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宁在被她聘用后,就先行对东方的电影业做了些调查。或许因为两边交流还不是很多,并不能让他像在国内那样调查得透彻,但根据他得到的消息也可以判定莱拉选择了一个不错的投资方向。
东方的崛起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傻瓜也看得出只要搭个顺风车就能赚个盆满誉满,这让他对东方兴趣多了起来,甚至有了把工作重心向这边倾斜的念头。那就代表了他很可能在向客户提投资建议的时候,选择东方国度的一些项目。
莱拉很清楚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做,所以她在事情确定好后,就将剩下的事交给了钱宁的团队。由他们和东方的人进行商谈,和讨论合作方式,而她则兴致勃勃地爬长城去了。
前世她在首都工作的时候也去过几次长城,不过通常都是拍摄需要才会去,从来没有因为游玩或者散心什么的跑到那里。今生再次来到这里,她不禁有种古怪的感受。
明明看在眼里的都是同样的景象,为什么心里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呢?以前是为了工作,匆匆来匆匆走,而现在却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只可惜这份衣锦还乡只有她自己才能感受,旁人根本无从知道她深藏的心情。
上次陪姚映霞去好莱坞的年轻翻译赵泽是这次莱拉的导游,这个有点小愤青的年轻人接下任务后就决定带这个“洋鬼子”好好领略一下自己国家的美好之处,最好能感动的她立刻回到好莱坞再拍个东方之国的电影才好。
第375章 惊呆
所以在导游的工作上,他绝对是做的可圈可点。几天内,长城去了,故宫去了,烤鸭吃了,连一些街头小吃都带她尝了个遍。他可不管对方是不是身价上百亿美元的豪门名媛,一心就想让她多了解东方古国的博大精深。
他却不知道莱拉的本意也是如此,那些只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可以再次品尝到,对她的意义绝对不是旁人能想象得到的。
于是这几天的时间,一些首都人就惊奇地发现一队老外站在街头吃着小摊上的东西,还吃得很开心的样子。不少人就对他们很同情,外国有什么好呀,没看见外国人来到这边连个路边摊都吃得这么开心。
而在确定了莱拉的投资和春晚计划后,对她的宣传也逐渐铺开。对姚映霞那边的人来说,莱拉从好莱坞被请过来是个政绩,只是她的名气更多还是在西方,东方只有一些对好莱坞了解多的人才会知道她。
为了让自己的政绩更加好看,把莱拉的名气宣扬地举国皆知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国民都不知道她是谁,又怎么会感受到把她请来的人是费了多少力气呢?
很快,《人民日报》就发表文章,写出电影业的现状以及急需转型的责任,和向好莱坞学习的必要性。
人民日报是国家官方的喉舌,是许多人判断上方的风朝哪吹的风向标。既然报纸上开始讨论电影业,那就说明接下来要有电影业的大动作要开始了。
一时间,各地纷纷展开讨论,研究国内的电影以及好莱坞的电影。
接着,当《人民日报》第二天继续发表文章,讲述好莱坞天才导演莱拉·莫兰来到东方的消息,并提及将和国内有一些合作时,所有人的目光顿时被“莱拉·莫兰”给吸引住了。
这个莱拉·莫兰到底是谁?
对于绝大多数的民众来说,这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偏偏这么一个陌生的名字上了国内最顶级的报纸,并且还被摆到了很高的位置。
民众不知道,不代表媒体不知道。就算媒体不知道,也难不着他们到好莱坞去寻找线索。
这一查不要紧,所有的人都被她的成绩惊得呆掉了。
18岁自主拍摄第一部电影,以不到10万美元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狂澜3亿美金票房!3亿啊!在2000年的时候可是足足20亿rmb!
几十万赚到20亿!这是人吗?神仙都赚不了这么快好不好!
然而那只是开始,从《女巫布莱尔》到《saw电锯惊魂》到《死神来了》,再到《尖峰时刻》,她拍摄的每一部电影都顺利地拿下3亿多的票房。就连最近还在上映中的《杀死比尔》也一路好评,全球票房已经来到了2亿多,谁也看得出3亿票房就在不远处了。
她现在只不过20岁,可已经赚到了上百亿rmb的票房!而这一切却仅仅只有两年多的时间!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就算她身为莫兰家唯一继承人的事情同时曝光,也没有人怀疑她的真实实力,毕竟她的第一部电影的成绩实在太惊艳了,让人无法忽视掉她闪耀得亮瞎眼的丰功伟绩。
为了让莱拉的形象进一步提升,媒体还把她塑造成了一个英雄般又带了些苦情戏份的形象。让大众知道她从小就在病床上长大,并且一度濒临死亡。然而她成功战胜死神撑了下来,并且还创造下了之后的一系列成就。
莱拉从酒店送来的报纸上读到那些吹嘘自己的文章,都忍不住看得有些脸红。从他们的话中,她都感觉自己不像自己了,而更像一个完美无瑕的神。
“boss,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了。”黛咪走进房间轻声问她。
“好了,我们走吧。”莱拉站起身,让她帮自己把防晒外套拿着,便和保镖们一起走出了酒店。
为了进一步帮她造势,也为了宣传国内即将和好莱坞携手共创影视业盛世,国视台特地为她安排了一次专访。
莱拉其实并不喜欢这样露面的机会,可谁让她需要打名声呢?除非她愿意等到春晚的舞台,否则国视的访谈节目就是最适合的地方。
单保镖就有8个,加上两个酒店派出来的司机和秘书,一行人分了两部车才来到的国视电视台。
从车上下来,保镖们哗啦啦把莱拉围在中间守护的样子,让不少人都看呆了眼。
什么才叫排场?这就是啊!别看没有警车开路,也没有一列小车在后面随行,就这十几个人的排场还是让人感到了一股强大的气势。
再看来的全是一些外国人,有白人也有黑人,被围在中间竟还是一个年轻得不得了的白人女孩。
“这是哪国公主来访问了吗?”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发出惊讶的叹息。
“哪儿啊!你土鳖了吧,连她都不认识?”旁边人立刻优越感十足地道:“那是莱拉·莫兰,最近报纸上出现很多的那个。”
“什么!就是两年就赚了100亿的好莱坞大导演?”
“可不是咋滴!你看看人家那长相,一看就是有本事的人!”
大概是以为这些人都是外国人,应该听不懂中文的关系,闲聊的人并没有放小声音,反而因为兴奋而放大了许多。
莱拉听着一路上隐隐约约传进耳朵里的话,心情更复杂了。她都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到底是因为别人的称赞开心,还是自己被当成外国人而有些颓然。
刚走进电视台的大楼,立刻就有工作人员朝她迎了过来。仔细一看,竟还是熟人,正是担任了这次春晚副导演之职,前不久和姚映霞一起到好莱坞去见莱拉的那位伍沫先生。
“伍导演,没想到是您过来。”莱拉微笑着向他道谢。
“莫兰导演客气了,你能来是我们的荣幸。台里知道咱们见过面,就让我来为你们带个路,如果有什么需要或者不方便的地方也尽管提出来。”
其实以莱拉的身份,就算是台长亲自来接待都不为过。不过她这次来主要还是以导演的身份,台长如果亲自出来怕是会引起不必要的议论。
第376章 上节目
换成在美国,像那次去fox录节目,若是没有高层来迎接她,她根本连门都不会进。但在这里就不一样了,没人在乎她外公的身份,也没人理会她身后背靠着一个莫兰集团。反正是国外的传媒集团,再牛也不能对国内有什么影响。
所以在东方,莱拉最让人关注的还是她好莱坞大导演的身份。
伍沫边领着她上楼,边向她介绍着电视台的一些情况,顺便将节目的内容也介绍了一下。
“这档节目主要是和嘉宾谈论一些话题。一会他们会将节目中会提到的问题目录给你看一下,如果有什么不希望被提及的都可以提前告诉他们。另外如果你有什么希望在节目里播出的也可以和他们交流一下。”
在美国也上过不少节目,莱拉对此还是有所了解的,她更知道的是看在自己是“外国人”的面子上,主持人和节目组也不会对自己太苛刻。而且国视的节目可不像外国那些娱乐性那么强,大概也就是问些关于电影和关于本身经历的问题。
到了演播厅,莱拉就见到了节目组的导演和主持人。主持人汪涛在前世就挺有名气,节目很受观众喜爱。主持节目的风格属于比较感性,比较温情的那种,不会问一些太过分的问题。
“这是一会将要谈论的话题,莫兰导演可以看一下有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大概是之前就已经知道莱拉的中文说的很好,他也一张口就说起了中文。
莱拉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没有问题,比我在国外遇到的问题随和多了。”
这是实话,却让旁边的人都笑了起来。
“之前我们在网络上找到了莫兰导演以前参加过的节目,可能我们的风格不太一样,但希望你可以像在家里一样感到轻松自在。”
莱拉微笑着点点头:“谢谢,我想我们会有一个非常快乐的节目时间。另外,叫我莱拉就好。”
汪涛也不再客气,爽朗地笑道:“莱拉。欢迎来到国视。”
很快,节目的录制正式开始了。
莱拉和汪涛分别坐在小圆桌的两旁。
“各位观众朋友们,今天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来自美国好莱坞的莱拉·莫兰。”汪涛面对着镜头介绍起了莱拉。其实他说的那些在最近的媒体上都有更详细的讲述,不过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可以了解她,一些简单的介绍还是很必要的。
“莱拉,这是你第一次来到东方国度,是吗?”
莱拉微笑着点点头:“是的。”
“第一次来,你对东方有什么感想?”
前世做了三十年的东方人,莱拉自然知道观众喜欢什么:“东方是个美妙的国家。我这几天去了长城,去了故宫,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汪涛笑道:“那么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莱拉故意想了几秒,才道:“应该是东方的食物吧。其实我的外婆也是东方人,从小她就会给我做很好吃的东方料理。所以来到这边,我把她介绍的很多东西都尝了一遍,比如豆腐脑,还有烤鸭。”
汪涛乐了:“那你可是来对了,东方八大菜系,足可以让你吃到下个世纪去。”
两人闲聊了几句后,终于转到了正题上。
“莱拉,你是好莱坞知名的大导演,不知道你对东方的电影是不是了解呢?”
“说了解可能有些夸张了。”莱拉知道在电视上自己不能做得太过:“但我有一些很喜欢的东方电影。”
汪涛很感兴趣地问道:“都是什么呢?”
“比如说周星星先生的一些作品,我看得很开心。还有陈楷歌、吴玉森、徐客导演等。另外李安导演正在上映的《卧虎藏龙》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我认为就是在北美上映应该也会有不错的票房成绩。”
卧虎藏龙7月初正式在东方上映,此时还正在热映之中,所以汪涛对这部电影也算得上熟悉。
“你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