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部分人在棚子下忙活,两口挨着的的特大铁锅,里面盛着多半锅滚开的开水,灶下劈材烧的正旺。
    每个锅的旁边都站着一位师傅,左手拿着的漏勺里装着粉团,右手用木槌有节奏的敲打漏勺的边沿,发出“梆梆梆”的声音。
    旁边放着一盆糊状的粉团,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往漏瓢里添粉团。
    动作要轻快,不能让漏瓢里缺粉团,但也不能过早添入,不然漏瓢过重,端漏勺的师傅受不了。
    捶打粉丝成型是一种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下粉的师傅,半个小时就换一次班,几个人轮换着干,不然是吃不消的。
    粉条随着师傅的震动,缓缓地从漏空中落入滚开的锅内。
    一旁捞粉条的师傅,像炸油条拨锅一样,把漂上来的粉条用长筷子打捞到一边,顺着锅沿捞到锅台边放着的凉水盆内。
    盆里的粉条快满的时候,傍边的人用手拽断,换上别的盛水的盆子,再把这些粉条转入不远处,那两口盛满凉水的大缸里。
    由那两口缸边各有一个人,他们把盆子里的粉条整理得基本整齐后,按照一定的长度断开,穿在一个细棍子上。
    然后就放入冷水缸降温,中间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
    才小心翼翼地捧着细棍,慢慢地挂在一旁早已搭好的架子上,随着温度的降低,晾挂的粉条慢慢的冻在一起。
    有两位妇女,把已经冻起来的粉条依次摘下来,放在编织袋上,用棒槌轻轻的捶打,粘在一起的粉条被捶开,松散后再挂到木架上。
    看到这里,悠悠才明白,传统的手工漏粉,为什么必须在“入九”(进入三九天)以后制作,因为这个时候,才能上冻。
    上冻的作用,基本就是定型。出锅的粉条如果不冻住的话,湿粉条长时间悬挂,会因不能承受其重量而断落。
    智茹的姥爷指挥着人制作粉团,这才是制作粉条的关键技术。
    第一道工序是制芡糊,取少量精制的红薯淀粉,用温开水调成白色乳液状。
    然后一边将沸水冲入淀粉乳中,边掺水边搅拌,调成面糊,要求无粉疙瘩、不粘手、能拉丝的软粉团。
    一边用搅拌工具朝一个方向不停地快速搅拌,使淀粉乳变成透明、粘稠的粉芡,成熟度达**成即可。
    第二道工序是点浆水,就是在一只较大的粗瓷盆,撒上一大把明矾,倒入开水,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加入明矾后,入锅的粉条才不至于沉入锅底,便于打捞。
    把“糊子”从壶嘴成线状慢慢倒入容器内,同时伴以不停的搅动,使其均匀,也为了降温。
    第三道工序是蹿面子,待上面的浆水温度降至不烫手时,大批量的粉子就可以倒入了。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这时候需要五个男子汉同时挽起袖子,围着大盆用胳膊在里面不停地蠕动,以使粉子能充分的搅拌均匀。
    开始粉子是黏黏的,黏在每个人的手臂上,他们用力地搅动,围着盆半弯腰反时针转动,边转边搅,也许这样的节奏更好用力吧。
    直到粉子不再粘他们的胳膊和容器,呈很有筋骨的粘稠的糊状为止,这道工序才算完成!
    粉团揉好了,漏丝前还得先试一下,看粉团是否合适。如漏下的粉丝不粗、不细、不断即为合适。
    如下条太快,发生断条现象,表示粉浆太稀,应掺干淀粉再揉,使面韧性适中。
    如下条困难或速度太慢,粗细又不匀,表明粉浆太干,应再加些湿淀粉。
    漏丝前调粉以一次调好为宜,这就看师傅的技术了,主要是掌握好温度和水分。
    浆水的温度40~50c时,加入干淀粉,与粉芡混合,搅拌搓揉,粉团温度在30~42摄氏度为好。
    这些标准可不是用温度计量出来的,智茹的姥爷都是靠手掌握温度,他把手伸入面盆里,指挥着人们兑水加面。揉好的粉团,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
    看似繁琐的程序,师傅们做起来也很快,一口锅一个小时一百斤的产量。
    看着他们冻得通红的胳膊和手,还有脸上不断冒出的汗珠。悠悠头一次觉得后世上千元的手工粉条,价格真心的不算高。
    悠悠拿出微型的录像机,把这一切都录了下来。这视频制作好了,放到后世的网络上,保证能火。
    今年的地瓜虽然丰收了,可是粉条厂开业的少,致使粉条的价格节节攀升。
    以前人们吃粉条习惯了,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好吃爽口,粉味纯正,筋道耐煮,营养丰富。
    和后世相比,这时的粉条绝对是零添加,增白剂、防腐剂、食品胶之类的添加剂,现在也没有这些东西,属纯绿色食品,而且是纯手工制作。
    手工红薯粉条色泽黄亮,条细,均匀,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口,既可作主食,又可作菜肴,深受乡村人的喜爱,特别是冬季,蔬菜不是白菜就是萝卜,这两样蔬菜的绝配就是粉条。


第462章 洋鬼子
  白菜粉条、萝卜粉条,基本上就是人们一个冬天的家常菜,包子饺子馅更是离不开粉条。
  人们做咸饭,也习惯往锅里抓把粉条,不放粉条就好像少点东西,用大伙的话说就是没有捞头。
  每年的冬季,农村人用地瓜换粉条,城镇人用钱买,那家都会备二三十多斤粉条,够吃一年的。
  原来几个村就有一个粉条厂,粉条的价格非常便宜,没料到今年的价格这样好。
  5斤地瓜出一斤淀粉,一斤淀粉做0。9斤粉条。可是用地瓜换粉条是10斤地瓜一斤粉条,可以赚0。8斤粉条。
  原来粉条的价格是0。30元左右,今年的价格涨到了0。40元。
  周楼粉条厂原来是一口锅下粉条,今年收的地瓜多,一个锅做不过来,增加到两口。
  从早干到晚,粉条厂每天的产量都在二千斤以上。除去兑换给大伙的,每天大约剩800斤粉条。
  就这也不够卖的,今年的粉条价格节节攀升,每天结伴来厂里买粉条的群众,都供应不上。
  粉条厂每天的收入都在300元以上,厂子里请了16个工人,工资是每天2元钱,厂子的纯利润最少250元。
  开业一个月后,红英的弟弟兴奋的说:“多亏了俺姐夫,帮俺家开了粉条厂,每天都落(纯利润)250元钱。”
  这个数字是红英的弟弟算出来的,也没寻思,他挺高兴的偷着告诉自家人,结果全家都笑喷了,等他反应过来时,自己也造了个大红脸。
  “二百五就二百五吧,只要能挣钱就行。其实俺少说了,这一个月咱挣了8000多元,本钱挣出来了。”
  红英舅妈的父亲,现在提起亲家来是赞不绝口,他特别的佩服舅姥爷的见识和胆量。
  “要是按我的想法,就是借村里的家什做些自家吃,爱国把摊子给我铺这么大,我心里直打鼓。
  要不是亲家在后面给涨胆,俺可不敢势派(规模)这么大。那可是近八千元的本钱啊。”
  老人可比他儿子想的多,他只说投入不说收入,怕大伙知道了眼红。
  可是,大伙心里都明镜似的,这又不是多复杂的账,谁都算的出来。
  大伙没事就问他:“爷们,您现在心里安稳了吧,这一个月就能回本了。”
  “让你们这一说,俺这不是粉条厂,成印钱的啦。不过,也是俺时运好,今年的粉条价格好,要是一直这样的话,今年确实能回本。”
  其实,适合下粉条的时间,就上冻这两个月。春节之前,他们又做了一些红薯粉皮。
  粉皮对气温的要求不大,不过晾晒麻烦,技术要求也高,好在价格也高。
  他们的生意一直干到腊月十八才结束,还是因为没有淀粉了。
  忙活了一个冬季,粉条厂挣了24000多元钱。粉条厂歇业的第二天,红英的父亲就把借闺女的8000元钱,还了回来,另外多给了5000元的利润。
  他激动的满脸通红,拉着亲家的手,连声的道谢:“俺给谁都不敢说实话,就是不能瞒您。老弟啊,俺这粉条厂,加上喂猪的收入,能挣3万元。
  一年忙活三个月,一个月一万元,想起来这些,俺做梦都能笑醒了。
  俺知道爱国俩人日子不差,可这本钱是他们出的,俺全家商量好了,每年给他们5000元。”
  红英的弟弟接着说:“不光是喂猪有收入,俺走村串户的加工饲料,每天还能挣五十多元,一年下来最少能挣五千多。给俺姐这些钱真不多,依俺两口子,和俺姐对半分。”
  爱国舅舅接下自家的8000元钱,5000元的利润坚决不要。把他岳父个倔老头气的,扔下钱就走,连饭也没吃。
  红英舅妈抿着嘴偷笑,乐呵呵的说:“给咱就要,往后他们有事了,咱再还回去就是了。”
  腊月二十二日傍晚,悠悠爸妈和刘冉都回来了,他们开回来两辆车。刘冉舅妈的娘家人,给她单独弄了一辆车。
  村里人看到两辆车,都围了上来,大家猜着是新媳妇回来了。
  跟着他们回来的,不仅有智慧和桂金一家人,还有卫华的姑姑吴馨儿及英国的姑父大卫。
  桂金今年毕业,老首长为了让韩德才安心的留在京都,他把桂金安排进中央人行。桂金还有另一件喜事,她如今又有了六个月的身孕。
  金发碧眼的老外在韩屯村引起了轰动,人们顾不上看新媳妇了,注意力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从他下车的那一刻起,大家就跟看到鬼一般,惊的倒吸一口凉气,自觉的撤出去好远。
  “哎呦,还真有红头发绿眼的人,皮肤白的吓人,这就是老辈人说的外国鬼子吧。”
  “也不一样,他的嘴够大,可是牙不长(chang),不知道吃不吃生肉。”
  吴馨儿听了,笑的都站不住了,“咯咯咯”的笑声响亮畅快。
  近五十岁的人了,还和个姑娘似得,穿着到脚脖的大红长鸭绒服,围着白色的貂皮围脖,带着白色的貂皮蓓蕾帽,打扮的耀眼夺目,活的肆意张扬。
  悠悠总算是见到了自己传说中姑奶奶。
  身体魁梧,身高一米九多的大个子大卫,看着远离的人群,尴尬的挠着头,和大家打招呼:“您们好!”华语说的还挺溜。
  大家更加的惊奇了:“还会说咱们的话,应该就是外国鬼子。”
  卫华给大家介绍:“这是我姑父大卫,他是英国人。这是我姑姑吴馨,他们刚从英国回来,跟着我来看望老人和几个孩子。”
  姥爷和舅姥爷迎上前去:“欢迎,欢迎,快到家里坐,外面太冷了。”
  姥姥一把抱住吴馨,未说话泪先流了出来:“馨儿妹妹,总算见到你了。”
  吴馨的笑声戛然而止,和姥姥抱头痛哭:“大姐,看到您真好,没想到我大哥大嫂,就那么去了。
  大姐,多亏您了,不然卫华也危险。我在这世上,可就卫华一个近人(亲人)了。”
  舅姥娘高兴的拉着刘冉,自豪的向大伙介绍:“这就是爱民的媳妇,和婉莹一起在京都大学上啥研究生,俺也不太明白,反正比大学还高。”


第463章 够了咋还吃
  大伙关心的不是上啥大学,大家注重的是容貌:“这姑娘真俊啊,个头又高。大婶子,您家的媳妇可是个顶个的好,这一个比她三个嫂子还好看。”
  “还真是,婶子啊,您家的四个媳妇,长得都跟花一样,红英都五个孩子的人了,论长相在咱村里还得是第一。”
  悠悠跟在后面逗乐子,故意的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