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才进八月,月饼已经上架了。悠悠看了下,都是五仁的,两个一斤的大月饼,一斤六毛钱,姥姥也买了五斤。
  悠悠没看见有苹果,就问营业员:“阿姨,你们咋没苹果啊?”
  “苹果还得等两天,八月十五以后的烟台国光苹果才好吃,你那时候再来买吧。”
  回家的时候,姥姥的自行车后面驮着个篓子,里面装着梨和葡萄,还有四只烧鸡。先去的舅姥姥家,大家围着洗好的水果,高兴的吃着,都说比在集市上买的好吃。
  舅老爷每样都吃了一些,又发感慨:“妹妹啊,别看哥走南闯北的,还真没你有见识,这东西哥都没见过,更不知道在哪买,一大家子都跟着你享福了。”
  八月初五,学校里放了秋假,这次开学还没上够一个月。不过,“三秋”和“三夏”不同,由于各种庄稼成熟的时间不同,“三秋”相对的松快点,但拉的时间较长。
  高粱熟了,三百亩的高粱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高粱穗像天上的彩霞落了下来,美丽又壮观。
  砍高粱真累人,男劳力都累得汗流浃背。妇女劳力就相对轻松了,和谷子相比,高粱穗少好多。大家把高粱穗用镰刀削下来,高粱秸捆起来,按人头分到各家。
  高粱秸在这个时代,可是好东西。直接打成帛(bo)盖房子棚顶用,破开压成篾编成各种席,是必须的生活用品。就是从中间折断的高粱秸也有用处,把顶上的高粱莛折下来,可以做馍筐、锅柸。去了高粱粒和壳的穗,可以绑成刷锅的炊帚。
  不加工直接卖出去,一捆直径三十公分的高粱秸,也能卖一块多钱。村里每人一年分十来捆高粱秸秆,这也是一笔较大的收入。
  高粱是人们的主食,吃的干粮主要是高粱豆窝窝,早上喝的稀饭是高粱面糊糊。与堤外村庄的“地瓜饭,地瓜馍,离了地瓜不能活”相比较,滩区的人们的口头语就是:“高粱豆窝窝就辣椒,越吃越上膘。”
  村里人均分了350斤高粱,桂莲一家三口,因为工分少,分的少了点,一人也有200多斤。她俩口子高兴极了,张留根激动的说:“俺老家一年的粮食都加上,一人也分不到100斤。”
  高梁收了,就开始耕地。各家和队里的积肥,大车小车的往地里运。地排车一车十个工分,胶轮车一车三个工分,清完一家记一次。
  悠悠家的几个大粪堆,一共记了八百多个工分,姥爷原来在菜园一天才六个工分,相当于他半年的工值了。
  今年村里喂得猪多,积的肥也多,一亩地上了十多地排车的土杂肥,一车一千多斤。
  村民都说,终于达到了五八年提出来的,亩施基肥一万斤的标准,就是不知道亩产粮食一万斤啥时间能实现。
  难,就是到了后世,高速发展的科技也没能实现,吨粮田倒是没问题。
  队里的两辆拖拉机发挥了作用,能拉梨子能拉耙。两辆拖拉机一天能耕一百亩地,三天的时间三百亩地就耕耙完了。
  队里的耕牛全用来往地里拉粪,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今年的“三秋”大忙比原来轻松了好多,大伙都非常满足。
  姥姥喂的小鸡长成了大鸡,特别是公鸡,都长到了二斤左右。
  收公鸡的来了,条件非常苛刻,只要当年的小公鸡,还得是一斤半以上的。悠悠看得咂舌,现在的农民真是冤大头,买难卖也难。
  八月初六,姥姥带悠悠去了张集。集市上,除了供销社的饭店,开始有个人摆摊卖烧鸡的,一大盆的烧鸡用纱罩罩着,香味飘出去好远。悠悠拽着姥姥,闻着香味找了过去。
  买烧鸡的还真有几个,他们都是要六个。悠悠看了觉得奇怪,“姥姥,他们咋都要六个啊?”
  “这是要了送节礼的,现在时兴送六个烧鸡。”原来八月十五,未婚的男方得去女方家送节礼,还得在初十前的双日子送。其实就是八月初六、初八和初十,三天的时间。
  现在六个烧鸡可是笔大开支,怪不得收鸡的只要当年的小鸡,老公鸡一般都在三斤以上,一只老鸡赶得上俩小鸡重了。
  刚进食品站,站长就热情的打招呼,“老韩,你那里的鸡蛋咋样,今天带来了多少?”
  “不多,还不到二百个,老话都说缺八月不缺腊月,这段时间老鸡褪毛不下蛋,小鸡还没长成,鸡蛋是不好收了。”
  “这十五得做月饼,鸡蛋的用量大了,还收不上来了。不过把你家的两头肥猪拉来吧,我可听说了,都长到二百多斤了。”站长的信息够灵通的。
  “下集给您拉来一头,俺得留下一头。秋后俺家盖房子,得杀了管饭。”姥姥实话实说。
  原来,食品站还承担着八月十五做月饼和春节做点心的任务。姥姥因为要去县城,就没要月饼。
  罗新才这次收的乱发多,5000斤乱发和2000斤废铜,价值4000元,再加上400元的利润,一共是4400元。他的妻子又要了150袋的头饰,加上2000双袜子,姥姥给了他900块钱。
  罗新才送货的同时,拉来了五篓子红香蕉苹果,一篓50斤。姥姥要给他钱,他急了:“嫂子,您这是打我的脸,就这点东西兄弟能给您要钱。不满你说,我五分一斤从果园里拉了一车,买废品就靠它开道了。不是这东西放不住,我还想多给您几篓子那。”
  “那嫂子就谢谢你了,这苹果又大又红,这价格也就是你能买出来。”苹果确实好,那个都得有半斤,散发出阵阵香甜味。
  “嫂子,新才也就这点能耐,俺娘几个这些年跟着他,嘴里没受屈。”王代娣对姥姥夸他。


第149章 八月十五的月饼
  “嫂子,您听见了吧,以后想吃什么就告诉我。对了,您十五前再来一趟吧,我给您留点好肉。”看来,他十五还是准备杀猪。
  “最近我有点事,十五前就不来了。后院的花生差不多了,咱去刨点,给孩子们煮着吃。”
  姥姥和他俩口子一起,到后院刨了一片花生。花生长的是真好,每墩下面都带着一大捧的花生,里面的花生仁顶满了仓。
  悠悠想起了桂萍她们的谜语:“一个小孩二指高,满脸麻子罗锅腰。”看着罗新才,没敢说出口,憋得差点内伤。在心里暗暗鄙视自己不厚道,歧视残疾人,忘了上一世自己的尴尬。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嘴欠的悠悠又想起了另一个谜语,还出声说了出来。
  王代娣愣了一会,哈哈大笑,抱着悠悠亲了一口。“悠悠好闺女,俺给你出个谜,看你能猜出来不。”
  罗新才抢着说:“一个小孩二指高,满脸麻子罗锅腰。悠悠,猜吧。”
  王代娣笑的捂着肚子,嘴里还喊着:“不行了,笑得肚子疼。”
  姥姥看着他俩,也笑喷了。
  刨了两麻袋的花生,姥姥给了罗新才家一袋,还把后院的钥匙给了他,让他有空把花生收了。
  中午在罗新才家吃的午饭,饭后,姥姥带着悠悠去了县里的食品站。那里的月饼和张集的差不多,50斤批发,批发价0。50元,价格和张集的一样,姥姥要了200斤。
  刚回到家,“高高三”的娘“小老妈妈”就来了,看到姥姥进的是县里的月饼,高兴的买了六斤。“俺就说得等着你家的月饼,看吧,还是等着这城里的了。”
  张集和县城的两种月饼悠悠都吃了,没感觉出有啥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包装纸上印的厂址不同。不过看她高兴的那样,悠悠就把到口的话又咽了回去。
  这时候做月饼用的都是优质的原料,说是五仁,其实里面就有花生、核桃、芝麻三种,加上青红丝和冰糖、白糖。月饼呈鼓形,边沿稍鼓出,花纹和字迹清晰,形状端正,不破皮,不露馅,边角分明。
  表面金黄色,色泽均匀,具有油脂光泽,边缘呈象牙色,底面棕红色。口味香甜,绵软带酥,有多种果仁香味。皮薄馅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便于携带。
  相比于后世的天价月饼,悠悠觉得现在的月饼,才是货真价实的美味。
  “小老妈妈”的宣传能力挺强,她回去了不大会,就来了好几家买月饼的,都是卖了去送节礼的。
  到了晚上,姥姥才有空给舅姥爷家送东西,这次姥姥送去了三篓子苹果和10斤月饼,让他们走亲戚。看到半袋子的鲜花生,舅姥姥坐那就挑上了。
  “嫂子,别跳了,也没多少,都给孩子们煮吃了吧。”
  听了姥姥的话,舅姥姥不乐意了。“这都半袋子了,还不多啊,咱平时赶集,给孩子们也就买二毛钱的。我挑饱成的晒干了,放到年下炒着吃。剩下的秕花生也够煮一锅的。”
  姥姥煮了一锅五香花生,昊昊和迪迪都吃撑了。可怜的俩孩子,长这么大就没吃过煮花生。
  昊昊挺着吃撑的肚子,在哪纠结:到底是五香的鲜花生好吃,还是焦花生好吃。
  第二天,石庙和附近村的人也来买月饼,都要六斤,190斤月饼一天就卖完了。村里的人知道了,都让姥姥再去进,后悔没早点买。
  一斤月饼赚一毛钱,悠悠真不想去了,可姥姥痛快的答应了,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家的虚荣心。也是,同样的价格,县城的咋着也比公社里的显得高档。
  初八一早,悠悠只好认命的早起,跟着姥姥去了县城。姥姥这回嘴上说着多要,才要了500斤。
  悠悠说要是不够了,自己可不再来了。姥姥笑着答应,“以后没有送节礼的了,一家要个一斤二斤的,这些足够了。”
  还真叫姥姥说准了,到家后买月饼的人虽然多,但要的数量少,韩屯村的还好些,大部分要二斤,别村的人多数就要一斤。
  初十那天一大早,志远就来了,刚进院子就喊:“昊昊,俺家打枣了,赶紧起。”
  昊昊闻声就跟着他跑了,悠悠起来他们已经不见影了。刚想跑,迪迪揉着眼从屋里出来,都快哭了。“哥哥坏,不带我。”没办法,只好领着他慢慢的走。
  大舅家的两颗枣树比堂屋的顶还高,大舅站在屋顶上,用个长长的木棍用力的抽打着枣树,通红的大枣哗哗的往下掉。
  院子被大舅妈打扫的非常干净,树下还铺着两张高粱秸帛。上面落满了一层红枣和绿叶,帛的外面也滚落了好多的红枣。
  志远他们几个跑着拾,捡到个红的发紫的,赶紧塞在嘴里,这样的熟的好,生吃特别甜。
  孩子们不时的被落下来的枣砸到身上,马上就尖叫一声,“砸着我了。”大家听见都跟着笑。
  看到树上的红枣很少了,只有个别的藏在树叶中,很不容易发现。大舅问舅妈:“行了吧。”
  “再打一遍,不是说有枣没枣打三遍吗。”听了舅妈的指示,大舅又用棍子接着打了一遍,落下来一层碧绿的枣叶。
  悠悠看了,对传统的农俗有了新的理解。打枣叶就是通过抑制营养生长,来促进花芽分化的。
  舅姥姥坐在堂屋里看着智茹、迪迪和志勇、志强,他们年龄太小,还不懂事,怕圆枣卡着他们。四个小不点都想往外挤,可惜门口有桌子拦着,出不来,急得在屋里直跳脚。
  两颗枣树打了满满的一簸箩和两挎蓝,大舅把高粱帛放在木架上,智慧帮着舅妈挑枣,挑出来又圆又大的倒在上面晒。
  最后剩下些小的和被虫咬的,一家一小挎蓝,拿回去吃鲜枣。
  中午,姥姥把枣切碎,把枣核和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