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辣椒花开一头尖。
  俺说四来谁对四?
  什么花开一身刺?
  您说四来俺对四,
  黄瓜花开一身刺。
  俺说五来谁对五?
  什么花开一嘟噜?
  您说五来俺对五,
  葡萄花开一嘟噜。
  俺说六来谁对六?
  什么花开爬墙头?
  您说六来俺对六,
  眉豆花开爬墙头。
  俺说七来谁对七?
  什么花开把头低?
  您说七来谁对七,
  茄子开花把头低。
  俺说来谁对?
  什么花开抱娃娃?
  您说来俺对,
  玉米花开抱娃娃。
  俺说九来谁对九?
  什么花开酿黄酒?
  您说九来俺对酒,
  黍子花开酿黄酒。
  俺说十来谁对十?
  什么花开罩满池?
  您说十来俺对十,
  莲蓬花开罩满池。
  领头的每唱到花,众人皆呀儿呀儿嗨的呼应,石夯随着号子声一上一下,上下翻飞。
  木匠带着几个人在场院里做门窗,白天看清楚木料,他们更加惊奇。板材不光是厚薄一致,外表还是抛光的,省了锯开和刨平的功夫。
  悠悠家准备用新式带钢筋和玻璃的门窗,姥姥把门窗的图纸交给了他们。看到和门窗配套的玻璃和钢筋,大家啧啧称奇:城里啥都是配套的,干起活来方便多啦。
  院子和堂屋的大门,用料和用工都大,悠悠直接在商城里订制了成品,也是松木料的,外面刷的是原色漆。大家都围着观看,从款式用料油漆到做工,仔细的研究了一遍,大伙赞不绝口,总之是那那都好。
  最后的结论是,城里的东西就是好。令悠悠想起了二十一世纪初的一句话: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
  大舅和“高高三”用拖拉机,在村前的塘子坑边上拉熟土,当盖房子的泥抹。为了结实和防潮,和泥时再掺上些石灰膏。
  石灰膏一般都是提前买生石灰自己加工,城里也有卖加工好的熟石灰,用的时候再调制。悠悠家因为提前盖房,来不及了,所以舅姥爷才吩咐在城里买。
  悠悠从商城里拿出来的是调制好的石灰膏,质量那是绝对的好,用袋子装着。就连沙子都是袋装的,昨晚卸车时,大家一袋袋卸下来,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现在看到了,都说,城里人连沙子都用袋子装,咱装粮食都没布袋。
  装石灰的袋子是塑料编织袋,两个舅妈把它们洗刷干净,准备以后装粮食用。
  有人就说,这要是尼龙的袋子就好了,能做多少裤子啊。接着大伙就卦起尿素袋裤子的笑话,一群人笑的前仰后合。
  一个传说是:六十年代末,某地非常贫困,没衣服穿。进口尿素袋是薄尼龙的,很多人用它缝制成裤子穿。有一对新人喝完喜酒之后,晚上进洞房休息。新郎看见新娘的短裤上印着四个大字:“不宜久藏。”他非常高兴。而新娘看到新郎的短裤上的字以后,吓得晕过去了。原来上面写着:“净重25”!
  还有个传说:“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裤裆里写着含氮量,隐约可见百分数。”这是七十年代初,农村流行的一首童谣,那时的孩子们都会唱。
  据说在农村,许多有面子人家的女人,比如大队长、会计、保管的媳妇儿等等,都将生产队里用的日本尿素袋子拿回家,做成裤子,不花钱票,还是进口服装,别提有多风光。所以,有时只是为了要袋子,不惜将白花花的尿素一通乱撒。
  小日本进口的化肥袋子就是结实,里面用透明塑料袋包裹,外面一层用化学纤维织成,格外柔软细腻,比那黑粗布结实多了。做成裤子,经穿耐磨,笔挺好看。所以村里来了化肥,剩下的化肥袋子,就成了一宝,干部们私下里就偷着分了。
  化肥袋都是白色的,上面的商标文字又多又显眼,用来做裤子必须把它染成棕色或黑色,才能盖住文字。也有些人未经染色就用来做裤衩,裤裆前后便分别有“净重50公斤”“含氮量45”的醒目文字,成为笑谈。可那靛青染料,水洗的次数多了,颜色慢慢的褪去,屁股蛋子上“尿素”两个大字,就会慢慢地显现出来,成了童谣中唱的那样。那几年,只要屁股上清晰地看到尿素两个字的人,不用问,准是村干部。
  还有几个段子: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咱国家还没有这种洋货,谁要是有件化肥袋做得衣服,也算是身份的一个象征,穿上尽显风光。于是,买不到化肥袋的广大社员们就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编成段子挖苦讽刺有点门路的干部。


第162章 盖房子摆席(月票30加更)
  县里干部能摆谱,
  化肥袋子做衣服。
  前面是硫氨,
  后面是尿素。
  ***
  大干部
  小干部
  一人一条料子裤
  前日本
  后尿素
  裤裆夹个百分数
  有黑的
  有蓝的
  就是没有社员的
  ***
  干部见干部,
  比比料子裤,
  前头是日本,
  后头是尿素。
  ***
  大干部,
  小干部,
  穿的都是白膘布,
  前边是日本,
  后头是尿素。
  悠悠听了这些段子,感到心里酸酸的,颇有点忆苦思甜的感觉。不过,自己穿来半年多,还真没看见有谁穿这种传说中的尿素裤子。
  中午的饭菜是白面的馒头和猪肉炖冬瓜,满满的两大簸箩馒头,特意安排“小老妈妈”炖了一大锅的菜,不限一人一碗的量,吃完随意添。
  尽管锅里剩下的菜多,可大伙没一个去添菜的,还是在悠悠舅姥爷的再三的催促下,才去添了些菜。
  第二天是猪肉炖土豆,里面加了好些芸豆和青椒。有点像东北的乱炖,大家都说好吃,比坐个席面还值。
  这里不产土豆,是从外地拉来的,只有城里才有卖土豆的。农村人一般吃不到,不过谁家有喜忧事,摆席有时会上个醋溜土豆丝。
  第三天没肉了,悠悠的空间里有的是肉,可没有合适的理由,没法拿出来。姥姥亲自动手,做了油焖茄子,大伙都说还没吃过这样做的茄子,真香啊。
  九月初六张集是集日,姥姥一早就赶着毛驴车去了。进了食品站就找站长要肉,站长不干了。“老韩,你侄子刚买走,你咋还要,我可是给了他快二十斤了。”
  姥姥给他磨叨,“你这五天才卖一回肉,俺不得多要点放着。”
  “好吧,让王师傅再给你砍十斤。”说罢就高声的喊:“王师傅,给老韩砍十斤肉,这次她家盖房子,你给砍块肥的,别再给她臀尖啦。”
  “知道了。”王师傅“嘿嘿”笑着,从肉案子下面拿出块留下的肥肉。“我给你留好了,十八斤。”
  姥姥接过肉,顺手递给他一包大前门香烟,王师傅看了高兴的接过去:“还是锡纸包的高级烟。”
  现在到了秋末,集市上的青菜不多了,姥姥买了好多的冬瓜和茄子。既然大家愿意吃油焖茄子,悠悠空间里有的是豆油,就做给大家吃呗。肉没法往外拿,只有想法让大家吃好点。
  娘俩回到家,援朝舅舅和胜男舅妈都在。他们不仅送来了猪肉,还送了十斤豆油和二斤香油。
  胜男舅妈看见姥姥就说:“姑,俺俩得上班,也不能在家给您帮忙。您还用什么,告诉俺们,俺俩给您办去。”
  姥姥拉着她的手:“胜男啊,你们这肉和油就帮姑的大忙了,家里都是你两个嫂子在忙。你婉莹姐也上课,没干过一天活。上梁那天咱杀猪,你们都回来,咱热闹一天。”
  盖房开工了,悠悠才深刻地认识到,人们所说的“与人不睦,劝人盖屋”这句话的含义。
  盖房子琐碎事是真多,原本认为准备的够齐全的啦,还是缺这少那的,会会的有人喊着要这要那。
  悠悠爸爸和爱国舅舅被人们指使得团团转,一趟趟的在宅基和场屋之间来回的跑,找不到了就喊姥姥。东西是姥姥买的,她知道在那里放着。
  姥姥就指使悠悠找,悠悠进去两手一扒拉,准能找出来,其实是从空间里现拿出来的。
  后来爱国舅舅干脆直接找悠悠,还不住的夸着:“俺悠悠记性好,眼还尖,还懂事,知道给大人帮忙了。”恐怕指使勤了,耽搁悠悠玩,惹烦了她不给帮忙找东西。
  东西齐全人手又足,房子盖的就快,仅用了十天的时间,九月十二房子就该上梁了。
  这天一大早,韩道法爷俩就来悠悠家帮着把猪杀了。杀完后过了下称,光肉就180多斤。
  上梁时,姥爷亲自点燃了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房梁被架上去。虽然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的祝贺还是老格调。“上梁大吉”,“大吉大利”,“大富大贵”,“吉星高照”,“福地呈祥”。一句比一句喊的响,跟比赛似的。
  中午,摆了十二桌席面,每桌四凉六热十个菜,另外两盆炖菜。姥姥让灶上的人把肉都做了,主要以肉菜为主,既然杀猪了,就让大家吃个过瘾。
  四个凉菜是:猪耳朵口条拌黄瓜,猪肝拌粉皮,猪头肉拌银耳,肚丝拌粉丝。
  六个热菜是:红烧肉,汆白肉,干炸里脊,梅菜扣肉,四喜丸子,青椒炒大肠。
  炖菜是:猪血炖豆腐,排骨炖冬瓜。
  每桌两瓶酒,大家连吃带喝。姥爷和爸爸的感谢话没等说完,大伙反而举着酒碗向他俩敬酒。
  一个个的把收香附,知了猴和卖西瓜的事都翻了出来,本来想着盖房子时帮个人情,谁知道悠悠家管的饭比过年都好。
  三舅和胜男舅妈带着孩子来了,尽管没帮上什么忙,可高兴的玩了一天,吃了晚饭志斌还不想走。
  接着又忙了两天,院子基本上完工了。院墙打起来了,院子里面的地面都用八砖铺上。后院的猪圈和厕所都是用砖垒的,就连宅基的后面和西面也用剩下的砖砌上了,这样就不怕雨水大了冲刷宅基。
  只剩下给门窗上刷油漆了,一套院子十六间房,一共用了十二天,效率可真高啊。
  悠悠家的五间堂屋,虽然就中间的厅房开了一个门。其他的都是单间,不过都是朝客厅开的偏门。
  东厢房北面的两间是通间,南面的那间是单间。西厢房都是单间,中间的是厨房,里面盘了两个灶台,灶台上面用的是琉璃砖,光滑干净。
  南屋最东面的一间是大门,比西面的四间房子宽敞高大。方便以后通车,不过现在悠悠是不会说出来。其余的四间房盖成了两个通间,里外都有门。东面的两间里面垒着柜台,柜台外面全都沾着琉璃砖,准备做代销点。西面的两间是卫生室,以后爸爸就方便了。


第163章 灶台贴边
  本来爱国舅舅想把琉璃砖粘在大门上,姥姥没让。他还不理解:“姑,人家有粉搽在脸上,您倒好,贴在了灶台上。”
  大舅妈白了他一眼,“你都三十岁了,咋还这么幼稚,咱姑那是不想显摆。贴锅台上好啊,干净卫生又实用。我还想给咱姑要些,把咱家锅台也贴上哪。”
  姥姥听她这么说,就指使爱国舅舅,“爱国,去看看还剩多少,把你家和俺哥家的锅台都贴上。”
  大舅妈高兴的说:“姑,俺看了,还剩好多那,够俺两家贴的。”
  舅姥姥笑着骂她:“就知道惦记你姑的东西,也不知道个羞,你还提前看好了。”
  大舅妈脸红了,不好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