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屯村现在,不论谁家有喜忧事,都是全村跟着坐席,除去孩子和在外上学的学生,自己村里也得二十席。
  张集镇所有村庄的支书和主任都来了,就是镇里的工作人员,作为韩志明的同事,留下了几个值班的,其他人也都来了。
  八四年县乡机构改革,张集镇由于是镇,比其他乡多了十个人。所有工作人员加在一起,三十二个人。镇里和村里的加在一起,就是一百多人。


第865章 生产线
  另外就是村里的退伍军人和他们的家属了,这些人加在一起,也快二百人了。
  加上韩志明家的亲朋好友,志明和冬梅结婚,韩道伟摆了六十多桌宴席。
  韩屯村现在附散礼,是按照每户五元的标准,这在附近村庄是最高的。现在,其他村庄的散礼大部分是二元,少的还有一元的。附散礼坐席,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最多再带个五岁以下的孩子。
  韩屯村肉食厂卖的猪肉,不带骨头的纯肉一元钱一斤,一元钱能买一斤肉,一块钱的散礼一个人坐席,主家勉强能够本。二元钱的散礼,主家还能有剩余。
  韩屯村拿五元钱,看着是不少了,可别的村附散礼是一人坐席,韩屯村现在是全家都跟着坐席。
  不过孩子除外,他们还是单独就餐。村里的学生餐和儿童餐,是悠悠爸根据孩子们的成长和韩屯村的情况,特意给制定的营养餐。
  村里的食堂根据食材供应情况,也会做些适当的调整,不过变动极小。
  坐席需要的时间较长,耽误孩子学习,所以,村里中午举办的聚餐,孩子们都不参加。当然了,假期和星期天除外。
  韩屯村的人,大部分在工厂里上班,中午两点倒班。上午班的人,中午轮流吃饭,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这部分人坐席简单,上班不能喝酒,吃饱就撤。
  下午班的工人,时间相对宽松些,可也不能喝酒,他们两点就得上班,为了安全生产,肯定也不能喝酒。
  村里专门陪客的,必须得喝酒,他们都提前请好了假,今天不用上班了,可以放开量的喝,做好了一醉方休的打算。
  临水地区喝喜酒,挨桌敬酒的,是新郎父子俩。新娘不用跟着敬酒,在新房里坐在首位吃席。嫁进婆家就这一顿饭有此殊荣,往后就得孝敬公婆,一切以老人为主。
  今天的酒宴,就这一桌是摆在家里的,其余的都在村食堂的餐厅。自从八三年村里的新食堂建成后,村里人摆宴席,都是在这里。
  韩道伟今天六十多桌宴席,全都是“三八”带四个大件的标准。从上午十一点半开席,吹唢呐的就开始演奏,一直吹到宴席结束,最少得两个小时的时间。
  婚礼结束后,吹唢呐的艺人提前开席吃,吃完稍微的歇息一会,等中午正式开宴的时候,他们得连着吹。
  老首长跟着坐席,还是坐在主桌上,有他坐镇,喝喜酒的人都比较拘束,宴席不到两个小时就结束了,竟然没一个喝醉的。
  没人喝醉才是皆大欢喜,虽然客气话说的是酒不足饭不饱,其实三八带四个大件,饭肯定是吃饱了。醉酒的人人烦,不足正好,喝二两正好开胃。
  午宴过后,娘家人喝了两杯茶水,就提出回去。他们先去新房和冬梅告个别,嘱咐她今后要孝敬老人,勤俭持家,当个好儿媳。
  等冬梅一一应下,他们就告辞了。看着六辆拖拉机发动,冬梅还是有些忐忑,从今往后,她再也不是娘家的娇娇女,变成了婆家的媳妇。
  等拖拉机开远了,韩道伟他们家的妇女都过来了,她们是来帮着冬梅收拾嫁妆的。
  上午娘家安嫁妆,只是把家具放到位了,可陪送的被褥和床单,都在床上堆着,得收拾好了,放到橱子里。
  冬梅趁机,把给婆家人准备的绣花鞋垫,都送了出去。韩道伟他们家人多,一百双鞋垫送出去了一多半。
  冬梅的嫁妆多,等一切收拾妥当,就到下午五点了。孙子新婚,韩道伟的母亲高兴,就下令今晚全家人聚餐。
  聚餐的地点在韩道伟家里,尽管中午刚摆了三八的席面,晚上依然是二八的席面,不过食材充足,自家人手也多,不到下午六点,五桌宴席就做好了。
  冬梅和他们家所有人都熟悉,也没有新娘子的羞涩,和几个嫂子一块在厨房忙和。不过,只是跟着打个下手,几个嫂子说啥不让她做饭。
  吃过晚饭,韩道伟的母亲就让俩人回新房了。韩屯村这两年没娶过新媳妇,闹房的肯定少不了。
  尽管冬梅和村里人都熟悉,可结婚三天没大小,特别是一些半大小子,肯定会尽兴的闹新房。
  刚开始一些年龄大的,还有些放不开。初中晚自习八点就放学了,放学后所有的男孩子,都往韩志明的新房里跑。
  到了这时,闹新房才正式开始。这些初中生,在年龄大些人的指挥下,闹新房的花样倍出,啃苹果、吃喜糖、点香烟、添筷子,把俩新人折腾的满头是汗。
  一直闹到晚上十点,韩道伟的妻子出面,才把这伙人给撵了出去。韩屯村建的别墅,前后都有院子,想要听房根本不可能。
  冬梅结婚后,还是和原来一样,每天除了上班,其他的时间就去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帮忙。不过每天晚上,悠悠姥姥坚决不让她帮忙。
  韩志明在张集镇上班,离韩屯八华里的路程,骑自行车十来分钟就到了。
  他早上在村里的食堂吃过早饭走,下午六点下了班回来吃晚饭。除了镇里安排的值班,晚上都是在家住。
  过了农历的十月一日,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不过白天的高温还是在十度以上,塘子坑里还没开始结冰。
  就在这个时候,山本带着安装团队,来到了韩屯村,他们带来了村里新订购的所有机器。
  农历的九月初,“高高三”提议增加方便面的生产,村里经过商议,投资3250万元,一次性订购了一条面粉生产线、五条方便面和五条面条生产线。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次韩屯订购了这么多的生产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据山本他们说,阜城对外开放后,对于岛国来说,比经过深南方便多了。
  韩屯村这次安装生产线,没用地区派专家团。自己村里就有招聘的专业技术团队,并且大部分的工人,经过了两次的安装实践,也都成了熟练工,在山本带来的安装团队的指导下,安装进展的非常顺利。


第866章 加量!
  面条机全部安装在老面粉厂,加上原来的五条生产线,面条生产线达到了十条。
  这次新进的面粉生产线和方便面生产线,全部安装在方便面厂,幸亏春季村里加盖的车间多。
  新进了这么多的生产线,村里还得接着招工,货车还得接着买。这次老首长提了个建议,希望村里再次接受退伍兵。当然了,退伍兵还是在韩爱军所在的部队招收。
  招收退伍兵,村里都没意见,不过住宿楼恐怕盖不及。老首长大手一挥:“住宿不是问题,先在村办公楼里凑合着。”
  有老首长在中间协调,这次接受退伍兵就简单多了,货车也有了着落,还是部队给的支援,一次性给了五十辆。
  韩屯村这次准备接受三百名退伍兵,光是宿舍楼就得盖三百套。这下村里的温室大棚就得挪地方了,从村台上挪到大田里。
  以前的三十亩温室大棚的地方,能盖十二栋宿舍楼。这次村里盖楼房,打算改变过去的模式,全部盖成两室一厅的,当然面积也大了,从六十五个平方增加到七十五个平方。
  第一批来的退伍兵,把妻子都带来了,他们和附近村的工人不同,就把自己当成了正式工人,以厂为家,没有临时工的意识。
  这些人大部分都结婚了,生孩子是迟早的事,以后孩子们长大了,肯定得分房睡。再说了,生孩子的时候,家里也得来人照顾,一室一厅的房子,肯定住不开。
  村里已有一百二十名的退伍兵,再招收三百名,加一块就是四百多名了,以后说不定还得招收。
  村台上就这三十亩的空地了,所以村里这次建楼,决定全部盖成七层的电梯房,每层六户,总共能盖504套。
  这十二栋的楼房建起来,可是一笔大的投入,每套七十五个平方的简装房,造价大约得七千元。所有的楼房加一块,总投资大概在三百六十万元。
  新建的楼房加上原来的,总共是624套,也就是说,村里最多可以接受六百多名退伍兵。
  经过接近一年的相处,韩屯村的人是真的喜欢这些退伍兵。年轻力壮当然是优点,关键是他们的品行好,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能表现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些退伍兵和村里招收的其他工人不一样,他们除了上班和学习,其他的时间主动在村里找活干,而且是不计报酬,真心的为了韩屯的发展出力流汗。
  韩屯村招收的其他村庄的工人,除了上班和学习的时间,其余的时间加班,都是有报酬的。没报酬的工作,他们很少能主动动手。
  这些退伍兵,听说村里给他们盖两室一厅的房子,都兴奋极了。村里挪温室大棚,他们只要不上班,就去大棚菜那里帮忙。
  现在正是扣大棚的关键时刻,菜苗都育好了。韩屯村这些年养猪多,大量的优质土杂肥施到地里,土地特别的肥沃,老农形象的说是海绵地,透气保湿肥力强,所有的耕地都可以种大棚菜。
  一千亩的胡萝卜,刚收获完毕,地里施了大量的土杂肥,刚犁完地正在晾墒,准备年后播种大麦,到处都能做温室大棚。
  农业组长韩玉峰提出,既然土地宽裕了,温室大棚的面积,干脆扩大到一百亩,人手不够可以招工,村里还有一部分退伍兵的家属,至今没有工作。
  从去年开始,反季节蔬菜的价格猛升,春节的时候,黄瓜和西红柿青椒的价格,每斤高达五元,这么高的价格,还是抢着买。韩屯村的大棚菜,每天都有几辆车等着拉菜,从来没发愁过销售。
  整个冬季,这些蔬菜的价格,价格都在二元以上。关键是大棚菜的产量高,黄瓜的亩产超过了一万斤。温室大棚的收入,实在是太高了。
  扩大温室大棚面积的消息,传到退伍兵那里,他们的干劲更大了,不仅自己干,还把媳妇带过来,让她们先跟着学习。
  其实种植温室大棚的技术,学起来也容易,关键是实践经验。韩玉峰连着种了几年的温室大棚,经验特别的丰富。在他的指导下,只要是舍得下力气,基本上都能胜任。
  扩建温室大棚,这事归韩志明负责。他刚参加工作,干劲正足,联系物资,聘请专家和建筑队,忙的像个陀螺。
  不过成效也喜人,原来的三十个大棚还没建成,新建的七十个大棚就开工了。
  温室大棚建好后,以前没招工的退伍兵家属,全部成了农业组的工人。说句实在话,在农业组上班,每个月八十元钱的固定工资,还没有在家织布收入高,可是她们还是选择了在农业组上班。
  农业组的活计,和其他工作比起来,又脏又累,工资也不算高,可它属于固定工作,比起在家乡的农田劳作,也轻松了好多。
  所有的温室大棚,都建在村台北面打麦场的后面的大田里。温室大棚里离不开人,正好看管麦场里的胡萝卜。
  麦场里以前主要是堆放麦秸和苜蓿草,现在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