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爷家就没喂过猪,十多年都没盖起来房子。要是把自家这十几头猪杀了,他和大女儿两家都能盖上自己的房子。
想到让穷的连家都没有的勤劳的二爷,为城市人默默做贡献,悠悠感到满心的不甘。
“姥姥,二爷家连房子都盖不起,一头猪可是差了八九十元钱,四头猪就快四百元,够二爷家盖房子了。再说了,他大闺女快生了,大冬天的往哪挤。咱就当帮二爷家了,好吗?”
悠悠的话打动了姥姥,想了好一会,姥姥叹了口气:“就二爷家的猪,也用不了多大的动静,估计咱村里就能要完了,八月十五先杀一头看看情况,咱以后再说吧。”
回到家里,姥姥就找二爷去了,俩人商量了好长时间,最后决定,十五的当天把他家的那头大猪杀了。为此,二爷还专门去找了舅姥爷一趟。
村里的人见悠悠家的猪卖了,年初喂猪的几家都来问姥姥。听姥姥说二百斤以上的都是一等甲,大伙满意的回去了。
接着就把自家的猪卖给了食品站,回来都高兴地宣传自己家的猪多少斤,卖了个一等甲,卖了多少钱,自豪极了。
第152章 炸燎豆
地里的大豆陆续的成熟了,豆叶落到地上,饱满的豆荚由黄变黑。人们每天早起下地割豆子,一是早上有露水豆夹潮湿,不太扎手;二是豆荚中午晒干后,碰到了容易炸开掉豆粒。
早上割了上午往场里拉,成堆的豆颗下,多少都会掉落些豆粒,孩子们和老太太就挎着个篮子,满地里捡豆粒。
悠悠跟着下地的目的不是为了拾豆粒,而是跟着吃燎豆和摘毛豆。
中间休息的时候,大伙找些干透的豆颗,堆在一起点着,豆粒被烤的发出刺啦噼啪的声音,从豆荚里落下来,掉到火堆里,发出浓浓的香味。
等火灭了,男劳力脱下褂子使劲的扇着,把灰烬扇跑,地上剩下烤熟的燎豆,捡一把用手搓去灰,丢进嘴里,酥焦醇香,还带点清香味,吃了一口想两口,令人欲罢不能。
男女老少围在灰烬边,都捡着吃撩豆,老人咬不动焦的,拿着豆颗下面的湿豆荚,剥里面的青豆粒吃。
青豆粒也被烤熟了,不过是软的,吃起来别有一种风味。人人吃个黑嘴巴,大家看着互相笑话。
割下的豆颗中,总会有一些没熟的青豆颗。收割时大家随手扔在一边,歇息时就把上面的毛豆摘下来,堆放在一起。
下工回家时每人带些,放到锅里煮着吃,淡的香甜绵软。如果放些盐和调料,煮成五香的,就更好吃了。
一般情况下,豆茬地是要留春地的。所以,不用忙着耕地,等秋后闲下来再犁地,犁好后也不耙,经过一个冬天的风化,早春再耙地保墒,等待春播。
听人们说起豆茬留春地,悠悠想起自己在网上看到的记载:七六年这里的黄河漫滩,而且时间较早,好多地方的收割的麦子都没打完场,麦垛就被洪水冲泡了。春作物更是颗粒无收,秋作物好多就没种上。
晚上,悠悠把七六年发洪灾的事情告诉了姥姥,姥姥说什么也不相信。想想也是,这么些年来,黄河最多在夏季漫到生产堤,春季还经常断流。
温柔的母亲河,就是这样给人们造成了错觉,七六年又给了人们一个惨痛的教训。
悠悠在网上找出了原来的照片,看着照片上熟悉的大堤,惨烈的场景,几乎和大堤持平的洪水,姥姥也将信将疑了。
详尽的文字叙述,逼真的描写,更是让姥姥相信了这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姥姥看着悠悠,担忧地问:“悠悠啊,你这智脑到底是什么东西,咋还能预知未来,你不会也能去未来吧?孩子,咱把钱都拿出去,以后再也不进来了。”
听着姥姥的关心,悠悠的心里暖暖的,又不能告诉姥姥实情,只好瞎诌:“姥姥,您放心,我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有什么大事,它就会在梦里提醒我。
不过对咱们来说,这也是件好事,不管好的坏的,咱都能提前做好准备。您要是不放心,咱把钱拿出来放吧。”
“悠悠啊,姥姥不是担心钱,姥姥就要你好好的。这里以后咱还是少进来的好,你不是在外面也能收放东西吗,咱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算了,姥姥的心里不踏实。”
得,为了姥姥的踏实,以后的生活就遭罪了。不过比起其他人来,还是高出来好多。悠悠把钱都拿了出来,金条也拿出来了。
姥姥看着炕上一大堆的钱,有点儿蒙圈。这时候的钱最大的面额,就是十元的大团结,一千元一捆,十多万元钱一百多捆,包起来就是一大包袱。
悠悠找出个密封袋,把钱和金条都装了起来。姥姥赶紧说:“悠悠,外面放十万就行,剩下的还放在你那里,咱到时候好用。”
行,一切听您老人家的安排,悠悠把多余的钱又收了起来。
姥姥对悠悠的密封袋不放心,外面又裹上好几层塑料袋,最后找了个大坛子,把东西放在了坛子里,盖上坛子口,外面又包了几层塑料袋。
悠悠用机器人在箱子下面挖了个大坑,把坛子埋在坑里。挖出的土收进空间。一切收拾完毕,姥姥才放心的吐了口气。
“即使你那里面的东西没了,这些也够咱家过好几辈子了。”
也是,十万元钱不算多,可那些金条是保值的,怪不得人们热衷于存放黄金。
“姥姥,这下您放心了吧。咱言归正传,还是接着说种地的事情。现在种小麦正好,豆茬也是好茬口,您能说动舅姥爷不留春地,都种上麦子吗?不然明年春夏作物绝收,人们吃什么那。”
“这恐怕不好办,不种高粱吃啥啊。高粱豆,高粱豆,没高粱咋吃啊。”姥姥的思想,还是停留在高粱豆的固定模式里。
“姥姥,您以前在京都吃什么啊?也吃高粱豆?”悠悠提醒姥姥。
“咋能和京都比,过去京都大户人家的丫鬟吃的都比咱现在强。咱村里可是连个富农也没有,还真没人知道京都里的人咋着吃饭。再说,高粱的产量也高,人们可全指着高粱填肚子那。”
姥姥要是知道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家家都吃上了白面馍,不知有何感想。这也是邓爷爷受到全国人们,特别是八亿农民拥护的主要原因。
“姥姥,高粱的产量可不算高,不就四百多斤吗,今年咱村的小麦可也快四百斤了。再说,种小麦还能再种一季豆子,加上三百斤豆子,还是种小麦上算,总产量高多了。”悠悠就不明白了,就是按原来麦子一百七八十斤的产量,也是种麦子和大豆的产量高。
“也不知你咋长的,小小的年纪账算的贼快。可你还是小啊,好多的事情弄不明白,有些账不是你那样算的。
悠悠啊,你不知道,豆子它不能单独当粮食吃,得和别的粮食掺着吃。豆面散,它就蒸不成干粮,也喝不了稀饭,你没见谁家喝豆面吧。”
姥姥的话让悠悠猛然想起,大豆确实是油料作物。穿来这里,光听人们自豪的说高粱豆窝窝了,就不自觉的把它当做粮食作物了。除去大豆的产量,高粱确实算产量高的。
第153章 二爷家杀猪
“姥姥,现在有了氨水,咱村的小麦产量也快四百斤了,咱不会吃白面吗,非得吃高粱豆。再说了,多一季豆子咱们不会多打油吃。
关键是明年有洪水,咱既然知道了,就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饿肚子。即便是没来洪水,咱也有麦子吃,比种高粱强。”
“可咱咋和你舅姥爷说啊,也不能提明年发洪水的事啊,这事只能咱娘俩知道,可不能往外说。要是说出去,是散布流言,妖言惑众,不只是挨批斗,弄不好就得判刑。”
悠悠看出来,姥姥说着都害怕。真是自己吓自己,没用别人,自己就定罪判了刑。
“我知道了姥姥,保证不往外说。您就和舅姥爷说种麦子比高粱好,咱多种些麦子,让孩子们多吃顿白馍。再说,不是还有棉花和地瓜地吗,也一百五十多亩了,都种成高粱也不少了。”
悠悠都困的不行了,姥姥终于点头,答应和舅姥爷说去,把五百亩豆茬也种成麦子。
也不知姥姥是咋说的,第二天早上,姥姥一脸喜气的喊悠悠起床,告诉悠悠,舅姥爷同意了,今年多种麦子。
500亩的豆茬地种麦子,让全村人都忙了起来。妇女劳力装车,男劳力往地里运,老年人撒,各家的大粪堆总算清空了。离秋分没几天了,得抓紧时间把地犁耙出来。
豆子好脱粒,晒干了的豆颗,用木棍砸一遍,豆粒就落了出来。挑起豆秸,下面一层黄澄澄的大豆,人们顺手抓起一把。
“今年的大豆真好”,十人有九个这么说。
大豆亩产三百多斤,可每人就分了150斤黄豆,还是按人口分的。姥姥说,豆子吃不多,队里打油剩下的豆饼,当饲料喂牲口。
新豆子下来了,舅姥爷他们把仓库里的陈豆子都拉去打油,马上就到八月十五,打的油分给大伙过中秋节。
八月十四的下午,队里分豆油,一人一斤。各家都提着油罐子,排着队等着分油。二爷趁机宣布,明天自家杀猪。
气氛马上高涨了起来,大伙都高兴,特别是孩子,嗷嗷的喊着:“杀猪了,吃肉了。”
大伙高兴的议论着,今年的日子过的舒心,那那都如意。进了八月,各家喂的公鸡卖了,那家都买个十来块钱。母羊也开始产羔了,一只母羊光卖寒羊羔就收入五到十元。
悠悠家的羊也产羔了,这次成了二奶奶的大女儿桂莲,和悠悠家换羊羔。她买的六只母山羊也开始产羔,其中就有一只是好的,一次产了四只,还都是全身带花纹的,其他的就不行了。
就这他两口子都满意的不行,不止一次的感谢大家,说是亏得听了大伙的劝,光是寒羊羔就卖了四十多块钱。还留了六只好的羊羔,明年这时候自己家也有十二只母羊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团圆节。一大早,二爷家就热闹非凡。村里的孩子都跑来看杀猪,韩道法的父亲韩玉民是村里的杀猪匠。
队里的大锅支在院子里,里面烧了一大锅的开水,锅旁支了个木案子。
几个年青人把猪绑起来,按在大案子上,韩玉民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猪血就哗哗的流进了下面的盆子里。干净利落,也就是几秒的时间。
等猪血流净了,用热水泼到猪身上,韩玉林和韩道法爷俩一人拿个刮刀,把猪毛刮下来,不到十分钟,黑猪变白猪,卸下猪头,挂在了搭起的木架上。
韩玉民手起刀落,开膛破肚,卸猪蹄,下肘子。几分钟后,韩道法用砍刀把整猪劈成了两半。猪杀好了,一共没用半个小时。
韩道法用挂肉的铁钩子,把猪蹄上的蹄夹掰下来,孩子们都抢着要,狗剩先要了俩,立马递了一个给迪迪,看来他俩的关系确实够铁的。
蹄夹里放点猪油,里面塞上一根棉线,点着棉线,香头大的火一明一暗。孩子们用手捧着,开心的玩着。
现在,狗剩的霸道性格改了好多,和村里的孩子玩的很好。桂莲经常欣慰的说:“亏得回娘家落户了,不然孩子得让她奶奶给逞坏。”
二爷家的猪是名副其实的大肥猪,三指厚的肥膘,完全符合现在人们的要求。这肉要是在集市上,能卖一块二一斤。
二爷说也按悠悠家六月初一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