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爷,俺和哥哥从小失去爹娘,是乡亲们把俺们养活的。俺在外遭了难,又是娘家人收留了俺全家。
  那十多年要不是乡亲们照顾,都不知道能不能熬过来。
  俺要是昧着良心挣娘家人的钱,那还叫人办的是吗。二爷,您老的好意俺领,不过价格咱还是按照国家的定价。
  您老也说了,俺家在外面有大厂子,给咱们村里供应些平价的物资,还真不做难。”
  听了姥姥的话,悠悠也不肉疼了,心里竟然热乎乎的,境界蹭蹭的往上长,找到了时代商人的定位。
  姥姥和二爷唠建楼房,把各自的想法都说了出来。悠悠用意识联系到智脑,边开车便当传话筒,让智脑筛选符合条件的建筑图。
  一直到上午十一点半,才进了个县级招待所。每人一碗白菜豆腐,馒头随意吃。
  饭后,给司机开了几个房间休息,李专员他们都没舍得开房间,坐在招待所接待室的长连椅上,竟然就睡着了。
  悠悠倒床上就睡,这世毕竟年龄小,早起俩小时就受不了。在后世,生意忙了,曾经熬过三天多不合眼,也没现在累。
  下午两点起床出发,舅姥爷他们上午睡足了,精神十足,整整唠了一个下午。
  特别是下午四点后,进入东部丘陵地带,连绵起伏的大小山峰,使从没见过山的韩道伟兴奋不已。
  鲁省东部的山峰不高,很少成片的松柏森林。山顶是果树,山腰是梯田,山脚的平地是村庄和农田。
  山上还是干枝枯草,间或能看到有放羊的,十几只山羊就算是多的。倒是山下的农田里,全部种上了小麦。
  但现在是农历的二月底,杏花开的正好,零星的杏花点缀在山顶,景色别样宜人。
  这里的房子和平原地区差别挺大,全部是用石头建造的平顶房,石块垒墙,石片盖顶,院墙更是用石头砌的。
  村里到处都是果树,杏树比山顶多,村庄掩盖在粉白的花海里,老远就能看到。
  韩道伟不住口的说好看:“这么多的果树,能卖多少钱啊,听说咱们哪里的红富山苹果,就是这地方培育的。”
  二爷却叹气:“山里人苦啊,上山下山全靠人力挑,山路崎岖,马车都过不去。果子再多,运不出去也换不了钱。”
  韩玉林南征北战,见识的多:“望山跑死马,这连绵的山区,通公路的极少。
  咱们到县城几十里,他们离公社几十里,光靠人力运输,还真是困难。”
  悠悠姥姥说道:“俺听说山区的妇女,有的一辈子都没出过村。”
  一直到晚上七点多,总算是到了目的地的县城。十一个小时的车程,才跑了七百多公里。
  悠悠嫌慢,二爷感慨:“传说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俺看这汽车比千里马快,一天就跑一千五百里。
  共产党领导的就是好,能造出这么好的车子。历朝历代几千年,谁能想铁疙瘩跑的比马快。”
  由于事先联系好了,他们县委的同志在招待所里等着,吃住都安排好了。
  悠悠和姥姥一个房间,简单的吃过晚饭,回房间娘俩就进了空间,洗了个贵族浴,没出空间就睡熟了,幸亏有智脑叫醒。
  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起床,早饭小米粥馒头四个咸菜,七点准时出发。
  县城的周围的地势倒是平坦,半个多小时过后,才看到低矮的山头。
  和昨天看到的山区不同,这里的山上载满了低矮的桑树。现在刚开始抽芽,远远望去,一片嫩绿。
  往前走了十多公里,眼前景色大变。整齐的街道,平坦的柏油路,一排排红砖红瓦的两层楼房,在长青的松树衬托下,特别的醒目。出墙的杏花,分外妖娆。
  车子停在村前一座三层的大楼前,楼顶三个一米多高的金字:大岳庄。
  悠悠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典范村。这两年它的名气可是比大寨高多了,报纸广播电视都在大力宣传。
  楼前宽阔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伟人挥手雕像,令人肃然起敬。
  雕像的前面,有个人工喷泉,喷涌的泉水变换着形状,潺潺流淌。
  绿化树木和花草错落有致,地面上铺着光滑的大理石,干净的能映出人影来。
  洪城县委办的同志下车就说:“百闻不如一见,这大岳庄的村办公室,比咱临水各县政府都大气,咱们的办公室全都是平房。鲁东地区确实先进,村级都是办公楼。”
  他们县陪同的同志不自然的笑道:“我们县委的办公条件和你们一样,也是平房,和大岳庄没法比。”
  一行人被迎进宽敞的会议室,简单的介绍后就开始播放新闻纪录片,他们村竟然有自己专门的放映机,看来平时没少接待外来参观者。
  八一电影制片厂专门录制的《前进中的大岳庄》,时长四十分钟,详尽的介绍了大岳庄的发展史,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就。
  大岳庄地处丘陵地区,村里的土地全部栽植桑树,祖祖辈辈养蚕缫丝织绸缎,是江北著名的丝绸产地。
  解放前以家庭式经营为主,父亲传儿子,师傅带徒弟,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是周边百里以内有名的大村庄,全村四千余人。


第541章 参观观摩
  解放后,家庭手工作坊归集体所有,成了村办工厂,村民进厂做工,拿的却是工分。吃的是国家统一发放的统销粮,每月比城镇人均多了五斤的指标。
  生产的丝绸由国家统一调配,集体收入相当可观,工值也是全县最高的,达到了二元,也只是收入的一小部分。
  村集体资产越来越多,新建了厂房、办公楼、学校、食堂等公共设施。
  看到城镇的工人国家分配住房,村里也有样学样,集体出资给村民建住房。
  自五八年农村实行集体,“楼上楼下”不止是口号,也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更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七十年代初,大岳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二层的住宅楼应运而起,成了共产主义的样板村,从此享誉全国。
  看完新闻片,接着去参观。广场的南面,就是村里的集体工厂。
  整个工厂占地百亩,每个车间都有通道相连,从蚕茧的分拣到绸缎成品,十多个车间环环相扣,工人全部是自己的村民。
  大岳庄的村支书自豪的说:“我们村除了孩子,就没有闲人,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活干。”
  确实如此,村里的老年人,穿着洁白的工作服,围坐在工作台前挑拣蚕茧,边干边唠家常。安逸而祥和,在他们的脸上,根本没有农村老人的那种沧桑感。
  广场的东面,村里的各种公共设施都集中在这里,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浴室、食堂、代销店、理发店。
  除了代销店和食堂,其他的服务全部是免费的,不过只限于本村的村民,外来人员按照国家标准收费。
  最引人瞩目的是活动娱乐室,和村支部一样的三层楼房,前面的广场上,不仅有篮球架,网球场,竟然还有个足球场地。
  楼房内主要是一个个的活动大厅,乒乓球室的乒乓球台就有十多个。棋牌室的桌子上,摆放着象棋、军旗、跳棋和纸牌。
  图书室内大部分是丝绸制造技术的书籍,一排排的线装古书,无声的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传承。
  三楼是透明的玻璃拱顶,奢华的室内游泳池占据了整个楼层。笔直的泳道,蔚蓝的池水,洁白的躺椅,使得悠悠一阵恍惚,好像重新回到了后世。
  别说韩屯村的人了,就是李专员也是一声惊呼,援朝感叹道:“李书记,比咱们临水的游泳馆都好。”
  陪同的县委办同志也说:“大岳庄的游泳池,在我们地区也是最好的,是国家游泳队帮助援建的,据说是比照世界标准建设的。”
  大岳庄的村支书给大伙解释:“我们丝绸厂的废水温度高,正好供给游泳池和浴室使用。”
  李专员听完就对韩玉林说:“老韩,回去我再给你们村垫五十亩的村台,你也把大岳庄的先进经验带回去,建设好村里的公共设施。”
  没等韩玉林说话,韩屯村跟来的群众代表齐声回答:“李书记,您只要帮俺们把村台垫好了,让俺们建啥俺建啥。
  以前觉得俺们韩屯村就是最好的了,出来才知道自己眼光短,大岳庄这样的才算是到了共产主义。”
  石庙村的石书记拉着那俩队的队长,跟着提要求:“李书记,您别忘了俺们村,他们俩队把钱都准备好了,垫好村台就扯电。
  俺们村里没积累,他们这俩队有,可垫村台这样的大工程,光靠他们自己可不行,还得您给帮忙。”
  那俩队长倒是同心,赶紧表态:“看了大岳庄,俺们回去也想建个工厂,李书记您得帮着把盖工厂的地基给垫起来。”
  李专员高兴了:“好,你们这趟是来对了,思想这就有了转变。垫地基的事归我,建工厂你们找援朝,他抓经济内行。”
  那俩队长更高兴:“李书记,有您这句话俺就放心了,援朝书记给俺们联系好了,回去俺们就扯电。”
  广场的南面,是一座古香古色高大戏院,飞檐走壁,雕梁画栋。牌匾上用红漆书写着几个大字:大岳庄人民剧院,咋看咋别扭。
  据介绍,这座戏院是清雍正朝时期的建筑,为了庆祝大岳庄的丝绸成为贡缎而建。
  剧院的后台,单独的房间就有十几个,锣鼓乐器齐全,大大的樟木箱里装慢了戏服,化妆台上琳琅满目,摆满了水粉胭脂。
  岳书记笑呵呵的介绍:“我们村的人爱热闹,早晚喜欢扭秧歌,过年节时,村民自己就能排几台戏。”
  县里的陪同补充道:“他们村原来就有专门的戏班,这两年重新排戏,唱得比县剧院的专业演员都好。大岳庄的条件太好了,县剧院请不动。”
  岳书记反驳说:“我们每年都去县里义演,演员自己不愿意去,村里也是没办法。”
  “搁我身上也不去,你们村条件这么好,正式工人也没你们收入高,谁和钱有仇。”
  “这我们可不能认,俺们村一个工值两元钱,和三级工的工资差不多,能算高吗?”岳书记分辨道。
  陪同的同志笑着摇摇头:“不高!岳书记,你给韩书记和李专员他们介绍下你们村的福利。”
  “好,快开饭了,咱们先去食堂,坐下慢慢谈。”岳书记说着带着大家往餐厅走去。
  食堂和戏院紧挨着,就在戏院的东面,北面是学校幼儿园,南面是村里的工厂,餐厅位于中间。
  食堂虽然不是楼房,可比平房高出二米,宽度得有十多米,比洪城县的大礼堂都大气。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可以清楚的看到餐厅内整齐的餐桌。
  食堂的大门上,分别挂着儿童食堂、老人食堂、学生食堂、大众食堂的牌匾。
  岳书记边走边介绍:“我们村的食堂自五八年成立到现在,一直实行份饭制,村里统一发放就餐劵。群众如果自己做饭,餐劵可以退钱,也可以换食材。”
  现在是上午的十一点半,老人和孩子已经开始用餐,每人的面前一个搪瓷托盘,托盘内三个小瓷碗,分别盛放着两菜一汤:西红柿炒鸡蛋,油菜香菇,海米紫菜汤。
  餐桌中间放着个大号的搪瓷盆,里面是白面馒头,馒头不限量,随吃谁拿。


第542章 样板村
  幼儿园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不停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