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滩区垫村台,原则上每户半亩的宅基,可现在各家的孩子多,结婚都得建新房,因此,国家在制定规划时,村里十五岁以上的男孩子,都给垫出来一处宅基。
  二月初,滩区的土地刚化冻,人们就开始顶凌播种,把露出水面的耕地,全部种上了大麦。
  二月初三,垫村台的民工就来了。这次和以往不同,民工多毛驴也多,胶轮车不见了,一色的地派车。
  这次垫村台比七五年黄河大堤的复堤工程量都大,安排的民工也比那次的多。
  韩屯村六十亩村台来了六百名民工,一亩村台十个民工。
  滩区的宅基一般都在一丈以上,比各家的房子都高。防台比各家的宅基高出来四米多,和各家的屋顶高度差不多。
  一亩的村台在原来的宅基上,就得近三千方土,十个人两月的工期,每人每天五方土,这也是历年的标准。
  垫村台由国家黄委出资,报酬和复堤标准相同,国家提供伙食,按劳取酬。
  现在家家都有地派车,每家都喂着大牲口。毛驴虽然没有耕牛多,数量也不少。特别是家里有壮劳力的,比较喜欢喂毛驴,农闲能拉脚挣钱。
  民工在家都自动结合好了,基本上是俩人一组,地派车加上毛驴。
  地派车本来就省力,加上毛驴,俩人装卸车都快,一天十多车还比原来轻松。
  几天的时间过去,劳动量就出来了,效率比预计的高了一倍多。
  照这个速度,俩月的工期一个月就能完成。最高兴的是滩区的群众,夏收前三月和四月两个月的时间,足够建新房的。
  民工也高兴,他们能提前一个月回家,正好到了春种的季节。堤外的村庄和滩区不同,他们都留春地,种棉花和地瓜得浇水,必须得靠人挑。
  韩屯村看他们垫的快,特意给自己村的民工,每人送了二斤猪肉改善生活。民工连着吃了两三天的肉,都说比过年吃的都过瘾。
  石庙单独垫村台的那俩生产队听说了,也跟着送了。别的村土地都分开了,集体没有积累,想送也无能为力。
  可石庙村的民工,在一个村干活,垫小村台的有肉吃,垫大村台的闻着吃不着,多少都有点情绪。
  韩屯和石庙村的民工都是外县的,离家较远,以前根本没听说过韩屯村。到了这里,可算是开了眼界。
  韩屯村的现状打破了他们对农村的认识,大伙说的最多的就是:“农村人也能开工厂,不分地也能过上好日子。”
  “咱觉得这两年过的够好了,和人家比差的太远了。俺做梦也没想到,农村人还能这样活。”
  “原来咋没听说过有这么个村子,要是早知道,咱们也跟着学学,说不定也能这样活。”
  “人家村里的卫生室,比咱们公社的医院都好,听说看病的机子都是外国造的。”


第535章 运动服
  “他们村有个外国人,专门收绣花鞋和鞋垫,一个新门帘能卖一百五六,够买个新缝纫机的。”
  几天过去,他们就打听清了。“怪不得人家过的好,他们村的支书是国家的功臣,就因为没文化,放着高官不做,自愿回村种地。只有这样没私心的人当干部,才能一心带着大伙过奔日子。”
  “俺听说咱们种的齐麦一号和新棉种,都是他们村繁育的,氨水也是这个村带头用的。”
  “咱地区造气死鼠洋灰缸的韩书记,就是这个村的,是支书的儿子。咱农民的儿子,当多大的官,心里也装着老百姓。”
  “听说韩支书的妹夫是早先的皇亲,头些年下放全家回娘家。现在人家平反了,不仅自家开了两个大公司,还帮着娘家村子开了个服装厂。全县的服装厂,都从他们村里接货干。”
  “会治脑膜炎的吴医生,也是这个村的,是韩支书家的亲戚。”
  “那女医生就是吴医生的姑姑,在外国开大医院。那外国人是她男人,他们可有钱了,去年过年给了村里五千元钱,全部买了烟火,看烟火的来了上万人。”
  “俺长这么大没见过放烟火的,五千块钱得买多少烟火啊?”
  “听说放了三个多小时,买的洋烟火真的能上天,漫天洒满各色的花雨,比彩虹都漂亮。”
  “看到代销点里的老头了吧,他就是那个下放的王爷,人家在韩屯住习惯了,放着京都的王府不住,继续在韩屯养老。”
  “俺还真见过,老人待人一团和气,看着却不像咱庄稼人,没想到这么大的来头。以后,俺得多去几趟代销点,给王爷多唠两句,以后告诉俺孙子,爷爷年轻的时候,见过老王爷。”
  村里在防台上,给悠悠家的代销点,安排了两间临街的房子。
  本来代销点里人就多,韩屯和石庙两个村,一下子多了二千多的民工。姥爷和冬梅姐俩人,忙的焦头烂额,每天都得补充货物。
  现在胜男舅妈可以直接从临水给代销点发货,加上悠悠通过商城作弊,每天过千的营业额,代销点里的货源也有保障。
  这次的民工和以前不同的是,大家都带着十多元钱,买东西也比原来大方了。看到合适的东西,提前买了放着,怕最后缺货买不到。
  虽然这次来的都是男民工,买东西没妇女心细。没想到大老爷们识货的挺多,在他们眼里,韩屯代销点里的东西,啥啥都好。
  这两年,物资的供应比较宽裕,除了布票和粮票,其他东西基本上都放开了。不过供销社和代销点,还是执行国家统一的价格。
  价格一样,质量还真的有差别。县级纺织厂生产的秋衣,和临水地区生产的,价格相同,质量确实差。
  0。32元一条的白毛巾,大小相同质量差别大了,一个厂家一个样,搭手一摸就能感觉出来。
  悠悠家代销点里的东西,不论是胜男舅妈发的货,还是悠悠从电子商城偷渡来的,质量绝对上乘,价格比起国家定价来,只低不高。
  村级代销点私人经营的性质,已经被供销系统默认,在货物的定价上比较随意,虽不相同但差别很小。原来九分钱一盒的东方红香烟,村级的代销点现在都是买一毛。
  悠悠家代销点里的东西,质优价廉分量足,可千万别小看分量,一家两户的不显,次数多了差别就大了。
  最明显的是用提溜打的酱油醋,平着和稍微倾斜,能差出半两来。
  大家嘴上不说,可自家带的瓶子有数,一斤的玻璃瓶瓶口细,差几钱都能看出来。
  悠悠家买这些东西,别说一两毛钱的酱油醋了,就是一块钱的散酒,也是给灌到瓶嘴。
  人们买酱油醋和散酒,基本上都用一斤的玻璃瓶瓶子,大小稍有差别,但最多超不过半两。
  大家都说,在韩屯点(点,代销点的简称)上买酱油醋,能多吃两顿。
  半两醋不值一分钱,即便是八毛辣一斤的散酒,批发价七毛,半两才三分五,利润还在10%。
  悠悠家的代销点不靠这些东西挣钱,可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给自家打出了名号,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令悠悠意想不到的是,民工买的最多的依然是海魂衫。不过现在热销的是涤纶海魂衫。
  涤纶海魂衫结实耐磨不褪色,一件比纯棉的三件穿的时间都长,关键是好洗不褪色,穿了二年的衣服,洗干净和新的差不多。
  尽管价钱贵了一倍,每件价格高达7。8元,面市就将纯棉的海魂衫挤出了市场,成了压仓底的滞销货。
  悠悠在电子商城定做的涤纶海魂衫,特意迎合了现在人的喜好,加厚亮丽密度大。
  大伙都说韩屯代销点里卖的海军服,手摸着骨扎(厚,密度大),看着也鲜亮,穿着得劲舒服。
  后世的化纤,虽然没有纯棉的舒适,不过和现在的化纤相比较,质量那是明显的高。
  民工来的时候,穿的是棉袄,干起活来就浑身冒汗,脱了棉袄里面就一件单衣。
  这时候,自家做的衣服都比较肥大,套在棉袄里没觉出来,单穿私下里进风。现在刚到初春,不到十度的气温,吹到身上还是挺冷。
  穿棉袄热,穿单衣冷,买件海魂衫套里面,问题就解决了。弹性良好的加厚涤纶海魂衫,舒适的贴在身上,保暖又随意。
  “党的政策就是好,土地承包刚两年,咱也有钱买海军服了。原先在电影上看过,也见过城里人穿,没想到咱农民也能穿上。
  海军服看着好穿着更好,快赶上毛衣厚实了,怪不得城里人爱穿。”
  年轻的民工不买海魂衫,他们买运动服,这也是受韩屯村的影响。韩屯村的男青年和孩子,基本上都穿运动服,看着特精神。
  现在别说是农村了,就是城市里,穿运动服的依然很少,好多农村人根本就不知道运动服。
  直至现在,公社的供销社里,根本就没有卖运动服的。洪城县的百货大楼,进入八十年代才有运动服。


第536章 招女婿
  主要是运动服价格高,成人的运动服35元一套,和涤卡干部服价格一样。
  涤卡干部服结实耐穿,春秋冬三季都能穿,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在正规场合,也是穿涤卡的裤子。
  运动服在人们的眼里,它就不是正规的衣服,只是运动员的专门训练服。即便是运动员,外出也没人穿运动服。
  现在运动服的质量确实差,和秋衣秋裤差不多,只是在袖子和裤腿上多了两道白道。
  价格高是因为材质是腈纶的,比纯棉的结实。说句心里话,穿上松松垮垮的,做外衣确实有种违和感。
  悠悠家代销点里的运动服,是电子商城里的出品,看起来和现在运动服一样,差别就是挺括,穿着美观大方,咋看咋舒服,特别的养眼。
  小青年没成家负担小,兜里都有些私房钱,看到运动服就喜欢上了。自己钱不够,找同村的人借点,也买身穿上。
  卖了运动服就没钱再卖海魂衫了,里面还是套着原来的衣服。
  年龄大的民工,外面穿旧衣服里面套新海军服。年轻的民工,外面是新运动服,里面套着旧衣服。
  旧衣服大多打着补丁,和崭新的运动服相比,差别特明显。
  在这缺衣少穿的年代,流行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其实一件新衣服,要是经常穿,一年就得打补丁。新三年说的是新衣服平时放着,只在走亲传友时穿。
  旧三年不可能,缝缝补补又三年倒是真的。好多人连件补丁的套衣都没有,到了只能冬天光身子穿棉袄,四下里钻风。
  为了保暖,只好在棉袄的外面,拦腰扎根带子。棉裤脚也用带子扎起来,好像俩灯笼,被形象的称为“灯笼腿”。
  买不起帽子,花三毛钱买条最便宜的白毛巾,厚实的毛巾顶在头上,也能挡风寒。
  头顶白毛巾,棉袄外扎腰,灯笼腿的肥裤子,成了农村人的标准装。就连农民主席,外出也是这种标配。
  衣服穿到补丁摞补丁,烂的实在是没法补了,不得以的撕开。稍微结实的大布块做补丁,碎布当铺衬打袼褙做鞋,布拉条子攒起来换针线。
  农村的货郎,推着杂货担走村串巷,满大街的吆喝:“破铺陈,烂套子,布拉条子烂鞋底,换针换线了。”
  拉土是重体力活,一会的工夫就热得冒汗,年龄大的民工敞开外衣,露出套在里面的海军服。
  年轻的小青年爱面子,即便惹得头上冒汗,也捂得严实的,不想露出里面打补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