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醒心中柔软,说道:“那就随便吃点清淡的去睡觉。”
此时权贵之家多有些刻板的规矩,父子之间更是如此。
可在方家来说,方醒就是规矩。
吃完晚饭,方醒叫了土豆去书房。
平安在背后给了土豆一个眼神,意思是让他警惕些。
这个眼神没逃过方醒的观察,不过他没管。
小孩子渐渐长大了,和大人有了些隔阂,这不是矛盾,只是他们在逐渐接触外界,三观都在建设中。
到了书房,小刀进来点了蜡烛,出去时一脸坚定的模样让土豆心中稍安。
等小刀出去带上了房门,方醒见土豆在强做镇定,就在心中笑了笑,然后说道:“汉王收你为弟子,看似胡闹,却和年后的一桩事有关。”
土豆一下就忘记了自己的忐忑,身体微微前俯,说道:“爹,难道孩儿要出征吗?”
方醒愕然道:“就你这个小屁孩还出征?你连……罢了,过完年之后,你若是想走武人的路子,那就去聚宝山卫里操练,若是不想也由得你。”
土豆想了想,说道:“爹,孩儿不知道。”
方醒鼓励道:“你只管说,为父不会干涉过多。”
这种父子关系在此刻殊为难得,所以土豆心中暖和,就说了自己的想法。
“爹,孩儿喜欢书院的日子,早上出操觉得朝气勃勃,读书声朗朗觉得分外的充实,可孩儿的学业已经差不多了,早就该毕业了,所以孩儿想了许久。”
“从文的话,孩儿以后是武勋,却没了做事的位置,那就是混吃等死,却不是孩儿想要的人生。”
“从武,爹您说过,大明的外敌大概在您这一辈就差不多被击败了,孩儿……”
方醒举起茶杯,土豆就闭嘴了。
喝了一口茶水,方醒放下茶杯,指着微黄色的茶汤说道:“这茶叶来自于西南的山间,那里终年云雾笼罩,这才出了好茶。更有东南福州等地,那些地方的岩茶也是出于山间,更有绝壁之上才出好茶的说法。”
土豆恭谨的听着这番话,知道是告诫。
方醒说道:“好茶出险地,好人多磨砺,为父之前一直在放纵你们兄弟,只是谨守学业这一块。如今大明的革新进入中后期,不管文武都是关键时刻,需要无数人才。”
他再喝了一口茶水,觉得味道醇香,而且回味悠长。
“可人才难得,就算你是我的儿子,没那份能耐,为父也不会为你去请托,丢不起这个人只是其次,怕你误事误国。”
土豆听到这里就起身,在边上束手而立。
方醒突然问道:“你对自己的一辈子有何期许?”
这是个大题目。土豆可不是当初的孩子,可以当做‘你长大想做什么’的这类问题来回答。
他在很仔细的想着,而方醒也没催促,在慢慢的喝茶。
一杯茶水喝完,土豆也想好了。
“爹,孩儿此生只想护住家人,然后建功立业。”
这个回答若是在其他权贵家中,大抵是要拿高分的答案。
可方醒却依旧是淡淡的问道:“为了谁建功立业?”
土豆下意识的说道:“为了陛下。”
方醒的眉间多了皱纹,叹道:“为何还是这样呢?咱们家和陛下有交情,你把他放在大明之上我理解,可国终究是在皇帝之前,这一点陛下也是认同的。”
“至于看护好家人,这没错,为父也是这般想的,也是这般做的。”
方醒笑道:“连家人都看护不好,还奢谈什么为国。”
第2414章 那群寄居蟹
“大明是所有人的大明,但却又不是。”
“皇帝没了还有皇储,可大明没了还有什么?”
方醒在给土豆说着朴素的国家思想,他不想自己的儿子以后变得和现在的大部分勋戚一个德性,那他还不如全家远遁的好。否则以后若是真有鬼魂,他在坟头上看到子孙被屠戮,那真会成魔。
“陛下说的是对的,帝王和官吏们是种地的农夫,而百姓就是土地,土地没人耕种依旧会植被繁茂,可农夫没了土地会饿死,明白吗?”
这是把君臣们都视为盗窃者。
方醒写的书避谁都不避自己的孩子,所以土豆得以看到不少在外界会引发轰动的书籍,三观大抵和当下的普通人多有不同。
所以他明白了。
可明白是一回事,理解并支持又是另一回事。
方醒见他懵懂,想着孩子还小,就说道:“去吧,过年期间随便玩耍。”
土豆告退,随后辛老七和黄钟进来。
黄钟胖了些,脸上还有油光。
坐下后,方醒说道:“陛下大概是要把勋戚的底气逼出来,顺带让他们看清自己的底蕴,是脑满肠肥还是积极进取,不忘枕戈待旦。此次检阅,弄不好家丁将会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老七。”
辛老七起身道:“老爷放心,小的定能护住咱家的威风。”
方醒点点头:“咱们在外面仇敌不少,注意防着被围攻和被阴。”
辛老七点头应了,黄钟说道:“伯爷,才将打下了士绅的特权,陛下又准备拿勋戚开刀,这是不是急了些?”
可不是吗!
外面大部分人都觉得皇帝做事如同身后有鬼在追着,仿佛慢半拍就会坠入无底深渊。
“不急,先起头,好歹让勋戚们知道,并非是站对了位置就可以不拉屎的。”
站队是一门学问,站对了地方,一头猪也能飞升成神。
可要是站错了地方,比如说以前经常和人一起挤兑朱高炽的,在朱高炽登基之后,就慢慢的倒霉了。
勋戚们大抵慢慢的变得骄奢淫逸,而且自家没本事,还一心想出头,这就是蠢了。
除去少数得用的武勋之外,大部分勋戚都被皇帝看做了吵架时的帮手。
吵架也分层次的,市井骂街自然大多只是为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而朝中吵架站队,却涉及到国运。
所以这些吵架高手们自然觉得自家牛笔,暗地里又通过联姻等手段互相连成了一片蜘蛛网,谁敢来挑衅,就网过去,然后慢慢吸干它。
过完年,方醒带着土豆在城外等到了张辅一行。
“大哥保重!”
方醒知道张辅此行还肩负着阻拦追兵的任务。
黑刺的人去解救俘虏,若是成功,哈烈人羞怒之下肯定是要追击的,弄不好还会边墙震动。
所以检阅边墙诸军只是一个任务,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枕戈待旦。
张辅说道:“那边路太远,除非是想一战决胜负,否则哈烈人必然不敢长途奔袭,所以只是有备无患罢了。”
他既然清醒,方醒也就放心了。
马队远去,溅起些微尘土。
方醒回身,见有几个锦袍年轻人骑马出城,竟然穿的单薄。
那几人被冷的面色发青,却还不忘摆出风流名士的派头来,然后一路打马而去,风中的背影看着有些发颤。
春天的气息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来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庞大的帝国自然也是如此。
开朝第一件事,皇帝就令各地官府要盯着下面,做好春耕前的准备工作,别一心只想当甩手掌柜。
“……若是有那起看到百姓耕种繁忙还要出游踏青,顺便饮酒作乐的官员,就地免了!”
年后的第一次朝会,皇帝看样子依旧是延续了去年的作风,没打算给官吏们留面子。
“读书是本分,可做了官,那就要管事,什么事都不会,都不懂,那朕要你来作甚?百姓辛辛苦苦交了税,养你作甚?那还不如养条狗,至少还能看家护院!”
皇帝越发的刻薄了啊!
不过杨荣却深以为然,出班说道:“陛下,往年春耕时,有些官员五谷不分,就借着劝耕的名头出去游玩,那些百姓见了都背后嘲笑,还编了不少话,实在是没有体统。”
朱瞻基忍住了更刻薄的话,说道:“不懂就要学,去田间地头和那些老农学,别怕脏了自己的衣裳,脏了自己的玉趾。”
咳咳!
杨士奇干咳了两声,觉得皇帝对当今的官员意见太大,终究不是好事。
方醒也在,他出班说道:“陛下,都察院和东厂锦衣卫都可以去暗访,还有一个,按察使应当有这方面的功用,可最近一些年,大明的按察使好像就成了摆设,没啥作用了。”
按察司大抵相当于一个地方的公检法,可近些年各地的按察使却落了下风,竟有些变成布政使下属的感觉。
朱瞻基点点头,深以为然的道:“下旨申饬,各地按察司和光同尘,朕深厌之。”
皇帝都不开个头,不说鼓励一番,竟然直接就用了深厌之这话,可见是真的厌恶了那些和光同尘的按察使。
杨荣苦笑着拟好旨意,朝上无人反对,就算是成了,等着散朝后按照程序发下去。
朱瞻基目光转过来,说道:“泰西人被敲打了回去,哈烈人和肉迷人联手自保,大明今日煌煌,武人功不可没!”
年后的第一次朝会,皇帝居然骂了文官,夸赞了武人。
这个很难得啊!
武勋们与有荣焉,朱瞻基含笑道:“除去海上之外,大明许久都未曾征战,诸卿尚能饭否?”
这话问的是武勋。
顿时群情激昂。
不,是激动了。
徐景昌第一个站出来,不知道是不是和皇帝有默契,激动的差点落泪了。
“陛下,臣几次大战都没捞着,每日在家中操练不辍,只是没有报国的机会啊!”
随即武勋们都开始出班表态,看他们的模样,分明就是恨天无把,恨地无环,只说皇帝没给自家机会,不然定能扬威异域。
朱瞻基听了频频点头,很是受用的模样。
等武勋们消停些后,朱瞻基说道:“过年休息了一阵,诸卿不会懒了筋骨吧?”
又是一阵自夸后,朱瞻基赞许的道:“果真是国朝的栋梁。”
这话让人脸红,但方醒瞅了一眼,连徐景昌都一脸镇定的站着,仿佛自己真是大明的栋梁。
朱瞻基说道:“许久未曾征战,朕想看看诸卿的……子弟可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在后日吧,各家的子弟在武学聚聚,朕也会去看看,人嘛………四品以上武将的子弟都去,亲戚们也去,好歹让朕看看他们的成色,好量才取用。”
兴奋宛如潮水般的退了回去,朝堂就像是退潮后的沙滩,一群寄居蟹从寄居的贝壳里伸出脚爪,想找个地方钻进去。
第2415章 倔强的土豆
要亮剑了!
朝会才散,武勋们就急不可耐的往外跑。
而所谓的亮剑,大概也是方醒在快散朝时的玩笑,说是各家的子弟都来亮个剑,看看是骡子还是马。
而徐景昌这货不急也就罢了,竟然等散朝了之后问方醒是剑还是贱。
那话至今还在武勋们的耳边萦绕着。
“兴和伯,剑非剑,还是贱?”
这厮真的是讨打,若非是挂念着要赶紧回家安排家中的小子们做准备,今日徐景昌绝对会被围攻。
皇帝前面夸赞大家,后面再来这个,分明就是先扬后抑。
有文官看到武勋们脚下甚急,就故意大声说道:“这可是陛下的恩典啊!只要陛下校阅时露一手,以后不说旁的,前程肯定是有了吧。”
这话说的很是有道理,几个武勋都减慢了脚步,然后面露微笑,仿佛家中的小子武艺无双,兵法能气死孙子。
金幼孜见武勋们大多焦急,只有方醒慢条斯理的和徐景昌走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