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臣以为不能绕过,但可以引敌出洞。我们可以虚张声势,假意要绕过长武,大举进攻长安,然后引李世民出城来战。”郝瑗这时出声了。
  “可万一李世民就是不上当,不肯出城,奈何?”薛仁杲问,你引蛇出洞,也要蛇肯出来才行啊。
  “如果还不行,那就把主力回撤陇州,从那里进攻歧州,沿渭河进攻长安。”赫瑗又道。
  禇亮大声反对,认为从泾州撤往陇州,再打岐州,这一来一往太费时间,再者,若主力往岐州去,那泾州、庆州谁来守?万一李世民杀出来,谁挡的住?
  所以褚亮认为,咱们还是要想办法攻破长武,直趋长安,而不要一有困难就想调头。


第794章 卫所
  开元元年,十一月。
  山东道、东郡。
  东郡太守齐国远扭头问旁边的郡丞王薄,“王郡丞,本郡按朝廷旨意将设立白马鹰扬府和瓦岗鹰扬府,两军府所需要的田地等可一应备全?”
  曾经也是隋末反军中一杆大旗的知世郎王薄,起起伏伏多年,如今又从关外回到了中原,只是这次不再是叛军,而是以大秦朝东郡丞的身份回来的。
  “回太守,皆已经准备好。”
  “不得马虎,要全力配合。”
  大秦朝建立之后,因天下还未一统,所以这军队十分重要,不仅没有削裁兵马,放马南山,反而在全面加强。
  按范阳朝廷的命令,各道所统兵马,皆要本道内就地安置,设立军府、卫所,要耕战屯田。
  东郡作为如今的前线边境,自然十分重要。
  拥有九县的东郡,规划了两个军府,分别为白马鹰扬府和瓦岗鹰扬府。不过与隋朝的卫府军制又有不同的是,隋朝的卫府兵制是有两套军制,一套为平时驻防兵制,一套为战时作战编制。
  驻守地方时,一府只千把人,上府一千二,中府一千,下府八百。而且十二卫统辖下的府兵,是交叉驻防的。
  但现在大秦的军制,却以应对战争为主要目的,因此只有战时这套编制。
  东郡所设二军府,每府就是驻军一厢,标准一厢就是步骑四千,且有步有骑有战有辅。
  这一厢驻于一座军城之中,同时厢以下还设有团卫和营所。
  每团两千人,分驻一卫城。
  下面三营,除团部每营五百人,驻一营所。
  这样的军制与原来的卫府制不同之处就在于,过去是以军府为单位,千人左右设一鹰扬郎将统领,只管本军府,而遇战事征召,则是选调府兵,与其它各卫府征召来的兵混编后,再另派兵将。
  战时,一般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了。
  而现在大秦的这个军制,就不再有战驻区别。
  厢的都指挥使率厢部驻于军府,下面两团六营,团指挥使和营指挥分驻团卫和营所。
  厢团营这样层层部置,各守厢城、团卫、营所,是层层划分军区。
  而厢以上,还有军使和镇节度使,只不过按现在的新制度,军使和节度使若要调动厢府兵马,则需要额外的兵符将印。
  所有的厢都团卫营所的士兵,也是按轮番值守制度,厢都团卫营所都筑有军城,城中只能驻兵、囤粮、储械。
  不当值守卫和训练的时候,府兵们是回到附近的屯庄乡村家中居住,是与百姓混居的。当然,所有的府兵,都是以就近原则,在军城附近授给他们田地,至于府兵家人,也按朝廷的均田令另授田地。
  每个府兵在军城外授田同时,军城也还会留有一定数量的军屯田,这此军屯田要由府兵以及佃户耕种,甚至军官们还有额外的职分田,也是交给佃户耕种收租。
  现在东郡有两个厢府设立,这就要求他们在厢府所选中之地,划出相应的田地来,同时还要在附近给府兵家眷们留下足够的田地授给。
  “徐棱。”
  被叫到名字的年轻人大步上前,“到!”
  “赵成!”
  “到!”
  ……
  白马城外,厢都指挥使正宣读名单,被叫到名字的就是被正式授给府兵身份了,每一个被叫到身份的,都满脸喜色。
  “徐棱,长弓手,战兵,年十八,勋官为比正七品云骑尉,军职火长。现授你大秦山东道左神威军白马厢府府兵,授铜制军牌一面,授白马厢府外军田一百亩,再授勋田五十亩。”
  “其父兄等由东郡太守另按均田令授给民田。”
  徐棱激动的上前去,他是原本东郡的人,早先是个无地的佃农,一家人以佃地为生,后来河南大乱,他跟着地主逃往东莱,再又跟着加入了山东自保联军,也打了几次仗,运气不错,再后来便整编进了左神勇军,这次随部队移驻白马。
  他也终于得到了一张府兵军牌,现在还给他授给军田勋田,他的家人也将优先获得授田资格。
  随着军牌发给他的,还有一百五十亩地的文书。
  “徐棱,这一百亩军田为军府所有,在你为军府服役期间,交给耕种,免租调,仅纳地税粮,亩纳四升而已。这地你不得买卖,年满六十由军府收回。至于这五十亩勋田,是你立功得勋所赐,可为你世袭之永业田。”
  “你的家人因是军属,所以他们将优先得到授田,其所得田地为民田,按丁授田,男丁百亩,女丁和中男五十亩,其中二分为永业田,死后不收回,可世袭。八分为露田,年满六十须收回,明白吗?”
  一名文书对徐棱道。
  “明白。”
  “那这里签名吧,会写自己名字吧?”
  “会,在营里上过扫盲识字课。”徐棱笑道。
  签名,按手印,然后接过铜制的军牌,和田地的文书。
  此外,徐棱还得到了一套新的秋衣,包括鞋袜帽子等,都是军中制式,全是红色的,一改过去浅黄军袍。
  “咱们军府新立,接下来要筑厢府、团卫、营所,虽有地方上百姓帮忙,但我们自己也不能坐看,因此大家都得出把力。给你十天假,回去接收好你的田地,安置好你的家人,然后回来报道,记得不要误了归期。”
  “是!”
  离开军营的时候,徐棱穿着崭新的红色秋军服,腰里挎着横刀,背上还背着弓和箭。一伙同伴一起离开军营。
  城南庄。
  一个新的庄子。
  这些年河南遭遇的战乱最严重,且其中还有黄河决堤、蝗灾旱灾等大灾,再加上上次的魏夏大战,早就让这里千里无鸡鸣了。
  原住民不是逃了,就是被迁了。
  如今来的都是随军过来的家眷,还有原东郡籍的一些百姓,重新过来安置。
  城南庄就是在原来一个村子废墟上建立的,这里安置了一百户人家,其中有九人是府兵,这九人都是徐棱一火的同火。
  且全是弓箭手。
  他们的家眷也都在村里,其余的九十一户则是安置来的百姓。
  庄口。
  县里送他们来的佐史便对着同行的差役喊道,“赶紧的,敲锣打鼓响起来,送咱们的府兵光荣回庄了!”


第795章 光荣之家
  那些差役也都是百姓,被县里征召服役,此时便各个敲起锣来打起鼓,还伴着唢呐之声,这动静一下子就把庄子里的百姓惊动起来。
  庄子是在废庄上建起的,原来的庄子残破,于是县乡便干脆组织这些百姓,把原来的破屋烂棚全都折了,重新规划一遍,每户给量了一块宅园地。横平竖直的规划好,特别是还把折完后的村地基平整了一下,家家都有个小院,后面还带块菜地。
  虽然大家互相帮忙,建起的院子很简陋,泥土墙,茅草顶。
  可村里清理恢复了水井,门前还修好了排水沟。
  甚至县里还按上面要求,让每户都在院里修了个茅屋,挖好蓄粪池。
  村道平整。
  沿着村庄,还引来了活水绕庄,又修了一堵庄墙,建了村庄大门。
  这让百姓们觉得安全了许多。
  “府兵还乡了!”
  县里的佐史高声喊道,这也是上面要求的,对府兵要优待。府兵家眷称为军属,授田分地都优先,若是府兵战死伤残了,他们的家眷便是烈属残属,更要优待,还要抚恤照顾。
  而这些都不是说说,做做样子的,上面专门把这拥军优属作为了地方官吏的考核硬性标准。
  因此大家都很重视这事。
  阿棱等一火九人,便站在庄门前,胸口还各戴了顶大红布花。
  庄子里。
  村长带着全庄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放下了手里活计出来迎接。
  “徐火长他们回来了。”
  刘户史笑着对迎上来的村长道,“徐村长啊,这九位可是咱们百姓的子弟兵,他们为我们上阵杀敌,守家卫国,可是英雄啊,大家要好好拥护照顾。这是兵部颁下的光荣之家牌子,每位府兵家,都要钉上,凡上有这牌子的,村里一定要照顾好。”
  村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在乡下农村,年纪大的老人也便拥有许多丰厚的经验,农事经验、人际处事经验等,所以让这些老人当村长,有利于村子安稳。
  “请佐史放心,我们一定好好拥军优属,现在就请刘佐史为咱们九个府兵之家钉光荣牌!”
  “好!”
  刘佐史带着大家,挨家挨户的钉牌子。
  徐棱是火长,因此他的光荣牌最先钉,全庄几百号人跟着过来,看着刘佐史与村长一起,把那块案板大的红色光荣牌挂到了徐家院子大门顶上。
  牌子上四个大字,光荣之家。
  下面还有一些小字,有白马军府弓箭火长徐棱的名字。
  牌挂好。
  刘佐史挥手,于是那些吹鼓手便更卖力的吹打起来,而老村长也让村民们跟着欢呼鼓掌。
  这一刻,徐棱站在家门口,心中澎湃,感觉无比的激动与自豪。
  刘佐史又让人取来一块牌子,却是一面剑盾相交图案的牌子,下面还有云骑尉勋四个字。
  “把这块牌子也挂上,徐火长可还是个云骑尉呢。”
  老村长这时也锦上添花,代表村里,请徐棱出任城南庄的民兵教头。
  “老村长啊,咱们拥军优属可不光是口头说说,各方面都得到位啊,徐火长家的田地分了没,地是不是优先分的,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徐火长平时在军府训练当值,这家里有没有派人多照顾?”
  “有的有的,徐火长家里还有五口人,父母亲加上一个兄弟,还有两个妹妹,他兄弟明年十六,还没入中,因此我们按上面的规定,优先给徐家分了一百五十亩地。”
  “今年十五了?那马上就十六了嘛,我看提前给徐小弟分五十亩地也并无不适。还有,这分的地,有多少是山坡桑田,有多少是水地,有多少是旱地?”
  老村长一一回答,说都是蒙皇上所赐,所以咱们这些人如今能在这里落地生根,建屋分地。还说徐家的地是最好的,分下的一百五十亩地,其中有约三十亩坡地是种桑麻的,还有约十亩山地是种槐枣等树的,另外还有约一百一十亩地能种庄稼粮食,其中水浇地能有三十亩,其余是坡地旱地,有一半需要轮作。
  刘佐史认真的听着,记在心里。
  其实八个府兵家里,也都如数分到了田地。
  再接下来刘佐史又问了下庄子里其它九十一户百姓的分田情况,老村长如实说,其余的各家,男丁是每丁分到六十亩地,女丁分到三十亩,中男也是三十亩。
  另外还留了五百亩地,是作为村里学校、民兵队留的,这些地收的粮食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