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陆权强国(战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止一筹,却也称得上鄂军一员大将。传昨日他指挥民军曾在渝口东五里遭遇清兵,一番交战令清兵留下两百多尸体,军政府有意思让他接管汉口城防……大帅认识此人 ?'…3uww'难道他身上有什么不妥吗?”

李汉摇了摇头,这位主在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漏了一把脸,在民国初年甚至成了‘汉奸’和‘大清忠臣’这两个矛盾词组的代名词,他身为汉人却对满清朝廷愚忠到了极点,甚至不惜以妻儿为保证,像军政府求来了汉口司令官的位子,在小小的对清作战取得一些胜利,打消了革命政府的怀疑之后,就在随后的大战中背后私通清军,不惜出卖民军汉口布防,甚至在战至正酣时强令民军撤退,自乱本家阵脚,可以说,历史上汉口的陷落以及阳夏战争的惨烈、战事的不利局面,此人至少要附上一半以上的责任。

当然这些都不是让李汉记住他的原因,据说这位生前在当代文人中声誉不佳,说其骂声一片都不为过的名人,没想到却在死后快一个世纪之后,堂而皇之的进入了某地方政府的当地名人堂之中,更有官员为私利,不惜请一些专家、学者为其歌功颂德。

若只是无耻的吹嘘什么‘促进民族融合’在和谐的天朝还算能够说得过去,但是请人称赞其品质卓越,堪称古人忠君之典范就有些过了,竟然还有人为其作序,利益一词果然诱惑,竟然能将黑白颠倒,可怜数千亡魂哀嚎无人闻听,果然古来可笑。

说来不巧,李汉的父亲,在国内文人界颇有些名望,他之所以能够记住这些,完全是因为,当时受邀请的学者之中就有他父亲,不过被很有民国文人风骨的老头子拒绝罢了!

摇了摇头,他回答道:“我听说他被俘之时甚至曾漏死志,宁可为满清鞑子掉了脑袋也拒绝接受军政府的半碗饭……没想到几天之后又不惜将妻儿老幼为人质,结果借同盟会、共进会之争夺了汉口民军总司令之职,个中之变……兴许也只有武昌那边已经红了眼睛的一群人才会相信吧!”

他脸上有些无奈,后世他家的老头子拒绝为其立传的时候,他家的老头子,那位国内资深近代史教授曾经详细的为他介绍过此人历史上的大过,说句不夸张的话,当时因他一场愚忠,几乎折损了两千以上的新生的武昌军政府的精锐老兵,要知道这一批人可都是经过朝廷训练多年的精兵,而当时的军政府手中掌握的这样的新军也不过四五千上下,一下去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又要分散三地驻守,才造成了历史上军政府自他之后一直未能夺回汉口的劣势,并损失了数千军政府士兵。而战事上的失败又影响到了政治上,才致使南方革命势力普遍患上了恐袁症,导致南北议和时北方占尽好处。

毫不夸张的称呼此人乃是历史的罪人也不为过。

李东来不是笨人,眼睛微微一眯就明白了他话中的意思,隐隐脸上多出了一缕算计之色,不过很快就褪去了,毕竟才刚犯事,他心中也明白,先生虽然不说,但是对于情报司越过自己私自行动的做法有些不安了起来,当下便躬身请示道:“先生的意思是武昌那边要吃亏?”

李汉点了点头,起身来到屋内悬挂的地图前,默默计算起了鄂中方面的得失起来。

“需要属下想办法通知武昌那边吗?”

李东来有些拘谨的问道。

李汉头也不回的摆了摆手:“不必了,你当武昌那边都是傻子吗?熊秉坤、蔡济民等人都曾经是军政府巨头,要说没提醒军政府注意此人是不可能的,结果还不是一样……武昌那边的水深着呢,我有感觉……孙黄二人就要来了,甚至袁世凯……看朝廷的意思也将要出来重掌大局了,让他们输一场打醒某些人也是好的……”

他微微顿了顿,脸上才多出了几分笑意:“……至少对于鄂中来说,是好事……武昌那边的手伸的有点长了……”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137章 活着

百姓的精力都转向了忠烈祠和奸佞碑,关于太子之事竟然慢慢冷却了下来,以前太子能在京城掀起如此大的波澜,是因为皇帝出征在外,突然又没有了消息,无论官民,他们都需要一个主心骨,万一皇帝有事,皇太子无疑是充当这个主心骨的最佳人选。

如今皇帝大胜鞑子而还,自然不存在主心骨的问题,任谁也知道,即使太子是真,也不可能登上皇位,百姓的关注自然就会降下来。

锦衣卫大牢,这里一向关着的是一些犯事的大臣,和诏狱相比,虽然同时关押大臣之地,这里却比不上诏狱,诏狱虽然门户重重,把守森严,只是因为里面关着的人都是朝中重臣,许多人只是暂时触怒皇帝,说不定还有起复的一日,虽然失去自由,待遇却是非常好,甚至每天还有酒肉供应,锦衣卫大牢却完全不一样,这里阴森,昏暗,各种刑具琳琅满目,进去之人号称不死也有脱层皮。

因此锦衣卫大牢一向是令人谈虎色变的地方,无论是官民,对于锦衣卫大牢都畏之如虎,前段时间由于皇帝出征在外,京城许多牛蛇鬼神都跳了出来,锦衣卫大牢差点人满为患,让许多人都领略到了锦衣卫大牢的阴森恐怖。

皇帝回来之后,大部分只图口头痛快,罪名不重之人多数放了出去,这可不是锦衣卫突然善心大发,而是这些大牢另有用处,放出这些人后,锦衣卫大牢马上换上了另一批客人,使得锦衣卫大牢显得更加拥挤,原先的单人间全部取消了,能关五人的至少关了十人,关十人的关二十人,这一批客人自然是皇帝出征带回来的清军俘虏。

多铎的投降加上原先战斗中俘虏,加起来将近有四千人,由于多铎投降时,许多满人已经穿着湿衣在泥地里忍饥挨饿了三天,许多人身体已经虚弱不堪,对于这些俘虏,无论是投降也好,不投降也好,明军都不会很好的照顾,从淮安一路返回,陆续死亡的人将近千人,如今剩下的三千人都是一些身体强壮,一路挺过来之人。

与其他俘虏十几二十人的关在一起的待遇相比,多铎、鳌拜这些满人的待遇要好一些,多铎的房间里只有四人,除了多铎本人和鳌拜外,还有李率泰和巴达礼。

李率泰是李永芳之子,李永芳是第一个向满人投降的明军大将,因此很受努尔哈赤看重,李率泰妻子也是宗室女,巴达礼是科尔沁汗,被满人封为土谢图亲王,这个小小的牢房倒是满蒙汉三方齐全。

住在这样阴森的牢房,多铎、鳌拜、李率泰三人还好一些,多铎虽然是努尔哈赤钟爱的儿子之一,只是却没少吃过苦,他出生时努尔哈赤已经在满州取得很大成就,麾下兵马上万,四年之后努尔哈赤即已七大恨起兵反明,接理他并会吃太多苦,其实不能,当时满清的事业一切都在草创阶段,努尔哈赤经常领兵在外,辽东物资短缺,一切都紧着军队使用,多铎有时甚至不得不和母亲一起打猎,挖野菜度日,等到他刚满十一岁时,努尔哈赤又突然身死,母亲被迫殉葬,兄弟三人处境艰难无比,小小年龄就不得不努力打仗立下功勋,卧冰尝雪是常事,直到多尔衮越来越受到皇太极的赏识,多铎的处境也才跟着好了起来。

鳌拜是费英东的侄子,费英东早年就追随努尔哈赤,为满清开国元勋,鳌拜也从小就加入军中,追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苦头自然也没有少吃。

李率泰因为父亲李永芳为明边将投降的第一人,努尔哈赤对之极为礼遇,不但李永芳娶了努尔哈赤的女儿为妻,其子也多娶宗室女为妻,只是李率泰到底是汉人,他的出身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得到认可,十二岁时即为努尔哈赤的护卫,十六岁从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后来征朝鲜、锦州、山东等地李率泰都一一参与,多次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得到皇太极的极大赞赏。

四人当中,唯有巴达礼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他身为土谢图汗奥巴的长子,一出生就受到无数人的关注。

科尔泌在蒙古本来就强大,加上与满人联姻后得到满人的支持,科尔沁部在蒙古草原可谓不可一世,占据了最好的草场,每年出产大量牛羊,马匹,通过交易无数大明奢侈品进入科尔沁上层贵人手中,奥巴死后,巴达礼顺利的从父亲手上接过了汗位,论起享受,即使是大清两代皇帝和他相比也是远远不如。

科尔泌部自己兵强马壮,加上如今的大清皇太后又是巴达礼的姐姐,以巴达礼自己的意思,每天只管纵情享乐就好了,这次出兵他本不想来,只是却不过姐姐的情面,才勉强出征。

福临能够当上皇帝,虽然是因为豪格与多尔衮相争的结果,可是来自母氏科尔沁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然,众人大可以立皇太极其他皇子,满清历来有子凭母贵的传统,豪格身为长子,战功赫赫却当不成皇帝,与他的母亲地位低贱不无关系。

在皇太极的众多子嗣中,比福临还要小的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就是一个强力竞争对手,博穆博果尔的母亲曾经是林丹汗的多罗大福晋,在漠南蒙古各部中享有崇高声望。她本人又是阿霸垓部博尔济吉特氏头人额齐格诺颜之女,最终福临为帝,自然还是科尔沁部的份量压倒了漠南蒙古各部的原因。

对于现在的皇太后布木布泰来讲,其母族的力量越大,她的地位就越巩固,这次南下灭明,正是捞取军功的好机会,当然不愿意巴达礼无数事事,只待在后方花天酒地,哪知道这次出征却是一败涂地。

一路由明军押解着前行还好,巴达礼都算老实,关进锦衣卫大牢之后,巴达礼的精神仿佛一下子变得疯狂起来,不时拍打着牢门,叫着可以出大批财物替自己赎身,吵得其余三人都无法休息,直到鳌拜忍无可忍,用拳头教训了巴达礼一次后,巴达礼这才老实下来,不再大叫大嚷,只是嘴里仍不时念叨着放自己出去,见没有太吵,三人也就不予理会。

连续关了五六天,除了送饭的时间,也没有人来打扰他们,多铎三人也就只有吃了睡,睡了吃,牢房里自然不会有什么好饭,巴达礼每次吃饭都愁眉苦脸,以往这样猪食一样的饭菜,他就是看一眼也不会看,饿了一顿,他的饭食被三人毫不客气的吃光后,巴达礼也顾不得挑了,第二顿虽然还是难予下咽,却吃了一个干净。

从决定投降后,多铎对明朝的期望越来越低,从当初认为大明皇帝会对自己象大清对李永芳一样礼遇,毕竟自己豫亲王的身份摆在哪里,如果自己投降,对大清会有非常大的震动,可是他们直接被缴械后,多铎希望只是明朝暂时的不信任,如今关在牢里不见天日,多铎的要求只希望明朝最终能够放自己出去,哪怕只给个闲职,自己的数千部下都保留下来也好。

若是阿济格遭到这样的失败,肯定早已自杀了,多铎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当初自己父亲只是李成梁的一个家奴,若是不能忍受其中的屈辱,又如何会有现在的大清国。

自己母亲横死,又遭到四大贝勒一起打压时,谁会想到有今日,大清所有的权力几乎都掌握在兄弟三人手中,若是当时不知道隐忍,他们的尸骨早寒了。

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他想投降,肯定会有不少人反对,果然,塔瞻、岳尔多等人都宁死不愿投降,令多铎意外的是,鳌拜竟然也愿意跟随,这让多铎心中多了许多警觉。

鳌拜平时给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