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岳庄这全国的典型名副其实,各方面都是拔尖的。
  比起大岳庄,南关村的院子也小多了,南北14米,院外是4米的东西胡同。
  胡同和村里的街道都是用青石板铺的,大小道路都有下水道,比路面稍微低些,盖板上留着下水口。
  他们村和大岳庄一样,基本上没有喂家畜的,最多养几只鸡。各家的院子里都种满了蔬菜,个别的人家,还用塑料薄膜搭起拱棚,种上了早春蔬菜。
  常规的菠菜油菜羊角葱,拱棚里的芹菜也长到了一揸(大约20公分)多高,韭菜和香菜刚露出嫩苗。
  5米宽14米长一分多的菜地,足够一家人吃的。
  也有的人家在卧室的窗台下,栽上几颗果树,现在正值开花季节,给院子增添了亮色。
  南关村最有特色的是各家的客厅,几乎都是小加工间,八仙桌成了工作台,放满了各种动物的鬃毛和钢丝。
  一家人围桌而坐,分工合作,自成流水线,客厅的空地上堆放着原料和产品。
  饭桌摆放在厨房里,幸好厨房面积大,宽3米长4。5米13个平方,做饭加餐厅足够了。
  南关村做饭用的是煤球炉,他们是城镇户口,吃粮和燃煤都有国家供应,用水也是自来水。
  取暖由村里统一供应,锅炉房和各家的暖气片浴缸都是村里安装的。冬季免费供暖四个月,每个星期供应一次洗澡水。其他的八个月锅炉房停烧,各家洗澡自己解决。


第546章 小靳庄
  这样看来,南关村基本上脱离了农村的范畴,典型的城镇居民。
  随后,南关村支书的介绍,更加证实了悠悠的想法。
  这些年,县城几次向南发展,把南关村的土地全部征收了过去,村民转成城镇户口。
  为解决村民的就业,县里出资给他们村建了个毛刷厂,作为集体工厂。
  集体工厂自主性较大,毛刷加工简便易行,老少皆宜。他们一直采用按劳取酬,计件工资。
  这样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开始大火还是上班时间在厂子里干,早晚带回家接着干。
  一家人分工合作,形成了默契,速度越来越快,后来干脆就在家里加工。
  村民的收入高,集体积累越来越多,群众的福利也逐渐提高。最大的变化就是房屋改造,村里统一为群众建造了楼房。
  所有的楼房都是相同的规格,年轻人只要领了结婚证,村里就给分配一套楼房,没有性别歧视,男孩女孩一样。
  南关村的支书说到这里,笑呵呵的说:“我们村的小年轻都比较抢手,十五六就有介绍对象的,年龄够了就领结婚证,怕以后分不到楼房。”
  接着又遗憾的说:“你们是从大岳庄来的吧,他们村的别墅是真好。俺们也想学,可惜宅基地不够,才盖这联排的楼房。唉,有钱也没处使!”
  他们县委的同志接过他的话:“你们有钱没处使是吗,支援县里啊,咱们县想建水电站,正愁资金不够哪。
  你们村的楼房在县城算是顶尖了吧,咋就不知足哪,一直念叨大岳庄的别墅,就这俩钱烧的。”
  “建电站那得老鼻子钱了,我们村这点家底,都不够塞牙缝的,还是算了吧。”南关的支书摆手又摇头,拒绝的干脆彻底。
  不过接下来的话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县里不是说把麻袋厂让给一中吗,我们村赞助一百万改建款,可以吧!”
  县委的同志笑了:“你啊,就是热教育,你们村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有了,就缺高中了是吧。”
  “俺们村的孩子好学,这几年的高中生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能给孩子们学习提供便利,花多少钱大伙都乐意。”
  参观完南关村才下午三点多,一行人早早休息,明天得起早赶路。
  第四天赶了一天的路,才来到最后一个参观点,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
  这个地区算是比较出名的,是全国知名的盐碱滩。进入平原地区,入目皆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清明节都过了,地里很少有绿色,连杂草都不长,个别的地块上还留有干枯的棉花柴。
  每一方耕地的地头都有个高大的土堌堆,上面泛着亮闪闪的碱花。不时的能看到有人在耕地里忙碌,把地表上的碱土铲到车里,推倒土堆上。
  二爷见多识广,他说重盐碱地年年都得刮碱,一年不刮也种不成庄稼。
  路上很少能看到树木,村庄里树木不算少,大多是抗碱的槐树和榆树,一片翠绿,老远就能望见。
  村庄也很稀少,十几里远才看见一个。只有靠近村庄的地块,才能看见麦田。
  韩屯村年后种的大麦都20多公分高了,绿油油的麦苗遮严了地皮。
  可这里的麦田拢宽麦苗稀,一行行的麦苗被碱得叶片发黄,看上去蔫巴巴的。
  二爷看见麦田就叹气:“咱们哪里堤外的土地也碱,可也没碱成这样。都说寒食的麦田埋老鸹,他们这里连麻雀也埋不住。”
  平原地区出名的还有他们的曲艺莲花锣,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讨饭歌”。每年的冬春农闲季节,这里的人们手持莲花锣,唱着莲花歌,四处乞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救济群众,奈何杯水车薪,乞讨的现象依然存在。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存在着一个全国出名的富裕村庄:小靳庄。
  靠近小靳庄,令人眼前一亮,桃红柳绿的掩映下,红砖绿瓦的小别墅,整齐排列着,朦胧之中,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
  村庄的街道宽敞平坦,主干道60米,就连胡同都是20米,全部铺设的柏油路面。
  街道和胡同的两旁,各有五米的绿化带,里面栽种的都是果树,杏树、桃树、李子树,苹果、梨、柿子、核桃、木瓜、石榴,十多种果树,一个胡同一种果树。
  眼下正值春暖花开季节,整个村庄被笼罩在花海中,美不胜收。和大岳庄的翠绿的松树相比,别有一番景致。
  小靳庄的别墅全部都是独栋的三层建筑,造型新颖别致,楼顶的瓦块都是用的彩色的绿琉璃瓦,红砖绿瓦,美轮美奂。
  一行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大加赞叹:“这村里有能人,这平常的果树都能栽得这么好看。”
  “咱农村栽果树还是比松树强,好看好吃还能卖钱。”十多种果树,每种都得在上百颗,确实吃不了。
  小靳庄的四层村办公楼,在村子的正南,楼前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上全部是绿化树和花坛,长青的塔松、迎客松,白色的玉兰繁花满树,美丽的花瓣洁白如玉,清香怡人。
  怒放的海棠和樱花,在翠绿的松柏掩映下,更显娇媚。
  广场上没有伟人像,中心是个大型的喷泉,清澈的泉水变着花样的欢快喷涌,空气清新宜人。
  这是悠悠穿越后第一次看到喷泉,京都也有喷泉,可都是在特定的节日才开放。
  小靳庄的接待也与众不同,一名身着西装的女工作人员,负责带领大家参观。
  这是小靳庄专门培养的接待员,举止大方,口齿清晰,最难得的是她的讲解,用的是普通话,虽然没拿稿,可明显是记熟了的讲解稿。
  办公楼的一层,接待室就好几个,看来到这里参观的人挺多。
  一行人进去的时候,接待室里已经备好了茶水。接待员熟练的打开了投影仪,播放他们专门制作的专题片。
  随着专题片的放映,小靳庄的发展详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547章 卖线
  平原地区的盐碱地,最适宜的作物就是棉花了。七九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产量几近翻番,春棉的亩产皮棉达到了二百多斤。
  平原地区土地瘠薄,人少地多,人均耕地三亩以上。小靳庄不到五百人,就有三千亩的耕地。
  丰收带来的不仅是喜悦,卖棉难成了农民的烦心事。棉花属于国家的调控物资,个人无权长途贩运。
  外调受指标限制,本地的纺纱厂生产量有限。农民自家的消耗,每家一年百十斤皮棉足够了。
  一年过去,家家户户存放了几百斤皮棉。过去缺衣少穿发愁,现在棉花多了也愁。
  八零年的春季,他们村早年流落国外的一名华侨,寻亲归来。
  看到年喻九旬的母亲,孤身一人,在乡亲们的精心照顾下,依然健在。大为感动,立志报效乡亲。
  恰巧这位华侨在国外就是从事纺织业的,了解到乡亲们的困难后,出资千万元给村里建造起纺织厂,纺纱、织布、染色生产线齐全,所有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随之而来的还有个二十多人的技术团队。
  时值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对外资企业大力支持。他们的村办企业一路绿灯,三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
  一个多月的试产,优质的产品充分展示了国外纺织机器的先进。纺织厂正式开业后,产品深受人们的欢迎,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最受人们欢迎的是他们的棉布染色好,颜色亮丽不褪色,他们用的染料也是进口的。
  资金充足,先进的技术和机器,低廉的原料,畅销的产品,资金向滚雪球般的快速积累起来。
  村里的三百名青壮年劳力,都在厂里上班,工厂日夜开工三班倒,人均工资上百元,群众的手里也有了钱。
  日子富裕了,大伙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房子。小靳庄一色的土坯房,茅草盖顶的房子到了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屋外雨停了,屋内接着下。
  华侨给村里建厂的同时,给老母亲盖了一栋别墅。可老人死活不搬,把别墅让给村里做了办公室。
  她老人家说:“村里的日子苦,乡亲们要饭也先让我老婆子吃饱,大伙都住在土房子里,我不能一个人住洋楼。”
  一千万的资金都投了,全村不到一百户人家,建一栋别墅五万元,华侨后续资金五百万,给全村人建楼房。
  村庄规划、别墅设计、建材的购置,都是聘请的专业团队,好多建材直接从国外进口。
  这样打造出来的小靳庄,即符合农村的需求,还带着国外的特色,美观大方实用,可以说是国内农村的典范。
  专题片时长半个小时,观看的时间,大伙喝茶歇息,基本上调整了过来。
  随后,讲解员带领大家去工厂参观。纺织厂位于广场的南端。高大的厂房宽敞明亮,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说话都是用喊的。
  每到一处,讲解员指着车间门上方的标示,只是简单的介绍是什么车间。
  工厂的正门朝南,整个工厂的南面,都是朝外的门市,大门外热闹非凡,门市的前面排着好几个长队,足有上百人。
  尤其是棉花收购门市前,一辆辆装满棉花的地排车,排起四个长队。据讲解员介绍,全县的棉农都来这里卖棉。除了刮风下雨,基本上天天如此。
  另一个排长队的门市是卖棉线的,而且是染色的棉线。有细的单股纱,也有粗的合股线。打好的拐子线,一两一把,一斤一捆。
  买线的大部分是妇女,她们都拿着提前算好的清单,相互交流着织布的花样。
  讲解员自豪的说:“我们村工厂纺出来的棉线,格外的结实,织布不断线,根本不用浆。
  另外,我们卖的是染好的棉线,颜色鲜艳不褪色,织出来的布穿烂了颜色也和新的差不多。”
  她的话男人或许不明白,可妇女懂行啊。“老骡子”激动的说:“我得多买些带回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