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娇杨说,“我重新厘定了一些定义,吸取了北美与欧洲那边关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以及一些成果,但我并没有全盘吸收,而是将那些理论打碎,选出我所认可的理论来重新架构,然后得出了自己的新理论。现在只差验证了。”
“我需要足够的人手去国内各地收集数据资料,涉及不同领域的国营企业,我最少也需要两百组数据来验证,还有医院、农产品市场、服装经贸市场、轻工业市场、重工业市场等,也都各需要两百组数据。为了支撑新的理论,我们最少需要找到两千组发展数据来进行分析。”
宋忠堂教授激动地手都在颤抖,他问苏娇杨,“你说你并未将那些西方来的理论完全吸收,而是采用了一部分,放弃了一部分,你能同我仔细说说,你放弃的是哪一部分吗?”
与苏娇杨的选择不同,宋忠堂教授带的课题组几乎全盘吸收了西方学者提出的那些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面对那些存在矛盾点的理论,苏娇杨的做法是留一部分弃一部分,而宋忠堂教授的做法是细分实用区域,将相互矛盾的理论适配到相互独立且不影响的区域中去,以实现一个表面上的和谐。
宋忠堂教授不是没想过按苏娇杨的思路走,只是他知道那样做太难了,这才退而求其次。也正是因为这样,苏娇杨说她已经将这个‘铁果子’啃下来时,宋忠堂教授才会惊讶得干了一杯开水。
苏娇杨侃侃而谈,“发展经济学主要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独立与解放的国家虽然已经走向了独立,但这些国家已经落后了发达国家太多,被称为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也是这种情况。”
“我门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不完美之处,想要弯道超车,所以决定在经济上选择不同于前人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可问题来了,真正研究发展中国家该如何迎头赶上的经济学理论,都是那些发达国家的学者们提出来的。”
“那些学者生于资本主义国家,长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了解了许多马列主义,但并未真正见识过马列主义,他们看马列主义,就如同是雾里看花,虚虚实实,看不真切。”
“这些来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试图用他们所认识的马列主义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他们的立足点是他们所认识的马列主义,而非真正的马列主义,他们甚至都不懂我们的基本国情,不懂发展中国家的真正情况。”
“说到底,他们是用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体系,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框架中研究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去对照比较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和前景。牛头不对马嘴,如何能适用?”
“别说是用他们的理论来适配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就算甲乙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甲国的发展经验都不会完全适合于乙国,更枉谈其它。宋教授,我说一句可能有点冒犯的话,您之前所作的努力,一直都是从老李家孩子的身上比对有没有隔壁老王的血脉,或许问题存在于基石之中。”
宋忠堂教授的脸顿时就红了,他这是羞的。
不过宋忠堂教授并非听不进劝谏的人,他当下就决定道:“虽然我和你的研究思路不一样,但我们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苏老师,我一会儿就去安排,你看需要多少人,我从课题组里给你指配去。”
苏娇杨的标准之后一个——越多越好。
人数越多,需要消耗的时间就越少,就能越早地完成发展经济学理论验证。
苏娇杨不想把这件事情拖到下一个学期去了,如果能在暑假期间将问题解决,自是再好不过。
宋忠堂教授灵机一动,直接去找了陈润之老先生,说动陈润之老先生给系里的学生都安排了一个暑假实习,实习内容便是苏娇杨要采集的数据。
苏娇杨也光荣上岗,成为了这一次实习的带队老师,宋忠堂教授则是从课题组里选了许多老师过来应援。
临放假前,苏娇杨将自己甄选出来的名单分配给那些过来应援的老师,两个老师结伴带十数个学生,前往不同的省份进行调研。
有些省份的城市多,国营企业多,比如北河省,苏娇杨足足派去了六个老师和六十多位学生;有的省份比较闭塞落后,苏娇杨就只派去两个老师和二十个学生,差不离都是一个老师十个学生的配置。
在这个暑假期间,国防科大数学系倾巢出动,前往祖国各地收集发展数据,如同散布下了无数火种,大约过了二十天时间,各处的数据收集工作陆续完成,开始返程,散入神州大地的火星再次聚成了火把。
苏娇杨再次放弃了暑假,留在国防科大数学系全力验证收集上来的数据,宋忠堂教授也带着团队过来应援了。
同时,国防科大校园北边新修的数学系也已经完工,是一栋气派的六层大楼。
九月一号前,数学系就需要将所有的东西都搬到新的办公楼中去,而这处陪了苏娇杨两年的大平层,将成为国防科大的教职工食堂。
作者有话要说: 天女散花第一朵。
第40章 动力机车
苏娇杨想得挺美,可真到了拿到数据验证发展经济学是否存在问题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想的有多么简单了。
首先,将那两千多组杂乱的数据优化成可以直接代入公式中运用的数据,就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哪怕有很多数学系的老师来帮忙,数学系所有参与暑期实习的学生也全都被赶鸭子上架,依旧没能赶在暑假前将工作完成。
苏娇杨现在已经佛系搞科研了,“没完成就没完成吧,反正这个截止日期是我定的,我们推迟到国庆节完成也行。如果国庆节也完成不了的话,就元旦吧,剩下的没什么大活儿了,都是一些扫尾工作,慢慢来。”
真实情况是,她当初给学生们选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图了一时爽,结果真到了指导学生写论文的时候,差点把自己保送火葬场。
她就是一个地地道道搞数学出身的,虽说中途跑去搞了几个月石油,还搞了一年多的发展经济学,但这些项目都是同数学沾亲带故的,需要她下手解决的也全都是数学问题。
可她给本科生指的这些题目不一样,这些题目都是其它院系直接编写好送过来的,哪怕那些院系认为已经把题目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地步,但对于血外行一般的苏娇杨来说,这些题目依旧很难。
自己都不会,怎么给学生指导?
————————————————
搬去新的办公场所后,苏娇杨每天都会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来泡泡图书馆,看一些与她所指导的本科生的论文题目相关的知识,不为成为内行,只为在学生需要她提供指导的时候,她不要掉链子。
至于发展经济学的验证工作,苏娇杨亲自带队验证了几遍,然后就将整个活儿都丢给宋忠堂教授课题组了。
相比起苏娇杨这边顺风顺水的科研进度,宋忠堂教授带领的团队一直都不算顺当,多次改变研究方向,最终才确定了一条‘或许能走通’的路,才摸索着走了几步,结果苏娇杨就说,她已经跑到终点了。
宋忠堂教授足够狠,当场就从原先的课题组中抽调了三分之二的人出来,用于帮助苏娇杨完成发展经济学的论证,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沿着原先的研究思路推进。
万一苏娇杨的研究成果出现了问题呢?总需要给国家一个交代。
苏娇杨知道宋忠堂教授的考量,她没多说什么,只是按部就班地催着手下的本科生赶紧做毕业论文。
用苏娇杨的话来说,甭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我都亲自指导你们,你们一天还不写个一章半章的?
天地良心,一篇论文最长也就五六章,按苏娇杨这种说法,最迟半个月,绝对能完成的妥妥帖帖,可单单是‘了解前人的研究现状’与‘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这两件事,跟着苏娇杨做毕业论文的那些学生就做了四个月的时间,从上学期六月到九月底,这些学生总算做出了一个像样的开头。
苏娇杨用一对一的方式指导了大方向之后,就让学生自行摸索去了。
关于发展经济学的验证工作,此时已经尘埃落定,宋忠堂教授派来的人回去了一大半,他们去忙着申请新的项目去做了,剩下的人则是参与到了《国家发展建议编修》这项大任务中。
中央财政拨款那么多,为的可不是让宋忠堂教授提一个理论出来,而是让宋忠堂教授深入细致地研究,为国家指一条阻力最小的发展之路。
这条发展之路要迎合内在动力,避开外在压力,起到扬长避短之功。
对于宋忠堂教授的整个项目而言,寻找到‘发展经济学’的精魂只是基本,之后还需要根据发展经济学来制定涉及到行行业业的发展规划,只不过那些项目就与苏娇杨无关了。
苏娇杨从宋忠堂教授的课题组拿回了自己的草稿,将那些自己独立研究出来的东西拆成一篇篇小论文,翻译成英文之后,悉数投了出去。
忙了一年半,总算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苏娇杨打开任务系统,将任务提交,一连串提示窗口弹了出来。
“任务提交完成,检测通过,随机奖励发放中。”
苏娇杨神经绷紧,她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耗了太长的时间,抽中的奖励肯定会降级,只是不知道会降到什么程度。
“随机奖励抽中动力机车一套,正在发放中。”
“滴,检测到宿主完成任务超时,收回奖励,选择降级奖励发放以兹鼓励。”
“降级奖励选择中,抽中动力机车模型一套。”
“动力机车模型介绍:动力机车的迷你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动力机车并无本质性区别。”
下一刻,苏娇杨面前的办公桌上就出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得亏现在是独立办公室,而且她在提交任务前也反锁了房门,不然若是有人闯进来的话,怕是会被这一幕给吓得怀疑唯物主义自然观。
苏娇杨将那四四方方的盒子拆掉,见到了动力机车模型的真容。
有铁轨铺设,看起来与火车相类似,不过这动力机车的模型比苏娇杨坐过的火车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多了,看着充满了科技感。
苏娇杨将那动力机车拿出来,摆在了办公桌的一角,见上面有一个圆乎乎的按钮,就伸手按了过去,结果她只感觉到了指尖一麻,然后就有一道蓝光从动力机车上飞出,没入苏娇杨的指尖的模型就消失了,苏娇杨的眼前出现了别样的场景。
那些动力机车不再是模型,而是变成了真正的实物,从天空降落在大地上,一节一节的铁轨飞快地重组,而后有一节火车从山洞中钻出,如同脱弦的飞箭般,飞快地穿行在山川湖海之间,时而穿山而过,时而翻越高山,时而借着大桥横跨海洋,时而借着隧道潜入海底,更甚者,那动力机车居然能够与飞机一样,经过一段微微上翘的轨道之后,直接冲向空中,而后再稳稳的降落在另外一端的轨道上。
这种感觉十分神奇,苏娇杨起先感觉自己是以上帝的视角高高俯视那动力机车,不知怎的,她的视角突然就切换了过来,感觉自己像是坐进了动力机车中,随着动力机车自由遨游在寰宇中,上九天逐月,入五洋观鳖。
实现最终定格在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