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啊,这些你先卖着,过几天我再来。”姥姥随口答道。
“嫂子,这些我今下午就能卖光了,现在正是穿这个的季节。”
“听你这一说,这里还挺下货的。”
“嫂子,你不是本地人吧!你站这往东看,那个大厂子就是省国棉三厂,里面的工人就有三千多。前两年刚建的工厂,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女工。
年轻的女孩子,自己手里又有钱,谁不想穿的漂漂亮亮的。她们相中的衣服,不管贵贱都要。
再说了,咱这衣服可不贵,比起百货楼里的衣服,便宜好看质量也好。好多的女工,看好了都要两三件。不算别的厂子,就这一个,您说得下多少货。”那妇女说的挺自豪。
悠悠想起一路上遍地种植的棉花,省里应该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棉花优势,才在这里建的厂子。
同时,也对平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来,论起实力来,平城真的不比临水差。
“那我尽量的早来,放心吧,我来了就找你。”姥姥不确定的回答。
“好吧,嫂子,您可别把俺忘了。”
姥姥带着悠悠继续逛街,悠悠提出去这里的废品收购站看看。姥姥找人打听了一下,竟然在原来的文物馆,也就是老官衙内。
看来,各地都将老官衙改文物馆,倒是挺合适。文革期间砸”四旧”,大部分文物馆解体,可改成废品收购站真是令人无语。
娘俩到了那里,才知道也算是合适。这里地方大,主要是院子大。宽敞的大院得有几十亩,里面的建筑也都高大宽敞,没有机关在这里办公,做收购站也算是废物利用。
原来的大门已经改建,门厅扒了,台阶也平了,大门倒还是原来的木门,高大宽厚,油漆剥落,倒是和废品挺配。
从敞开的大门向里看去,院子里堆着高大的废品堆,有的盖着帆布棚,有的就在堆着,按废品的种类离得都挺远,反正院子大,有的是地方。
卖废品的不多,看着是串乡村的货郎,和里面的工作人员熟悉的样子,热络的唠着磕。
悠悠故伎重演,从空间里拿出一些废铜,放到车座上。姥姥推着进了大门,问看门的工作人员:“同志,俺卖废铜,去那里?”
“直走,右边的大殿。”那人用手指着路。
“谢谢您。”姥姥按他指引的方向走,到了右大殿,殿前的偏房外搭了个棚子,下面摆着办公桌和磅,两个工作人员坐着拉呱。
他们看了袋子里的废铜,问:“你哪来的这么多废铜?”
“俺在家开了个代销点,慢慢的收上来的。”姥姥回答。他们听后,态度立马改变,亲近了好多,可能觉得算是同行吧。
过称后,对姥姥说:“老同志,你自己进去倒吧,往上倒点,别撒一地。”
姥姥提着袋子往里走,悠悠赶紧跟上去。宽敞的大殿内,左面堆着废铜,右面堆满了各种老式家具,上面雕刻着花纹,悠悠直奔过去。
橱柜床,桌椅板凳,简直是老式家具大全。损坏的居多,竟然还有完好的,悠悠就看到几个完好的圆桌和圆凳。
堆在一起的家具落满了灰尘,地上布满了老鼠啃下的木屑和老鼠屎,味道难闻极了,怪不得工作人员不愿进来。
悠悠拉住姥姥,让她想法买些家具。姥姥出去和工作人员打探情况:“同志,您们这里的破家具卖吗?”
“老同志,您别看着是好东西,现在可不敢用,哪些家具可是四旧,都是抄家收缴来的。”他们好心的提醒姥姥。
“俺不是用,不满您们说,俺家在工厂那片摆了个早点摊,炸油条面泡,现在卖劈柴是真难,看到您们这些破家具,要是合适就卖回去当劈柴烧,俺估摸着比劈柴禁烧。”悠悠听了,真佩服姥姥能忽悠。
“破家具两分钱一斤,你要不嫌贵,进去装一袋子吧,放着还招老鼠。”他们让姥姥进去挑。现在的劈柴二斤才卖一分钱,没人会花一分半钱买这些。
娘俩又进了仓库,既然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买,悠悠也没再偷着往空间里收。
娘俩找了些散落的桌子凳子腿,虽然不知道木料的好坏,但一些基本常识还是有的,越沉木料越好。专捡沉重的装了一麻袋,出来一过磅,一百五十多斤,三块一毛六了。
俩工作人员过了磅就开始议论:“没想到这破家具也能买的出去,都放十来年了。搁以前这可都是好东西,现在被当劈柴烧。
到底是好东西,即使是卖破烂也值钱,一麻袋卖三块多钱。这要能都卖出去,能卖好几百。”
“谢谢你们了同志,俺烧完了再来买,行不?”姥姥问他们。
“行,只要你不嫌贵,要多少都行,再来最好拉个车子,别零碎巴活的要了,麻烦。现在国家让个人摆早餐摊了,你反正得用。”悠悠听了,高兴地想跳高,差点没控制住。
“那真是好,俺过两天就找辆车子来拉。”姥姥赶紧接话。
买,坚决得买,这堆家具里有一件是红木的就赚大发了,后世普通的硬木家具,任何一件都是上万的价格。
第104章 买新院子
可买出来的家具放哪啊,悠悠出了收购站就开始犯难。虽然有空间,可拉出来的家具得先找个地方。总不能想放货物那样,找个隐蔽的地方,随地放吧。
放货物时先放出货物,装上车就走,拉货的以为是临时的存放地点。再说了,货物都用麻袋装着,从外面也看不出来是什么。
要是把大堆的破家具堆在那,再隐蔽地方,也得变成热闹地。关键是拉家具的人知道啊,这时候的人好奇心特大,碰到这不可思议的事,他们能舍得走。
娘俩为此犯了愁,姥姥提出在城里租个院子,悠悠提议干脆买个院子,趁着这时候的房价便宜,赶紧买下来。
“在这里买院子没大用,咱不能为买一堆没用的旧家具,就买套院子啊。”
姥姥是坚决不同意,她老人家可不知道后世的房价,悠悠也不敢告诉她太多,牵扯到穿越的话题,还是少提为妙。
“咋没用,您也看出来了吧,平城不比临水差,以后咱得在这里铺个摊子,买个院子咱娘俩多方便啊。”
“那咱去那开信啊,洪城的信在这能用吗?”姥姥比悠悠考虑的周全多了。
“不知道,咱就去政府问问呗。”悠悠随意的说道。
“到底是个孩子,就不知道个怕,政府那是随便进的。”姥姥的话,让悠悠意识到自己和这个时代的人,意识上存在的差别。
现在,虽然解放了二十多年,人们当家作主也喊了二十多年。但在群众的意识深处,畏官的情绪始终存在。就连自喻见识过大世面的姥姥,也不愿和政府打交道。
最后,在悠悠的鼓动下,姥姥还是带着她来到县政府大门口。“同志,俺想进去问下买房子的事情,麻烦您给帮个忙。”姥姥问看大门的人。
“我这是头一次听说有买房子的,应该去建设局吧。你沿着这条街往西走,隔两个院子就到了。”那人热情的指点着路线。
“谢谢您。”姥姥看起来没那么紧张了。
看来平城县比洪城规范多了,建设局有自己的办公地址。到了地方,里面的工作人员听说姥姥要买房子,都来了兴趣。
姥姥倒是说实话,告诉他们自家是京都下放回来的,现在孩子们大了,想到城里来上学,听说平城的学校好,就起了在这里买房子的心思。
他们听了,都说姥姥有见识,到底是京都来的,看得远。痛快的告诉姥姥,按国家政策,可以跨县买房,只要有村里的证明信就行。
其中的一位工作人员问姥姥:“老同志,您准备买什么样的房子?我这里有一处,就是大点。”
旁边有人搭话:“那可是处好院子,不过一般人家买不起。”
“你们给俺说说呗,俺听听情况。不瞒你们说,俺还真想买个大院子,孩子们都大了,俺又分不了宅基,一块买了省心,住一起也方便。”
“那院子是东北的一个大户,躲战乱在这里置办的,解放后他们又搬回了东北。以前是儿媳的娘家人住着,前些年,他们也去了东北,院子就闲在那里。卖了这么多年,也没人买得起。
那院子大啊,占地十亩,前后四进的院子,还有跨院,虽然价格一降再降,现在只要五千块了,还是没人能买得起。”
悠悠听了,五千块在这个年代,那就是天文数字,农村一家人忙活一年,还分不到一百块钱。五十年的收入都存起来,才到五千元。
国家工作人员,一年也就三四百元的收入,除去吃喝,最多结余一百元,五千元的院子,谁家能买得起。
再说,现在工作人员国家分配住房。农民村里分宅基,盖房子就容易多了,一百元就能盖一间砖瓦房,四五百元就能盖个院子。
姥姥露出为难的神色:“明天,俺再过来看看,俺得回家商量好了。”
那人一听,来了精神。“老同志,您明天真来吗?您要是来我就在这等着,领您去看院子。”
“来,明天九点到这里来找您,俺得看了才能做决定。”姥姥和他约好了时间。
回家的路上,悠悠和姥姥商量,想和杨奶奶合作,经营各种头饰和小饰品,别看东西小,可销量大,利润高。
姥姥被她说动了心,答应明天去百货大楼,仔细的先看下这类货物的情况。
现在姥姥可注意了,恐怕出啥漏子,经常劝悠悠,见好就收吧,现有的这些钱够家里人花几辈子。万一出点事就鸡飞蛋打了,后悔也来不及。
悠悠笑话姥姥:“典型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
姥姥气得点着她的眉头,“你这样的叫小富,那大富是什么样啊。”姥姥啊,不是让您上网看了吗,那数字不是钱吗!
姥姥不喜欢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都打动不了她的心。就是喜欢钞票,现在悠悠空间里的生活区,放着八万多的现金。
姥姥经常看着一摞摞的十元大团结,笑得满脸都是褶子。嘴里却说:“这一堆的钱看得我眼晕。”悠悠收起来吧,她又想看,“看不见也闹心。”
第二天是农历五月二十五,平城大集,水坑去平城客车上的人多了好多,都快上满了。
悠悠跟着姥姥找到昨天的那位同志,一起去看房。说来也巧,院子就在杨奶奶家院子的东边,和杨奶奶家的格局大致相同。
那人看来和房主挺熟,房子的钥匙都有,好大的一串,提在手里哗啦作响。
院子里长满了荒草,房间里长期没人居住,充斥着一股霉味。不过还算完整,门窗齐全,就是油漆脱落严重,窗户装着玻璃,房子倒是不塌不漏。
关键是里面的家具齐全,看着没有六傻子家的名贵,大部分是普通的样式,但好在完整。这么多年过去,还能如此完好,看来也不是一般的木料,不然老鼠也得啃坏了。
那人摸了一把家具上的尘土,“这些家具虽然都是老家具,但还能用。都是普通的家具,不属于四旧的范围。房主说了,连家具一块处理,总共五千块钱。”
第105章 做饰品(二更)
姥姥跟着他前后的看了一遍,始终没有发表意见。他自己倒是沉不住气:“您要是看上了,我可以和他们通个电话,看价格还能让您点不?”
姥姥有点为难的说:“不满你说,俺从京都回来时,虽然带了一部分钱,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