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零年代好家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梆子声又响起来。
  张翠花跟何桂兰喊道:“年夜饭,开饭!”
  妇女们就鱼贯而出,把菜从食堂里端出来放在棚子里的桌上。
  菜都是用瓦盆装的,萝卜白菜粉条炖猪肉、小鸡炖蘑菇……汤,凉拌菠菜,有荤有素,有醇厚油腻的,还有解腻的。
  大家都乐呵呵的,直说这年过得有滋味,“以前自己家也没过这样好吃好喝的年啊,这么看还是真是食堂好。”
  有人笑道:“这是咱们食堂好,你去别的食堂看看好不好?”
  “一看那就更觉得咱们食堂好了啊,这还用说?”
  周诚志让社员们落座,可以一家人围桌而坐,也可以关系好的坐,还可以男人一桌女人孩子一桌的。
  他还让人给每个男人和能喝酒的女人都倒半碗酒,“这酒可是粮食精啊,珍贵着呢,奖励了咱们生产队十斤,一直封着没动,这会儿拿出来过年喝掉,除了孩子人人都喝点!”
  倒完了酒,周诚志就把酒碗端起来,走到棚子中央大声道:“社员们,乡亲们,这是咱们生产队第一次一起过年。都忙累了一年,不就是为了今天晚上吗?党和政府记着呢,要让社员们吃好喝好休息好,今天晚上,咱们甩开膀子可劲儿造,把肚子撑起来,省的你们眼馋人家食堂敞开肚皮随便吃你们捞不着!”
  “哈哈,队长,他们以前可劲儿造,大年三十儿可没那好待遇了”
  “是啊,好饭不怕晚,年夜饭好才叫好!”
  周诚志继续道:“今年,咱们干得都不错,都很卖力,来年我希望大家能更卖力,向先进看齐,向劳模看齐,只要你们加油干,生产队包管要你们吃饱饭!”
  “加油干,吃饱饭!”社员们跟着喊,情绪非常高亢激动。
  周诚志又道:“照例,吃了这顿饭,咱们要重新选举队委会,你们都好好想想,有合适的人选,觉得自己能胜任的,都可以说说。有觉得我不能胜任的,也说说,我周诚志绝对不死皮赖脸占着队长的坑。”
  大家都笑起来了,“队长,你就好好当着吧,俺们谁也没有意见,叫俺们自己当家都吃不起这样的年夜饭,更别说管一个队了,那得把全队都饿死,哈哈。”
  “可不是咋的。”
  他们生产队是没有队委会的,只有最基本的配备,队长,会计,记分员,保管员,饲养员,忙不过来的工作就指派社员担任,谁做的好谁做,做不好的再轮流。
  “行啦,大冷天的我也不多说,给你们把菜凉到不烫嘴正好吃,现在喝酒吃肉!”
  队长一声令下,大人孩子都齐开动,一个个筷子轮得飞快,一个个腮帮子鼓得像个球。
  前面半小时,只有吃饭的声音谁也不说话,孩子们都不哭,都知道赶紧往肚子里塞肉肉。
  半小时以后,有人就开始饱了,空出嘴来赞叹:“这顿饭吃的,真是给个神仙不换!”
  “前阵子吃肉吃饺子你也这样说呢。”
  “那是,这一顿就更香了,真是一顿比一顿香。冬至吃饺子的时候我觉得已经是最好的日子,结果发现这好日子没头儿呢,好的还在后头呢,哈哈,年夜饭更香!”
  “你们知道吧,那俩队年夜饭都没得吃,只有一盆水煮萝卜,一人一个地瓜一个窝窝头。”
  “啊?这么可怜啊。”
  吃完了年夜饭,三五成群地扎堆聊天、下五福棋,各做着感兴趣的事儿消化食儿。
  周诚志又征求大多数社员意见额外奖励莫茹一小盆肉,这似乎成了惯例,每次杀猪都多给她一份。
  因为来年还要她再接再厉抓虫子、拾棉花,当然要好吃好喝伺候着。
  莫茹从周诚志手里接过肉盆的时候,总有一种他是不是要把自己当什么给供起来的感觉!


第166章 回娘家
  之后孩子们去睡觉,女人们也休息一下男人们开始守岁。
  各家的堂屋傍晚时分已经挂起家堂轴子凑了惯例的供品,摆上摇钱树燃起红蜡烛、线香。
  虽然政府说要反封建迷信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但实际也就是一个说辞一般都是大队干部领着生产队干部查如果大队不干涉那基本没事。
  只要说得通乡下大过年的谁来管?
  之前收锅收、粮之类的,除了钢铁厂派人,其他基本都是各大队执行执行力度强悍的,社员就遭殃执行力度弱一些的,大家还照旧舒舒服服。
  就和后来的计划生育一样。
  现在张根发没了张德发那条臂膀加上二队是先进生产队,还有好几个劳模他已经啃不动,再加上傍晚的时候,周诚志亲自给他送了祭祖供品以及年夜饭的酒肉。
  吃人嘴短他还真是拉不下脸来去管。
  毕竟现在二队一队跟三队四队的伙食那是天差地远的他也不想在那两队吃年夜饭。
  二队一队年夜饭是敞开肚皮吃炖肉,三队四队却只能吃一点油水煮萝卜加煮地瓜、地瓜干猪肉、白面饽饽什么的全都没有,甚至连窝窝头都没。
  不但没的吃,就算水煮菜和煮地瓜他们也不能随便吃,都要按照当初粮食入股的股数,以及工分来分。
  一个大人两个地瓜,孩子一个,一人一筷子菜。
  他们闻着另外两队食堂里散发出来的肉香味,再看看自己队发的口粮,都觉得生不如死,有人商量着要去二队一队讨肉吃哪怕肉汤也行。
  可自从上一次闹过那一场之后,周诚志根本不给他们机会,直接说:“没参加我们二队的劳动,凭什么来吃我们二队的肉?我们队有些工分少的也吃不到几口呢,分给你们,他们吃什么?”
  肉汤?
  呵呵哒,以前也不是没给你们吃过肉汤,你们感激了吗?
  喝饱了有力气来啃我们呢?
  做梦去吧。
  因为也没有挂钟,就看看星星,约莫一下时间,半夜的时候生产队下饺子,还放了一挂鞭炮迎年。
  小孩子们是不起来吃的,都睡得呼呼的,只有大人们去食堂吃福气素饺子。
  外面只有稀稀拉拉的鞭炮声传来,远处黑漆漆的,一点都不像过年的样子。
  不过二队一队的人丝毫不受影响,见了面都乐呵呵地互相道“过年好”,然后吃饺子,本家的拜拜年,女人就赶紧休息,男人们轮流守岁上香点蜡。
  第二天初一,大人孩子起来穿新衣,拜新年。
  这一天当地风俗是不用女人下厨的,全都是男人做。
  而且还有一个风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做新饭的,都是吃年前囤下的。
  年前把猪皮熬成了猪皮冻,鸡肉做成了鸡冻,每天一家分一小碗当菜,把昨天的剩饭剩菜热一下,再把年前囤的大饽饽、窝窝头、豆包之类的拿出来馏着吃。
  哪怕二队条件好,也不可能天天吃干粮,还是要红薯当家,干粮顶多吃到初三四就开始做各种黏粥喝。
  这已经算很好的,毕竟大家还是可以吃八分饱的,不像其他生产队一个人一天只有几两吃,天天饿得两眼发昏。
  从初二开始要走亲戚。
  如今都生产队集体安排活儿,过了初三四的男人就要开始上工,基本就是闺女回趟娘家,侄子去趟儿姑家,没的人人串门。
  之前自己种地收粮食,回娘家都要带条肉或者二十个鸡蛋、一棵白菜、两包点心之类的。现在都吃食堂,每天只有自己的口粮,穿衣都用布票,一个人就那么二尺八,吃穿的自己都不够自然也没的礼物带。
  所以,这大食堂的第一年,女人们走娘家就尴尬了——回娘家带什么礼物?
  有些女人就借口天冷、孩子小不宜出门,索性就不回娘家,等天暖和再说吧。
  张够是不愁的,因为她年前就给爹娘送了礼物去,她爹娘说年后就不用回去了,现在他们食堂吃饭定量,闺女回去也没的吃,想让闺女带吃的也不现实。
  所以,就不要回去。
  丁兰英跟张翠花商量,能不能把晌饭带着路上吃,这样去娘家也不用吃东西,耍耍就回来。
  张翠花没有意见,让她去食堂和何桂兰说。
  周诚志一合计就给每个要回娘家的妇女发一顿饭的干粮带着,让人家食堂给热一下就好。
  丁兰英也没带孩子,毕竟冰天雪地不好走,她觉得自己回去一趟就行,这样侄子们不用再出门。
  莫茹也和周明愈商量,“小五哥,要不我们也回一趟?”
  两人之前计划好的,孩子大一些就去莫妮儿家看看情况。
  毕竟她穿了莫妮儿的身体,就应该替她担负起赡养爹娘的一部分义务,周明愈自然同意。
  张翠花担心孩子太小跟着在路上受冻,随即一想,大仙怎么会受冻啊,肯定有办法的,要不也不可能去拉石头还带着孩子呢。
  她都不敢细想!
  不过她还是委婉地说一下,问莫茹要不要把孩子留家里她帮忙看着。
  莫茹原本想把周七七放在空间的,既然张翠花说,那她就留下。
  张翠花现在也没事儿,就是和几个老婆子拉家常,看孩子,孩子交给她绝对可以放心。
  “那就麻烦娘了。”莫茹就和周明愈去领了两人的口粮,收拾一下回娘家。
  她不知道莫家庄的情况,但想来莫家条件不会太好,否则当初不会把一个傻闺女换一麻袋地瓜干。
  她就装了一小口袋窝窝头,带了几斤絮棉,两斤红枣,还有一小口袋地瓜面,两个大吊瓜,反正她的囤货基本都在空间里,挎着一个小箢子掩人耳目,到时候看情况给东西。
  因为都回娘家,他们自然也不会去队里借牲口和车,也步行过去。
  她穿着棉袄外面再穿上军大衣,走一会儿都觉得热。
  莫家沟距离周家村和宋家村差不多距离,只不过一个在西北角一个在东北方向。
  莫家沟在东北方,十一里路,现在俩人腿脚轻快,个把小时就能到。
  一路上所过之处都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少了很多景致,田野里白雪皑皑,要么就是稀稀拉拉的麦苗,要么就是厚得吓人的麦苗,要么就是翻得很深的沟什么庄稼都没种。
  他们经过几个村的时候,有的冷冷清清的见不到人影,偶尔见到也是一个个面黄肌瘦,神情呆滞,行动迟缓,眼神都木然得很。
  莫茹看得有些心惊,感觉像穿越到末日游戏里,随时都能有什么东西跑出来拦住他们的去路。
  看这些人跟他们生产队简直是两个世界呢。
  “小五哥,他们这是饿的?”
  周明愈点点头:“看这样子是,好像比咱们那俩队饿得更厉害呢。”
  两人一边走也探讨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不是所有大队都像先锋大队那样把男劳力拉到钢铁厂炼钢,还是留一部分人秋收。
  造成眼下这种情况,两人觉得,一个原因是秋收的时候社员们磨洋工,粮食直接挖坑埋在地里,浪费很大。第二个原因就是有些大队干部、生产队干部瞎指挥,能力低效率低下,干活儿的时候只顾得耀武扬威、盯犯人一样盯社员不许偷吃偷拿,却不管工作效率。
  而粮食收回来又没的吃,很大原因是一些基层干部素质低,领会上级指示太过火,为了表现就把口粮当余粮卖掉。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基层干部,只手遮天,在村里当“土皇帝”,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全是他们的势力,把大队、生产队的粮食当自家的卖掉捞好处,或者自己大吃大喝,却只给社员最低标准,鱼肉百姓。
  前世周明愈看到的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