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驾的禁军和内军在城外休整了三天,换上了崭新的军袍,擦亮的武器,连马都刷的油亮。
入城这一天,军容齐整,旗帜飘飘。
皇帝乘坐在十二匹马拉的金辂上,由裴行俨与来整两位万人敌驾车。
罗成一身金盔金甲,有如天神,他一出现,无数长安军民齐声欢呼,一起欢呼庆贺这位战神天子的到来。
朱雀大街很宽,足有五十丈宽。
一支支禁军精锐兵马,雄赳赳的从大街上开过,大街两侧围满是军民百姓,大家翘首垫足观看,无不漬漬惊叹。
一路进入太极宫中。
一入皇宫,罗成便下诏,长安太极宫以及关中诸行宫中的宫女,年满二十五岁的统统放还,若是家乡已无家人的,可由朝廷做媒,配给禁军将士。而年满五十的宫人,也放出宫,于宫外建起一个养老院,供养这些年迈宫人。
这条旨意一下,宫里的无数宫人都怔住。
好些白发宫人,还是在开皇初进的宫,有些甚至是在北周时进来的,虽然隋朝建国后从汉长安城迁到这座新的大兴城,再到唐朝又改名长安城,这些人在宫里呆了一辈子了,从妙龄少女,到白发鸡皮。
如今,皇帝居然要放她们出宫,还要为她们养老,简直不敢相信。
皇帝入长安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下旨,把此前参与谋乱的乱党被没收之宅第,统统拿来售卖。
第三件事情,皇帝驳回了此前御史上奏关于长安城近来管理混乱,许多官民皆临街开窗开门,不合制度,甚至有商贩沿街见卖等不法行为。皇帝批示,保留里坊制度的同时,允许临街的官民百姓都可以向街开门窗,并允许将临街的房屋改成商铺出租出售,允许商人沿街开设店铺经营,也允许商贩在指定的街区摆摊贩卖商货。
只要不是占道经营,不是无证经营,不污损街道等,都是允许的。
这条旨意一下,更是引得满朝官员惊呼,全城百姓欢呼。
要知道,在此之前,城市城市,城市之中有市场,所有的商铺都是集中在专门的市场里,比如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洛阳有南市西市北市三大市场。
商人们必须得集中在市场里面做生意,甚至市场里还划分出了专门的行区,一行行都是在一起经营的。
而百姓则居然在一个个坊区里面,这坊区就有如后世的小区,是封闭隔离式的,有坊门坊墙,就算是挨着街道的坊内居民,也不得在坊墙上开门开窗,只有达到很高品级的官员贵族,方有特权在坊墙上开门开窗。
街上更不许沿街售卖摆摊这些。
街道就是行路的,市场才是经商买卖东西的地方,坊区只是住人的。
这样的设计,易于管理,有利于防御,但却也并不是很方便。
比如长安城的居民,要买个菜,只能去东西二市,居住在南城的百姓,一早去买个菜,得走好几里地。
而且不到天亮,城门坊门是不开的,一到天黑,不得出坊门上街。
种种规定,使得居住于长安这种巨大都市中的百姓,其实生活极不便利。
而现在,皇帝在见到长安城很萧条之后,下了这道旨意。
允许百姓打破坊区的限制,可以在坊墙上开门开窗,允许沿街设立商铺,甚至允许摊贩们在指定的街区摆摊售卖。
这一切,都是极不符合长安城的设计理念的,完全把城市的防御功能和管理功能给打乱了,但皇帝却坚持已见。
过去的城市理念,还是太过于拘束,他更喜欢宋明这样的市井文化。
皇帝同时下令,把长安城中的几百座大大小小的佛寺道观,全都迁出,原佛寺道观改做书院、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
长安一百零八坊,一个大兴善寺就占了一坊之地,太过了。
第972章 时清终未忍辞官
“陛下,长安毕竟是大秦之西京,如此改动,岂不鱼龙混杂,市井混乱?”
宰相萧瑀在皇帝的紫宸殿召见上,大为反对皇帝的这新政。他认为,这太不应当,简直就是胡来。
“朕却恰认为,打破坊街隔离,打破市场的限定,有助于让长安城活跃起来。你们看看现在的长安城,毫无活力,死气沉沉。过去长安城有数十万之民,而现在呢?不到十万啊。”
一座设计时能够容纳百万居民的巨都,现在却只有十万人口不到。
只有西城稍稍有点人气,过去号称东贵的东城,因为大量旧贵族和前朝官员参与谋乱被抄家,或因被牵连其中被流放,使得东城区一片死寂。
至于过去百姓们居住的南城,也只有靠近北边的地区住了人,而更南面的城区,多好坊区都是空的,甚至有些坊区是自建城起就一直是空着的,根本还没有建起民宅,许多长安百姓干脆拿那里当成了麦地稻田或者是菜园子,在那里种稻种菜。
而还有大量的佛寺道观等占据了许多坊区。
罗成很直接的告诉萧瑀,继续这样下去,长安城只会死掉。
他并不希望帝国的西京死去,这是大秦西部地区,最大的一座城池都市,就算如今朝廷设立在东京洛阳,西京只是一座陪都,但他还是希望把长安城打造成为一座西部的核心军事重镇,以及西部的经济中心。
整个河朔关陇诸道的商贸往这里集中,甚至是连结起巴汉、剑南、河东、河南等地。
长安城因偏于一隅,在大一统的时期,尤其是如今,已经不再适合做天下之都城,选洛阳作为都城是必然的。
但长安城也有其不少优势,因此作为西部的中心,还是有必要的。
天下重心东移,这是历史趋势也是必然,天下一统,南方的重要性会突显出来,江汉、黄淮、江南这些地方都将成为新的赋税重地,其税赋通过运河更便利转到洛阳,但却极不利于转到长安。
更别说,以洛阳为都,政令等也更方便传递到天下各地,而关中之地,却连供养长安都不足,若是成为天下中心,处处限制。
不管皇帝怎么说,可萧瑀还是认为,打破坊街之举还是太过出格,甚至认为朝廷如今太过重商不是好事,认为士农工商的秩序不能乱。
“朝廷应当适当的抑制一下工商了。”萧瑀直言。
罗成哈哈一笑。
“萧相,你知道现在朝廷不打仗的时候,一年光是北衙禁军就得要两千万贯的军费开支,内衙还得要五百万贯,而南衙府兵虽说是寓兵于农,可朝廷每年一样得要至少五百万贯军费投入其中。这么算下来,一起打底三千万贯起,这还只是个大概数字。”
“而随便一场战争,哪怕是小规模的,军费也是几十万上百万,如果是一场动员十万人以上的战争,那军费更是止不住。你知道这次朝廷为打好吐谷浑这一战,预算的军费开支是多少?动员军队民夫,消耗钱粮物资军械等等,还有修建城堡,战后抚恤善后等等,起码得要三千万贯,这还是最低的预算,若是战争不能速战速决,则这开支还将不断增加。”
没有工商,朝廷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税赋收入,没有钱,就养不了这么多兵马,没有精锐的军队,又如何守卫边疆击败敌人呢?
这一切,都是连锁一起的。
一环脱节,带来的就是连锁的反应。
萧瑀却还只是老观念,口口声声说士农工商,说要抑制工商,却看不到,如今大秦恢复的这么快,实力这般强,全靠的都是工商。
比如萧瑀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废除盐税,却看不到盐税现在一年收入三千多万贯,且每年都还在快速增长中。
这么大笔钱,罗成也无法废除盐税啊。
若按萧瑀说的,抑制工商,回到隋朝那种工商无税,只收租庸调的时代,看似好像挺好,可实际上,一有点工程劳役,一有战事,所有的负担就全压到百姓头上了。
也正是因此,隋朝看似无比富裕强大,可一场东征就垮了,本质原因就是隋朝的制度不合理,尤其是其税制。
天下掌握财富的那些人,没负担起应当承担的税务责任,可偏偏连温饱都很难达到的普通百姓,却几乎完全承担了国家的税务。
于是朝廷富裕,贵族官员地主豪强们个个富裕,偏偏就是百姓毫无积余。
现在萧瑀却还口口声声要复古合理,却是假装看不到那些本质的问题。
现在大秦的这些制度,可以说正是大秦的根本,谁要动摇更改这些制度,那就是要动摇大秦的根本了。
侯莫陈乂毫不客气的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萧侍郎身为宰执,可却如一书生般迂腐,若是继续居于政事堂中,于国为大患也。”
宰相当面攻击另一位宰相,还说的这么重,殿中气氛一下子就凝重起来。
温彥博想要为萧瑀说话,可这个时候连杜淹也跟着出来踩了一脚。
“萧瑀之言,确实实古不化,太过迂腐,有失宰相之体。”
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此时却反而不出声了。
尚书右仆射王子明这个时候倒是出来缓和了下气氛,“臣觉得陛下欲在长安推行新政,也算是一个试点,至于好还是坏,可以等一两年后看结果。至于说抑制工商,臣觉得还是有些过了。”
萧瑀若是聪明人,这个时候就应当看出风向,当马上向皇帝请罪认错,这事或许就过去了。可他的脾气,向来执拗,当年他为杨广国舅,尚从不向皇帝妥协低头,更何况他认为自己根本没错。
“陛下,还请三思而后行!”
可皇帝却不理会萧瑀,明摆着是不接受他的谏言,而诸相又纷纷指责他。萧瑀一时觉得心灰意冷,一赌气,干脆殿上辞相。
“萧相,政见有所不同很正常,也没必要一言不和就要辞相。”罗成终于出声了。
可这话并没有让萧瑀有半分安慰,反而让他更加拗起来,坚决要辞。
罗成出言劝了几回,萧瑀却是毫无退意。
“既然萧瑀三辞相印,朕也就不勉为其难。”罗成不再挽劝,却是直接同意了,“这样吧,朕现在就实封萧瑀于青海湖西,封地百里,封邑千户,赐封号宣德国公。”
宣德本是杨广当年灭吐谷浑后设立的四郡中的西海郡下宣德县名,在祁连山南,青海湖西,现在皇帝从中划出一百里地来,封给萧瑀建立公国,爵号宣德。
爵位依然是国公。
“加太子少傅!”
太子少傅为从二品,但只是个虚衔,除相之后,皇帝连一个实职都没给他留,也没让他外放地方,而是直接让他去封地就藩。
“臣萧瑀拜见皇恩,领旨,谢吾皇!”萧瑀脾气拗起来,八头牛都拉不回,他直接就谢恩领旨,一点回转余地也不留。
当即,他摘下自己的麒麟符,脱去自己的梁冠,放下玉笏,直接退出了紫宸殿。
中书侍郎萧瑀,除相。
一众宰相目送着这个拗相公离去的背影,各有所思,但却并没有人为他挽留,或许众人都认为,拗脾气的萧瑀,其实并不适合站在政事堂上吧。
第973章 胸有良策定西疆
萧瑀罢相,但仍然能得加太子少傅之衔,得封宣德国公之国,可见并没有得罪皇帝。诸相看到萧瑀这个结果,其实也是颇为感叹,不管怎么说,堂堂政事堂宰相,中书侍郎,就算去相,也确实不应当加罪于身,更不当贬谪地方。
如今虽说要离京去祁连山下就藩之国,可也不能算是贬谪。
千户真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