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零年代好家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书记; 俺们……俺们真的没有; 没有倒卖粮食啊!”
  “相书记,一定要明查啊!”
  相玉亭道:“你们还是好好想想吧。”
  相玉亭不是那些坐在云端的干部,什么都不懂只会看报告和文件,他是从泥土里出来的; 世代都是种地的,最了解农村的行情。
  去年粮食放卫星导致今年公粮翻倍地交,现在又放工分值的卫星; 那来年还不定得如何呢。
  这些人,真是记吃不记打!欠教训!
  可他偏生还不能直接说出来,不能留人把柄,免得又有什么这个运动那个运动; 再把他打成右。
  在相玉亭和柳红旗沉默的压力下; 那些大队干部们又纷纷改口说自己队算错了得好好计算一下。
  两日后再次汇报的时候; 周诚志没去,不过听说那些说自己三块四块工分值的生产队,实际上只有五六分钱!!!
  “我日他个猴儿!这些混账东西是哪里来的胆子翻这么多倍!”
  这件事的后续周诚志就不知道,反正他也不关心,周明愈和莫茹却从来拉货送货的陈刚嘴里听到一些余音。
  公社也没有批评那些造假的大队,而是让他们有粮食先交公购粮,用公粮说话,那些大队交不出来也只得默默地拿出真正的工分值来。
  真相自然是触目惊心。
  一个壮劳力干一点居然只有五六分钱!!!
  不饿死才怪呢。
  可就算这样,相玉亭也不能严厉批评他们,毕竟现在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候,如果他批评冒进,那就是有右的嫌疑。
  顶多就是鼓励他们实事求是,来年争取大丰收。
  转眼进入了冬天。
  今年是个暖冬,依然干旱少雪,可就算暖冬,冬天就是冬天,也是万物肃杀,落叶飘零,白草枯折,并没有什么绿色的。
  很多村里井都干了,吃水困难,都去河沟底下挖井,挖出泉眼来吃水。
  先锋大队还好,村里有两口水井,生活用水去西河挑。
  看着那半平塘清澈的泉水,先锋大队的男女老少都觉得份外幸福,有一种老天眷顾的感觉。
  幸福是什么?
  外村吃水都困难,要跑出好几里地去淘井挖泉眼挑水吃,而他们大队不但吃喝不愁,还能拉水去浇地。
  这就是幸福!
  外村现在都是三分之一的庄稼杆儿粉面子加上三分之一的粗粮再加上三分之一的各种菜干、缨子捏窝窝头吃,吃得一个个便秘涨肚,而他们还能吃粗粮吃七分饱。
  这就是幸福!
  所以哪怕先锋大队的几个食堂也改成每天黏粥为主,每顿吃个六七分饱,社员们也没有太大的意见。
  原本还有几户人家不乐意,觉得现在跟着二队干活,怎么能不给吃饱?
  可是全县第一的生产队呢!
  结果被人怼了几次,再经历几次濒临饿死的亲戚们来借剩饭的经历,也没有人再抱怨什么没吃饱,毕竟比起以前张根发管饭的时候简直好太多啊。
  那时候一天管饱到一天一斤,一斤再改成十六两的十两,然后改成半斤,差点没饿死人。
  现在农闲吃稀的也没什么不对的。
  冬天外面大队的粮食越来越少,很多食堂开不下去,只能把为数不多的粮食分给社员自己回家做。可他们没有铁锅,只有瓦罐或者瓦盆,弄熟都不容易,只能喝凉水吞下肚,最后发病。
  还有大队饿死也不肯解散食堂,不肯给社员分粮食,让人把玉米秸、玉米芯、豆荚以及树皮等磨在一起,加一点粗粮,然后做成饭给社员们吃。
  就这样都吃不饱,有些社员就想办法去弄点吃的,躲在家里弄弄熟,但是大队依然不许社员冒烟,抓到就打碎甚至挨斗。
  其实前两个月还能凑合,一天吃几口东西,躺着不动避免消耗热量,怎么也能挺一些日子。
  秋天再怎么不丰收,毕竟地里有粮食、野菜、野草、刨一点就能糊口,这样就能支撑着熬过俩月。
  冬末春初才是最难熬的时候。
  秋天收的粮食都吃光,夏天的还没接上,而这时候地里的野菜都没冒头,根本没有能够糊口的东西,所以被饿死的多半都是在腊月和春天的时候。
  救济粮没下来,很多人都坚持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得了浮肿病,孩子和病人先扛不住,而后就是男人。
  俗话说,“男人三天,女人七天,老太太能顶半个月”,因为男人循环系统旺盛,需要的能量多,一旦没有吃的,断粮三天就能饿死。
  而老太太却可以顶半个月。
  ……
  丁家村的向阳大队,不算是全县拔尖的大队,但是也不是拖后腿的,不上不下一直处于中游。
  去年粮食放卫星的时候,他们没抢虚名,但是收成也不太好,秋天大炼钢铁也浪费了不少粮食和棉花。
  今年也摊上干旱,好在他们大队有一条河通往,在河水干涸以前也能引水灌溉,到底也没绝产。
  只是公购粮任务翻了倍,他们勉强上缴任务,却没有留足预定的口粮。搜粮队到达他们村的时候,非说藏匿了一万斤粮食,逼着他们交上。
  后来还是莫家沟出事,崔发忠他们撤离,丁家村才逃过一劫。
  可就这样,他们自己的口粮也不够吃的。
  冬天农闲他们就改成全员喝稀,男劳力两勺子,女劳力一勺子,孩子半勺子,要是劳力少工分抵当初食堂入伙的时候粮食少的,那现在孩子是没饭吃的!
  而且那稀饭当然不能和先锋大队的稀饭比,是真的稀饭,稀汤寡水可以照影子梳头的那种。
  从冬至月开始,也把豆荚、玉米芯、玉米秸、地瓜蔓这些都碾碎掺在秫秫面、地瓜面里一起吃。
  这样吃到腊月,他们大队也几乎要揭不开锅,如果不是有红薯,只怕腊月也坚持不到。
  从一开始的掺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到一半……到三分之二,再下去难道要全部都吃草?
  人的肚子不是牲口,全吃草也扛不住啊。
  可救济粮还是没有任何影子。
  向阳大队的干部们,还不像贾存放那些人那么极端,对于社员们偷摸冒烟弄点吃的,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又有几个人有贾存放那样的心肠说出“咱们最不缺的就是人,死一个拖出去,死两个拉出去,哪里死哪里埋”这样的话
  所以对于有社员从大队场里拖玉米秸回去把根磨碎填肚子的行径,他们选择假装没看见。
  现在有些孩子已经饿得开始抠墙皮吃!
  ……
  丁老汉儿有两个儿子两个闺女,全都成家。
  大女儿嫁得远,轻易不回娘家,一般也就是过年回家一次。
  二女儿丁兰英嫁给了七八里外的周家村,农闲的时候也会回来看看,带点东西回来。
  不过今年回来的次数很少,丁老汉儿估计是抗旱加秋收太忙,又猜测是不是因为今年也歉收,一到冬天就缺衣少食,全都吃不饱,二闺女也没有那个力气和心思回娘家。
  可他老婆子和儿子媳妇们不这样想,都觉得是不是丁兰英故意不回来的。
  他们都嘀咕着丁兰英不回来,他们应该去看看,只是丁老汉儿一直不肯松口。
  这时候饿得一个个有气无力的,吃一口东西都要躺大半天,尽可能得不活动,避免饿得慌,自然也就没有力气出门串亲戚。
  可如果躺着不动也饿的受不了的时候,人就会想有人来送口吃的或者去亲戚家要口吃的。
  老两口觉得自己一把年纪,真要是饿死也没啥,可看着俩壮年的儿子还有三个孙子俩孙女也而得哇哇乱叫、皮包骨头的可怜样子,那心就跟刀割一样。
  这样小的娃娃哪里受得住饿啊,平日里吃那些东西大人还能顶一下,孩子那娇嫩的肚肠怎么顶得住一个个便秘胀得小肚子鼓鼓的,跟要撑破似的,拉不出来胀得嚎啕大哭,还得大人帮忙给抠出来。
  一个个的小石头蛋似的。
  大壮二壮是大儿子的,三壮是二儿子的。
  三个孩子都饿的跟爷爷嫲嫲哭,最受老两口疼爱的大孙子丁大壮哭道:“爷爷,二姑咋还不回来给咱们送吃的啊。”
  家里饿得受不了,娘说二姑家条件好,是全县第一的生产队,顿顿白面大饽饽吃着,还有养鸡场吃鸡蛋鸡肉,有蘑菇大棚吃蘑菇。他们就觉得二姑怎么那么心狠啊,她在婆家吃香的喝辣的,娘家都要饿死了她也不给送点吃的。
  他们也不要大白面饽饽鸡蛋和蘑菇,给口粗粮吃也行啊,不要吃庄稼杆儿磨的粉面子了。
  丁老汉儿要强了一辈子,一直教育闺女不能嫁了人家还想着补贴娘家让人瞧不起,要好好过日子,他也从来不给闺女灌输那种侄子才是自己家人,男人儿子都是婆家的歪理,闺女回娘家带东西回来,他也尽可能给回礼。
  现在让他去闺女家要吃的,他根本张不开那个口。
  要是儿子儿媳来说,他是觉对不会理睬的。
  可现在是孙子来哭求。
  皮包骨头的孙子们,看起来都要顶不住了。
  其实家里吃的最少的是老两口,每次打了饭,都是吃两口就把剩下的给儿子和孙子,老两口一天就吃那么一两口,其余时间就灌水饱肚子,饿得真是睁眼的力气都没有。
  二儿子和俩媳妇早就流露出让他们去找丁兰英借粮食的念头,可这时候都吃食堂呢,哪里有粮食借
  他们的意思,是让二姑家省一半的口粮,他们可以预支来,自己家吃。
  二儿子一露出这话头,就被丁老汉儿狠狠得地骂了一句:“脸怎么那么大那粮食是分到你妹子家的”
  他倒是想多骂几句,可惜没那个力气。
  大儿子老实不说话,二儿子却是不满的,俩媳妇儿也都有想法。
  大儿子每天出去看看能不能挖点草根树根回来,外面人都在挖,去晚了什么也挖不到,二儿子跟爹赌气,嫌他不去二妹家要粮食吃,整天躺在炕上装死。
  丁老汉儿倒是也没说出那种让俩媳妇儿回娘家要粮食的话来,但是闺女都没回来要粮食,他们却去管闺女家要
  这可能吗
  各大队粮食都在食堂不分到家,就算分到家,闺女也不当家,家里还有婆婆,还有好几个儿子,都去要,人给谁不给谁
  都给,够不够
  要是俩媳妇娘家来要粮食,他舍得给?现在没有,就是有两口,也肯定要留给自己孙子吃,绝对不舍的给别人啊。
  所以人家闺女的公婆,肯定也这个想法啊。
  丁老汉儿饿得脑子都不转的感觉,这些道理却不用想就知道的。
  儿子媳妇埋怨他不想办法,就让孩子来哭。
  丁老汉儿看着孙子们这可怜样儿,一颗苍老的心都要拧成麻花,疼啊。
  没有烟,他就吧嗒空烟袋,把烟袋锅里多少年积攒的烟油都给吃了。
  明知道这东西能毒死人的,这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
  凡是都吃的提神的,都要塞进肚子里。
  李婆子饿得胃疼,火烧火燎的,直哼哼,“他爹,要不……咱们去他二姑……”
  她怕老头子骂,说了一半打住不说。
  实在是饿得慌啊。
  外头俩媳妇儿一个个坐着小凳子歪在墙上嘀咕。
  二媳妇:“真是老顽固,都要饿死了还管那点面子,他为闺女着想,闺女可没想着主动给他送顿饭回来吃。叫我说,他对二姑家最亲了。人家先锋大队有鸡蛋吃,有蘑菇吃,没有粮食都饿不死。”
  饿得两眼发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