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七零极品女知青-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英犹豫了一下,把手中的野菊花戴到了她的左鬓上,她伸出摸了一下,对小英笑了笑了:“好看吗?”
  她本身就长得很好看,标准的美人瓜子脸儿,修长的柳叶眉,高挺的鼻梁,红艳艳的嘴儿,尽管一直在乡下,风吹日晒,时不时要干点农活儿,不过她的皮肤依旧白皙,如果不看手上的老茧,很有细皮嫩肉的感觉。
  可能是前几天失血过多,气血不足的原因,她虽然对着人笑的时候有两个浅浅的酒窝,看着让人心里高兴。到底她自己身子还不是很舒服,这一笑,就给人一种弱柳扶风,楚楚可怜的感觉。
  小英心里没由来的一阵心疼,伸手轻轻摸了一下曲红梅结了痂的伤疤,轻声问:“妈妈很好看,还疼吗?”
  和佑佑柔嫩的小手一比,小英的手,粗粝布满了老茧,摸在曲红梅的伤疤,微微有些刺痛。
  曲红梅忍住心里发酸的感觉,摇摇头说:“不疼了,时候不早了,我们快走吧。”
  小英点点头,跟着她继续往县城走。
  三人走了没多久,就听后面传来一阵驴车跑动的叮当声,有人在她们身后喊:“前面的大妹子,你们娘仨是要去县城吗?”
  曲红梅回头,发现是个穿着黄褐色土布袄子的60多岁庄稼老汉,头上戴了一顶不知道戴了多少年,都已经发黄发黑的羊毡圆帽子,到她面前拉住缰绳,朝她招手:“你带着俩孩子到县城得走多久呢,快上来吧。”
  曲红梅恍惚记得,这个老汉姓刘,是隔壁第三大队刘队长的爹,他们生产队的一牛、一驴子都由刘老汉养,平时也跟他们第四大队一样,周末才去一趟县城,帮队上采办,不知道今天周四怎么驾了驴车出来。
  不过不用自己徒步去县城,曲红梅娘仨的运气还算不错,她跟刘老汉道了声谢,把俩孩子往驴车上抱,发现车后座坐了好几个人。
  有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女儿,两个年轻人,还有一个人居然是二伯哥,肖承安。
  “二伯柏,你好啊。”佑佑一上车,就笑眼眯眯的跟他打招呼。
  小英则抿了抿嘴,没有喊人,默不作声的坐在佑佑的身边。
  “你好啊佑佑。”肖承安没成想会遇上曲红梅母子三人,给她们三人挪出空位置,让她们坐下。
  刘老汉扬着鞭子甩了驴子一下,驴车跑动起来后,肖承安尴尬的跟曲红梅打招呼:“三弟妹,你也去县城啊,真巧啊,呵呵呵呵。。。。。。”
  曲红梅嗯了一声,把两个孩子搂进怀里避着寒风,没有多余的话语。
  她对这个二伯哥无感,这人从小不务正业,没个正形,说好人不是好人,说坏人,也算不得坏人。
  以前他总在肖家做些让人心焦冒火的事情,平时很少进县城,主要是兜兜里没钱,不然随时都会去县城里浪。
  他这次进城,为了什么,曲红梅大概能猜到,只不过她猜到的是肖承安进城给肖承军写信,没猜到肖承国就在城里。
  所以压根不想跟他多话,反正他是站在婆婆那一边的,曲红梅跟他没有什么话说。


第20章 
  倒是曲红梅对面的两个年轻男人认出了她说:“哎?你不是第四大队那个知青一朵花吗?怎么,你拿到回城函了啊?你离婚回去还带着两孩子?你丈夫不要孩子?”
  曲红梅对这两个人没印象,不过看他们的穿着打扮,说话口音都不是本地的,应该是隔壁大队的知青。
  顿时沉着脸说:“我没拿回城函,我也没和我丈夫离婚。我是去县城买东西,不是离婚回城。以前是我糊涂被回城这件事情蒙蔽了眼睛,差点做出抛夫弃子的事情,现在我已经迷途知返改过自新,还望你们记着这茬事儿,以后别乱传。”
  那两男知青万没想到事情会这样,顿时有些尴尬。尤其两人其中,一个男知青和本地女社员接了婚,生了孩子,但为了回城,义无反顾的抛弃了他们,哄着骗着妻子离了婚。听到曲红梅的话,心里不是个滋味,便再也没开过口了。
  于是一路上大人们都沉默着不说话,只有佑佑和另外一对夫妻的女儿,看到沿途上的风景,一直跟自己的父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一路沉默中,终于到了县城门口。
  原来刘老汉的那口子昨天生了大病,红旗卫生所的医生看不了,让他把人送到了县医院治疗。
  刘老汉安置好自家那口子后,今天回家是拿家里的棉被衣服钱粮票啥的到医院去。
  下午的时候,他要回大队还驴车,于是跟大家伙儿说好,他大概下午三点左右走。要坐顺风车的提前在县门口等他,错过时候他可就不管了。
  曲红梅跟他道了声谢,要拿五毛钱做车费,刘老汉连忙推回去说:“妹子,可不兴这样。驴车是生产队的,是集体的财产,可不兴收人钱。不然我得被人举报到公社去批D,严重点的还会连累我儿子丢了大队长的位置。咱们岩门村没分大队之前,都是一个村儿的人。都是乡里乡亲的,帮个忙是应该的,别往心里去。”
  “那多谢您老了。”人家都这么说了,曲红梅也不坚持,跟他道了别,就往县里走。
  “三弟妹,你去哪啊?”肖承安追上来问:“你要跟我一起去总公安局找承国吗?听说他在那里上班。
  曲红梅脚步一顿,身体不自觉的颤抖了一下。
  她曾想过无数次,再见肖承国时,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他。
  前世她闹着离婚,抛弃了他和孩子回到了城里,尽管嘴上说没关系了。可她知道,自己背叛了他,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抹掉,无法忘却的伤痛。
  重生回来,虽然她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发誓不再重蹈覆辙。可两人已经闹到了离婚的地步,无形之中已经产生了很多隔阂,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肖承国,也没做好哪个心里准备去面对他。
  她原地肢体僵硬的站了好一会儿,这才闷闷的说:“你去找他吧,我还有事。有什么事,回到家里再说。”
  “那我走了。”肖承安也不勉强她,他之所以问她去不去,也是突然良心发现,他好像干了一件即将暴风雨来袭的事情。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上次差点打死人情况,他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下曲红梅。既然她不去,那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两人分道扬镳,小英拉着曲红梅,抬头不解的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不去找爹?”
  曲红梅:“我们先去买东西,回来再说。”
  “那我们买了东西回来,就去找爹吗?”佑佑好几天没看到肖承国,有些想他,想立即去找他,让他抱抱举高高。
  曲红梅脚步顿了顿,没说去,也没说不去,拉着他们俩径直往县里的邮局走。
  这会儿才上午10多钟,县里的人大多都在上班,路上没有多少行人,但比起乡镇的人多了很多。
  即便这是一个县,也到处是低矮的平房,狭窄的街道,偶尔有几栋不超过六层的红砖楼房,建筑环境,看着比后世的农村还差。
  街上的大路是新修的水泥路,大街小巷则是泥路或者青砖石路。街上偶尔有自行车经过,很少看见轿车汽车,路上的人大多是步行,都穿着蓝黑灰色的灰扑扑衣裳。
  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凝重肃穆,不苟言笑,男女都分开行走,避免走到一块儿。
  这是十年大动乱刚刚结束的后遗症,曾经动乱的惨状历历在目,即便现在□□倒台,短时间内,也没人敢做出格的事情。
  曲红梅只来过两次县城,一次是十年前下乡的时候,一次是结婚生子后,到邮局写信给父母,告诉他们自己已经结婚的消息,所以对路不是很熟悉。
  她一边打听邮局在哪儿,一边顺着好心人指的路走。
  昨天夜里她已经写了一封信,告诉远在北京的父母,自己暂时不会回城的消息。虽然知道父母收到信会很难过,不过她已经决定留在孩子和肖承国的身边,只能对不起父母。
  很快她们到了邮局,曲红梅牵着俩孩子到了柜台,跟窗口的工作人员要了张寄汇单,在上面写了收件人和寄件人的地址姓名,花了几毛钱买了一张邮票和信封,就去后面排队。
  排队的人挺多,佑佑年纪小站不住,总想往外跑。曲红梅让小英帮忙把他拉着,就在邮局不大的厅里转,不能离开她的视线。
  后世的人贩子太多,她看新闻都看出了心里阴影,即便知道这时候的治安比之后世安全了很多,她还是不放心孩子们离开她的视线。
  好在邮局的工作人员干活效率很高,看着老长的队伍,等了半个多小时就轮到了曲红梅。
  她把寄汇单,和贴好了邮票,信封上同样写了收件人、寄件人地址姓名的信封拿给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仔细的看了一下地址,抬头看了她一眼:“寄到北京?”
  “是。”曲红梅点点头,知道这时候的信件都要拆开了核对检查内容,才能邮寄出去,因此没有封口,很客气的说:“就是家常问候。”
  工作人员就把信拿了出来,确定没有什么□□、叛国内容信息啥的,这才把封口封上,盖了一个红戳在信封上说:“现在有特快邮寄,多加一倍钱就能在一个星期内到北京,你要不要加?”
  寻常的信件从南古县到北京,快则十天,慢则半月,现在多加一倍就能快上好几天,曲红梅自然加。
  出了邮局,曲红梅带着孩子直奔县里的供销社。
  供销社就是一层不到一百平米的青砖瓦屋,里面有十来个玻璃木柜子一字排开,里面整齐摆放着日用百货。柜子后面则是几面货架子,同样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两侧的墙角摆了几个超大的瓦罐,里面装的是酱油、醋、豆油、煤油等等,一进去就闻到各种各样的味儿。
  里面挤满了人,不是打酱油,就是买日常用品。曲红梅一眼看见右侧柜子上有摆了好几块布匹,都是常见的蓝色、黑色、黄褐色等等布匹。
  有几个穿着列宁服,看起来是县城上班的女人们站在那个柜台前指指点点,嘴里嘟嘟囔囔的说:“这是这个月才进的布匹呢,有化纤的,有咔叽布的、也有纯棉的……要是买了缝件袄子穿该多好啊,可惜我没多少布票。。。。。。”
  这些布的价格通常一尺三五角,颜色都是灰的、蓝的、黑的、藏青色、黄褐色居多。
  样式基本是人民服和中山服、棉、袄、的确良寸衫等等。
  以前女孩儿们还可以穿布拉吉,斜襟长裙子,后来十年大动乱,谁都不敢穿,怕被说败坏风气,拉去批D,于是只能穿罩衣、长袖啥的。
  基本上,这个时候的人们穿得衣服都是打了补丁的,人们没钱,也没那个胆子去穿其他样式的服装。因为其他样式的衣服叫奇装异服,穿是会受批判,严重点的还会下牛棚。
  女孩们则更难,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普及穿内衣,能穿衬衣的都不多,很多女孩儿就用硬布缝成肚兜穿在身上,外面套个空壳子的棉衣,劳动时汗水湿透,又凉又硬,难受的很。
  要是遇上下雨,衣服被打湿,还得捂住胸口,防止露点,跑回家里换干净的衣服。
  即便做不了新衣服,爱美是女孩们的天性,县里很多姑娘没事时常会来供销社,看看有没有新的布匹到,过过眼瘾也舒服。
  站在布匹玻璃柜前的女售货员可就没那么客气,瞧着她们不买,翻了个白眼道:“没布票凑什么热闹,赶紧的让开,别挡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