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政司再按其类别,转到尚书省,尚书省给予自己的建议或附议,再转给相应的六部九寺衙门,对应的部寺根据宰相和尚书省的指示执行。
  而对于贴黄贴红的重要奏章,则才会送到皇帝面前过目。
  翰林学士会先拟好一个目录,简略注明各道奏章的内容和宰相的处置,由皇帝过目。
  皇帝便可据此先筛选一遍,既做到心中有数,又不错过重大事务。
  对宰相们票拟得当的奏章,皇帝会指示翰林学士代朱批通过。而对有疑惑的,则会亲自研究,甚至做出指示,由翰林学士代批旨意。
  若是对宰相票拟处置不满,也可否定,打回让宰相重拟,或直接给出自己的处置结果,交由宰相商议。
  最终形成决议,则还是要交由中书拟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翰林院学士在这个决策层里,充当的是皇帝的秘书角色,甚至是智囊顾问角色。
  中书门下政事堂,是最高决策中枢,而皇帝则是最终决策人,但门下省又负有最终审核权。
  层层架构,既要保证皇帝不被宰相百官欺瞒,同时又得保证皇帝能够及时的掌握和处置军国政务。
  皇权和相权相互制约,保证平衡。
  虽说如今的皇帝之权威,不是宰相们能够掣肘的了的,但罗成却还是不嫌辛苦的亲自设计了这一制度,就是为了保证以后的皇帝,在这个框架之下,不会出乱子。
  既避免后世子孙专权乱政,又防出现权臣奸臣夺权乱国,可谓是用心良苦。
  王子明在这个时机下,出任右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是尚书省权力下降的时候,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拜相了。
  一众连襟中,他算是第一个拜相的。
  “读书人就是好啊,你看十一个宰相,也就是枢密使、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这三人是武将出身。”
  赵贵有些忍不住道。
  他刚刚被诏授为襄阳太守,算是从武职转为文职,但心里落差很大。此前他镇守北京,后来又担任了都统。
  那可是统领两道兵马啊,如今转为襄阳太守,却只是一郡之民政长官了。
  相比起周德威的西京留守,明显要低了一级。
  可八大都统,尽皆罢撤,赵贵也无奈。
  毕竟眼下北方一统,朝廷打算休养生息,并不打算这个时候南征,所以各行营都撤了,都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周新则是被授命为蜀郡太守。
  “老五,你呢?”
  赵贵扭头问最小的妹夫杜伏威,这位曾经的江淮之王,最近似乎过的有些不太顺。先是王君廓谋反一案牵连到他,虽是后来没事。可他又被李子通阴了一记狠的,把淮南几乎全丢了,损兵折将众多,狼狈不已,自己还受了重伤,差点没命。
  如今回京,虽然伤好了,但皇帝却迟迟没有给他再授新职,淮南有秦琼坐镇,他是回不去了。
  杜伏威有些尴尬的笑笑,“暂时还没消息呢,估计陛下想让我再留京养养伤再说。”


第925章 山头
  罗成打量着杜伏威,“看你的精气神儿,倒是不错,看来伤势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杜伏威笑道,“臣的那点伤早已经好了,追随陛下以来,臣也大小百余战,负伤数十次,有好几次比这还重呢。上次只是一时不察,着了李子通那叛贼的道,将养这么久,早好了。如今,又是生龙活虎,依然可以为陛下披甲上阵,统兵讨逆。”
  罗成拍了拍杜伏威的肩膀,笑呵呵的道,“年轻确实筋骨强,但也不能大意,可不能落下什么病根,将来遗祸无穷。你啊,就安安心心的呆在洛阳休养一段时间,先前朕下旨敕造的吴国公府住的可还舒适?”
  杜伏威直言道,“陛下所赐宅第十分好,只是我这些年久在军伍,整天东奔西走,早习惯了营伍生活,这一下子闲下来,天天对着些歌妓舞姬家丁奴仆的,倒是十分不惯了。臣还是想出去做点事情,如今江南虽暂不征讨,但也需要做好准备,臣熟习江南,想回去做事。”
  皇帝却没答应,转而问道,“你觉得辅公祏怎样?”
  “陛下?”
  “辅三虽说当初也是跟着我一起打天下的,但他后来与你在江淮呆的时间也长,倒是跟我有些远了。我想问问,你对他是何印象,又如何评价?”
  杜伏威不知道皇帝为何有些发问,他暗暗打量皇帝的表情,却什么也看不出来。如今的皇帝,越发的有些喜怒不形于色,不怒自威,根本猜测不出君意。
  他斟酌着道,“宁国公与我在江淮搭档数年,为陛下也是出生入死,忠心耿耿……”
  “可为何却有人说辅公祏对朕颇有怨言,甚至说他在军中广收义子,拜把子结兄弟,大立山头?”
  皇帝这番话,让杜伏威大惊。
  事实上,皇帝所说的收义子拜兄弟立山头这些,其实他也一样有。甚至可以说,辅公祏的这山头,他才是首领。
  但这本来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历来军中就山头多,各种乡党、亲戚、朋党等便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山头,而收义子更是普遍现象。
  比如皇帝都收了好些个义子,大秦的诸将,哪个又没有义子?
  据说张亮曾经行走在黑暗之中,负责情报时,收的义子更是多达五百个。
  可偏偏现在皇帝却拿这事来说辅公祏,这就说明,已经不仅仅是山头这么简单的事了。
  怨言。
  这两个字,说轻也轻,说重则重。
  对皇帝有怨言,若是往深追究,那就是死罪。
  “陛下,军中将领向来有收义子假子的习俗,宁国公也不能免俗,说来臣以往在军中也收了一百多个义子,如今想来,确实有些过头。至于说山头,其实可能是被人误会了,宁国公这人嘴巴直,有时说话不过大脑确实,臣也曾经说过他多次,可他就是不知悔改,但若说他对陛下不满,那真是冤枉,他对陛下可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的。”
  “伏威啊,当年我江南平乱后,留你和辅三在江南,是看重你们年轻又有拼劲,胆大,能干。我也知道你们在江南并不容易,孤军做战,几次遭受兵败,十分艰难。可朕把这些都记在心上,所以开国后,对你们的封赏也高。你画像凌烟阁,辅三也一样得封国公。”
  “可有的时候啊,总有人会膨胀,就好比王君廓和刘武周,这二人的下场你们也看到了。朕不是汉高祖,不是那种杀功臣之人。这江山是你们与朕一起打下来的,所以朕也想与你们共享这江山,所以才有改爵实封,但是……”
  杜伏威脸色发青。
  他们久处江淮,所有他们当初那支人马比较封闭,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山头。可后来皇帝入关,却让单雄信等外来大将接掌大权,这让江淮将校上下确实有些不满。
  上次李子通的叛乱,其实里面就有江淮将领对朝廷的诸多安排不满,结果导致江淮系和朝廷下派系之间的不和,最终给了李子通可乘之机。
  而后杜伏威兵败重伤,朝廷空降秦琼接掌江淮,辅公祏等不少江淮系将领都受到了贬降,而山头的杜伏威入京后更是被闲置,这越发让辅公祏这个江淮军二号极为不满,发了不少牢骚话。
  若仅是些牢骚话,皇帝今天也不会拿出来跟杜伏威说。
  “向朝廷检举辅公祏的可不是一个两个,连阚棱和王雄诞都检举了他,可知辅公祏最近举动有多出格了。朕不想看到他走岐路,我知道你们关系好,非同一般,希望你能给他去封信,劝他入京。”
  “陛下。”杜伏威没想到事情已经到这么严重的地步了。
  “伏威啊,你知道辅公祏最近在做什么吗?他暗中派人四下散布谣言,说朕要杀你,还说朝廷要对江淮系赶尽杀绝,如对代北的刘武周义武军一样,这不是一派胡言吗?辅公祏不知道从哪结识了一个邪道左游仙,整天服丹迷信,真以为自己多了不得。”
  辅公祏暗中派人散布谣言,说杜伏威被朝廷诱往京城,准备毒杀他,还说杜伏威难以回淮,传来书信,让他们准备起兵。他又暗中派人去游说林士弘旧部张善安,张善安此前以淮西地归附大秦,被授任为太守。
  两人书信往来,欲联合起兵,尽取淮南,也想如林士弘等三王一样,割据称王。
  “他已经越走越远了,趁现在还不晚,你出面劝说一下他,让他来京,则朕可以从轻处置。若是他一心孤行,那他就不会有好下场,他自以为一切行事机密,可其实朕对他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朕也完全有能力,随时可以擒杀他。”
  杜伏威汗如雨下,他这时已经完全明白,皇帝表面说让他劝辅三,但未必就不是怀疑他也卷入其中。
  “陛下,臣对陛下和朝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更完全不知道辅公祜的这些所为。”
  皇帝拍拍杜伏威的肩膀,扶他起来,“朕相信你的忠诚,你不必惊慌,辅三是你和士信的结义兄弟,朕还是希望你能拉他一把,回头是岸。”


第926章 孤身
  辅公祏这个元老之臣,与张善安这样一个新附降臣,勾结到一起,阴谋叛乱,其实罗成虽有些意外,但不奇怪。
  这缘于朝廷对地方的新一轮调整。
  在先前,征战之时,对于那些统兵之将自然是授权颇大,他们往往有权宜行事的权力,甚至拥有承制拜封特权,所以那些在外统兵的大将,尤其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往往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山头。
  他们大肆提拔亲信,拉帮结派,这本来也是很寻常的事情,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嘛。
  而朝廷对于那些愿意归附的敌将,往往也是给予极高的待遇,甚至带着军队和地盘归附的,往往依然让他们统领着旧部管理着旧地。
  但那往往都只是一时的权宜之策。
  当天下一统,形势渐趋安定之时,朝廷便不可能再这般权宜下去。
  一方面是全国军队的整编,裁撤的裁撤,调换的调换。另一方面,官员重新考核,调换、升降甚至是罢撤都是在所难免的。
  杜伏威入京闲置。
  辅公祏改任淮南道的左提刑按察使,这是个三品的官职,一道三司六使之一,算是道级的长官了。但相应的,这个左按察使,既不能统领民政,也无法掌管军队,只负责司法监察。
  这样的调整,本来是很正常的,毕竟这是大秦的制度,战乱结束,趋于安定后,便要文武分治,各司其职。
  辅公祏以前虽是淮南道的二把手,但毕竟那是以前,是战时,与现在情况不同了。朝廷授他此职,也是鉴于他的一些风评不好,所以授给此职,也是给予一点警告的意思。
  可辅公祏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愤怒怨恨了,居然开始想要谋反。
  张善安本是降将,当时率部献城归附,朝廷授他开国伯爵位,还给他太守之职,让他继续统领旧部。到如今,淮南安定,于是朝廷要裁撤他的兵马,同时要调整他的职务,要将他调离江淮,同时授他一个郡长史之职。
  这只是正常的调动,毕竟张善安以前只是个渔民,大字都不识一个,十七岁就做了盗贼,此后加入乱军之中,纵横江淮,投奔过的势力都有好几个。
  让他继续当一个太守,肯定是不合适的,安排他去做个长史,那都是对他的优待了。但张善安不这么想,他认为这是过河拆桥,虽然朝廷授他的开国伯爵位没变动,可他依然不甘心。
  马上能打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