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了正房,老太太竟是在暖阁里见得宁翠娘,可见关系亲密。苏苏进屋给老太太见礼后就被来人握住手,笑道:“我一年一来,老太太房里也是一年一个样,这满屋子的美人衬得我好比那烧糊的卷子,越发没脸来了。这就是苏苏吧,也就是老太太身边能有这样的可人儿。”
苏苏定眼一看,这宁翠娘不过三十一二岁,上身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掐腰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系着一条翡翠撒花洋绉裙,挽着堕马髻,斜插一支赤金嵌红宝的牡丹花簪,右鬓角插一朵纱堆嵌米珠的宫花,耳上戴一副硬红镶金的大坠子,身量苗条,十分美艳。这哪里像一个庄子上管事的媳妇?倒是个管家太太的模样,听说话竟有几分王熙凤的品格。
老太太笑道:“我这屋子里可不都是美人,苏苏是小美人,你是个大美人,都是仙女一般的模样。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珍珠在旁笑道:“如若苏苏是仙女,老太太不就是那瑶池里的王母娘娘!”
宁翠的娘也在众人笑闹间不动声色的打量着苏苏:穿了件蜜合色的棉袄,葱黄绫子的棉裤,外套一件水红撒碎花的长比甲,腰上系着一条水绿的汗巾子,梳着双丫髻,只戴了两朵淡黄色的小绢花,耳朵上戴着一副镶红玛瑙的银耳坠,看上去瘦瘦弱弱的,但那张巴掌大的小脸一抬起来竟将满屋子的美人都比下去了,尤其是那双眼睛,真真是凤眼星眸,让见多识广的宁翠娘也是一怔。
老太太道:“苏苏,这是宁翠的娘,你唤一声宁婶子吧。”苏苏给宁翠娘行了福礼,“见过宁婶子!”宁翠娘一听竟不是软软糯糯的吴侬软语,反而是带着音调的官话,想起乔大管家让人托信说的这孩子的身世和品行,真是既爱且怜,忙道:“好孩子,婶婶还没谢过你呢,这镯子你别嫌弃。”
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一个赤金嵌着些碎宝石的雕花镯子,大小样式都是小姑娘戴着,可见是早就准备好的,苏苏一看那做工就知道不便宜,忙推拒,老太太发话道:“给你就收着吧。”苏苏这才接下,“谢谢婶子。”宁翠娘道:“凭的多礼,在老太太跟前,还要你们小姐妹相互督促,好好服侍老太太。”
第十二章 习字后续(二)
里间是温情暖暖,外面新进来的丫鬟则是议论纷纷。“那个竟是宁翠的娘?我的天爷,那打扮那通身的气派我只当是哪家的奶奶呢,可不像是丫鬟出身。
“你也不看看老太太房里的姐姐们哪个像丫鬟?论谁出去不被叫一声姑娘?听说前半年刚嫁出去的前玛瑙姐姐,除了自己攒下的还几口箱笼的衣裳钗环,老太太还额外赏了嫁妆,除了布匹毛料首饰,又有五百两银子,两个十两的金元宝当压箱底钱呢。”这是个消息灵通的家生子,让一众小丫鬟听得惊叫连连,恨不得自己立马就成了老太太房里的大丫鬟。
到了晚间,老太太留了宁翠娘与她一个屋睡,更许了宁翠明个可以与父母待两天。过了两日,宁翠回来,背着大包小包的,眼睛却红红的,宁家叔婶已经回庄子上去了。
苏苏忙要了水让宁翠洗脸,“你这不是招我们跟着你一块伤心嘛!”宁翠抽了抽鼻子,不好意思的道:“看我娘我爹给咱们拿来的东西。在老太太那已经过了明路的,让咱们过年做袄子穿。”
解开包袱一看竟是八张完整的皮子:六张灰鼠的,一张白狐狸皮,一张一斗珠小羊羔皮。
“咱们进府也有三年了,身上也有两三件大毛小毛的衣裳,我寻思着咱们四人一人分一张灰鼠的,将那一斗珠的小羊羔皮给苏苏,剩下的一张白狐狸皮和两张灰鼠皮给老太太和屋里的姐姐们做了暖手筒子。”宁翠说完,见杨柳碧思点头,苏苏要推辞,就过来挠苏苏的痒痒,“我看你干脆给我娘做女儿得了,不过才见了你一面,倒将你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我倒要看看,你这小蹄子是不是妖精变的,怎么将我娘迷得嫌弃亲生闺女了?”
苏苏边笑边躲:“好姐姐,快放过我吧,我本是那仙山修行千年的白蛇,到人间是报恩来了。”听到这话,其余三人愣了愣,就是一阵笑闹,“明个回了老太太,要赶紧的收了你这小妖精。”
先不说宁翠三人将这话学给几个大丫鬟听,大丫鬟又学给老太太,哄得老太太这个白蛇报恩的老恩人如何高兴,赏了苏苏四人好几盘果子点心。
单说苏苏四人私下里合计了一事,又报给了珍珠。珍珠惊奇道:“你们要教院子里的小丫鬟识字?”苏苏点头:“姐姐,反正小丫鬟们闲着也是闲着,干完活,就教她们认识几个字,在教一点数数,也不需要笔墨纸砚,只要快木板和炭笔就成,也免得其他人见了我们四个就和乌眼鸡似的。”
而且如今连随安堂外面的丫鬟婆子都知道有个外面买来叫苏苏得小丫鬟,仗着老太太喜欢又认识几个字,就不把旁人放眼里了。苏苏感觉自己被黑了。
珍珠道:“你们四个学习识字是老太太见你们懂事才同意的,至于其他人,这事我得和老太太先说说。”
宁翠忙道:“自然是要姐姐禀告老太太的。”不知珍珠怎么和老太太说的,反正这事老太太准了,还赏了苏苏四个每人一对金葫芦耳坠,让二等丫鬟中行事最稳妥的冬青管事,丫鬟们晚饭后可以学半个时辰的认字。
丫鬟们一听,喜得直给老太太磕头,道老太太心善!连最较真的几个小丫鬟都好不容易的给了苏苏一个笑脸,平日里也能说上几句话了,而宁翠、碧思、杨柳三个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说,有了压力就有动力,更加努力了。
临近年根下,随安堂中一阵欢声笑语,让其他几个院子的丫鬟们羡慕的不行。三位老爷也得了些许信儿,对各自的媳妇都是一个意思:该让家里孩子和祖母多亲近亲近。
三太太虽是庶出子的媳妇,确实老太太的亲侄女,自然亲近老太太,而大太太和二太太也学了乖,表面上答应的好,私底下则对近身的丫鬟婆子道:“不过是新得了个丫鬟,竟捧上天去了,真真是物以类聚。还让姑娘们多亲近?没得恶心人!”
腊月十八,三太太被府医查出已经有了一个月的身孕,但三太太生六姑娘时伤了身子,养了三年还没有缓过劲来,如今怀相并不好。
三夫人和三老爷一合计,想将五姑娘、六姑娘抱到老太太院子里教养,开始老太太并不答应,但架不住三老爷三太太哀求,只好应下来,表面上不见高兴,私底下却吩咐丫鬟们将随安堂的小跨院收拾出来,又让琥珀姐姐从库中挑拣了好些东西布置两位姑娘的住处,一一看过才放心。
之后不知大太太和二二太太抽什么风,将大房庶出的四姑娘和二房庶出的三姑娘也送了过来。后来才听说是两位老爷放了狠话,两位太太没办法才将庶女送出来,至于两个嫡女,那是说什么都不肯的,老太太知道后冷笑一声:“且忍她让她而后再看她。”
宋家是商户,嫡庶之分到不怎么鲜明,又因为宋家有钱,所以姑娘们身边的丫鬟婆子是一样的:每位姑娘一位奶娘,两个大丫鬟,四个二等丫鬟,六个三等的和六个粗使下人。
四位姑娘连同服侍的下人就有八十口人,老太太干脆发话将随安堂旁边的雅韵轩收拾出来让姑娘们住下。
这雅韵轩原来就是姑太太们未出嫁时住的院子,也是宋家最大景色最好的院子。一个雅韵轩里就有六个小院子,皆小巧别致,正房厢房耳房一应俱全,将房舍分配好,四位姑娘就搬行李入住。
老太太又发话以后四位姑娘的月钱份例从随安堂的账上走,年末向公帐上汇总便是,喜得三姑娘、四姑娘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宋家是大富之家,明面上姑娘们的份例是一样的,但三姑娘四姑娘和她们的姨娘真真是有苦说不出来。
同样是进学,两位嫡姐学什么都好,到她们这怎么努力,先生的评语都是蠢笨不堪,让父亲对她们总没有个好脸色。
三姑娘还好些,二太太只是在物质上苛待她,而大房的四姑娘则是满肚子苦水。她刚七岁就有丫鬟给她讲一些个才子佳人的话本子。她又不傻,她姨娘是个扬州瘦马,自小就告诉她,才子佳人都是骗傻子的,做什么也别做妾。
大太太总说老太太丫鬟出身,纵的院子里的丫鬟不知天高地厚,但姨娘却告诉她老太太房里的丫鬟即便是个二等也是嫁出去做正头娘子的。平日里几个大丫鬟的做派规矩比大太太这个官家出来的都不差,就算是丫鬟出身有如何!大太太不也给丫鬟出身的老太太做了儿媳妇?
第十三章 喜事
这边高兴地三姑娘四姑娘睡不着觉,那边气的大太太二太太直暗中骂娘。每年从庶女身上扣下来的银子都够她们娘家吃喝了。
两位太太的娘家都不富裕,又没有出息的儿孙,全靠出嫁的女儿贴补银子,她们虽说是分了产业,但因为前些年的事,只能管自己院中的中馈,旁的是一点都摸不到的,既要攒私房钱又要贴补娘家,真是蚊子飞过都要抹下一两油来,不得不说,老太爷给两位嫡子订的亲事不仅坑了老妻,坑了儿子,更坑了孙子孙女。
他只图有了钱也要有点名声,却不知道取一个好媳妇旺三代,而不好的媳妇三代都能败去,好在两位老爷不糊涂,还有个万事明白的老太太。
四位姑娘搬完家收拾妥当已经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夜,是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宋家有钱,一进腊月二十三更是热闹,外面是施粥发放棉衣撒铜钱,园子里不仅给下人发了两个月的赏钱,还有新衣裳。
老太太院子里都是各处送来的年礼,三位老爷送来的自是不提,还有老太太娘家并往来交好人家送来的和三位姑太太送来的一车一车的东西。
苏苏这才知道三位姑太太一嫡两庶:嫡出大姑太太竟然是原荣王的侍妾,宋家是荣王的钱袋子,荣王登基为帝,一直在料理京城事宜,等想起宋家来已经是年根下了,所以随着大姑太太的年礼而来的还有一位手拿圣旨的礼部官员和几位太监,当这几位从宋家拿着约莫有万两银票的孝敬回京后,宋家上下则彻底陷入狂喜。
原因有二:一是大姑太太被封了嫔,赐封号禧,成为一宫主位;二是宋府大老爷被圣上封为顺安伯,即便是个没有实权,只能世袭降等三代而终的爵位,宋家也不再是商贾之家二是贵族了。
老太太和大太太一下子就从商妇成为有超品诰命的顺安伯老夫人和顺安伯夫人,连扬州知府的夫人也不过是个跟随丈夫品级的从四品恭人。
随之而来的就是扬州各地官员的拜帖和年礼,老太太第一次气场全开给全府训话,大致意思就是不可骄纵,不可仗势欺人,不可给宫里的禧嫔娘娘添乱。
禧嫔娘娘与大老爷是龙凤胎,如今也有三十岁,至今也没有子嗣,家中虽有钱但除了银子外实在是帮不上什么忙。好在府中三位老爷真不是什么得志猖狂拎不清的。
以后宋府就要改称顺安伯府,真的只是面上好听,一年的薪俸加起来不过一百两金子,连家中上下赏给下人的银子都比这多,而以前宋家每年交给荣王的银子从十万两到五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