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用耕地,直接就能播种。这次村里除了菜园,就没留春地,一千多亩耕地全部种上了小麦。
  种上小麦,就开始收割簸箕柳。生产堤上的柳条长势良好,河滩地里,去年插栽的柳条也很好,就是前些日子刚插的柳条,虽然细点,也能用的上,而且是用来编制精致的工艺品。虽然工艺复杂,用工较多,但价格较高。
  进入阳历的10月,队里的母猪陆续产仔,这次是第二窝,数量多了,一共186头猪仔。
  10月6日上午十点,大堤上的高音喇叭又响了起来,大伙都停下手里的活,仔细的倾听,毕竟离的远,传来的声音有些模糊。
  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姥姥和悠悠对视了一眼,心照不宣的点了下头,姥姥小声的说:“竟然是真的。”
  从此以后,姥姥再也没有怀疑过悠悠的预言,对悠悠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不过,她老人家每到初一十五,必然偷着上香,祭拜老天爷,保佑悠悠平安健康。她相信本地的传统说法:孩子过于聪慧折寿。
  主席去世,大伙化悲痛为力量,抓紧时间干活。这次粉碎“四人帮”,大伙就有些彷徨了,有点不知所从。
  人们私下里偷偷的议论:“这是要改朝换代了吧,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还不到一个月,就翻天了。”
  舅姥爷及时的制止大伙的议论:“咱老百姓别管那么多,安心的干活才是正理,挣到自己手里的钱才是真的。”
  大伙听了,都觉得舅姥爷的话有道理,别管外面咋样,咱老百姓的根本就是种地,只有种好了地,才能吃饱穿暖。挣到手里的钱,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现在村里有了挣钱的门道,咱就得把握住,外面的世道再变,天上也不会掉馅饼,还是好好的干活吧。
  收割完簸箕柳,大伙接着收苜蓿草,最后割大堤上的“葛八根”。等一切收割完了,接着去扫大堤下的树叶。
  今年大伙明知道饲草充足,还是习惯的去扫树叶,每天早上天不明就起床,绕三华里路去大堤,也不嫌辛苦。
  10月23日,是农历的九月初一,姥姥带着悠悠,趁着赶张集,出去了两天。把三处院子的冬桃、冬枣、和石榴都摘了回来。
  冬桃甜度极高,桃香浓郁,口感也好,易储存。冬枣品质更好,清脆可口,酸甜适中,就是后世,冬枣也是一百多元一斤。这两个品种,常温下保存二个月没一点问题。
  并且购买了好多的蔬菜,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批陆地蔬菜了,姥姥买了好多,回去放地窖里,起码能吃上一个多月。当然悠悠得用空间里的存货,不断得补充着。
  忙忙碌碌的一个月过去,时间就到了10月底。二舅来信催姥姥去部队,伺候二舅妈坐月子。农历的九月初六,大舅爱国送舅姥姥去了部队,走时带着冬枣、冬桃和石榴,加一块有五六十斤,大舅当了搬运工。三舅妈过月子,只好让娘家妈伺候。


第255章 喜得贵子
  农历九月十二,三舅妈生了个大胖小子,舅姥爷高兴坏了,起名志新。两家商量好了,在九月十六,给胜男舅妈送“粥米”。
  援朝舅舅当了副书记后,公社给他安排了两间主房的家属院。送“粥米”的那天,两家的亲戚把他家的小院挤得满满的,主要是胜男舅妈娘家的亲戚多。
  她娘家来了十多家亲戚,每家大人加上孩子,都是七八个人。加上韩屯村的人,有一百多人。
  大舅妈忙得团团转,幸亏来时在村里找了几个帮忙的,“小老妈妈”和桂金、婕格的大嫂都跟来了。
  来客带的礼物得数清楚,鸡蛋查个,米面上称,红糖计数,礼钱上账,一家家的礼物记在礼单上,交给娘家人核对清楚,再交三舅妈留底保存。
  这样做是有说法的,孩子大了聪明识数早。其实,就是为了记清楚,亲戚之间好走动,来往之间有个数。
  三舅妈的娘没买东西,拿了三百元钱的礼钱。其他的娘家亲戚,姑姑叔伯和舅妈姨都是一百鸡蛋,六斤糖,十斤米或白面。再远一步的亲戚,都是六十个鸡蛋四斤糖,也是十斤面。
  姥姥和大舅妈没带东西,姥姥给了二百元礼钱,大舅妈和妈妈给了一百元。
  三舅妈娘家的亲戚看了,小声的议论:“胜男婆家不是农村的吗,这礼钱给的比有工作的都多。”
  也有的亲戚说酸话:“还不是看胜男女婿当官了,想买账跟着沾光。”
  悠悠听的翻白眼,这都什么人那,能分出里外拐不,俺自家人还用得着买账。
  舅姥爷在饭店定了十二桌酒席,每桌十二个菜,饭菜是现在的最高标准。每桌还上了两瓶景芝白干,两盒大金钟烟,烟酒也是最高标准。
  这些都不麻烦,舅姥爷掏钱就能办到。麻烦的是煮糖水鸡蛋,来人每人四个剥好的熟鸡蛋,泡在糖水碗里。另外,还得给每家压回去十个染红的熟鸡蛋。
  压篮子的熟鸡蛋,大舅妈在韩屯提前煮好了。酒席上的鸡蛋借公社伙房的大锅现煮的,光是剥鸡蛋就得几个人忙活,近四百个鸡蛋剥出来,用了好长时间。
  十二桌酒席三舅家摆不开,就借了邻居家的院子,乱哄哄的忙到了下午四点,亲戚才走了。
  农历的九月十八,二舅的电报也来了,朝霞舅妈在九月十六生了个闺女,二舅的电报上写的是“喜得贵女”。
  姥姥和大舅妈把钱放在一起,舅姥爷又给加了六百元,一共一千元,通过邮局把钱给汇了过去。
  九月二十一,姥姥带着悠悠出去了一趟。天气凉了,以后出去就不方便了。娘俩一天跑了三个地方,累得不行。悠悠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赶了。
  这次,一共收了18000快银元,32根金条,3800元的玉器。玉玉要了两万双尼龙袜,王代娣和杨奶奶每人要了一万双,她们三个都要了五百袋头饰。
  姥姥告诉他们:近期,由于国家变动太大,人们的情绪不稳,对许多事情都非常敏感,娘俩也不想节外生枝,就不准备再来了。
  过了立冬的节气,地里的白菜下来了。姥姥一次买了一千多斤,用地排车拉回来,放到了地窖里。今年河滩受灾了,没种白菜,白菜的价格也高了,每斤三分钱,一千斤白菜其实才三十元钱。
  韩屯村的人,家家也都买了白菜,不过他们买的少,多的十几颗,少的才买五六颗,放到地窖里,留着春节侯客用。一颗白菜十斤左右,也就是三毛钱,不过大伙节省惯了,还是舍不得吃。
  现在,韩屯村的人,那个一天不挣五六毛钱,那家不存一千块钱,就这也没人舍得买菜。今年上水早,人们连咸菜都没淹上,真不知大家准备怎么度过漫长的冬季。
  通过买菜,悠悠对村民的节俭,算是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俭省节约的思想刻到了人们的骨子里。
  塘子坑里的水因为没有泄处,积留下来。从秋分开始,国家就在用抽水机往黄河里排水,由于黄河北移,距离塘子坑一千多米,到立冬也没看出来明显的成效。水位下降很少,还是二三米深。立冬后天气太冷,抽水机就撤了回去。
  拥有塘子坑的村庄意见大了,去年复堤国家赔偿了一年的损失。今年他们在塘子坑里种上了春作物,发洪水属于自然灾害,可是长期的积水他们接受不了。
  国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最后黄委作出决定,把塘子坑都收购过来,给予各村一次性的补偿。收购过来的塘子坑,按照大堤的看护范围,归滩区的村庄使用,不过所有权归国家黄委。
  韩屯村看护的黄河大堤多,长度达2公里,村里一下子多了3000亩的塘子坑。
  农历的十月初一早上,鹅毛大雪飘撒而下。幸亏大伙的房子都收拾好了,不然高粱帛围的篱笆墙可不保温。
  头两天,大伙看着天气不好,就把村中心的两个地窨子清理了出来,这一场雪下来,大伙就挪到里面编东西。
  两个地窨子里都烧上了散煤炉子,无烟煤是外贸局给的指标。他们和韩屯村建立了结对帮扶的关系,负责韩屯灾后自救工作。
  大雪下了两天才停,雪刚停,县委李书记带着慰问物资就来了。有募捐的棉衣、棉被,还有救济款、救济粮及成卡车的无烟煤。
  韩屯村无子的孤寡老人四户,不过都不是五保户,他们过继了侄子们赡养。尽管这样,救灾物资还是先照顾他们,大伙也没意见。
  捐献的棉衣棉被都是用过的,不过没有补丁,也拆洗的干干净净。在这“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这就是极好的了。
  为了让灾区人们安全过冬,县委开展了募捐活动,人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都把自己比较好的棉衣棉被捐献出来。
  相对于全县来说,滩区受灾的人口还是比较少的,韩屯又是县委李书记的蹲点村,救灾物资就多了些。


第256章 救助慰问
  每人两身棉衣,一床被子,一百斤粮食,一斤油,每户一千斤无烟煤。另外,还有二千元钱的救济款。
  县委李书记带着东西,挨家挨户的走了一遍,二千元的救济款平均分给了四户孤寡老人。
  四户老人接钱的手颤抖着:“还是共产党好,真的给俺们养老,这些钱够俺们用到死了。谢谢您们,共产党派来的好干部。”
  每到一户,大伙都感激的不行。特别是煤炭,更让大家感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村里人都激动地说:“共产党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雪中送炭暖人心。”
  不只是谁带头说的,大伙都跟着说,这句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仿佛多说几遍,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感谢之情。
  村里有十几家的房子倒塌了,他们准备抬高宅基,只是把梁檩收拾了一下,院子里房倒屋塌,满目凄凉。不过人都安置妥了,住进防台、大队部和场院里。
  跟着来慰问的单位领导看了,深受触动,纷纷表示,回去后再发动一次募捐,一定帮助灾区安度难关。
  看到地窨子里的柳编副业搞得热火朝天,上到七十来岁的老人,下到十二三的孩子,都成了柳编能手。县委李书记来了兴致,挨个的询问收入情况,了解大伙的困难。
  特别是房屋倒塌的群众,问得更仔细。听他们说公社特批了砖瓦,当场就表扬了跟来的公社领导。
  又对跟来的外贸局领导说:“你们负责门窗的木料,我回去再找物资局,给大家解决梁檩。”
  外贸局有进口的木材,都是成方的板材,非常适合做门窗。
  谈着谈着,就接近中午十二点了。看到他们要走,大伙紧紧的拉住他们,坚决不让走,非得让他们留下吃顿饭。
  “领导,俺们虽然受灾了,一顿饭还能管得起,你们留下吃顿饭,也看看俺们的生活。”
  县委李书记看大伙留的诚挚,就决定留下来,也没让村里开大伙房,来人分散开到各家去吃。他自己去了一户孤寡老人家吃饭,亲自感受灾民的生活。
  悠悠家的代销点忙了起来,大伙都来买烟酒,也不会过了,烟要最好的大前门,带锡纸的0。35元一盒的。酒要成瓶的景芝白干,也是最好的。
  当然,悠悠的空间里,好酒有的是,不过村里基本没人要,所以就没在货架上摆。
  舅姥爷拿了两盒烟,一瓶茅台酒,带着村里的几个干部,给县委李书记送了过去。
  “书记,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