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就每天背着相机,四处采风、拍照,她要把自己所见所闻全部用照片、图画、文字记录下来,留给以后就是最真实的历史资料。
这照相机一出,简直是大杀器,一下子就把社员们的注意力给吸引了,找当地造成了很大的轰动。
毕竟以前只能看到干部下乡带着宣传员来的时候才有相机,普通人家哪里有啊?
他们就看到劳模每天脖子上挂着个相机,时不时地拿起来拍一下,河里洗衣服洗菜的妇人,磨房、耕地的牛和拖拉机、种地的男男女女,还有放学的小学生,割草的小女孩,背孩子的姐姐,拾干粪的老头儿等等,甚至是天边的云,都能被劳模拍下来。
孩子们尤其喜欢她,大队里几乎每个孩子都跑过来被她拍过。
以前那种不能拍照,会被摄魂的说法在先锋大队没市场,因为劳模家就挂了好多照片呢,那可是披挂大红花和领导们拍的。
除了拍一些世情记录照片,莫茹还给村里人拍全家福、小夫妻新婚照等,和照相馆的价格一样。
毕竟他们不用去县里,而她目前还得送县里去冲洗呢。
双人照两寸大,一家四五口的全家福,三四寸就够。
拍完一个胶卷,莫茹和周明愈就送去县里冲洗。
他们已经跟邱科长申请,请他帮忙买冲洗相片的机器,到时候他就可以在家里自己冲印。
虽然贵,但是对于有这个需求和爱好的人来说,钱就不是问题。
谁让这俩人消费意识超前了半个世纪呢。
转眼麦收时节,这一次有两台手扶拖拉机,前面装上了收割脱粒机,下面装上铁皮桶或者麻袋,麦子被割下来以后就直接脱粒,满了以后就换下来,方便快捷。
周明愈一边搞生产一边留意机械需求,写下自己的心得,找时间就寄给李厂长,让他们根据农民实地需要来调整农机生产。
比如他需要调低割麦子的刀刃,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把麦秆收割下来,而不是浪费在地里。
以前没有拖拉机,收了麦子以后,不是全都要耕地的,有时候就直接种玉米或者谷子豆子。现在有拖拉机,收完麦子以后,耕地、施肥、种地,别提多轻松。
收割完自己的,两台拖拉机由周诚廉、周培基带着周明林等人去其他大队帮忙收麦子给大队赚钱。
如今周诚廉和周培基俩人可吃香了,去了哪里人家都好吃好喝伺候着,就想让他们先给自己大队收割麦子。
周培基还在去作业的时候收获媳妇儿一枚,两家看对眼立刻就商量定亲,等冬天就结婚。
现在拖拉机也交给了别人,周明愈开始带着人准备村里的沼气池。
他除了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还特意买了书看,虽然没有专门讲解的,但是省图书馆那么大,还是让他摘录了不少有用的。自己加以融合,基本就出来了。
他让周玉忠带着几个手艺好的泥瓦匠帮忙,他指导,周玉忠带人操作。
选址的时候周明愈逛了一圈,最后决定去找将军庙子谈谈。
先锋大队三队在北边靠着将军庙子的地,有一块特别贫瘠的,那一片土质特别差,就算肥料多收成也很差。以前三队和将军庙子一样都基本放弃的,后来二队接手带着他们一起劳动,周诚志才带人灌了一次河泥。
但是远远不够,一茬庄稼以后就不行了,所以现在那块地很遭人嫌弃。
那一片地三队有四亩多地,到时候修盖六座十立方米的沼气池,六大间猪舍,一间猪舍可以养十五到二十头猪。这个数量看着不少,可比起以前家家户户养猪,总数还是少。
自从大食堂解散以后,很多社员虽然自己做饭,却还是不乐意养猪,先锋大队一直还是集体养猪,只有少数人家自己家里养。
这样的话,另外的空地还可以用来种大棚菜,蘑菇大棚也可以挪过来。
猪粪可以提供沼气池原料,产生沼气以后可供养猪场,给猪舍和大棚加热,以及用来生火做饭。
而沼气池的熟料就可以当肥料,这样比堆肥的效果还要好,除了能供给大棚菜,还可以送到其他田地里。
虽然冬天早春可能沼气池活性不足,只要多加热性大的马牛羊粪就可以解决问题。
现在不是未来农村,各家不养家禽家畜和牲口,地里也没有足够的草运回来当原料,所以沼气池经历几年红火期以后就开始衰退。
现在各家的圈粪、生产队的养殖场、以及积肥、地里的碎草等都可以用来当原料,正是最适合农村沼气池发展的年代。
起码还可以用上三十年!
足够的。
规划好以后,周明愈和莫茹先出图纸,然后跑一趟公社,找柳红旗和相玉亭申请支持和贷款,拿到审批以后又跑一趟县里盖章审批。拿到公社和县里支持之后,他们就带人准备原料。
按照预算拉砖、水泥、黄沙、石子,自己队牲口往回拉砖,拖拉机出去拉黄沙水泥石子,几天就把原料准备好。
悄悄查了日子,然后上供土地神、关帝神,之后周明愈带人实地放线,规划好就开挖沼气池,同时要修建新的猪舍、大棚等。
有周明愈和几个有经验的泥瓦匠把关,该注意的注意,沼气池修建得非常成功。
莫茹则带着相机拍照,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有领导支持,人多力量大,还不到秋收的时候,先锋大队的生态养殖场就建成。
建成的时候相玉亭带了林纾来视察一圈,了解了一些关于养殖场的情况,让他们有困难只管找领导。
很快把原养猪场迁过去,也不抓新的小猪崽,他们自己养猪场就有两头母猪三头种猪,可以自己配种下小猪崽,除了自己大队养还可以卖给其他大队换钱。
养猪场迁过去以后,养鸡场也计划着迁过去,这样把养殖场往北迁,远离村落,不会有什么气味。
而村里也能有条件好好规划一下环境绿化、卫生等,先把村里的主干道铺上煤渣碎砖碎石等,慢慢地再把巷子也铺好,免得一连雨天就处处泥泞得没办法下脚。
规划好道路,之后就是绿化,道旁的下水沟旁都栽花,什么月季、蔷薇、百日红、菊花、地瓜花、一串红之类的,什么鲜亮栽什么,不两年就能花红柳绿,漂亮非常。
当然,这些都是要慢慢进展的,农忙就下地,农闲就搞街道副业建设,上工、美化两不耽误。
先锋大队一片欣欣向荣,外面却风起云涌,政治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第257章 毕业
等秋天农村的四清运动已经很平淡,社教运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报纸和收音机也不再说四清; 而是谈打仗、备战,抓好生产; 在城市展开“反贪污行贿,反投机倒把; 反铺张浪费; 反分散主义”的运动。
这时候农村农业生产形势一片大好,彻底走出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期的阴影,开始进入了经济恢复和稳步增长时期。
但是学校、文化部门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出现了一些比较激烈的内部矛盾。
莫应熠写信回来; 他告诉莫茹和周明愈,去年的时候; 老师还鼓励高考生们要好好学习,分数挂帅,让分数检验学习成绩。可是今年已经不敢再提,老师们也都行色匆匆; 一些之前比较活跃、推崇学习改变命运的老师已经有日子不见; 听说是送去干校学习。
他很迷茫,“姐姐; 姐夫; 老师们已经不鼓励高考; 同学们也不提倡认真学习; 反而要强调参加劳动; 每周有一半的时间下车间、下乡帮忙,我该怎么办?”
后人写省大研究所神人传的时候,曾经采访本人及其亲人,特意揣摩研究过莫教授当时的心路历程。在此之前他内心深处就想去省大附中跟着袁教授学习,而现在学校的形势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他想进省大基因科学实验室。但是他觉得如果这样可能对不起家里,毕竟去的表面是农科院,一个研究种子的?看起来没什么出息和前途。而他觉得家里对他期望很高,让他读书是为了光宗耀祖,如果去农科院一类的地方,没有地位,也赚不到大钱,会被觉得不够有出息。
所以他犹豫,拿不定主意。
莫茹特意拿了信回家跟爹娘商量,一起给莫应熠写回信,让他只管走自己的路,如今家里不需要靠他读书来保护。
姐姐是劳模,哥哥是副连长且前途无量,足够保护家里的。
最后莫应熠就请袁教授帮忙转学,离开区高中转学去省大附中,平时一边学习,一边去研究所跟着袁教授实习帮忙。
这样的话,学生们要下乡、下车间去体验劳动,他就不需要跟着去,可以把最宝贵的时间放在专心学习搞实验上。
“姐姐,我们研究所研究很多优良种子,以后我能帮你们申请优良的种子啦,哈哈,来的值了!”
才去研究所,莫应熠就给姐姐姐夫写了信,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他们停课去劳动,但是研究所不会,因为研究所要负责我们全省乃至全国的种子研究呢。我们省大的生物科学基因研究,可是全世界都走在前列的!”
他自豪地跟家人宣传。
瞧,之前是谁说不想去呢,这才去几天啊就我们省大研究所了。
看着弟弟这么上进,莫茹和周明愈也不想落后,强制把周小八送去学校,免得整天赖在家里。
同时,两人也考虑自己的学历问题。
虽然他们不稀罕再去大学,可学历嘛,弄一个也不会咬人不是?
“小五哥,咱俩要不要趁着学校要乱的时候,也去混个文凭?”虽然社员们不管你有没有文凭,你读书识字就要有文化。可外头不一样,出了农村的门,人家就认文凭和关系。
周明愈老早就考虑这个问题,“好啊。”
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不想这个问题,现在有了这个本事,当然要考虑一下。
以前的初中文凭高中文凭的含金量也还是很高的,但是接下来十年,大学的含金量也低的可怜。
他们先拿到初高中文凭,以后再自学或者上个什么夜校之类的,就可以拿到中专大专等级的文凭。
想好以后,两人就抽空去了一趟范木匠小学。
这时候学校已经开始松起来,一天有半天不学习而是带着学生搞劳动,基本都在附近大队帮忙秋收或者搂草。
莫茹心疼自己闺女,觉得这段时间学不到东西,还给闺女累坏不值当,就想给她请假,让她回家自学。
谁知道周七七不肯,“妈,我有数呢,我就是去跟着玩儿,干活儿老师同学不都用我的。”
她和莫应熠差不多,但是比莫应熠在学校里还要受欢迎,可以说,班上男女同学就没有不喜欢她的。
学习好、性格开朗、大方、聪明,会讲故事,小嘴又甜,还不欺负排挤人,谁不喜欢呢?
就连之前有几个嫉妒她的女生也被她吸引,因为接触一阵子之后她们都发现了一个让人心酸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她们拍马也追不上周七七。嫉妒她真的没有必要,差距太大,嫉妒都显得可笑。
谁看见一个会飞的蚂蚱嫉妒老鹰飞得更高?
所以,他们不但不嫉妒她,还讨好保护她,真是把她当个公主一样捧着。
莫茹和周明愈借着去给孩子们送水果的时候观察过,发现自己家闺女真的不会吃亏,他们也就放了心。
唯一担心的就是班上总有孩子讨好她,攒很久的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