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权,米哈伊洛维奇也得以亲政。
就冲着米哈伊洛维奇的这一波骚操作,张之极就不敢小看于他,同样也因此断定米哈伊洛维奇绝对不甘心蛰伏在莫斯科,很可能会出兵干预欧洲的乱局,来替沙皇俄国获得好处。
剩下的奥斯曼土耳其和整个欧洲这两大势力,张之极就更不担心了。
奥斯曼土耳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放着莫卧儿那么一大块肥肉,不可能不想着去咬上一口,甚至于同时向欧洲进军也不是没可能。
至于欧洲这边,本身就已经乱成了一团,再乱下去其实也没什么,因为欧洲战争的主力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
可以预见的是,欧洲的那些诸侯国们肯定不愿意再回到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整个欧洲的时代,谁都想保住自己手里的权势。
而教廷不仅仅和要神圣罗马帝国一起面对整个欧洲的乱局,同时还得应对沙皇俄国那边的东正教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真神教。
异教徒本身就已经很令人头疼,而异端更应该统统送上火刑架,尤其是想要跟教廷争夺正统的异端,就更加的该死!
乱吧,当大明之外都乱起来之后,就越发显得大明百姓的生活是如何的幸福——除了京城之外,整个大明的宵禁都已经被废止,甚至于很多地方官都已经上书,要求拆除城墙。
顺天府是京师之所在,府尹没那个胆子上书,南京是陪都之所在,整套完整的朝廷班子都在南京城有备份,南京城的扛把子魏国公徐弘基自然也没胆子上书。
剩下的许多州府可都是上了书的,表达的诉求几乎都是一样的——涌入城里的人口太多,新增的人口太多,现在的城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的发展,是不是能把城墙给拆了?
至于说拆了城墙之后的后果?
都是朝堂上面的人精,前面有天津城拆了一半城墙的例子,再加上都通过报纸了解到整个世界都乱成了一团,而大明又是压着其他国家摩擦,城防一类的根本就不用再过多的考虑,那还有什么好顾及的?
事实上,崇祯皇帝和内阁,外加中极殿的一众大学士和整个朝堂上面讨论了无数回之后,也已经批复了好几个城市想要拆除城墙的请求。
幸福这种事情不就是通过这种对比而来的么?
世界都在乱,而我大明没有乱,世界上的百姓活过今天就不知道有没有明天,而大明的百姓要考虑晚上是不是多买一斤肉回去加餐。
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令人向往的,通过在欧洲的那些商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传播,很多欧洲人都知道了真正的天堂就在大明。
那里不是没有灾难,但是每当有什么灾难发生,就会有军队冲在最前面,将所有的平民都挡在身后,哪怕用他们的生命来换取平民的生命,他们也会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面,因为他们喊着自己是天子鹰犬,因为天子说过他们是百姓的子弟兵。
那里不是没有压迫,但是每当有人受到压迫,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申诉的地方,甚至于平民也可以向皇帝告状,因为他们信奉皇帝是代天牧民。
那里也不是没有疾病,但是哪怕是一个一文钱都没有的穷光蛋,也可以先拿到药治病,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劳动偿还,因为他们信奉人命关天。
至于欧洲?
天灾也好,人祸也罢,有谁是真正的顾忌过平民的死活?大人物妻子情人私生子无数,平民饿死的时候又有谁管过?
这种对比让欧洲人越发的对大明向往起来——当这种向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转化为对于本国政治的不满。
然后,随着《沼泽边的黑帮故事》这本书流传的愈加广泛,很多人都选择了揭竿而起。
只不过这些人的目的有些搞笑。
第802章 以后行,现在不行
经过对《沼泽边的黑帮故事》仔细研究,大量的英雄好汉们得出来如下结论:
第一,想要生活过得去,揭竿而起是关键;
第二,面临官兵不要怕,关键时刻求招安;
第三,给大明的军队当一下带路党还不是美滋滋?
吴三桂在面对着那些英格兰的“英雄好汉”们各种各样的骚操作时,表情是一脸懵逼的那种。
吴三桂跟李鸿基研究过,如果换成自己来做这个“英雄好汉”,哪怕是在这种明知英格兰已经没救的情况下,也得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后路。
比如,在给大明的军队当带路党时,怎么着也得替自己捞到足够的好处,就算是自己享受不到,也得给自己的妻儿留下点儿东西吧?
然而这些蛮子们并没有,似乎脑袋里缺了根筋的蛮子们就认准了大明牌求世主,或者说认准了崇祯皇帝就是那个传说中能够怒斩恶龙然后拯救公主的白马王子,一大票的脑残粉提前了几百年就出现在了欧洲大陆上面。
吴三桂是服气的——就算是脑残粉,那也是应该是我大明百姓们脑残粉,关你们这些蛮子屁事儿?
和李鸿基一起琢磨了半天之后,吴三桂和李鸿基共同得出来一个结论:蛮子们不读书!
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吴三桂和李鸿基经过研究发现,蛮子们基本都不识字——识字的好处,在大明随便拉一个不识字的出来,他都能给你头头是道的讲上半天,顺便再抱怨一下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家里的孩子们在学堂里到底都学了些什么。
总结一下就是努力想要达到一种无形装逼而没有那个实力装逼的画面。
但是别管怎么说,珍惜能够读书的机会,哪怕自己学不成也得逼着自己家的孩子读书,似乎是深埋在大明百姓骨子里的一种情怀。
蛮子们不存在这种情怀。
好好的阉割版《水浒传》被翻译成《沼泽边的黑帮故事》也就算了,蛮子们更多的还是听人讲述再加以自己的理解。
让吴三桂和李鸿基佩服的是,蛮子们更喜欢《沼泽边的黑帮故事》,而对于《三个王国的罗曼史》并不太感兴趣。
这就是一群智障!
现在是在打仗好吗?这时候不研究《三国演义》,你们跑去琢磨《水浒传》?这脑袋是让驴子给踢坏了?
就算是那些不学无术的建奴还知道靠着《三国演义》当兵书来使,然后从中学习到一些计谋就拿来用到战场上,还取得了一些战果,你们这些二傻子就天天想着当青皮?
当然,蛮子们是不是读书这种事情,吴三桂不太在乎,李鸿基自然也不在乎,两个人都只是决定回去后加大对于家中子侄读书的管教力度——不好好读书就吊起来抽!
望着眼前的一片废墟,吴三桂刚刚有些跑偏的思维被拉回了正轨:“前面就是德比了,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还有格里姆斯比这几个港口已经不用去管了,海军的那些孙子们早就爽够了,估计也没剩下几个人,倒是利兹那边应该还有些搞头。”
李鸿基嘿了一声道:“没办法,咱们地上爬的,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海里游的,更何况他们还有天上飞的帮的。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蛮子们起个地名怎么这么拗口?”
摇了摇头,吴三桂道:“蛮子嘛,谁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不过也没啥,回头户部那边肯定会想些好名字出来,没啥大事儿。”
李鸿基点了点头道:“你知不知道海军那些孙子们最近在折腾什么妖蛾子?”
吴三桂斜了一眼李鸿基:“屁大的事儿已经闹的天下皆知,除了那些蛮子们不知道,咱大明军中还有几个不知道的?不就是什么铁甲舰试航吗?”
李鸿基面带艳羡的道:“铁甲舰啊,这可不是在舰上包一层铁皮子那么简单,而是整艘战舰都是用钢铁打造出来的,而且上面用的是蒸汽机,不用人再划浆了。”
吴三桂道:“早几年不就喊着要造铁甲舰了么,这都多少年过去了才试航,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说了,那是人家海军的事儿,跟咱们没啥大关系,你操心也没用。”
听吴三桂这么一说,李鸿基顿时有些泄气了。
没错,人家铁甲舰再怎么牛逼,那也是人家海军的事儿,跟自己这些陆军的有啥关系?最多也就是起到一个转运的作用,顺便再帮陆军清理敌对方的港口——不还是来抢陆军军功的?
除了李鸿基和吴三桂,几乎所有的陆军都抱着同样的态度,反正海军的那些孙子就是来抢军功的,没一个好东西!
崇祯皇帝和张之极不这么看。
站在皇帝和五军都督府大头子的角度上来说,海军越强越好,尤其是在见识到了海洋的广阔之后,大力发展海军就成了五军都督府的头号任务。
现在第一艘铁甲舰终于下水,而且采用的是蒸汽机动力,崇祯皇帝和张之极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装逼机会,早早的就来到了船上。
逛遍了整艘战舰之后,张之极的表现就像是后世的某些影视剧里面的狗腿子一般:“陛下,这铁甲舰就是稳当,比福船都稳当!”
崇祯皇帝瞥了张之极一言,满脸的嫌弃:“你那是错觉!现在无风无浪的,你站福船上跟站在这艘船上没什么区别!想知道这战舰稳不稳当,还是得看风浪里的表现怎么样。”
张之极嘿嘿笑道:“陛下放心,臣都已经问过了,操控这艘战甲来欧洲的将士们都说这船稳当的很,绝对能抗的住大风大浪!”
张之极为了铁甲舰,几乎是连脸都不要了——就这么一艘战舰,从大明航行到英格兰,路上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光是一路上为了保障这艘战舰不出问题,所花掉的费用都足以再建造两艘宝船了!
然而崇祯皇帝也没有逃过真香定律。
这铁甲舰可是在自己英明的指导下才搞出来的东西,当然得好好发展,至于浪费一些人力物力,很重要?听没听说过有钱任性这四个字?
来回踱了几步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这种铁甲舰的优点都知道,缺点呢?朕不相信它一点儿的缺点都没有。”
张之极躬身道:“启奏陛下,从目前报上来的消息看,这种铁甲舰最大的问题在于续航能力不足。
如果想要保证火力,那么煤炭的装载能力就会被削弱,同样的,如果想要保证一定的续航能力,那这艘战舰的火力就得被削弱。
实际上,从眼前的情况来看,这艘铁甲舰的火力本身就处于一个严重不足的状态,最起码比之宝船的火力要弱一些。
再加上从大明一路远航到英格兰,这艘战舰一路上已经补给了几十回,每次都是补充水和煤炭。
如果单纯的从战舰本身角度来说,这艘战舰无论在火力还是在续航能力上,都比不过宝船。
只是在正常航行时,还有逆风航行时的速度上面,这艘铁甲舰又远远的甩开了宝船,尤其是在逆风的时候最为明显。
从眼前的情况来说,这艘铁甲舰的参考意义更大于实战意义,或者说它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实战意义。”
崇祯皇帝摇头道:“也不是没有实战意义,最起码,铁甲舰要远比宝船更为皮实,同样挨上几发炮弹,宝船可能会起火,而铁甲舰基本上没这个顾虑吧?”
张之极点了点头道:“理论上来说确实是这样儿。而且在弹药库的防护上面,铁甲舰也是大大的高于宝船。”
崇祯皇帝道:“那也就是说,制约这艘铁甲舰实战能力的最大因素就是续航能力和弹药不足的问题了?”
见张之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