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次说起自家的铺盖来,姥姥就感动的不行:“这都是你舅姥姥给咱们新做的,她自己还没舍得换铺盖。”
  洗净晒干的棉衣片和被褥面,还得在糨子里过一遍,糨子是用白面做的稀薄面汤。糨过的布片必须摊在架子上晒,半干的时候放到捶布石上,用棒槌锤平。
  捶过的布晒干后,挺括平展,不仅方便做针线活,拆洗的时候也容易。要知道这年代基本上没有洗涤品,人们都是用棒槌捶。


第94章 老天爷
  在这缺衣少穿的年代,每人能有一件棉衣都是好的了,连件替换的都没有。
  穿的一个冬天的棉衣,即使再爱惜也脏的不行,特别是领口袖口,脏得明晃晃的锃亮,闻起来一股刺鼻的脑油味。
  糨过的布片,放在水里浸泡一个时辰,糨子化开,经过反复的捶打漂洗,污渍随糨子一起脱落,水清了布片也干净了。
  脱落的糨子也不会给水源造成污染,全村人都在村东的大坑里洗衣物,坑里的水依然清澈,离坑边不远就能看到游动的小鱼。
  看了二奶奶家套被子,悠悠更是感到这个年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二奶奶套被子从吃过早饭开始,光是整理被套就忙活了一个上午。
  放平用木棍卷起来晒了两天的被套,二奶奶在炕上从一头摊开,细心的把一块块的碎棉花撕开扯平,再用针线把棉花块缝合在一起。
  哪棉花套子碎的,也就比巴掌大点,就没有尺大的块。三妮桂香看他娘累得不停的捶腰,就说:“娘,您下炕歇会,换我的。”
  二奶奶看了她一眼,苦笑着说:“娘不是嫌你不会干,这连套子的活计,你却是干不了。”
  “娘,我不会您教我啊,二姐出嫁了,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身子骨有不好,今后咱家的活就得我干了,不学我啥时候也是不会。”
  “好,你想学娘就教你,咱娘俩一人一边,还能快点。你看着,这棉花块都得撕开,边上叠盖在一起,用针缝合起来。
  做这活得细心,尽量的把棉花快撕得厚薄一样,不能疙疙瘩瘩的,特别是褥子,那样铺着咯得慌。”
  桂香干了一会就累了,也学着她娘那样,立起身捶腰,还没忘了娘,顺手给她娘也捶几下。
  二奶奶笑着说:“累了吧,你还是找景云她们绣门帘去。这活不用学,就是费工夫。”
  桂香接着低头做活,嘴里和她商量:“娘,咱套好这床被子,褥子别套了,那褥子比被子还破,光收拾套子也得一天。
  今年咱家的自留地都种了棉花,等秋后收了棉花,咱套床新的吧。”
  二奶奶答应的爽当:“是得套床新褥子了,不过这破的可不能扔。你爹年纪大了,不能老在牲口圈里睡麦秸窝,得给他添床铺盖,让他睡火炕了。”
  “娘,咱家那时半亩棉花,我没事就去捉虫,管好了能收七八十斤棉花,咱再多套一床呗。
  您看咱家这褥子,确实补不起来了。娘,从我记事都是这床铺盖,这都多少年了。也该换新的啦。”
  “还从你记事算,我都不知道这褥子多少年了。娘的命苦,从小没娘,摊了个后娘还是个狠的,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厉害,要不咋叫‘老天爷’。
  出嫁的时候别说铺盖了,就连件新衣服都没给做,娘是穿着随身的破衣服嫁过来的。
  你也大了,知道你爹从小没了爹娘,是跟着奶奶要饭长大的,你二爷爷比他大十多岁,媳妇是全村人兑粮食换的。
  你大爷为了给家里人换口吃的,为了两块银元,十几岁就去当了兵。
  还是你二奶奶心善,自己再难也给置办了床新被子。褥子还是你爹原来的,他也说不清是啥时候的的。
  桂香啊,娘的命孬一辈子就这样了,你们姐妹四个,娘就是再难,也不让你们过的跟娘这样。
  每年拆洗铺盖,我都会想着,说什么也得给你们姐妹陪送套新的,不能让你们受我这罪。
  你大姐出嫁时,咱家比现在还穷,娘也给她套了床新铺盖,做了两身新衣服。
  你二姐刚出嫁,你也知道她的嫁妆,咱家比起村里人来是穷,可你二姐的嫁妆得算是好的。一是她婆家给的多,二是娘这些年给她攒的。
  出去她婆家给的,娘就给她套了两床新铺盖,光是棉衣就两身。
  以后就该你了,咱村子越过越好,咱家的日子也想抬头。桂香啊,甭管你找个啥样的人家,娘一定不让你的嫁妆比你二姐差。
  你二姐婆家虽然过的好,但是娘心里清楚,村里人背地里可没少议论咱家,说咱图人家东西,给闺女找了个矮滚轮。
  不论别人咋说,好在你二姐自己乐意。看你二姐过的舒心,娘才不怕人家笑话。图没图东西你心里也该清楚,只要你姐妹过的好,爹娘受点委屈怕啥。
  孩子,你光知道半亩地能见七八十斤棉花,不知道一家人的用量得多少。
  不说别的,一年光是穿就得二十斤棉花。一身单衣就得一勾子布,二斤好棉花才够织一勾子布,孬棉花得二斤半。
  棉衣连里加表,一件就得一钩子,还得套一斤棉花,一件棉衣最少三斤棉花。
  单衣穿的费,每年都得做新的。咱家剩五口人了,五勾子布得十斤棉花。
  棉衣不用年年换新套子,你能拾二姐的,桂萍拾你和宝景的。可是外表得换新的,咱四个光是换外面的棉衣表,就得两钩子布,四斤棉花。
  宝景是男孩子,个子长的又快,每年都得做新衣服。他现在的个子,和大人差不多,一身新棉衣就得六斤棉花。
  咱家今年种棉花,除了想着给你爹做套新铺盖,剩下的得给你准备嫁妆。家里早先攒下的布和棉花,都陪送你二姐了。
  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说婆家了。娘得先给你准备着,不然到时候就得抓瞎。
  你知道一套铺盖给多少棉花吗?最少也得十四五斤。做衣服得用好棉花,纺出来的线细还结实。做铺盖就得用差点的棉花,一钩子布最少得二斤半棉花。
  你要知道,就是种春棉,头等的好棉花也就占一半,交给国家后就剩不下多少了,分给社员的大部分都是三等的霜后花。
  一床里表三新的被子,连里加表就是两钩子布,这就是五斤棉花。套子最少得三斤,再少了不成套,加一起得用八斤棉花。
  褥子的套子可以薄些,那也得二斤棉花。一套铺盖加起来,就得十五斤棉花。”
  桂香听到这里,疑惑的问他娘:“娘,不是说被子不过斤吗,您咋说最少得三斤。”


第95章 挣工分
  “唉,你个傻闺女,听话不听音,那时说拐顾(吝啬、事多)老婆婆的。
  被子不过斤,过斤太沉,怕把媳妇压懒了。婆家娶媳妇做八两的被子,刚躺下还好,炕烧的热不太冷。过了半夜,炕凉透了,被子薄不保暖,早早就把人冻醒了,确实是压不懒。
  不到三斤的被套太薄,用不了一年棉套就扯烂了,到处都是窟窿。再用棉花补也不是一体的,就是用线缝合在一起,第二年还是从边沿处裂开。
  你看见咱家这棉套子了吧,越烂窟窿越多。拆洗都得用棍子卷上,不然都兑不成套。”
  桂香听得出他娘的无奈和心酸,“娘,您陪送我一套铺盖就行,您身子骨也不好,今年也给自己做一套新的。”
  “桂香,你不用惦记娘,吃了吴医生的药,俺身子骨好多了,今年都没犯病。咱家多少年就这一套铺盖,还不一样过来了。
  桂香啊,咱家的日子眼看就要起来了,娘啊,给你准备的嫁妆,指定比你二姐好。
  你也别不信,原来咱就没喂过猪,今年一下子就喂了四头,还不用喂粮食,光吃猪草就长的飞快。
  这才几个月,就长成半大猪了。你爹说到年底能长到贰佰多斤,够一等甲了。
  一等甲,三毛八。一头猪能卖八十块钱,四头猪卖三百多,你爹说够咱家盖房子了。
  你弟弟宝景大了,以后得说媳妇,要是没个屋,谁家的闺女愿意嫁。这四头猪,可是解了俺和你爹的心病。
  多亏听了悠悠姥姥的劝,也该咱好时运,比村里人早挖几天毛地梨子,才有钱买猪秧子。
  早年就没听说过河滩里有苜蓿草,就是铃铛麦也不像今年成片的疯长。听老年人说,今年河神显灵,专门给咱们送的福。
  你爹他们看过,这两样草,就咱这一片有,十里开外就没有了。听援朝讲,这些草是多年生的,往后年年有。
  俺和你爹打算好了,以后咱年年喂四头猪。要是都和今年一样,哪就是年年有三百块钱的收入。
  桂香,你看娘没骗你吧,有了钱,娘还能亏了自家闺女。你成家还得二年,到那时候,娘手里有钱了,好好的给你置办嫁妆。”
  “娘啊,我不要嫁妆,只要你和俺爹俩好好的。您既然知道以后的日子好过,就别会过能狠了。
  俺三个都大了,往后您和俺爹也吃口另样的吧。咱吃不起好的,今年分的麦子多,足够您俩吃花馍的。您要是不听我的话,咱家往后换我做饭。”
  桂香的话让二奶奶听的特别的舒坦,“好,听俺三妮的,你这孩子从小心细,知道心疼人。有你这句话,娘啊就是不吃也痛快。”
  “娘,我说的可是真的,您别不当回事。也不是我孝顺,宝景、桂萍、俺三个商量好的。”
  “好,俺听你们的话,你们都是好孩子,知道心疼大人了。”二奶奶也不伤感了,高兴的哈哈大笑。
  气温高了,河滩里的苜蓿发了疯的长,高的有二尺多,已经有开花的了,粉紫的花絮引来了一些蜜蜂。悠悠让姥姥带着自己到了远些的地方,收割了十来亩的苜蓿收进空间。直接在空间里烘干粉碎,加工成苜蓿粉存放起来。
  援朝舅舅专门回来了一次,他给大家讲解苜蓿的收割和储存办法。苜蓿在初花期营养价值最高,是收割的最佳时期。可以青贮和晒干草,由于青贮比较复杂,晒干草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干草可以加工成草粉,是喂猪、喂鸡的最佳饲料。
  苜蓿收割后不能在阳光下长久暴晒,晒半干后得在通风处晾干,还得经常翻动。队里派了两个上年纪的,专门负责苜蓿的晾晒。村外的护村林,非常适合苜蓿草的晾晒。
  生产队组织人员收割苜蓿,队里喂了一百头猪,饲料得准备好。先收割和水坑公社交接处的苜蓿。这里离村子较远,得有四华里开外,本村的人轻易不来。
  因为隔着一条生产堤,传统上生产堤西面属于洪城县,水坑公社的群众也不来。再说这里离最近的梅庄也有五华里,来回一趟十里路,在靠两条腿走路的情况下,人们一般也不跑这么远割青草。
  援朝舅舅还去了石庙村,讲解苜蓿的收获技术。他们村的群众也开始收割苜蓿,河滩里又一次热闹起来。不止生产队忙着收割,村里的群众也起早贪黑的往家运,家家都喂着几头猪,这可得大量的饲料。
  几天过去,除了离村子较近的河滩上,苜蓿由于被孩子们收割的较早,长势高低不一,其余的都被人们收割回去。
  村子里到处晾晒着苜蓿草,早收的已经晒好了,在猪场边上堆成圆垛。各家的院子里,也都堆着大堆的干苜蓿。
  孩子们依然去河滩割鲜苜蓿,背回家来喂猪羊。生产队里也继续收鲜苜蓿草,喂牛喂猪都用鲜苜蓿草,干的等秋冬后再喂。
  二奶奶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