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很多女性长大以后,周旋在丈夫、儿女、公婆、老板之中。她们极力扮演好各种角色,处处讨好别人,一旦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就会陷入极度沮丧的情绪中。
    事实上,我们常常过度在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我们常常听到调侃别人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责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该尽的责任是,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价值观的优先顺序,确定究竟哪些对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绝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对自己的认同。
    你虽然赞成这种说法,可是觉得还是有些为难,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不”。真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那是我们人的本能。心理学家说,人类所学的第一个抽象概念就是用“摇头”来说“不”。譬如,一岁多的幼儿就会用摇头来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当你说“不”的时候,就等于说“是”,你是一个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麻烦,反而是给你减轻压力。如果你现在不愿说“不”,继续积压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极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面对难以收拾的残局,别人可能会反过头来不谅解地问你:“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点,有时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记住,你不必内疚,因为那是你的基本权利。
    抛弃掉这个错误信念:只有讨好别人才能让自己感觉到安全。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与精神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关系,提出安全感的定义。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y)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但她特别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观点,她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结果导致儿童把敌意投向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使儿童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并进而转化为基本焦虑。
    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依照沙利文的观点,人类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是受社会制约的,儿童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有些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不是父母所赞许的,儿童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父母的标准,以获得安全。随着儿童的成长,不仅父母,教师和其他一些社会力量的代表如“警察”等会使儿童体验到不安全感,而且其追求满足的要求可能被社会拒绝也会使之体验到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或被称之为焦虑。(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十六章 别让别人的言行绑架了你3

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儿童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是父母采用的负面的教养方式,如:不尊重、鄙视、讥讽和羞辱,刺伤了儿童的情感,损害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摆脱不了。这些体验的缺乏往往造成他们过度的渴望享受生活、得到赞赏和认可。这种渴望激发他们过分的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绩。但是会出现自我要求过高的危险,他经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终。一般情况下,即使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和爱的更高渴望。这些人总是体验着他们童年时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得到的不够、不满足或不可爱——在儿童时期没有满足的爱,会在后来的生活中执著的、神经症性地不断的寻求。
    berg明确提出了不安全感的概念,并且认为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其后ider(1958)发展了这一关系,并提出了“不安全感人格类型”,认为代偿性的过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释多种多样的神经症行为。我国学者,如钟友彬、许又新教授等人强调不安全感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钟友彬教授特别指出:强迫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和对门锁的反复性检查,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和缺乏安全感。
    我们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自我接纳,就没有人际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致精神障碍。
    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恐惧对象的时候,表现为焦虑症;当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控制结果失败后仍未放弃的时候,就表现为强迫症,在控制不让客体丧失的意志努力失败后导致绝望的时候,就可以表现为抑郁性神经症。通常,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从而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过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维和行为方面,通过利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个人迷信、思维(包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行为控制等方法来实现。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个案,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导致成人之后面临着许多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困扰多来自于他们并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后与恋人、配偶的关系。他们要么是退缩、回避,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要么强硬、固执,很难与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极要面子,实际上。这种自尊是虚假的自尊,更多的表现为他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尊重、自我接纳和认为自己有价值。人际敏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相应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托尔特克知识是墨西哥印第安人世代相传的心灵哲学和实践的总和。米格尔在这篇文章里强调了心灵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原因是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投射出的世界也不同,每个人活在自己所设想的世界里,好或者坏,非外人所能评判,也非由外人所控制。
    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别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因为你才去做的。所有的事都是他们自己要去做的。他们并没有想过要去讨好你、伤害你、或影响你。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梦境、自己的心灵里;他们所在的世界和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就算是在非常个人化的情境下,就算别人直接侮辱了你,那也跟你没什么关系。
    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发表的意见都是根据他们自己脑子里的观念做出来的。他们在接受教化的过程中被植入了一整套程序;他们的观点都是那套程序产生的。
    如果有人向你发表意见,说,“呀!你真胖,”不要认为这话跟你有什么关系。因为,事实上,这句话所代表的只不过是那个人自己的感觉、信条和观点而已。那人企图喂毒药给你;如果你认为那句话跟你有关系,你就吞下了那毒药,毒药就成了你的了。只要你认为他们说的话跟你有关系,你就会不断吞下他们的情绪垃圾,现在它们成了你的垃圾。
    但是,如果你不认为别人说的话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能自觉地抵制别人的影响,你就不会吞下别人的情绪垃圾。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是身在地狱之中,你也会安然无恙。这就是这一观念送给你的礼物:身处地狱,却不怕毒药侵蚀。
    不管对方有什么看法和感觉那都是对方的观念。如果你认为别人说的话或做的事与自己有关,你就会有被冒犯的感觉;如果你感到别人冒犯了自己,你就会极力扞卫自己的信条;如果你极力要证明自己的信条是对的,别人的信条是错的,你就会和别人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演变成一场大闹剧。
    我就不在乎你对我的看法,我从不认为你的看法跟我有什么关系。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