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才听那屯奴说,这夏收过后,罗成还要再种一茬小麦呢。”杜如晦道,这一荐小米收九万石粟,这再来一茬小麦,又得收多少?
“还能再种一茬?不需要轮耕休种吗,都说粟米费地,不能连种啊。”
“据说罗成说休耕是地力不足,但可能通过深耕和施肥来弥补改善。粟谷确实不能连种,但可以种其它的,比如种小麦种豆子。虽然第二季肯定不如一季的产量,但就算收一半,只要不影响明年春耕,这不也是等于凭白增加了五成的收获吗?”杜如晦叹声道。
“这个罗成,有这么好的法子,居然还一直藏着。”房玄龄都有些气了。
“可关键是罗成之前就算跟我们说了,我们也未必就会相信吧?”杜如晦无奈道。
“也是啊,不亲眼所见,谁又能相信又敢相信呢。”
军屯越丰收,两人越有些郁闷。军屯今年就算真能收九万石粟,跟他们也没半点关系,因为军屯都是些中男,不到成丁之年根本不用交一粒租。至于营田所得,那也说好是归郡营的。
两人在山中的田间地头转了一天,黄昏时才一身疲惫的回到县城。
结果一到衙门,县令张仪臣就有些神色沮丧的告诉了他们一个新消息。
“罗成要走了。”
“走哪去?”
“高升,咱们这庙小终究还是容不下他那尊大佛了。郡里刚来的消息,咱们齐郡新增三个军府,长白山设一个,罗成的郡兵营为基础新设长白鹰扬府,那五百郡兵都转为府兵,罗成升任长白鹰扬府司马。”
罗成不再是县郡兵都尉,不再是章丘县衙的人,那五百郡兵也都不再是县郡兵了。
杜如晦和房玄龄相视一眼,心里都有点郁闷,白天才觉得郡兵营山里的几万亩山地是个宝,结果现在这宝就划归卫府了?
第203章 霸王硬上弓
虽说只是个消息,但却是已经确定的消息。
张仪臣、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坐在衙门里,沉思了好一会。弄的县衙的胥吏们都暗暗疑惑不已,不明白这三位上官今天是怎么了。
罗成从郡城回来了。
他先召集自己的郡营军官们开了个会,宣布了这个新消息。
然后他第二天特意入县衙拜见了张房杜三人,不管怎么说,章丘是他的家乡,也是他起家之地,就算如今要调离,可实际上以后他依然还是要跟他们打交道的。
老师张须陀跟他说过一句话,他认为很对。他们是武将,练兵打仗是第一要事,但是如果没有后方的文官们负责后勤粮饷,就算再厉害的将军也是打不赢的。
这就如同汉朝那位以五千步兵却硬战八万骑兵的李陵一样,名将之后,不论是统兵还是打仗的本事都是一流,他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兵,穿着最好的装备,与匈奴骑兵硬战。可是呢,这位了不得的名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在没有友军协助的情况下,在没有后续粮草支持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导致自己最终被重重包围。
虽说他以五千步兵硬战八万骑兵,还杀伤匈奴人上万,可有什么用呢,最后还不是箭矢用尽,粮草耗光,只能无奈的分头突围,结果自己最后被擒。而被俘消息传回后,汉武帝还灭了他满门。
虽然以罗成后世人的观念来看,当时这场战败,与李广利等几路兵马不配合出击有很大关系,但李陵作为一个名将,明知道几路友军不出击,不但不退兵,却依然要孤军深入,这未免就太意气用事了。
罗成给张仪臣他们带了点礼物,算是感激他们一直以来的照顾了。
去冬时,罗成让田庄那边杀猪制作的香肠、腊肉和火腿,这些东西看起来不太美观,但罗成指点了下厨子处理方式,再端出来时,已经非常漂亮了。
一道薄片火腿,选用了上好的火腿,切片如纸般的方形薄片,一片片的摆开,色泽红润、香味浓郁。
张仪臣夹了一片,感觉咸鲜适口。
“这是猪肉?”
“嗯,猪后腿,经过盐渍、烟熏和发酵、干燥处理,便得到了这风味独特的美食了。”罗成介绍道。
“你这本事还真是多,昨日我们去了山里看屯田,你那粟谷种的是真好。”杜如晦说的时候,还故意瞪了罗成几眼。
“我之前也跟县尉说过些耕种之法,不过你们当时没在意啊。”
“你没事研究这什么火腿做何?”张仪臣问。
“当然是吃啊,你们不觉得这火腿好吃吗?”
房玄龄摇头,“肯定不止是吃这么简单,我观你今天带来的这几样东西,火腿、香肠、腊肉,都是盐渍腌熏而成,似乎很易储藏保存吧?”
“哈哈哈,房县丞真是眼力惊人。这火腿、香肠、腊肉确实易储存,因为经过盐渍腌熏后,可以不腐不坏,能够保存几年甚至是十年之久。而且这些都是用猪肉制成,成本也较羊肉等便宜,我打算用这些来做储备军粮,尤其是战时出征,携带方便还不会坏,特别是这些肉很咸,做饭的时候炖也好蒸也行,甚至直接吃都可以,能够替代盐和盐布。”
这么一说,那就不再只是一样食物了。
杜如晦也意识到这几样猪肉果然不错,“真能保存那么久?”
“当然,保存的好十年肯定没问题,不过久了味道肯定不好就是。”
盐渍腌熏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能缩水,比如一百斤的肉,熏成腊肉估计只有六七十斤了。
随军携带能减轻重量,又易保存不易坏,兼之还能代替盐布,这多好啊。
“回头再送些腊味来。”张仪臣不客气的道,“你小子说走就走,自己高升也就算了,还把郡营也带走了,五百人啊,本来都是我们县里的。”
杜如晦在旁边加了句,“县令你别忘记山里还有四万五千亩军屯和营兵田呢,我们昨天去看过了,一亩起码能收二石,今夏他那山里能收八九万石粟,这下也全成卫府的,跟咱们章丘县没关系了。”
张仪臣听的直吸气,肉疼。
蒸香肠、炒腊肉,简单的做法,却有别样的味道。
四人一桌,吃着菜喝着酒,倒不知不觉的喝了好几壶。
午后。
罗成就躺在后衙的廊下,享受着夏日的微风,昏昏睡去。
半睡半醒之间,似乎听到有人喊他,等他睁开眼,就看到廊下走来一个身披碧绿丝绸披帛的女子,刚起身,那女子已经如一阵风似的到了身边。
她直接伸手扯起罗成。
“到处找你,原来你在这呢。”
这么不避男女之嫌的姑娘也不会有谁了,却是单二哥的妹子单彬彬了。
说话年初秦琼大婚,罗成去历城恭贺,认识了来喝喜酒的单雄信、程咬金一干人,当时七人还义结兄弟。
婚宴后,单雄信他们还来章丘参观了罗成的郡兵营,一起在南山村罗家住了几天。那次,单雄信就是带着妹子来的。
单雄信的这个妹子古灵精怪,不像一般大家小姐一样肯天天呆在家里,最喜欢到处乱跑。单雄信又极宠爱这个妹子,因此也就根本不拘束她。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反正这单彬彬一见到罗成就非常投缘,罗成本来也只是把她当成自己小妹一样的妹妹,因此对这个活泼的姑娘也常说些笑话趣闻给她听逗逗乐,结果好了,这姑娘离不开罗成了,跟粘上了一样。
在章丘的那些天,那是罗成在哪她就跟到哪。虽然后来单雄信带她回去了,可隔段时间她就要偷偷跑来找罗成。
单彬彬牵着罗成的手,眼眶居然还含泪。
她仰头望着罗成,“我这次是离家出走,现在走投无路了,来投奔你的,你不能再赶我走,更不许告诉我哥,我已经跟他没关系了。”
罗成只觉得头痛。
他看了看左右,发现单彬彬身边并没有随从。
“你一人来的?”
“嗯,我说要来找你,我哥不许,说我整天不着家,疯疯颠颠的,还说我以后会嫁不出去。我说我以后就嫁给罗成哥哥,然后我就偷偷跑出来了。”
罗成一时无语。
估计单雄信也知道妹子来章丘了,肯定也派了人在后面跟随。
“彬彬啊,你今年也二八年华了,我怎么感觉你还跟八岁一样啊。你这样跑出来,你哥会担心的啊。”
“他才不会担心呢,他就只想着要把我嫁给什么崔家郑家公子,可那崔家郑家的公子我见过好几个,一个个都无趣的紧,而且他们也瞧不起我们家,我才不会嫁给那样的人,要嫁,我就嫁给罗成哥哥,又风趣又英俊,还最会疼我。”
单彬彬抱着罗成的手,根本不放。
罗成心里暗想着单彬彬其实是个挺漂亮的姑娘,哪都不错,长的高挑,而且还会拳脚刀剑功夫,能骑马能射箭,就是有些太主动了点。男人,其实还是更喜欢那些被动点的姑娘啊。
彬彬这样,总让罗成觉得自己被霸王硬上弓了似的。
第204章 三百斤锤
单彬彬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很可怜,但再可怜罗成也不可能真的不通知声单雄信。他甚至不能把单彬彬安排住进自己县城的宅子里,那样的话就真说不清楚了。
无奈之下,罗成只得先让单彬彬住到张仪臣家去,张润娘出嫁之时,红线并没有陪嫁过去,她如今是张家的义女,并不是丫环。罗成把人领到张家,跟张仪臣一说,张仪臣对着罗成呵呵而笑,让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搞的自己好像真成了拐骗良家的牲口似的。
“彬彬妹妹就在这里住下来陪陪姐姐我,正好一人无趣呢。”红线白了罗成一眼,但还是答应暂时收留单彬彬。
回到家,罗成就立马给单雄信去了一封信。
可信发出去转眼就半个多月了,也没见那边来个人,甚至连封回信都没有。不过送信的人说信是亲自送到单家的,而且当时确实是单雄信亲收的。可不回信,这也代表了一个态度。
或许单雄信也对这个妹妹有些无语了,或者是对罗成跟单彬彬两人的胡闹非常恼怒,但不管怎么说,他都暂时不会来接了。
单彬彬于是真的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每天拉着红线来找罗成,不管罗成去哪,她们都跟着,单彬彬还出了个鬼主意,带着张红线女扮男装,充当罗成身边的中男执衣,天天跟屁虫似的。
罗成甩也甩不脱,时间久了,居然还慢慢习惯了这两跟屁虫。
转眼时间就进入了盛夏。
田野一片金黄。
春粟熟了,到处开始收割。
罗家也开始进入了忙碌时节,家里的地今年用了罗成的堆肥法,又有小六买的那些牛,还有罗成买的那些奴隶,人手充足,地都耕作的比较精细。缺水的那段日子,还打了井,修了水车,及时灌溉保住了灌浆。
罗成一如继往的是甩手掌柜,去地里看了几次,便就把事情都扔给了庄头。
第一块田收割之后,庄头欣喜的跑来告诉罗成,那块田刚好一亩地,居然收了两石半粟。要知道粟的产量可是极低的,比起小麦水稻来差远了,只是因为粟比较耐旱,加之生产期较短,因此粟的种植量才大。
可本来也就一石多的地,现在居然收了两石半,就算这些地是好地,可也增产了近乎一石,增产了起码六成。
一亩地增收一石,这一千亩地就能增收一千石。
“丰收是好事,增产更是好事,但也离不开大家的辛劳。我罗成说话向来算事,先前跟大家承诺了,亩产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