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可以发展郡兵弥补一下,只是现在大问题是人口不足。
刚才王世充过来,罗成也只跟他谈了一件事情,就是希望王世充能够把江南那些参与叛乱谋反的,那些为贼作匪的,那些饥民流民,都给他送到辽东去。
王世充一开始也不太愿意答应,后来见罗成强烈要求,便勉强同意了。这家伙,以前是江都郡丞之时,对江南的人口当然无所谓。可现在他成江南安抚使了,立马就不太愿意把人口送出去了。
毕竟对一个安抚使最大的考核,便是人口。
不过罗成说服他的理由倒也简单,那就是现在江南叛乱此起彼伏,江南地盘这么大,王世充也是顾此不彼,所以把那些不稳定份子送去辽东,对他也有好处。比较,比起地方人口增长来,地方的安稳更重要啊。
如果人口增长不够,顶多是考核评价扣分,可如果地方闹的太厉害,他这个安抚使可未必能做久。
当然,罗成也没让王世充白帮忙。
他答应安东道与江南道合作,王世充把这些不稳定的百姓交给安东道,而罗成呢则借着安东道这边的畜牧业发达,向江南道出售牛马,以助江南道的农业发展。
双方算是互惠互利。
罗成拿着支笔在一张纸上描绘着关外的地图,山与海之间的临渝关外,那片海东之地。
一条条大河,一片片高山,还有那起伏蜿蜒的海岸线。
其实关外的安东道也很大,尤其是安东道还有无限的向外扩张的可能,辽河之北还有嫩江。鸭绿江之北,也还有松花江,就算不深入到黑龙江,可就是松嫩平原,也足够广阔和肥沃了。
现在节度使位置也到手了,下一步就是想办法建立一个新的驻军防御体系。在关外要把重兵主要驻扎在与高句丽人交界之处,其实原来高句丽人的山城防御体系就不错,大山城设军镇,小山城设军堡,再小的堡垒则设为戍堡,分驻兵马。
同时大力开展军屯,另一方面也展开民屯,把那些迁来的百姓聚居点,建立为一个个的屯堡,编练青壮为乡勇,若敌人来袭,可以据屯堡而守,待驻军来援。
只要能站的住,用不了多少年,他罗成就能把整个辽东拿下,甚至向北移民拓荒。
“喝点汤吧,看你在这写写划划大半天了,不累吗?”
李秀宁为丈夫煮好一锅鸡汤送来。
汤香浓郁。
“谢谢。”
“谢什么,应该的。”李秀宁把汤碗递到丈夫手里,然后帮着丈夫揉捏肩膀。
“想不到你手艺不错,汤炖的香,这肩膀也揉捏的舒服。”
“谢谢夫君帮我父亲。”
李秀宁已经听父亲说过,这次设道置使,本来他是要被从江南调回京的,结果有罗成和萧瑀帮忙,让他做上了江淮安抚使的位置。
“你父亲在南边呆的还习惯吗?”罗成问。
“不太习惯,父亲说江南天气太潮湿闷热,尤其到了夏季酷暑难耐,上半年又潮湿。冬天还特别的冷,而且那边人多说吴语,他一点也不习惯,他其实更喜欢关中或洛阳的气候。”
罗成笑笑,“怎么,你父亲不太满意江淮安抚使的位置,难道他想当关中安抚使或河东安抚使?”
李秀宁摇头,她昨天去见父亲,跟父亲聊了很久。其实李渊到现在还在忧惧,旧关陇贵族如今日子越来越艰难,尤其是李家还顶着八柱国家的名头,更难过。在江南时,李渊几乎什么政务都不理,每天就是跟江南的那些士族名流一起喝茶清谈,江南平乱都交给了王世充等人,地方政务,更是几乎由地方自治了。
李渊想回关中,可也记得罗成跟他说过的话,莫让皇帝猜忌,因此提都不敢提。
第570章 观音婢
李秀宁帮丈夫揉捏着肩颈,力道刚好,她是学过武艺,骑射本领不让给男子的女中豪杰。
“你什么时间回关外?”
“大约过完正月吧。”
“那我跟你一起去。”
罗成扭头,见她不似说笑,“那边气候可不太好。”
“我又不是没去过,你忘了,我还在我父亲麾下任过校尉,带兵参与过新城之战。”
“还真是差点忘记,三娘你还是一员巾帼女将。不过孩子怎么办,哲威还小。”
李秀宁道,“带着去就是了,你去关外,我一个人不愿意整天呆在洛阳。单娘子,不太喜欢我。”
罗成苦笑,单彬彬还跟他说李秀宁高傲,瞧不起她呢。这些女人啊。
“你要真想去,也行。”
单彬彬是嫡妻,她和罗成的嫡子嘉文都得留在洛阳,这算是一个规矩,封疆大吏和边关统帅,得将妻儿留京,算是人质吧。但是可以在任上纳妾,或者直接带妾侍过去。
李秀宁又道,“建成说他想回京,不太愿意呆在关外。”
“随他。”罗成无所谓的道,李建成这人,他是比较了解的,或许是如今还太年轻,毕竟二十才刚出头,因此为人处世都还不够成熟,在辽东,罗成也是有意磨砺李家兄弟几个,可李建成却总让他失望,倒不是说没本事,而是这心思不对,总往歪处想。
比如他上次遇刺案,李建成这个当大舅子的,不但没跟辽东军上下一条心,好像还幸灾乐祸。
这样的人,留着也没什么用,愿意走就走吧。
“世民也要走么?”
“他没说,世民其实脾气挺执拗的,听说他在你那边,好像还不太愉快?你说你是他姐夫,怎么也不照顾下他?”
罗成笑道,“正因我是他姐夫,所以我才特意磨砺他。毕竟,宝剑锋自磨砺出,如果想成才,总得好好锻造打磨才行,否则,怎么可能成才?若只是一味纵容,那不过将来又是一个宇文化及而已。”
“说的倒也是,不过你虽好心好意,可有时也得跟他说清楚,否则,他还以为你故意惩罚他呢。”
“其实二郎是有本事的,性格也坚毅,就是有时过于偏执了一点。他愿意留在辽东,我是欢迎的。不过,你也告诉他,要端正下态度,也就是我是他姐夫,否则换做是其它人做他上司,他老这副臭脾气,谁受的了他?”
“他还年轻嘛,才十六岁。”三娘笑着又道,“世民年纪也不小了,我看咱们家五妹年纪倒也差不多婚配年纪,要不,让世民娶五妹如何?”
李秀宁这话一出,还真是吓了罗成一跳,他还真的从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事情。小妹比他小六岁,他过年完已经二十二,小妹也差不多十六了。
若是还在章丘乡下,十六岁的乡下丫头肯定已经定亲甚至嫁人了,说不定娃都会满地爬了。
可罗家这几年变化太快,倒是疏忽了小妹的婚事。
又或者说是一时半会的高不成低不高吧。
他倒没注意到,过去那个瘦瘦弱弱的小丫头片子,如今都已经出落成了大家闺秀了。
李世民今年十八,小妹十六,两人年纪倒是合适。
“我听说二郎不是要娶长孙家的姑娘吗?”
“别提了,最初本来是说皇帝看中世民,想招他做出云公主的驸马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这事就没影了。再然后,我父亲便为他寻了长孙家的姑娘。”
这长孙家的姑娘,是曾经一箭双雕的长孙晟女儿。这位长孙晟代表周、隋两朝,二十余年多次出使突厥,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还是一位神射手。他也是北魏皇族,不过在大业五年就已经去世了。
而宇文姑娘是长孙晟续弦妻子之女,他原配为他生了三儿四女,后来元配去世,娶了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又生了一男一女。
长孙姑娘小名观音婢,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然后长孙家的那几位兄长,就把他们娘三个赶出了家门。
长孙一族是北魏宗室之长,所以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长孙家族可谓是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而高家则是北齐宗室,当年长孙晟娶高氏,那也是两大名门联姻。只是他一死,家里成年的元配之子,容不下这后母和异母弟妹,便赶回了高家。
长孙姑娘的舅父高士廉原在鸿胪寺为官,也很有才名。
可惜之前杨玄感叛乱,兵部侍郎斛斯政叛逃,而高士廉跟斛斯政是姻亲,往来还密切,因此受牵连,被贬到交趾郡下一个县当主簿去了。
李渊这人吧,也有点攀高踩低。
之前给李建成娶妻,选的是五姓七家之一的荥阳郑氏嫡女,然后给老二选妻,当然也想选名门之女,好联姻助力。一开始还想尚公主,后来不行,便看好这长孙家。
等到高氏一贬,李渊又犹豫了。
本来长孙姑娘就被长孙家族赶出来了,现在娘舅高士廉又远贬交趾,都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回中原。
在李渊看来,这个亲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现在李渊又瞧上了罗成的妹妹,觉得罗家如日中天,虽然三娘嫁给罗成为妾了,但若是能够再让老二娶了罗家女儿,那就是亲上加亲。
“观音婢今年十三岁了吧?”罗成问。
“嗯,是的。”
“二郎跟她没定亲吗?”
“没呢,就是之前父亲有点意愿,但还没定下婚约呢。”
“长孙姑娘也还未与其它人家定婚吗?”罗成又问。
李秀宁转头打量着丈夫,“你怎么这么关心这个长孙姑娘,难不成你也听说了长孙姑娘长的漂亮?”
“长孙姑娘长的漂亮吗?”
“嗯,那丫头我见过,确实漂亮呢,尤其是小小年纪,十分的聪明温婉,将来定是个贤妻良母呢。”
“那你们李家不娶?”
“我父亲不同意。”
李秀宁问丈夫,“怎么,你是不是看上这长孙姑娘了?你若真看上了,我倒是可以帮你去高家问问,我跟她们家女眷也都认识。”
“你说什么呢?”
“这有什么,看上就看上,反正你们男人就喜欢美妾,你现在屋里不光有我和崔氏,还有红线姑娘,还有那林家姐妹,另外听说在辽东,也有好几个高句丽妾。”
“那只是暖脚的。”罗成呵呵笑道,独自在辽东的时候,肯定也会有需要的时候。
“我知道,也懂,所以啊,如果你真看上长孙姑娘,那就纳进家门来就是,其实长孙姑娘也是可怜人,八岁就被赶出家门,一直寄居在舅家,日子也不好过的,真要到了咱们楚国公府,其实未必不是好事一桩。”
“我倒没想到,你还有做媒婆的潜质。”
“好了,这个事情交给我了,明天我就去高家走一趟。”
罗成哈哈一笑没当真,但是对于李家想求娶五妹的事情,他却没答应,“小妹的事情,我得再跟我父亲考虑一下。”
不过心里面,他还是反对这事的,不为什么,就是不太乐意。
第571章 长孙无忌
观音婢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庭院里的梨树。
一夜醒来,梨花已经开遍,倒好似一夜雪落。
这座宅子很小,既没有以前长孙家的大宅子奢华,也没有舅父以前的大宅宽敞。
可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她和母亲与哥哥无忌就被赶出了长孙家大宅。还好舅父收留了他们,可没住几年,舅父又因受斛斯政牵连被贬。
舅父远贬交趾,不能带妻母同行,于是便让舅母鲜于氏帮着照顾。舅父又担心走后她们娘三个无人照顾,特意把家里大宅院卖了,然后买了两个小院,其中一个留给舅母和外婆居住,另一个则给了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