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却笑着摇了摇头道:“王叔祖一片赤诚,朕是知道的。
  但是移民新明岛跟移民实边是一回事儿,急不得。
  眼下我大明也在重造黄册,只是这种事儿迁延日久,绝非一日之功可成,王叔祖还需要耐心等待才是。
  另外,朕的意思是,王叔祖可以在新明岛那边先安排人手造出一些房子什么的出来,做好接受百姓的准备。
  等黄册造完之后,朕便迁二十万百姓去新明岛,如何?”
  朱聿键闻言,顿时就大喜过望——自己这一番折腾是为了什么?除了衣锦还乡好装逼之外,可不就是为了人口?
  新明岛那么大的一片地盘,现在所有的人全都加在一起,满打满算也不过是百十万左右。
  就这么点儿人想要彻底的研究明白那么大的一个大岛?做梦去吧!
  而且这一次崇祯皇帝的大方,实在是出乎自己的预料——原本以为能弄十万百姓过去就不错了,没曾想崇祯皇帝一开口就是二十万!
  但是崇祯皇帝的话显然还没有说完:“另外,这二十万百姓里面,不会全是我大明百姓。”
  朱聿键顿时就愣住了。
  不是大明百姓?难道你还想塞点儿蛮子进来?
  没错,本王知道现在大明想要迁移百姓不是那么容易,也知道你拓土万里,百姓们选择太多,不愿意往新明岛那种地方去。
  可是,这并不是你往新明岛塞蛮子的理由!
  本王当初花了多少功夫和成本,才把新明岛上的那些个土人给杀光?
  崇祯皇帝一看朱聿键的表情,就知道朱聿键想的差了,当下便笑道:“朕倒不是说会安排一些蛮子过去,若是那样儿的话,当初不清剿新明岛的蛮子不是更省事儿?”
  朱聿键依旧一脸懵逼的望向了崇祯皇帝——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干什么?
  崇祯皇帝轻笑道:“琉球内附,朝鲜内附,王叔祖是知道的吧?”
  朱聿键点头道:“是,臣回京的日子里,已经听说过了。莫非,陛下是想要迁移琉球和朝鲜百姓?”
  如果是这样儿的话,倒也不是不能接受——朝鲜和琉球这两个地方的百姓向来就是以小中华自居,认为自己就是大明爸爸的亲儿子,那汉话说的极溜,跟大明百姓基本上没什么区别。
  崇祯皇帝则是摇了摇头道:“不止是朝鲜和琉球,朕还打算迁辽东诸部、土默特诸部的百姓一起过去。”


第594章 朕有仇,向来不喜欢隔夜!
  辽东的游牧部落,比如锡伯八部,再加上朝鲜,琉球,还有土默特等部,这人数绝对不在少数,全部加在一起,估计弄出个几千来万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这么多的人,不加以稀释,还是让他们保持原样,那跟原来有什么区别?
  到时候生出乱子来算谁的?难道还要再一次出动大军前去平叛?
  与其这样儿,倒不如把这些人一点点的打散,按照几十个大明百姓加上一两个归化的百姓,都迁移出去守边。
  就像后世的四大铁一样,这些被迁移了的归化百姓跟原有的大明百姓一起守边,怎么着也算是有一起扛过枪的交情了,再加上一代代的婚姻融合,这些人彻底的变成大明百姓也就指日可待了。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比例问题。
  一毫升的鹤顶红掺入十公斤的水,估计也就是能让人稍微有些肚子疼而已。
  如果十公斤的水掺入了一百毫升的鹤顶红呢?会不会致人死亡?
  没有谁敢打这个包票,所以就必须要保证足够多的大明百姓里面掺入足够少的归化百姓,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至于说什么按照民族来划分,每个人该是什么民族就在户籍册子上写上什么民族?
  不好意思,您是不是不拿俺们当大明百姓看待?既然这样儿,咱们不跟大明一条心,似乎也可以理解?
  所以,当朱聿键向崇祯皇帝提出来再迁移一些百姓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把心思打到了这上面——先一点点的来嘛。
  朱聿键则是感觉很无所谓。
  自己要的是什么?是人,大量的人,只有人多了,大明开发新明岛的速度才能加快,新明岛上的那么多好东西才能弄回来,成为大明的东西。
  当然,大明得到的好处越多,自己这个藩王得到的好处也就越多,一荣俱荣的关系,朱聿键拎得清。
  斟酌了一番后,朱聿键才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迁移辽东诸部和朝鲜、琉球等民,臣以为不宜过多,否则易生祸乱?”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这个自然,朕的打算便是二十个大明百姓搭配一个朝鲜、琉球等民的比例迁例,而且还有好处给他们。”
  朱聿键感觉自己可能精神上面已经有些不正常了——每次听到崇祯皇帝说咱们是一家人或者说朕有好处要给人的时候,自己的心里都有些打颤。
  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想不通的朱聿键干脆不再想,和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朱倬纮、朱存机一起陪着崇祯皇帝吃了顿饭之后便老老实实的出宫去了。
  崇祯皇帝则是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那幅巨大无比的地图。
  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绝对不是什么天灾,更不是什么人祸,也不是什么外敌,而是人口不够用,藩王不够用。
  天灾再可怕,这种避免不了的事儿也可以尽人力去弥补,其实问题真没有多大。
  比如粮食,大明的粮食不够吃,崇祯皇帝可以买,可以抢,总之办法多的是。
  比如人祸,大明的百姓们能吃上饭,哪怕是能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就不会有人想着去造反。
  剩下的某些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造反的家伙们,根本就用不着在乎——真当大明几百万的卫所士卒是摆出来好看的?
  至于说外敌,鞑靼人和建奴,还有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会用眼泪告诉你,什么叫与大明为敌的下场。
  所以,到了眼下这个地步,最大的问题就仅剩下了人不够用的问题。
  等了好几天之后,崇祯皇帝才等到了匆匆进宫的郭允厚。
  在行完觐见之礼后,郭允厚便直接躬身道:“启奏陛下,京城的黄册已经造好,其他地区的也陆续在造。”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结果怎么样?”
  其实郭允厚不说,崇祯皇帝也知道结果是个什么鸟样儿——真是要个很不错的结果,郭允厚不至于这个时候匆匆忙忙的跑到宫里来未见自己。
  果然如崇祯皇帝所料,郭允厚一脸纠结的道:“启奏陛下,京城有口一百九十五万,比天启年间多了七十五万,比上一次统计之时多了五十万。”
  崇祯皇帝呵呵笑了两声,却也没有在意。
  天启年间的人口普查,记录了有京城户籍的人口数量,一百二十万。
  但是实际上,整个大明的京城人口数量远远不止一百二十万那么简单,因为这个数字里面根本就没有算上那些不是京城户口的百姓,更没有算上隐户、逃户、贱籍!
  单单是隐户多出来五十万人算得了什么大事儿,原本就在意料之中罢了!
  只是崇祯皇帝也没有想到,户部跟顺天府统计人口的速度会这么迅速,连半个月的时间不到就已经统计完了整个顺天府的人口。
  但是崇祯皇帝还是低估了隐户和逃户等等的数量,或者说还是高估了大明朝廷的办事效率。
  郭允厚见崇祯皇帝一脸不以为意的样子,干脆咬牙道:“陛下,这一百九十万五口,仅京城之中的丁口,还没有算上周边诸县诸乡的丁口数量。”
  崇祯皇帝这下子是真的蛋疼了——光一个京城里面就统计出了这么些人,剩下的地方呢?
  别说是统计整个大明的丁口了,光是统计出北直隶的隐户、逃户出来,估计都能装满新明岛了?
  彼其娘之,人不够用的问题又要变成人太多的问题?
  还有,这些家伙果然都在想着占朕的便宜!
  没有移民实边给土地的好政策之前,这些家伙个个家里小二小二的,生上十个八个都叫小二,现在有了送土地的好政策,连老十老十一都出来了吧!
  摇了摇头,崇祯皇帝才把这个看起来有些可笑的想法甩出了脑海。
  人确实会多出来不少,甚至于等到这一次的人口普查完成之后会突然发现大明的人口已经向着三亿发展也不奇怪。
  人多了,就去打仗,去占领更多的地盘,不就能养活得了了?
  反正普查不普查的,人口都是那么些,只是有一部分被加了隐藏属性,自己看不到而已——但是这些人可是实际存在的!
  沉吟了半晌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继续造册,不多大明多出来多少丁口,都继续造册,不许遗露。”
  郭允厚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道:“陛下,一时之中多出这许多丁口,倘若都要迁移实边,只怕我大明未必有许多地可以?”
  崇祯皇帝笑道:“没有就去抢!大明养着数百万的将士是干什么的?不能用他们的刀替大明的百姓来获取更多的土地,朕要他们何用?”
  您老人家说的对,你开心就好,惹不起,告辞!
  郭允厚选择了老老实实的依着崇祯皇帝的吩咐办事——自己年纪大了,没必要再瞎折腾,老老实实的听皇帝吩咐办事才是正理。
  至于皇帝陛下所说的派兵去抢地盘什么的,郭允厚表示自己什么都没有听到。
  郭允厚出宫了,崇祯皇帝却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地图。
  朕有一句麻卖批想讲!
  光一个京城就莫名其妙的多出来五十万人,想必南京城也是一个鸟样,以此类推,到最后每个城市只要多十万人出来,大明就能再多出好几千万的百姓!
  再然后,各乡各县再仔细统计一下,自己会不会惊喜的发现多了上亿的人口?
  按照一个人分配一百亩地来计算,这些多出来的百姓就需要一百亿亩的土地?
  不行,数学老师死的太早,这么大的数字,朕根本就算不出来到底等于多少平方公里……
  原本还以为自己地盘挺多,是藩王和百姓不够用的崇祯皇帝突然间就觉得自己的地盘又不够用了。
  既然不够用,而且自己刚才也吹过牛逼要去抢,那倒不如好好看看地图,琢磨一下该抢哪块地盘了?
  琢磨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干脆命人把刚刚赶回京城的朱纯臣和随着自己一起回京休整的张之极等人也传进了宫来。
  等到朱纯臣等人进殿行礼之后,崇祯皇帝便伸手指了指地图对朱纯臣道:“告诉阿敏和莽古尔泰,吉利吉思、亦力把里和土鲁番,在崇祯十三年以前必须拿到手里。”
  朱纯臣有些不解地问道:“陛下?眼下鞑靼尚未彻底平定,原定不是暂时休养生息两年之后再发动攻势?”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道:“不等了,北军休息就调南军北上,让他们也见见血,总之,时间不等人。”
  朱纯臣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可是出了什么乱子?”
  崇祯皇帝回到椅上前坐了下来,然后才开口道:“京城近日里正在大造黄册,成国公是知道的吧?”
  朱纯臣躬身道:“臣确实知晓,家中上下也已经登记造册,只是这事儿与提前攻打土鲁番?”
  崇祯皇帝道:“光是京城,城里,崇祯十二年的丁口就已经达到了一百九十五万,比天启年间多了七十五万,比上一次大造黄册也多了五十万。”
  朱纯臣等人几乎是瞬间就弄明白了崇祯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