慈爱也就越多。当人们将慈爱带入心中,自我就必须靠边站。因为,唯有自己才能够带领自己得到解脱,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仰靠自己,学习独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欢迎所有旅途上的伙伴,因为旅程上这辆车很大,而车上的乘客却不多。
    “悲心”是我们的第二位善知识。残酷是悲心的远敌,而怜悯则是近敌。怜悯之所以称为近敌,是因为怜悯与悲心非常相似却又不同,因而算是一个敌人。当我们为他人的苦难感到难过的时候,就会产生怜悯之情。然而,悲心却是共同承担他人苦难的勇气。英文的悲心“”中,字头“”表示参与,字尾“”是指强烈的情绪。悲心是一种同理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觉。
    当人们真正了解,自我之中存在着苦与不知足,而且又能够体会出他人的感觉,悲心就会因此出现。否则人们仍然会活在幻想之中,幻想着自己必定会万事如意,只有别人才会倒霉不已。如果能够清楚地看见自己内心所有不知足的思绪不断地在快速转变,包括喜欢和嫌恶、遗憾和怨恨、恐惧、烦恼和紧张,就会知道自己与他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相同。因此,当他人面临着困难的时候,就能体会出那个人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那也将是属于自己的问题。

正文 第七卷 第八十四章 四梵行3

悲心是慈爱最佳的出发点。如果唤醒了自我对他人的真情、深刻体会他人遭遇的困难情形,设想可能会发生的情况,那么,就不再会觉得事不关己,而能够对他人产生慈爱。
    不过再次强调的是,我们无须去区分人们与其所遭遇的事情之间的差异。通常我们只会对与自己较为亲近的人产生悲心,他们可能与我们是属于相同的团体、宗教、国家、邻里或相同的俱乐部,无论是什么相同,反正就是我们所感兴趣的。有些事我们称呼为“我的事情”,这就是造成“分别心”的原因。分别心区隔了我们彼此,无论走到哪里,这种分别心都一直存在,这也造成了人世间所有的争执。
    有恐惧就不会有悲心。人们彼此之间的区隔,是基于我执。这个“我”,就是我们一直不断保护以及防卫的“我”。“我”会感受到威胁,但是,对于这个人们所不甚了解的“我”,竟然会时常感受到威胁。人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我”是谁,所知道的只是伴随着恐惧、对于“我”的威胁。而有恐惧就不会有悲心,因为恐惧是建立在憎恨上。我们只会对不喜爱的事物产生恐惧,对喜爱的事物是不会有恐惧的。心中的恐惧越多,悲心就越少。恐惧也总是建立在自我的观念上。阿罗汉就是完全没有了恐惧,悟道者心中是不会存在恐惧的。对悟道者而言,体悟到万法本身无有实际,因而无所得也无所失,就无所谓恐惧了。越多的自我,就有越多的恐惧,恐惧黑暗、恐惧小偷、恐惧恶劣天气、恐惧未来等等种种的恐惧。恐惧总是建立在保护这属于幻想的“我”之上,我们越想要保护这个“我”,就越不能拥有悲心。
    当然,悲心可能只是口惠而实不至。我们能假装有悲心——大部分人非常擅长假装。有一次,一位驯象师的儿子,名为裴撒(pessa),来拜访佛陀说:“于大象。我了无疑惑,我了解大象想做什么,就真的会去实行,大象们的意图我能了解,只要掌握了意图,它们就会听从我的指挥。但是对于人,我有许多疑惑,人们总是说一套做一套。”佛陀回答说:“你说得没错,因为象群居住在世间的丛林,但是人们却身处在内心的丛林里。”人们说是一回事。想的和做的却又是另外一回事,最糟糕的是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是认为事情应该怎么做,会认为这是民俗、习惯或传统,但是我们却不彻底地检视我们的思想、说法或行为。
    只有当我们一丝不苟地检视自己,或许我们就能够了解佛陀教导的内容。对于我们每一位的问题。佛陀都有相当深入的说法。表面上看起来我们都有不同的外貌,而且好像也是有不同的观念和想法。表面上在人们之间似乎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根本上,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出生,而且我们都是追寻着相同的事物,想要达到相同的目标。我们都武断地认为,在人们之间有所差异,这全部都是建立在“自我”的观念之上。
    每位懂得思考的人。都会惋惜在国际间没有真正和平的事实。每个人都想要世界和平,然而这显然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