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屯村的几个干部商议后,给向阳管区请求各村的帮助,在管饭的同时,每人每天发放二元钱的补贴。
  管饭吃还能拿二元钱的工钱,这在现在算是好活计了。国家组织的黄河复堤工程,二个月挣四十多元。县里的大型工程,管吃不给钱。
  拉脚的活计有苦又累,最多一天挣三元钱,吃还是自己的。
  各村的干部都抢着干,主要是村台垫好后,各家都得盖房子,到时候都得找外村人帮忙,离得远的不合适,还得找附近村庄的人。韩屯村开了这个头,以后帮人盖房子,就成了一条挣钱的好门路。
  最后向阳管区几经盘算,决定离韩屯村比较近的六个村庄,每个村组织个十人的建筑班,正月初八去韩屯村帮忙建房子。
  韩屯自己村的人,刚过年就忙开了,初二走了一天的亲戚,初三就开工。
  全村人都去养猪场,清淤泥,补漏洞,清洗地面,打扫卫生,安装设备。
  养猪场的房子和村里的牛屋,就建在平地里,又是混转的房子,反而是村里最好的房子,除了门窗被泡变形了,基本上是完好的。


第529章 会看双胞胎的医术
  门窗村里的木工组就有,根本不用修,卸下来全部换上了新的门窗。
  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各尽所能,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养猪场打扫的干干净净,沼气池也被清理了出来。
  初四初五两天的时间,人们不仅把养猪场和大牲口搬了下来。还把防台上的猪圈和牲口棚拆了下来,在养猪场的旁边新建了羊圈和鸭棚。
  各家分开的鸡鸭子鹅和青山羊,又重新归到一起,集中喂养。以后谁家吃鸡蛋和鸭蛋,到村里的食堂去买。
  防台上高高的饲草垛也挪了下来,看着这些干苜蓿,村民们都放心了。“这些干草,足够咱村的牲畜吃一个春天的。”
  初五,援朝舅舅就回去了,跟着他走的还有大卫,志亮和昊昊跟去做翻译。大卫的《当代中国行》展览,影响越来越大,他这次来的目的,也准备充实新的内容。
  大卫一年的时间,通过震宇公司,购买了百万英镑的各种手工产品,外汇都被临水电子厂用来购置进口设备了。
  知晓了大卫的打算后,援朝舅舅大年初一就给地委办打了电话,让他们做好策划,尽量让大卫接触了解临水的风土人情。也通过他把临水的特产出口到国外,换取更多的外汇,加快临水的发展。
  吴馨儿在卫生院忙的脱不开身,去年的坐诊,让她名声大震。人们听说外国的大医生今年又来了,也不顾正月十五前不看病的忌讳了,大年初二就来韩屯找她医治。
  离的远的,甚至带来了铺盖,来了就要求住院治疗。来的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其中大部分是国家工作人员。
  找吴卫华医生的不仅有老病号,还有好多莫名而来的新病号。现在,吴医生在洪城和平城两县,简直成了传奇人物。
  人们都说他是京城知名医药世家的唯一传人,在国外留过学,会把脉会开刀,一包银针治百病,再难的病都能治。
  前几年避难投亲才落户韩屯,七五年流脑大爆发,孩子病的就剩一口气,抱到吴医生跟前,几针下去,都能把命拉回来。
  挨着韩屯的村子,都跟着沾光,几个村子没伤一个人,他们都喝了吴医生给开的预防药。
  政策刚放开国家就给吴医生平反了,调回京都专门给国家领导人看病。根本就不坐诊,别说平头老百姓了,就是省里的大官,找他看病都得托人情。
  人家吴医生重情义,发达了也没忘穷亲戚,每年都回韩屯亲戚家过年。咱老百姓去了,人家热情相待,一分钱的诊费不收,谁去都给治疗,药钱按村里的价格,比在公社医院都省钱。
  现在的医疗水平低,别说疑难杂症了,好多较重的病情,公社医院都医治不了。不是要命的急紧病,轻易不去县医院。一是交通不便,其实主要是怕花钱,小病拖成大病,急性发作拖成慢性病。
  传说吴医生不仅医术高还花钱少,好多病人等了一年,就想等过年时找吴医生看病。
  吴卫华年前回来的晚,临近村庄的病人能来,离得远的就得年后了。要是按老规矩等出了正月十五,人家吴医生早就回京了。
  病人来的多了,卫生室很快就住满了人,最多的一间房子住四个人,陪护的只好就地打地铺。
  不仅卫生室的病房通了暖,韩屯的食堂初二也开了伙,冷天冻地的,吃住都得有保障。
  今年宝景声望大涨,今人尴尬的是,来找他看病的都是有了一孩准备生二胎的年轻妇女,而且大多数是找他开生双胞胎儿子药的。
  也是巧了,“高高三”的妻子兰英和他大姐桂莲,都是吃了他的药生的双胞胎儿子。他大姐还被县里的医生,断言可能丧失生育能力了。
  国家自七九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两个孩。人们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别说俩女孩了,就是俩男孩,人们都觉得少。
  自打解放就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的群众,唯独在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上打了折扣。为了多要孩子,人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有了一个孩子,二胎要是再生个双胞胎的儿子,三个孩子虽说少点,也算是可以了。
  自打宝景自家的两位亲人生了双胞胎,人们就断言宝景得了吴医生的真传,否则,他一个没上过初中的农村孩子,哪来这么大的本事。
  就连韩屯村的人都说:“还是二爷他老人家看得远,人家在吴医生落难的时候,主动搭把手。虽说家里穷没东西,可人家有力气。
  吴医生刚来时,一家人老得老小的小,从井里提水都不会。二爷和他们住邻居,帮着抱孩子挑水,而且不是十天半月,人家一帮就是十来年,这感情可不就处出来了。”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二爷这是好心得好报。他和老二奶俩人,都有长远病(慢性病),亏了吴医生给调养着,俩人的身体老了比年轻时还健康。”
  “要不是两家处的好,人家在国外的姑姑,能让吴医生收宝景做弟子。今年又给置办了这么多的洋机子(外国进口的设备),听说都是从外国带来的,比县医院的都先进。”
  “宝景也是端这碗饭的料,不然人家吴医生也不会收他当徒弟,还带在身边手把手的教。这才多大的人,就把吴医生的本事学到手了。
  他大姐流产差点送了命,县里的医生都看不好,保住命都不孬,别想再生孩子了。他硬是给看好了,还生了一对胖小子。”
  “都说师徒如父子,人家吴医生对徒弟是真好,看家底的本事都掏给他了。这生双胞胎儿子的本事,别管在哪朝哪代,都能让子孙后代过上富足的日子。”
  “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宝景光是这一样,就能发大财。”
  眼前的事例,而且是两个。加上村里人的传言,在宝景自己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多了个令人疯狂的会看生双胞胎儿子的医术。


第530章 买建材
  由于受灾村里道路不通,卫生室暂时清闲了下来,宝景被师傅带去京都见习。人们找不到宝景,就托各种关系找二爷,打听生双胞胎儿子的药方。
  求上门的人多了,二爷才知道事情的原由。赶忙帮着儿子澄清:根本没有这种药方,宝景也没这本事。
  谁知道越解释越乱,人们根本不信,他家一年生两对双胞胎的事越传越远,越传越神,打听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二爷也不解释了,就一句话:没影的事。
  你说没有就没有啊,你家那两对双胞胎是实事吧!
  悠悠每次听到二爷和姥娘诉苦,就会想起一句歌词:说也说不清楚。
  宝景回到村里,面对求医的育龄妇女,刚成年的小青年,脸红脖子红,手足无措的找到师傅:“老师,这可咋办啊,我哪有这本事。”
  吴卫华也是哭笑不得,吴馨儿知道了乐得笑出了眼泪:“咱吴家世代行医,还真没有这种医术。宝景你行啊,刚拜师就钻研出个这么牛的医术。”
  “姑奶奶,您老看俺的笑话,俺是真没这本事。都找俺要药,俺去哪给她们找方子去。”宝景难为死了。
  “傻孩子,这有啥难的,她们找你是来看病的,有病治病,无病调理,让她们生个健健康康的宝宝。时间长了,谣言不攻自破。”
  这是吴馨儿给宝景支的招。
  解释不通推不出去,无奈之下宝景只好用吴馨儿姑奶奶的招,对症治疗,不过郑重表明不是生双胞胎男孩的药。
  病人们带着一副自己心里明白的笑容,千恩万谢的高兴的去拿药。不用吃中药的人,磨蹭着不走,缠着大夫开几副中药。
  从此以后,宝景几乎成了育龄妇女的专科大夫,妇科病繁杂多样,逼的他这个未婚的小青年,整天找老师和师叔祖请教,妇产科医术日益精湛。
  今人意外的是,一年以后,宝景医治过妇女,生男生女没效果,生双胞胎的几率确实大,来韩屯给宝景送锦旗的,十有八九是生了双胞胎儿子的。
  听着他们高兴的大声炫耀自家生的是双胞胎小子,宝景无奈的摇着头,偷着把挂在墙上的锦旗摘下来藏好。
  为此,吴馨儿专门研究过宝景开的药方,到底也没看出个究竟。都是些常用的妇科用药,熬制出来竟然有了如此神奇的效果。
  最后,她老人家得出的结论就是:华国的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中药疗效出神入化。
  志远、迪迪和村里学医的大学生,都去医院帮忙,帮着医治一些普通的病号,言传加身教,几人都说受益匪浅。
  他们的家长张罗着拜师,被吴馨儿言辞拒绝了。理由就是他们和宝景不一样,是国家正规大学的学生,学习机会得天独后。再说,卫华现在工作繁忙,实在没机会教导他们。
  吴馨儿还说了,以后不止是在韩屯这几天,现在国家开放了,通讯自由,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他们姑侄指教。
  正是有了吴馨儿的这个许诺,他们以后成名后,都自称是吴卫华的半个徒弟。
  正月初六,村里的三个厂子开工。当天来村里卖猪的就排上了队,这些都是年前预定好的,但等着韩屯年后开工卖个高价。
  自八零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饲料也富足了,家家养猪喂羊。特别是韩屯附近的村庄,几乎每家养两头猪。
  人们依然是粗饲料喂猪,即便是这样,一年的时间也能喂成二百多斤的大肥猪。
  可国家的生猪收购价还是没变,一等甲三毛八。韩屯肉食厂二百斤以上的生猪收购价是每斤七毛五,接近一倍的差价,人们宁愿等上俩月,也不会卖给收购站。这样一来,韩屯村的肉食厂,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货源。
  和年前相反的是,很少有来卖小麦的,看来年前都处理的差不多了。不过,面粉厂的库房里,囤满的小麦足够生产到麦收后。
  服装厂开工就有来送成品的,看来过年她们也没舍得停工。今春还是以西服和中山装为主,统帅了近二十年的劳动服,就是农民也不买了。
  四十岁以下的穿西服,四十以上的穿中山装。振华牌的中山装和西服,以质优价廉创出了名号,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韩屯村服装厂名下的加工点,八二年没再扩大,现有的工人都是一年以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