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举两得的事情。
而且铁路这种好东西,不仅要修,还要大修特修,直到修出国门,去给别的蛮子家里修铁路。
一想到某个蛮子大臣跟他们的老佛说:“老佛爷,这中华之人要来给咱们修铁路了”的场景,崇祯心中的笑意就怎么样儿也止不住。
冷冷的瞪了洪承畴也眼,也不管洪承畴有没有看到,崇祯皇帝便开口道:“起来罢。”
洪承畴知道自己算是过关了,这事儿已经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默许。
当然,以后真修到那儿的时候,搞不好还会有锅让自己背着也说不准。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儿了,反正眼前这关算是过去了,而且自己也捞到了自己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崇祯皇帝的看重。
别看崇祯皇帝刚才一通冷嘲热讽的,但是只要没立即喝令当值的锦衣卫把自己人头摘去,洪承畴就知道最后的结果多半得是这样儿。
从地上爬起来之后,洪承畴才躬身道:“陛下英明,臣罪该万死。”
看着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洪承畴,崇祯皇帝冷笑道:“万死太多,一死足矣,爱卿还是好好当差办事才是。”
被崇祯皇帝敲打了的洪承畴心中一凛,知道是自己的试探已经开始惹的崇祯皇帝不高兴了。
定了定神,洪承畴道:“启奏陛下,臣还有一事。”
崇祯皇帝道:“爱卿只管说便是,朕听着呢。”
洪承畴道:“启奏陛下,臣以为这火车不仅可以用于运输货物,亦可以用于运人。以顺天府至应天府为例,火车运人,可以日夜不休,中间又多设车站以便于休息,比马车可要强的多了。这费用么,自然也是可以收上一些的。”
崇祯皇帝被洪承畴弄的有些哭笑不得。
麻卖批,朕当然知道火车运人才是主要的。
可是就现在这速度运人,还没有马车来得更快一些,有毛用?
到时候不还是没几个人乘坐,还是以货运为主吧!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开口道:“爱卿所说之事,朕也考虑过,只是现在火车速度太慢,比之马车多有不如,故而载人一事暂且做罢,依旧是以货运为主。”
洪承畴却躬身道:“陛下,以臣观之,火车速度快慢,全在于车头,另外,车厢多少与所装货物多少,亦有极大关系。故而臣以为,可以先改造几节车厢试着专门载人,看速度如何?”
崇祯皇帝干脆摆了摆手,道:“那是你铁道部的事儿,到时候自己去想办法,朕暂时不管这事儿。”
火车运人这事儿崇祯皇帝还用洪承畴来说?
后世的时候,每年一到了年关,铁道部的那些个大佬们恨不得把头发都给薅光,不就是因为人多导致的运力紧张。
就算是有了高铁,有了动车,可是铁路上不跑货运的车了?光跑客运列车?
如果真那样儿,运人的时候倒是压力大减,但是铁道部的部长下台也是肯定的事儿了——整个中国多大,每天需要通过火车来转运的货物又有多少?
现在的大明倒是不用考虑这个,可是那比马车慢了无数倍,跟骡子差不多的火车跑起来想要运人?
省省吧。
所以崇祯皇帝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这事儿,除非等到哪一天火车头的速度达到了跟马车跑起来的速度差不多了才会考虑。
但是洪承畴显然不这么想。
快了还是慢了无所谓,有跟没有可就是个大问题了。
只要先有了运人的车厢,慢慢的乘坐火车的人多起来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去倒逼皇家学院想办法给车头提速了。
大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洪承畴自然是没有理由再留在宫中了——崇祯皇帝本来就瞧洪承畴不顺眼,难道还能留下他吃个饭什么的?
洪承畴出宫之后,崇祯皇帝又把目光投向了东边。
穿过了无数山河之后,崇祯皇帝好像看到了黄台吉正在抽着福寿膏的模样,冷笑道:“你抽,但是别抽死你丫的,等爷过去了好好让你抽!”
崇祯皇帝穿越到了大明朝已经快整整三年的时间了——从天启七年到崇祯三年。
这三年里,崇祯皇帝每时每刻担心的事儿就两个。
一个是那个送快递的,别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然后带着手下浓烟滚滚的杀到京城,把自己逼的挂在老歪脖子树上。
另一个就是黄台吉这个混账东西了。
毕竟没穿越之前,崇祯皇帝可是看多了包衣奴才们的吹捧——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真到穿越之后,崇祯皇帝才发现狗屁的不可敌,连戚继光手下的浙军都差点儿把建奴给怼死,还不可敌?
算逑吧,吹牛逼也得有个限度不是?
现在自己的兵已经练出来了,铁路也修出来了,连最头疼的税收问题也给解决了,剩下的呢?
剩下的就是等铁路修到山海关之后去怼死黄台吉了。
第416章 兵围大凌城
崇祯皇帝万分挂念的黄台吉此时也在想着怎么样儿才能一改当下的态势,然后去把明国的狗皇帝怼一波。
最好是让那狗皇帝承认自己在辽东的统治地位,否则的话,总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想了半天之后,黄台吉才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都是已经死了的努尔哈赤留下的麻烦。
瞧瞧这破制度,玩什么八王议政?本汗自己一个人的权利要分给八个人,这八个人如果搞到一块儿去了还能够罢免本汗?
彼其娘之,这不对劲啊,得改。
而且自觉得自己手里有了红衣大炮的黄台吉认为自己的家伙儿也够硬,没道理不好好收拾收拾然后去灭了那狗皇帝。
所以黄台吉干脆把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给召集到了一起,研究一下改制的事儿。
其实所谓的商议,基本上也就是黄台吉的一言堂。
代善跟黄台吉不对付,可是当初被多尔衮给摆了一道之后,代善就恨上了多尔衮,两人嫌隙渐生,如此已经是势同水火。
阿敏就更不用说了,身为大明的建州都指挥使,虽然是暗地里一直见不得光的,可是阿敏觉得黄台吉这种蛮子愿意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自己只要把消息报给大明朝廷就行了,剩下的也不用自己多管。
至于阿济格和多铎则是站在多尔衮一边的,哪怕是现在多尔衮要造反,两人也会毫不犹豫的跟着反。
而多尔衮则是因为布木布泰的关系,暂时性的跟黄台吉搅和到了一起。
济尔哈朗是舒与哈齐的第六子,本身应该是与阿敏走的最近,可是实际上,济尔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尔哈赤的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
所以济尔哈朗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与阿敏的关系倒是一般中的一般。
也正是因为如此,济尔哈郎才会在舒尔哈齐和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谋反不成,舒尔哈齐被幽禁至死,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被杀之后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
而这里面最倒霉的应该就算是阿敏了。
莫名其妙的差点儿被老奴努尔哈赤给弄死,后来就算是在黄台吉等人为了收买人心所以坚持求情的情况下免于一死,一半的家产也被老奴给没收了。
所以阿敏在面对着大明的锦衣卫接触之时,立即就倒向了大明——反正建奴自己的日子不好过,黄台吉比之明朝的那个小皇帝差的太远,而跟明朝搞到一起又能实现自己那个死了的老爹的遗愿,怎么看都是很合算的事儿。
至于莽古尔泰,虽然自己不爽黄台吉很久,可是却被压制的死死的,因此也是能不开口就不开口——随着黄台吉这狗东西折腾去。
八大贝勒里央除了代善与莽古尔泰算是一条心,都瞅着黄台吉不爽之外,剩下的人各有各的小算盘,却最终没有人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黄台吉提出的改制这议很快就得到了通过——效仿汉人官制,设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唯有在吏部一事上,除黄台吉之外的其他几人都表示了反对——吏部是专门管官员的,而现在的官员都是各个旗主自己人。
真要是让黄台吉把吏部这事儿弄成了,他要是不往自己的旗下掺沙子,那才是见了鬼的事儿呢。
到了最后,六部变五部,而且变得有些不伦不类的意思——尚书这个职位是没有的,由几个贝勒分别管部事。
每部再设承政——蒙古承政与汉承政,其下再设参政八员,启心郎及笔贴式若干。
等于是建州女真是老爷,蒙古承政和汉承政就是打工的。
当然,在黄台吉看来,这么安排肯定是没问题的——要光在还要让你汉人泥堪来管部事么?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什么时候奴才也想和主子爷并列了?
等到官制及“五部”的事儿定下来之后,黄台吉又开口道:“本汗听闻明国蛮子要在古屯那里修筑大凌河城?”
阿敏哈哈笑道:“大汗可是想要除了此城?奴才请为先锋!”
黄台吉却笑道:“急甚么,先让他们修着就是。这时候去,若是明国蛮子干脆放弃不修了,岂不可惜?等他们修的差不多了,咱们再兵围大凌城,专打蛮子援军。”
阿敏闻言,心中顿时一阵纠结,只是躬身道:“大汗英明。”
黄台吉又接着道:“据本汗收到的消息看来,那些蛮子们虽然打算修筑大凌城,却还没有开始动工,现在不着急,且先等着他们去修,现在当务之急,是弄清楚他们那边都是谁在负责此事。”
其实根本就不用黄台吉想的那么麻烦,因为孙承宗对于这事儿一点儿保密的意思都没有。
辽东巡抚邱禾嘉觉得应该在广宁、义州、右屯这三个地方筑城,不管是建奴进犯还是主动出兵去怼建奴,这样儿都有着三个钉子在盯着建奴。
孙承宗则觉得广宁太远,应该先在古屯筑大凌城,然后再一步步的向前推进。
不得不说,孙承宗又回到了原本的历史上的老套路——步步为营,逐步蚕食,一点点的挤压建奴的生存空间,然后再一波流平推过去,彻底怼死建奴。
其实这个方略不能说错,甚至于可以说是付出伤亡最小的一个策略——但是这个策略花销太大。
如果说是朱元璋或者朱棣还活着的时候,甚至于正德年间,这个策略实施起来都没有一点儿压力。
毕竟那时候的大明朝廷有的是银子,有的是能打的军队,想要这么干简直不要太轻松。
可是实际上,孙承宗提出来这套策略的时间是天启年间。
那时候已经开始各地乱子不断了,天灾基本上年年都有,魏忠贤玩了命的弄钱还不怎么够用呢,更何况在辽东玩这么烧钱的策略了。
所以孙承宗就只能被老魏给弄回家去了——实在是烧不起那个钱。
至于现在,孙承宗觉得国库应该是有钱的,起码这军饷向来是一文钱不缺,一天也不会耽误的足数发下来。
既然国库有钱,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直接开始修城,然后蚕食掉建奴不就是了?
搞笑的一幕就出现了。
原本历史上,大凌城是崇祯四年七月动工,快完事儿的时候结果停工了,然后建奴兵围大凌城。
现在就是大凌城在崇祯四年四月动工,刚开始修建就被建奴给盯上了。
只是黄台吉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大凌城过半之时就率兵围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