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成呢?”李渊发现好像不见长子身影。
  “哦,大哥去跟柴绍喝酒去了。”
  李渊一听柴绍这个名字,眉头一皱,本来柴绍是他选定的三娘的夫婿,这个柴绍不论家世还是本事都是极不错的一个年轻人,年纪轻轻就是太子千牛,可惜了。
  “等建成回来,你跟他说下,以后没事不要再跟柴绍一起喝酒。这么大个人了,还总想着喝酒,他是唐国公府的世子,已经成年,就更应当多想些正事。上次为他谋的那个通定县丞之职,就没认真干过一天,就他这样,以后还如何在仕途提升?”
  李玄霸却突然问李三娘,“三姐,爹不是说要把你嫁给柴绍吗,怎么现在爹又不让大哥跟柴绍玩了。”
  “姐不会嫁给柴绍的,姐会嫁给罗成。”
  “罗成?是那个东征以来,屡立战功的白虎罗成吗?据说他的马槊是一杆枣槊,足有二十多斤呢,我听说他还用锤,好像是一把用天外之铁做的六叶锤,十分厉害呢。”
  “嗯,就是他。”说起罗成的时候,李三娘神色平静。
  “哇,三姐要嫁给英雄罗成呢,太好了,三姐,那以后我可以让姐夫教我练锤吗?我也要用锤子!”
  三娘笑着扶了扶弟弟的脑袋,“好啊,到时三姐让他教你用锤,还让他教你骑马射箭。”
  “好啊好啊。”
  李世民在一边,看着单纯的玄霸,还有那懂事的三姐,内心更是一阵阵的刺痛,对于那个素未蒙面的罗成,不满又增加了几分。
  他的心里,罗成就是个强盗,他从自己身边强夺走了三姐,还给了唐国公府极大的侮辱。
  这个人,不管他再怎么能打,他心里这辈子也不会原谅他的,他就是个强盗。
  “爹,你能不能帮我在御营左一军里,也谋一个职务。”李世民问李渊。
  李渊想了想,“你今年虽才十五,但有这志气很不错。你既然想做事,那爹就给你安排个参军事的差事,你跟在我身边。”
  “不,我不想当什么参军事,更不愿意整天只跟在父亲的大帐里,爹,我想领兵。哪怕当一个统领百人的队头也行!”
  “不行,队头太凶险了,我们大隋卫府军制,队头必须站在队列最前面,队头的伤亡也是最大的。”
  “我不怕。”
  “可我不放心。”李渊想了想,“既然你这么想带兵,那爹给你谋个亲兵营副校尉的差事吧。”


第395章 王位
  鸭绿江口。
  大行城。
  高建武有些恼羞成怒的挥师猛攻,他似乎想要攻破大行城来弥补自己之前的败仗。
  攻城很急,七八万高句丽军轮番攻城。
  大行城只是一座周围不过数里的小城,原本不过是鸭绿江口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池,但是现在,十余万隋辽两军在此鏖兵不休。
  城小,有时也有城小的好处,那便是防御起来兵力更好安排。
  大行城中。
  论官阶职务最高的是于仲文,这位右一军大将同时还是右翼四军统帅,同时他在十二卫的军职还是大将军。
  其次是薛世雄,他是左三军大将,十二卫军职是右翊卫将军。
  再就是宋老生,他是左五军亚将,但十二卫里的军职只是虎牙郎将。
  因此,于仲文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大行城五万余隋军的主将,薛世雄与宋老生为副。不过大行城是此前罗成攻下,派宋老生留守,再加上后来侯莫陈乂与冯孝慈带几千人马突围来大行城,因此城中五万余兵马,倒有一半兵是左五军的。
  因此宋老生与侯莫陈乂、冯孝慈、阎毗几个左五军将领,便也比不少三四品,可却手底下没几个兵的将领要硬气的多,于仲文与薛世雄军议之时,也会认真的询问他们的意见。
  比如现在,负责城防的便是宋老生,幸亏当初罗成把辎重营和战车营留下,又把许多辎重粮草器械留在这里,使得攻防争夺激烈,但打到现在,宋老生也没让一个高句丽兵攻上城头。
  “还能守多久?”
  巡城的于仲文问。
  “就现在这样的攻势,再守个十天半月应当是没问题。”
  于仲文眉头紧皱,“只能守这么久吗?”
  “关键是粮草,还有就是箭矢消耗的太快了。”
  一边的薛世雄道,“我们不能一直这样被动的在城里防守,现在外面足有七八万高句丽人,我们一味在城里死守,那就是抱着头让人家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太被动了。必须积极防御,得出去打。”
  作为有经验的大将,薛世雄很清楚如今这样的战斗方式有多被动。
  “于帅,我愿意天黑后率一支精兵杀出城去。”
  “确实不能继续这样被动了,若是薛大将能带一支轻骑杀出去,在城外夺取一处高地作为据点,与大行城互有依托,则可以有效的牵制与威胁城外的高句丽军。若有机会,能够烧夺他们的粮草补给,那就更好了。”
  “可是现在出城,也太过凶险了。”宋老生提醒。
  当初他没有在城外立营,就是因为兵少。
  虽说孤军不存,可如果兵弱,你还分兵几处,就容易给别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也不知道罗成现在怎么样了,不知道他有没有打下平壤来。”
  于仲文心里很后悔当初几次听到罗成的建议后,去与宇文述据理力争。
  本来当初罗成说平壤附近会有高句丽重兵集团,他也听进去,甚至建议宇文述说先往鸭绿江口打下一两座城来,可宇文述不听,他也没能坚持。最后还是罗成帮他实现了这一计划,要不是当初罗成打下大行城,现在这五万余人,早就没有立身之处,就跟萨水和鸭绿江边那几十万败军一样,估计都死的死、俘的俘了。
  后来,他们兵过萨水,进兵平壤城下,罗成说让他们不要攻打平壤,可宇文述不听,他也没能坚持。
  虽然最大的责任在宇文述,可他这个右军统帅也没能发挥作用。
  “之前,这附近起码有十几万高句丽军,但这些天反而兵少了,起码走了一半。估计是往平壤去了。”薛世雄分析,这些兵估计就是救平壤去了。
  他心里觉得,罗成并没能攻下平壤。
  “是啊,就凭两万人,要在短短时间里硬攻下平壤,谈何容易啊。”于仲文叹道,他自认为就是自己,带两万人去平壤,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建功的。
  “如果罗成未破平壤,而高句丽人又有七八万大军南下,那罗成会怎么样?”
  几位将军都沉默了。
  两万隋军顿兵坚城平壤之下,强攻不下,而此时孤军深入,偏偏敌军大兵回师来援,前有坚城阻挡,后有大军压迫,只怕这两万人是凶多吉少啊。
  “现在就指望着水师的来护儿了,可是到现在也没有半点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哪!”
  “是啊,这个来护儿,自平壤兵败,就再也找不见人影了,等回去后,我定要御前参他一本。若不是他贪功冒进,我等也绝不有此之败。”
  大行城的守军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就希望能看到有水师的船从大行城附近的海上经过,可到现在,也没有见到一条船。
  “诸位将军放心,我之前已按罗大将的安排,早派了几支兵马到江口海上的几座岛上观察,一旦有水师船只经过,肯定能有发现的,到时联络上就好。”
  “你听,高句丽人鸣金收兵了。”
  “今天天色还这么早,高句丽人怎么就撤了?”
  于仲文也有些奇怪。
  那边城下,高句丽军如潮水般撤退,留下成百上千具尸体在城下。
  高句丽军帐。
  高建武见到乔装而来的乙支文德,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时候乙支文德怎么来了,更不明白他为何要乔装一个轻骑兵前来。
  “这是为何?”
  “请将军让亲卫把守好营帐,任何人敢私自靠近格杀勿论,更勿透露半点我到来的消息,我有重大消息相告。”
  高建武莫名其妙,可最后还是如此安排了。
  “说吧,何事?”
  “平壤城没了,大王没了。”乙支道。
  “什么意思,什么叫平壤城没了,大王没了?”
  “我回晚了一步,我回到平壤前,罗成就带兵攻破了平壤城,还攻破了内城和宫城,他擒住了国王,然后杀了,他还驱赶平壤及周边共二十万百姓,把整个平壤城给拆毁焚没,如今平壤城已经没了,我们的大王也没了。我此来,就是要赶在渊太祚知道这个恶讯之前,请将军立即率兵去国内城,抢在渊太祚知晓消息前,在陪都国内城继大王之位。”
  “这怎么可能?”
  高建武一脸懵逼。


第396章 开仓
  齐郡。
  章丘城中,通守张须陀召集了县令杜如晦、县尉罗贵以及长白府长史柴孝和等诸人。
  “灾民越来越多,任其下去,这些受灾百姓就会成为饥民,然后便会成为流民,最终就会变成四处劫掠抢夺的变民反民。罗县尉,章丘还有多少粮食?”
  罗贵之前是县录事,但因为这段时间罗贵带着章丘的郡营乡团剿匪平贼有功,于是张须陀亲自保举他为章丘县尉,儿子罗成在辽东军功勋著,已经是襄阳侯还成皇帝新宠,而罗艺又晋为燕国公,襄阳罗家如今是红的发紫,东都留守朝廷当然没有人驳回这个小小县尉的授职。
  于是乎,现在罗贵便也成为章丘县尉,与杜如晦一起搭档主持章丘县务。
  听张须陀询问,罗贵如实道,“章丘县还有不少粮食,官仓里的粮食还是满的,另外义仓里粮也是满的。只是这仓粮,若未得朝廷之令,地方是不得私自开仓放粮的,按律,私放粮一粒,也是斩首之罪。”
  隋朝最注重粮食征收,尤其是在租庸调制之下,田租的收成是极大的。而同时隋朝的户口管的严,隐户逃户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官府按丁征租的情况下,百姓手里大部份的粮食其实最终都收到了官府手里。
  另一方面,朝廷又在地方设立了义仓,百姓按田亩纳义仓粮,相当于又加征了一笔地税。
  无数的粮食从民间汇集起来,最后朝廷把这些粮食一点点的转运汇集,各县都有转运仓,而在郡城,以及一些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更是设有许多更大的转运仓。
  沿着运河与黄河这条水陆命脉,隋朝还有六座巨无霸式的大粮仓,它们分别是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
  每仓其实就是一座仓城,储米百万石以上。
  而其中的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的巩县,建于大业二年,仓城周长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能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
  这座兴洛仓,能够最大储漕米两千四百万石,不但供应东都洛阳数十万军民的粮食,而且还能随时通过运河、黄河向天下各地输运粮食。
  可以说,隋朝几十年积累的粮食是一个天量的数字,按朝廷所估算,现在六大仓和各地仓库里的粮食,还能够供朝廷食用四五十年。
  本来说,有这么多粮食在手,隋朝是不怕天灾的。
  但问题却在于,田地产出是有限的,朝廷征的多,那百姓手里的粮就少。平时还少,一遇灾年就不免青黄不接了。
  而偏偏古代交通运输极不便利,粮食大多集中起来储存了,真要调运也极艰难。就如这次征辽,为了供应辽东百万大军,朝廷不得不征发三四百万的民夫运粮。
  每往辽东运一石粮,耗费却高达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