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余韵过去,叶晶彤懒洋洋地起身说道:“我去洗个澡,你自便!”
楚江秋弯着腰捂着裆,不满地说道:“喂,你也帮帮我啊!”
叶晶彤撇撇嘴说道:“你啊,自个解决吧!”
说完之后,根本没搭理楚江秋,直接进了浴室。
第二百七十九章:计划生育
很快楚江秋就释然了,在这个世界上,历史轨迹本来就发生了偏移。
再加上自己的到来,又引进了地瓜花生和玉米三种农作物。
楚江秋相信,只要给大明五年或者十年的时间,大明将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全新的大明。
到了那时候,满清想的应该是如何自保,而不是入侵中原。
既然历史不会重蹈覆辙,那么洪承畴就不会再次成为卖国贼。
既然如此,现在纠结于他的为人又有什么用呢?
洪承畴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只要朝廷能够重用,绝对是大明的幸事。
……
就在楚江秋胡思乱想的时候,早就到了钦差行辕,经人通报之后,被人领了进去。
走入行辕之后,楚江秋行礼道:“学生楚江秋,见过两位大人!”
史可法和洪承畴同时伸手虚抬道:“楚才子快快请起!”
这两位朝廷的大佬之所以对区区一个秀才这么客气,其中是有原因的。
其实史可法和洪承畴早在几日前便来到了柳城,不过他们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召见楚江秋。
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斩杀倭寇一万五千余人这个战绩上面。
从他们心里来说,本能就认为这个捷报是假的,估计能有十分之一的准确度就不错了。
不过在他们心里,还是十分渴望这份战绩是真的。
第二百八十章:史可法、洪承畴求教
计划生育?
这是什么鬼?
史可法眼睛一眯,饶有兴趣地问道:“噢,楚才子,你倒是说说,何为计划生育?”
楚江秋侃侃而谈道:“史大人,学生可以先打一个比方。比方说池塘里蝌蚪,如果蝌蚪数量太多太多,等蝌蚪慢慢长大之后,食物势必就不够用。”
“为了避免全部都死亡的下场,这些蝌蚪就会释放毒素,然后会有大批大批的蝌蚪死去。”
“但是剩下来的蝌蚪,则能够保证顺利成长!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听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个新鲜词语,史可法眼睛不由一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不过史可法毕竟不是现代的自然学者,对楚江秋的这句话只是所有触动,但是并没有深究的意思,而是仔细听楚江秋接下来的话。
就听楚江秋接着说道:“这样的确是一种能够生存下去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太过残酷无情,并且不可控制。因为整整一个池塘的蝌蚪,有相当大的可能会全军覆没。”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能够人为控制呢?学生认为是完全可以的,实施性最强的无非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扩充池塘,池塘大了,食物多了,自然就能够养活更多的蝌蚪。”
“但是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因为很多池塘,不是你想扩充就能够扩充的。”
池塘里的蝌蚪这个故事,上次太子就听过了。
太子不但听过,并且在奏折里也有所描述,因此在场的史可法还是洪承畴,其实都听过这个故事。
第二百八十一章:发展商业的好处
但是楚江秋的这种大胆言论,却是让在场的人全部都惊呆了。
太子朱和城还能稍微好上一些,因为他现在对楚江秋的崇拜近乎盲目性的。
在他看来,既然楚大哥说能,那就应该能够做到。
至于史可法和红惩处,却是完完全全地被惊呆住了。
从古至今,历史上的变革者大有人在。
就说眼前这两位史可法和洪承畴,难道他们就不想变革吗?
想!他们其实比谁都想!
他们很想改变大明的现状,而想改变这一起,重中之重就是税收改革!
但是他们也就只能在心里想想,全完不敢实施。
自古变革者,从未曾有过好下场。
有没有好下场先不提,就说现在大明风雨飘摇的现状,如果真的实施变革的话,估计和直接拿倒抹脖子差不多少。
好在现在有了地瓜玉米和花生这三种新型农作物之后,大明现在面临的压力大大降低。
相信经过五年十年的发展,大明一定能够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甚至能够超越历朝历代也未可知。
但是如果说就因为有了这三种农作物,改革就能够顺利实施的话,史可法和洪承畴是难以置信的。
他们可不是太子,三言两语就被人忽悠的团团转。
第二百八十二章:宣传正能量
宋朝在历代的封建王朝之中,是最为富庶的一个朝代。
终宋朝整个王朝,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一点,和宋朝的富庶是密不可分的。
不要以为水浒传是真正的史实,真的就有一百零八位好汉占据水泊梁山扯大旗造反。
其实真正造反的好汉只有三十六位,也并没有占据水泊梁山扯大旗造反。
这三十六位英雄或者说是马贼,是流窜作案,个个武功高强,官府围困不住。
但区区三十六个人,绝对算不上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老百姓其实是最容易满足的一个群体,有饭吃,能活下去,就没几个人会选择去造反。
但是把这一切都归结到商业发达这一点上,还是让在座的诸位有种恍然的感觉。
不过仔细想想,似乎还就是这么回事。
商业并不是洪水猛兽,发展好商业,对国家是有利无害的。
半晌之后,洪承畴忍不住问道:“楚才子,不知那种燧发枪,能够大规模制造吗?”
这才是洪承畴最关心的问题,只要燧发枪能够大规模制造,那么大明的军事力量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有巨大的提升。
到时候,草原铁骑在枪阵面前也只有瑟瑟发抖的份儿。
燧发枪当然能够大规模制造,在现代只要有钱,想要制造这玩意儿并不是多困难的事儿。
甚至想要弄到更好的枪支,只要有门路,都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第二百八十三章:办报纸
史可法微微一笑,忍不住再次问道:“不知楚才子认为,何种宣传方式最为合适呢?”
最好的宣传方式?
当然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全部电视台都重点播放啊!
不论你换到那个台上,播放的都是抗击倭寇大胜利的事儿,到时候想不知道都难。
不过现在大明可没有电视台,这一套是不成了。
不过就在这一刻,楚江秋心里却是浮现出一个主意来。
楚江秋说道:“我觉得,如果想要宣传到位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创办报纸,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没错,楚江秋想的办法就是创办报纸。
到时候,楚公子就可以在报纸上宣传一下自己的商品,或者是他需要购买什么东西,同样可以在报纸上发布。
当然了,创建报纸好处多多,绝对不会只有这点,反正没什么坏处就是了。
史可法忍不住纳闷地问道:“报纸?何为报纸?”
楚江秋解释道:“就是在一张大约这么大的纸张上面,分成若干板块,在上面刊登抗击倭寇得事情。并且这报纸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到时候,所有的百姓都能够知道这件事情。”
史可法皱眉问道:“你所说的报纸,不就是类似邸报性质的吗?可是你算过没有,这样一来,需要多大的花费吗?”
楚江秋微笑着说道:“其实,我们可以卖钱啊,比方说一张报纸两文钱,这样不但不会亏本,相反还会赚钱呢!”
史可法无语地说道:“朝廷是为了宣传抗倭一事,不是为了赚钱。
第二百八十四章:有施琅将军一人足矣
迟疑了一下,洪承畴才说道:“楚才子,可是大明的海上实力相当薄弱,根本不足以剿灭那些倭寇。难道楚才子的意思,大明出海只是做做样子,像那些倭寇展示一下大明的实力,威慑一下他们?”
我靠,合着这家伙以为我是在闹着玩的啊?我有毛病吧我!
其实也不怪洪承畴会这么想,实在是大明禁海太久,对海军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现在猛不丁地说要出海全部剿灭倭寇,肯定信心不足。
这话也就是楚江秋说的,要是换成别人,洪承畴早就瞪起眼来骂娘了,会好好的跟对方解释?别做梦了!
楚江秋认真地说道:“洪大人也看到了,其实那些倭寇根本就没想象中那么厉害,要不然的话,我们也不会剿灭一万五千余倭寇了!”
“而倭寇得总数总共能有多少人?十万人?够我们几次剿的?况且就算有十万倭寇,他们也不是聚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开来。”
“至于海上的实力,其实稍微做一些布置,咱们在海上的实力并不弱的,肯定能够歼灭那些倭寇。”
楚江秋的想法,当然是弄一些现代的海上小玩意儿。
当然了,也只不过只是一些小玩意儿而已。
就像海上的水雷,还有催泪弹闪光弹炸弹等神马的!
相信有了这些,对付那些倭寇就不会那么吃力了。
其实那些倭寇虽然凶悍,但是缺点也极为明显,那就是只能打顺风仗。
一旦处于下风,马上就会溃散,这个缺点也是极为明显和致命的缺点。
第二百八十五章:报纸就要白话就要煽情
这样做实在是好处多多,虽然楚江秋将三种新型农作物的各种经验总结下来,然后朝廷会分发给下去。
但是各地官员的理解能力不同,难免会有理解偏差的地方。
但是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就不一样了,这样的话,全天下的大明百姓都能够看的到。
并且报纸上刊登有三种新型农作物的各种知识,就不愁没有人购买报纸了。
不过太子朱和城还是有着自己的担忧,不由问道:“楚大哥,可是刊登三种新型农作物的经验,也就能刊登一回,那么往后的销量怎么办呢?”
楚江秋如同看白痴一样的看着太子,忍不住鄙夷道:“那你不能分期刊载啊?至少分上十期二十期的!”
“并且不仅仅限于三种新型农作物,其他的农作物的各种经验都可以刊登!我们的报纸要办成集新闻、娱乐、时尚、文学等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报刊!”
对于楚江秋口中的新名词,太子朱和城听的一愣一愣的。
不过太子有个长处,那就是不懂就问,绝不会不懂装懂。
询问了一番,太子很快就兴冲冲地离开,筹办办报纸的事宜去了。
楚江秋也没搭理他,而是找到入画和婉儿,找她们探讨一下人生的奥妙去了。
到了第二天,太子朱和城眼珠血红,盯着一双大大的黑眼圈,拿着一张报纸的雏形,兴冲冲地来抄楚江秋来了。
见到楚江秋之后,将报纸兴冲冲地递给楚江秋,兴奋地问道:“楚大哥,你看看报纸这么刊登行吗?”
霍,估计这家伙是一晚上没睡,自己鼓捣出来的啊!
倒是要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