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冻后棉线染色上浆干的慢,时间长了棉线黏在一起,就没法织布了。
  织粗棉布春天最合适,春和日丽雨水少,昼长夜短光线好,春天还是农闲季节,即使在生产队的时候,妇女们也很少上工,都是在家做家务。
  其实,年后正月里,妇女们就开始为织布做准备。把纺好的棉线打成线拐子,做成线穗子。干这种活不仅得细心还得有耐心,想快也办不到,就是个慢活。
  初中正月十八开学,悠悠领了新书本就请假,陪着大卫录制织布专题。悠悠的主要任务是翻译,客串司机。
  大卫的驾驶技术没说的,可是国外和国内的汽车方向盘位置不同,他自己感觉别扭。
  姥姥这几年开代销点,和附近村庄的人都熟悉。由她带着,每到一处大家都热情相待。
  迪迪也想跟着,在姥姥那里就没通过,只好认命的坐在教室里读书,只有过星期时才能跟着。
  悠悠也想借机把这宝贵的传统技艺录制下来,后世里粗棉布被冠以织锦的雅称,织锦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后世织锦用的棉线,大部分是机纺线。传统的织布技术,人工织造的织锦棉布,柔软舒适深受人们喜爱。
  也有纯人工纺线的织锦,因其透气性好吸水快的特点,成为制作婴儿用品的首选。
  织锦作为纯手工产品,用途不仅是生活用品,还被做成各种装饰品,价格居高不下,是机织棉布的数十倍,属于高档生活用品。
  悠悠刚穿过来时,就有收购粗棉布的想法,可是当时棉花少,人们织的布自己都不够穿,哪有多余的对外出售。
  织粗布和做鞋垫不一样,必须有充足的棉花做原料。七十年代,棉花可是国家战略物资,绝对不允许个人经营。
  悠悠的电子商城里,优质棉花量再大,也不敢投放到现在的市场上。黑市也不行,贩卖棉花属于国家的严打范畴。
  进入八十年代,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有了充足的棉花,织的粗布刚够自己用的。
  大卫的眼光真的很独特,不到十天的考察时间,他就发现了粗棉布的特殊价值,也让悠悠重新升起开发传统织锦的打算。


第533章 大订单
  此后的一个月,姥姥和悠悠带着大卫,在附近的村庄走家串户,不仅录制了织布的全过程,还把好些人家的箱子底翻了个遍,各种收藏都被大卫当宝贝收购了过来。
  大卫收粗棉布以花布为主,各种花色的粗布他都喜欢,一勾子粗布十元钱,他从临水带回来的粗布就是这个价。
  据昊昊说,这个价格是临水地委办的同志帮着制定的,本来大卫给的价格是一百元。
  悠悠暗中吐槽大卫奸商,占便宜没够。可看到卖布妇女们欢天喜地的表情,计算了一下成本,顿时心中了然。
  一勾子布用二斤好棉花,好棉花最多一块二毛钱,加上染料和浆面,成本最多三元钱。十元的价格,利润七元。
  一勾子布纺线最多四天,织布快的一天,慢的二天。
  络线染色上浆等准备工作,一机子布十天足够了,一勾布不到一天。
  总算下来,一勾子布最快四天,最慢七天。七元的利润,最低一天一元钱,比起做鞋和鞋垫来,收入高了接近一半。干活快的,每天一块六七,赶得上工作人员的工资了。
  一勾子花粗布可以做一床被面或床单,现在供销社里的厚斜纹棉布,0。48元一尺,一尺布票0。20元,一床被面14尺,共计9。52元。
  厚斜纹棉布比粗棉布结实多了,十年也盖不烂,粗布最多用五年。而且自己织的粗布,容易掉色,洗一次掉一次,洗上两次花色就乱了,斜纹布就没这个问题。
  能用一床粗棉布换一床结实厚斜纹,还能剩下五毛钱。从大卫开始买粗布起,他每到一处,妇女们都翻出自家压箱底的花粗布,问他买不。
  由于花粗布掉色的缺点,大卫每种花色只要一样。不过,他许诺给大家,回国就举办中华织锦展览活动,订单全部交给震宇公司,但染料得由他提供,价格可能比现在大家用的高两倍。
  现在织一勾子布,最多用五毛钱的染料,高两倍才一块五,相当于一勾子布多了一块钱的成本,比起七元钱的利润,还是可以接受的。
  私底下,大伙都向悠悠姥姥打听:“您家的洋鬼子姑爷,啥时候回国啊,他们哪里离咱们这么远,回去得用多少天?今年怕是不行了吧?”
  在大家期望的念叨下,大卫在农历的二月底,和吴馨儿打道回国,行程倒是快,坐飞机两天就到。可是订单就得等了,今年的春天绝对来不及。不过,他给大家带来了期盼和希望。
  各村的妇女像是商量好的,大家都放下了准备织的花布,打好的线拐子包起来放进箱子里,先织做布袋用的白粗布。
  妇女们不织布,可是定做织布机的多了。其实农村织布机不算少,每个家族都有一台,但离每家一台还有差距。
  做织布机农村的老木匠师傅都会,就是比较费时间,十天半月的才能做一台。木料各家自备,二三十元的工钱不算少,可为了挣钱大家都舍得掏。
  再说了,织布机也是个大家具,各家都离不了,自家有了用着也方便。
  附近村的妇女来代销点买东西,看到姥姥先说自家置办织布机的事情。接着就问您家外国的亲戚,啥时候要俺啥时候织。
  大卫走了,姥姥多了心事。听到来人专门找说她织布机的事,就更闹心。
  “大卫要是没订单,不把村里人坑了吗,大伙花了这么大的本钱,就等着挣外国人的钱哪。”
  “大卫喜欢咱们的粗布,外国人也能都和他一样,拿买好棉布的钱买粗布,外国人不可能都是傻子吧。”
  悠悠心中有数:“姥姥,外国人傻不傻的咱不清楚,您老忘了,我那商城里都是傻子。大卫才能要多少,咱才不指着他哪。
  咱收了几千万双鞋垫,大卫卖出去不到一百万,不全靠商城卖出去的。
  咱这粗棉布,在商城里都是高档货,价格比大卫的高多了。不过大卫能换回来外汇,我那商城可办不到。”
  姥姥总算是放心了,她高兴的说:“光想着大卫了,姥姥咋把你的商城给忘了。我得赶紧进去看看,你那里面的人要粗棉布做啥高档货。
  听昊昊说,大卫傻的一勾子布张口就给一百元,你商城里还能比他出价高。”
  当姥姥看到商城里的织锦床单上千元,婴儿服上百元,一米见方的小包被就卖五百多。
  织锦工艺品价格更是高的离谱,挂毯上万元,就是简单的琵琶扣价格都过百。
  她老人家看完就说了一句话:“你那里面还真都是傻子,大卫比他们强多了。那都是些什么人哪,他们不会是住在天上的神仙吧?看咱老百姓过得苦,通过商城给咱送好处来了。”
  悠悠都快跪了,姥姥竟然能脑补到神仙上去。话说,您老说神仙是傻子,是不是欠缺了敬意。
  也行,有了神仙做幌子,以后自己做事更方便,在人们的意识里,神仙可是万能的,再出格的事也正常。
  姥姥她老人家心中有底了,想法也变了:“大卫的订单来了,咱就开始收粗布。咱娘俩得去趟临水,给大卫打个电话,让他多寄些染料来。别说卖了,就是自己用,也是不褪色的好。”
  临水的震宇公司,由于挂上了合资企业的牌子,国际电话总算是开通了。
  悠悠提醒姥姥:“姥姥,商城里的染料比国外的好,价格还低,根本不用找大卫。他寄的染料到了,咱就能往外卖,多少都有。”
  姥姥笑的开心极了:“看来姥姥真是老了,咋又把你那商城给忘了。花粗布要是不褪色,其实也挺好看。
  等以后咱自家收了花粗布,姥姥也给比照着商城里的样子,做几套床上用品,留着自家用。”
  可以啊,老太太接受能力挺强。看来自己从穿来就期盼,用纯手工棉布做的四件套,很快就能实现了。
  正月十五到二月底,一个半月的时间,悠悠跟着大卫,一心扑在录制粗棉布的织造上。大卫没有编辑设备,晚上只能回放着录像带想创意。


第534章 闹情绪
  悠悠躲进自己的空间里,把织锦的每一道工序都制作成专辑,仅靠这些真实的场景,就火大发了,点击量超高,收入飙升。不仅做了广告,还发了笔小财。
  幸亏家里安装了电话,振华和震宇两个公司的事情,才能及时处理。娘俩每次去临水都是匆匆而回,李保国经常打电话抱怨:“姐啊,您把兄弟给忘了吗,过年俩月了,咱姐弟还没吃过一顿饭哪。”
  过了正月十五,村里人就开始陆续的搬家。直到正月底,全村都搬到了防台上。搬家这种大事,姥姥都没顾上,扔给了舅姥娘和大舅妈她们。
  搬家以后,悠悠家和舅姥爷家住在一起,一天三顿吃食堂,悠悠终于从做饭中解脱出来。
  张集公社滩区的各村,正月里过的鸡飞狗跳。垫村台过了二月二就开始,正月底以前,群众必须全部从宅基上搬出来。
  滩区的房屋虽然大部分被洪水冲毁,但群众新建的临时住房,依旧在自家的宅基上。
  尽管初七公社上班就安排滩区搬迁工作,二十多天的时间,搬家加拆迁,可是够紧张的。
  滩区的村庄,护村林里搭满了窝棚。各家都喂着猪羊和鸡鸭,只好临时用树枝和棍棒,围起来个栅栏院。
  各家的窝棚不大院子不小,除了猪羊还有拆房子的门窗砖瓦和梁檩木料,每家的院子里都乱糟糟的。
  一家一个窝棚,吃住都在里面,桌子床铺,锅碗瓢盆粮食囤,窝棚里挤得转身的空都没有。幸亏现在气温高了,窝棚保暖差,多盖床被子也能凑合。
  到了这时,滩区的群众都羡慕韩屯村,大家都说:“看起来还是在生产队里好,人家韩屯集中盖的房子,吃饭在食堂,猪羊集中养,比各家自己过的时候还自在。”
  “现在韩屯的人和工作人员一样,人人都上班领工资,听说工资比国家的正式工都高,就连六七十的老太太都有活干。”
  “咱们也吃公粮,一场大水把二年的收成都冲跑了,原先还发愁收了粮食没地方放,这下干净了,月月买粮食吃。”
  “原来收成低,吃饭都顾不上,队里也穷。现在产量高了,谁家都有节余。分开地各家都得买牲口和地派车,要是集中到一块,哪个队都能买几辆拖拉机,咱们缺个领头的好干部。”
  “哪个村没两个能人,关键是人家韩屯村的人心齐。他们村就一个姓,人也少,就是有两个刺头,也蹦跶不起来。”
  “俗话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石庙村二千多口人,够大吧,人家就有两个队分开又合在一起,不光有拖拉机,还买了收割机和播种机。这回垫村台,人家俩队单独垫,听说垫好就扯电。”
  石庙村子大,四个防台都在村外比较分散。垫村台得把防台利用起来,他们村台只能分成两个。还是集体经济的两个生产队,主动结合在一起,要村东的小村台。
  他们两个生产队,合在一起五百多人,比韩屯村还大,垫了一百亩的村台。
  韩屯村的村台六十亩,加上原来的四十亩防台,也够百亩了。
  这次滩区垫村台,原则上每户半亩的宅基,可现在各家的孩子多,结婚都得建新房,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