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文人们书里写的什么锦囊妙计一类的,那就纯属于文青病发作,得治!
  《孙子兵法》虚实篇里面就已经明确的指出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一大堆连战场地形都不清楚的文人瞎鸡儿意淫一番,就制定出了这种阵形那种阵形,然后再告诉武将该怎么怎么去打仗——你们这么牛逼你们怎么不上呢?
  如今郑芝龙提出来的这个套路其实也是一样的。
  兵分三路倒是没什么问题,这次跑来莫卧儿捞军功的杀才们足足有五十万之众,基本上抽调了四分之一个大明的兵力,就算是兵分三路,每路也能达到十七万人之众。
  如果单纯的从每路十七万人的兵力和火力上来说,崇祯皇帝已经有足够的信心怒怼莫卧儿了。
  毕竟,这五十万人带来的火铳、火炮等等装备,基本上足够把莫卧儿的每一寸土地都覆盖一遍了。
  但是,分进合击的不靠谱在于,这三路大军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互相支援的程度,哪怕是不需要支援,这三路大军也没有办法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分工。
  比如,按照郑芝龙的说法,西路大军就是拿下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那些莫卧儿最南端的那一路大军,中路大军就是拿下奥里萨邦的那一路,至于东路,就是由缅甸出兵的这一路了。
  问题是,泰米尔纳德邦在什么位置?奥里萨邦在什么位置?缅甸又在什么位置?
  阿萨姆邦那边先不去说他,就算是他们不老实也不足为虑,撑死了能挺过大军一个月的攻击而不灭国,就算他们祖上的坟头埋的好!
  可是,从地图上面来看,从卡纳塔克邦和安得拉邦开始往南,直到泰米尔纳德邦,这些地方就跟一个伸出去的大岛一样,而奥里萨邦就在安得拉邦的东北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兵分三路的后果就是,奥里萨邦将成为第一个被拿下的地区,而等到西路大军推进到安得拉邦的时候,中路大军可能都已经推进到了莫卧儿的腹地,大概会到了加林杰尔附近,最次最次也得拿下了冈德瓦纳这边的那些土邦。
  而东路大军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大概也会推进到比哈尔邦,大概会到达哈吉普尔那里。
  那么问题来了,中路军和东路军的距离不算太远,互相策应还比较容易一些,西路大军怎么办?
  如果不管伤亡和补给一路向前平推,其实也可以,最起码推进到萨朗格普尔或者赖森那里的问题不大,同样可以与中路军互相策应。
  但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一路平推猛进,会留下多少隐患可就不太好说了。
  因此,崇祯皇帝直接就否定了这个分进合击的策略——分进可以,但是却不需要合击。
  换言之,兵分三路没问题,但是各打各的,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了,只要埋头向前平推,早晚都能把整个莫卧儿给平堆掉。
  沉吟了一翻之后,崇祯皇帝才道:“南海舰队,除南御林卫外再抽调五万京营,黔国公那边再抽调十个擅长于山地作战的卫所,加上那些海盗一起归郑爱卿指挥,给朕拿下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东海舰队,调北御林卫过去,再抽调五万京营,白杆兵一并调入,听从南爱卿调遣,比例朕拿下泰米尔纳德邦还有安得拉邦。等到这些地方都拿下之后,两位爱卿替朕守好这些海疆,陆地行动交由南北御林卫来分别主导。南御林卫及所部依旧向北,直取比贾普尔,北御林卫及所部向东北方向推进,直取高康达,最后会师于比达尔,再继续向整个莫卧儿的西北方向推进。”
  等郑芝龙和南居益一起躬身领命之后,崇祯皇帝才算了松了一口气。
  整个莫卧儿之战,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这靠西边的情况。
  因为从卡士奇邦往西北方向一直前进,慢慢的就能进入到一个崇祯皇帝经常听到的地名——帝国坟场,当年镇压一世的毛熊就是折在了这里。
  当然,毛熊折掉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鹰酱出银子,兔子出轻武器,坟场那边出人,最终联手埋掉了毛熊。
  但是,胆小怕死的崇祯皇帝也极为担心,这里会不会成为大明坟场——毕竟,那些动不动就boom!的存在,实在是太他娘的吓人了。
  只不过,转念一想之后,崇祯皇帝又慢慢的放下了心来。
  这年头想要boom!的成本很高,首先就是火药的问题,其次,跟后世动不动就人权什么的不同,现在所有的权利都是崇祯皇帝说了算。
  崇祯皇帝说你是个人,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拥有大明户籍并且可以任意欺压没有大明户籍的蛮子。
  如果崇祯皇帝说你是个蛮子,那么很抱歉,死大街上也不会有人关心一下,最起码大明的官府是不会关心的。
  所以,李吖子这些海盗们就派上了大用场。
  海盗们可以肆意的抓捕这些人,然后再以五两银子的价格卖给朝廷,然后朝廷会把这些“劳工”安排进铁道路,从事铁路修建的工作。
  没有人会指责李吖子她们,如果有人指责并且实力高于李吖子她们这些海盗,那么就去跟南海舰队对话吧,他们的实力更高一些。
  比划着地图琢磨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正打算研究一下中路军这边该怎么安排,一直守在门外的小太监就推开了帐门,跪地道:“启禀皇爷,成国公和英国公急报。”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抬头望去却不见信使的影子,心中便安定了下来,随口吩咐道:“带信使进来吧,正好都听听有什么好消息。”
  也只有是好消息,信使才会安稳的在大帐外等着传见。
  如果是战局不利的坏消息,只是朱纯臣派来的信使也会是红翎急报,根本就用不到小太监通传就已经直接进来了。
  只是信使进来之后便行了军礼,然后奏道:“启奏陛下,成国公与英国公有密报要卑职交给陛下。”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示意王承恩去接过密报之后,一边拆封一边问道:“此行阿萨姆那边可还顺利?”
  信使道:“回陛下,此行一切顺利,阿萨姆尔掸国国主暗弱,未曾交兵便带着大军寻到了曼尼普尔,已经寻到了前唐遗民。”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之后问道:“那成国公和英国公有没有说好归期?那些百姓一路上的吃住可都安排好了?”
  只是话刚刚问完,崇祯皇帝就噗嗤一声笑了,摇头道:“罢了罢了,不问了。众位爱卿一起来看看这封书信吧。”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道:“来人,先带信使下去好好休息,准备好饭食和酒水。”
  看崇祯皇帝笑的有些不见眉眼,大帐中的文武百官顿时都好奇了起来。
  崇祯皇帝的喜怒,文武百官们根本就无从猜测,也不敢去猜,只要老老实实的做好该自己做的事情便是——不知道死了多少妄测天心的蠢货了,文武百官也不想再主动跳出去送死了。
  等王承恩将书信交给来宗道等人看过之后,来宗道便当先躬身道:“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陛下天威远播,尔掸国不战而降,皆赖陛下之洪福也!”
  对比起向来“尽心事君而人皆以为诌”的温体仁,来宗道的名声好歹要强上那么一点儿,如今却是大吹法螺,另其他人也好奇了起来,纷纷挤了过去,打算看看这封信里到底是怎么写的。
  等到其他人都传看过一遍之后,文武大臣们便一起躬身道:“臣等,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第650章 腾笼换鸟
  其实,崇祯皇帝的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遗憾。
  毕竟,巴尔普坎请求内附,是迫于大军已经进入到尔掸国国土的情况下,才不得不请求内附。
  可是朝鲜和琉球,还有缅甸,那就是完完全全的是因为大明爸爸威武,大明爸爸霸气,所以才想着内附的。
  两者之间,可比性不大。
  如果尔掸国一早就主动请求内附,那纸面上的数据可就好看的多了——最起码,也能养活一大批的清流文人,针对此事水出一大堆花团锦簇的文章。
  等到朱纯臣的信件再一次回到崇祯皇帝的岸头上之后,崇祯皇帝才将目光投向了来宗道:“那尔掸国之主巴尔普坎不日将要来缅甸朝觐,一应事宜,倒是要麻烦来爱卿了?”
  来爱卿出班后便躬身道:“启奏陛下,此等盛事,微臣得附骥尾,实在是三生有幸。不过,臣敢问陛下,原本那些前唐遗民,又该做何处置?”
  崇祯皇帝道:“众位爱卿不妨先议一议,看看到底该如何安置为上。”
  来宗道秒懂。
  处置跟安置,两个词中的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这两个词的意思可就差的太多了。
  在自己用了处置这个词的情况下,崇祯皇帝于无声之间就转换为了安置这个词,那么今天讨论的重点就要重点放在“民”这个字上了。
  按照崇祯皇帝的意思来看,必然是把这些前唐遗民当成了跟大明百姓一样的子民来看待,所以才用上了安置这个词,否则的话,用处置这个词才是最恰当的。
  既然涉及到了安和置,首先就得考虑到这些前唐遗民们自己的意愿——愿意回到大明去居住,还是愿意留在这里。
  其实站在来宗道的角度上面来看,这些遗民们继续留在曼尼普尔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反正整个尔掸国已经内附大明,到时候阿萨姆也好,曼尼普尔也好,都会跟缅甸一样,成为大明的领土,朝廷该怎么派遣官员的就得怎么派遣官员,该怎么治理的就得怎么治理。
  就连铁道部,都得重新规划设计线路,把阿萨姆、曼尼普尔、缅甸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进行统一的规划和修建。
  但是,如果这些人愿意回到大明呢?那要考虑的事情可就多了去了,远比让他们留在曼尼普尔要麻烦的多。
  首先,这些人回到大明之后,几十万的人在两万万的大明百姓这个基数面前什么都算不上,可是你总得给这些人安排吃住吧?到时候是户部出银子还是内帑出银子?
  这些人又该如何安置?是打散了之后混入大明百姓之中?还是再给他们挑个地方,让他们集体住下,然后一步步的往里面掺沙子?
  而且,不管是另找地方还是打散了安置,其实都涉及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总得给这些人分地吧?
  不给人家分地,人家吃啥?喝啥?连吃喝都没了,不造反还在等啥?难道朝廷一直出银子出粮食养着这些人?
  如果朝廷不养着,这些人吃喝都没有,然后再轰轰烈烈的打着恢复盛唐的旗号造个反,到时候谁今天支持了让这些人回到大明,谁就得跟着倒霉。
  来宗道可不认识崇祯皇帝会因为自己白发苍苍而心软。
  拉着一众大臣们商议了半天之后,来宗道又找上了武将勋跺的大佬们开始研究了起来。
  然而研究了半天,来宗道也没有得出一个靠谱的结论。
  武将勋贵的大佬们倒是信誓旦旦的保证,这些前唐遗民再怎么着,在大明也掀不起风浪来,谁敢跳的话,直接按死也就是了。
  然而来宗道敢信这种屁话?
  这些武夫说的倒是好听,可是这些人一旦造反,自己肯定得先倒霉,到时候还得拉上一大批同僚。
  而这些武夫们就可以举着刀剑唱着歌儿去平叛,去分军功——好处全是武夫的,坏处可就全落到自己头上了。
  纠结了半天,又与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