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艺怔住,罗成也怔住了,本来是打算让罗艺去青海的,怎么现在绕来绕去,倒把罗艺给绕到交趾去了。
这不对啊。
可皇帝此时正在兴头上,一心在想象着要如何征服南中诸爨,根本没注意到罗成叔侄脸上的无奈。
第566章 两京十三道
午后。
难得的暖阳透过冬日厚厚的云层洒下,为人间增添了几丝暖意。
“区区一点小小心意,还请楚国公收下。”
楚国公府。
肥壮如熊的王世充几乎把一件宽大的丝袍撑的炸开,罗成猜测这家伙至少得有二百多斤。他所谓的一点点心意,就是眼前这顶明珠宝帐,一顶缀着一百零八颗明珠的锦帐,其中有几颗珍珠又大又亮,起码价值数百贯一颗,这一顶宝帐估计得值两三千贯钱。
“王将军,我这人你也是知道的,我不喜美女,不好珍宝。”
王世充扭动着肥壮的身子,嘻笑道,“这算不得什么珍宝,也就一玩物,过来拜见老上司,总不能空手而来啊。”
罗成跟王世充不过是短暂的共事过,这家伙就能腆着脸自称老部下,对这种人,罗成也是有些服的。
“王将军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不妨直说。”
王世充压低了点声音,“楚公你应当知道,上次你平灭刘逆之后,我负责善后,这半年来,在江南东奔西走,也立了些许微末之功,因此陛下对某也还算满意。今天来看看老上司,顺便请楚公若有机会帮某在陛下面前美言一两句,若是能得陛下恩赏,能上升一步,那自然是感激不尽。”
“上升一步?”
“听说裴仁基将军要去陇右,陛下有意调唐国公到淮南,所以若是楚国公肯帮忙,或许我有机会接任江南。”
“你的消息倒是蛮灵通的嘛。”
王世充便笑,“听说这次陛下要将天下划分为两京十三道,这还是楚国公的建言呢,我觉得非常不错。”
他不着痕迹的拍了拍马屁。
罗成却没有怎么在意,他始终认为,王世充是个有本事的人,但绝不是个肯甘居人下之人,这家伙时刻都在东张西望,一有机会就会奋力向上爬,罗成对他很警惕,因为他并不愿意当他的垫脚石。
两京十三道。
其实也并不全是他的建议,在此之前,皇帝撤州设郡,实行郡县两级制。但朝廷原有一百九十郡,如今又在辽东新添九郡,在中南新添四郡,之前在青海还添了四郡。
因此如今全国有两百零七郡之多,这么多个郡,全由中央直辖,这无疑会很困难。
皇帝早在大业三年,就已经设立了司隶台,长官为司隶大夫,其职掌为巡察京畿内外,掌诸巡察,正四品。所属有别驾二人,从五品,有刺史十四人,由诸郡从事四十人辅助巡察京畿以外全国郡县。
十四个刺史,便是分刺十四道。
不过这个道的设立,只是司隶刺史道,除了巡察刺史外,并没有其它道级的官署衙门和官员。
而这一次,罗成不过是建议皇帝干脆增强道一级,从原来的虚道改为实道,以实行道郡县三级行政制度,这样中央管辖道,道辖郡,郡辖县,也更层理清晰。
不过皇帝对于实道,还是有一些忌惮的,最主要的就是怕过方权力过于集中。
不过在罗成的建议下,他认真考虑过后,正酝酿着要实道,在道一级把原来分刺诸道的巡察刺史,改成常设衙门和常派官员。
新官职暂拟观风使,或巡察使,又或采访使、观风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皇帝还没最后决定,职责则如司隶台的刺史,察访地方官政绩。
当然,罗成建议,还是叫观察处置使,并且让他们负责地方行政,位在郡官之上。又或者,观察处置使为常设,但职责只是察访地方官政绩以及兼管一道之司法、诉讼刑狱。
而另外设立安抚使,安抚使就是由现在各地的慰抚大使转变而来,安抚使主管一道的行政财税。
观察使管司法,安抚使管行政。
至于兵马,则府兵归十二卫四府和兵部,道一级设立经略使,而郡兵则由安抚副使管理,类似于郡中的都尉和郡丞分管府、郡兵。
当然,如边关之类的重地,朝廷依然设留守,不过罗成建议把留守之名改为节度使。
在原来司隶台十四道的基础上,按山河地理划为全国为两京十三道。
分别为东都洛阳,西京大兴。
此外十三道则为关内道、陇右道、河东道、河北道、河南道以及淮南道、山南道、剑南道、岭南道、云南道,以及辽宁道和朝鲜道、青海道。
如果这个两京十三道真的推出,那么变化是巨大的。
现如今临时性的慰抚使,可能会成为节度使、观察使、安抚使。
据说如果真的设立道一级,则这些常设的使职,会是正三品,虽然并不是想象中的从二品,可也够高的了。
更何况,大隋如今二百零七郡,不过两京十三道,每道都有十几个郡,这职权之重可不简单。
各使三年一任,最多可任四年,说不心动是假的。
王世充上次在江南平乱,大开杀戒,杀刘元进余党数万,后来江南和淮南等地叛乱四起,他带领几万江淮军东征西讨,经常一杀就是几千上万,结果杀的越多,皇帝还真高兴。
这次他听说镇守淮南的裴仁基可能要调任青海安抚使,而李渊可能接任淮南安抚使后,便想要谋一个江南安抚使之职。
求到罗成这里来,自然是因为如今罗成极得圣眷。
之前罗成在天津桥前,能够逼的宇文家父子低头陪罪不说,如今听说罗成还把宇文述赶到南中去,把宇文化及赶去敦煌,把宇文智及赶去交趾。
“两京十三道一事,还未定呢。”罗成道。
其实他向皇帝提出改虚道为实道,也是有自己打算的。他现在是辽东留守,但留守这个职务向来不怎么正规,设废无常。所以罗成希望通过实道,然后让自己的位置更稳固一些。
若是能够当上节度使,那就更是了得了。
哪怕当不上节度使,当个安抚使也是不错的。
留守跟安抚使的区别,就好似中央特派小组组长跟高官的区别一样,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如果当不上淮南安抚使,某也想请楚公帮忙谋个江都府尹之职。”
除了十三道,还有东西两京,另外这次还有个府,府就是低于京,但又高于郡的一个区划,皇帝拟将江都、涿郡、太原升格为府,这几个地方都是皇帝曾经出巡驻跸过的,尤其是江都,皇帝在江都前后十几年。
两京长官称守,如西京守,东都守,而三府长官称尹,守为从二品,尹为正三品,跟道长官的使是一个级别的。
王世充打的主意不错,当不上江南安抚使,那就当个江都府尹,反正都是正三品职。
第567章 拜封节度使
“我觉得倒是可以帮下王世充,这人挺有本事,很会讨皇帝喜欢,你帮他,他也会记下这个情。而且,李渊是你外舅,让他到淮南,也不是坏事。”魏征咪了口烧酒,再夹了一颗豆子入嘴,有些满足。
魏征的话倒是让罗成心里一动。
李渊。
他对李渊虽然一直也很警惕,觉得李家父子跟他并不怎么同心,但让李渊到淮南来,并不比他在江南差,或者若是他这次不出手,可能李渊不太可能有机会任道一级使职。
如魏征所说,不管怎么说,在外人眼里,李渊跟他都是姻亲,这个时候拉他一把,那也是壮大自己同盟的力量。
毕竟宇文述虽然被赶去云南,可并没有就此倒下,宇文家在朝中还有很强的势力,尤其是罗艺告诉他,裴蕴虞世基这两个宰相那是很厌恶他们罗家人。
罗艺这次得去交趾,朝中没有了宰相撑腰,以后还不知道会如何变化。
……
“臣觐见至尊。”
罗成入殿,拜礼。
今天皇帝没有头顶九旒珠冕,也没有穿那玄上纁下的礼袍,他今天只戴着顶黑帻巾,身上穿一件明黄色的衮龙袍。
皇帝笑着道,“起来吧。”
殿里还有其它几位宰相,六位宰相,如今宇文述的参知政事衔已被免去,罗艺的也即将被免去,不过他今天还是被召来,但宇文述则没被召来。
除了五位宰相外,还有一位中年男子,长的很高大儒雅。
“这位是皇后之弟萧瑀,朕已经拜他为内史侍郎,加参知政事衔。”皇帝给他介绍。
罗成心道原来是这位,他是萧后的弟弟,后梁明帝的第七子,梁靖帝萧琮的异母弟。他七岁的时候在后梁封王,后来姐姐嫁给杨广,他便跟着到了长安,可以说一直是跟随姐姐生活长大的,也是杨广看着长大的。
本来杨广对他很不错,不过萧瑀这人比较耿直,看不惯的地方肯定得说,经常直言相谏,于是惹的杨广十分不快,几次把他贬到地方上去。
这次皇帝接连把宇文述和罗艺两位宰相外放,于是又把这个小舅子召回朝中,还授他宰相之职。
其实以前杨广也授过大舅子萧琮为宰相,不过不是实授,毕竟萧琮以前当过皇帝,不过是拉出来摆摆样子,安抚一下荆襄之地的后梁子民而已。后来等皇位坐稳,很快就把萧琮踢下去了。
不过对萧瑀,杨广还是跟对萧琮不同的,毕竟这位是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也不曾当过皇帝,对西梁更谈不上什么感情。
“早闻萧公忠直敢言,十分佩服。”罗成拱手。
萧瑀也打量着罗成,这还是两人头次见面,不过萧瑀明显对罗成观感不错,“罗帅为朝廷平灭高句丽,可谓不世之功,否则迁延日久,还不知道要遭受多少损失。”
他笑着道,“若非罗帅太过年轻,其实倒适合入朝为兵部尚书。”
罗成连忙摆手,他对做兵部尚书还真没什么兴趣,这兵部尚书跟十二卫四府职权分的太乱,并没有什么可当的。
这时杨广回到御座坐下。
“罗成,你之前跟朕提议的实道一事,朕思虑许久,又与诸位相议过后,觉得可行。今天召你过来,就是想让你也一起来参与下关于如何划分道与使职之具体事务。”
罗成不过是一个留守,还是入京朝集,现在却得以入宫跟着众宰相一起议事,这简直就是万分破例了。
虞世基呵呵笑道。
“罗家父子二人同殿议事,传出去可是千古美名呢。”
罗成对着这个大奸臣笑了笑,这家伙拍马本事第一,而且笔杆子确实厉害,不但字堪称当代大家,而且这文章写的妙笔生花。
对这种人罗成没好感,可也没想要去得罪,只要他不过份的来惹自己,罗成也不想去动他。
毕竟,小人难惹。
“臣以为,十三道可行,但节度使无必要。”虞世基直言。他的论调是节度使职权太重,毕竟按罗成的建议,这个节度使其实就是过去的使持节大都督,或隋初的大总管。连观察使和安抚使这样的大员,都得受节度使节制。
而裴蕴也出声。
“臣也以为十三道可设,但节度使不必要,甚至,安抚使和观察使设一便可以。”
而裴世矩则表示,不如按过去的制度,在边郡,设立都督兼太守,以统领军政。或在紧要之处,一都督统数郡之兵。但道一级,不设更高的统领军政的节度使,而是大小都督都受安抚使统辖。
比如说在河北河南河东三道,河南道就完全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