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护好陛下,给老神仙准备好所需,我这就去请相公们过来。”
  今夜流在宫里当值的是魏征和杜淹这两位宰相,其它五位宰相则在皇城省内休息。
  魏征见到一身臭汗的李君羡,听着他说完情况,立马起身,“赶紧去请其它几位相公过来。”他交待属吏。
  很快,在长安随驾的七位宰相,全都赶到两仪殿中。
  在宰相们的命令下,羽林郎把尚药局、太医署的御医、太医们全都请了过来。
  银针、药物等全备齐。
  “老神仙,请出手吧。”魏征拱手。
  孙思邈点头,“请刚才我选的几位御医留下协助,其余人暂且退出殿外,不得喧哗打扰。”
  杜淹立即挥手,“都出去。”
  于是众人齐齐退到殿外,站在廊下有些不安的等待着。
  夜色之下,蚊虫飞舞,可众人却没一人离开去躲避,全都候在那里等候结果。
  一众羽林郎们,更是挺立如枪,目光中满是担忧与期盼。
  漫长的等待,眼见东方出现了一抹鱼肚白,天光放亮,这时殿门才终于打开。
  孙思邈有些神色疲惫的走出来,后面的两个御医则是眼睛炯炯有神,一脸惊叹。
  “如何?”
  几位宰相都围了上前。
  “安静,到别说细说。”
  “那到千秋殿去说。”
  大家众星拱月一般,把孙思邈迎到了旁边的千秋殿里。
  李君羡更是亲手捧上一碗参茶,“老神仙提提神,辛苦了。”
  孙思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确实有些累了,不过还好,施针还算顺利。”
  “陛下情况如何了?”魏征急问。
  孙思邈一口喝干杯中参茶,“如我推测的差不多,陛下的症状确实是脑内出血,幸运的是,陛下的出血早就已经自己止住了,只不过脑中有淤血未化,加之出血点的水肿,导致压迫到了大脑的经络,以致气血无法运行,于是出现昏迷情况。”
  但运气较好的是,一来皇帝较年轻,他虽脑出血,可血管其实还比较好,很快自己止住了血,没有继续出血。
  若是老年人脑出血,止不住情况下,有时很可能直接就死了。
  再一个脑出血后血管出血点往往会有水肿发生,这也是非常危险的,极容易致死致残,可皇帝昏迷了三天,却还没到最坏情况。
  也不得不说,这是多亏了那些御医们,他们虽然无法如药王一样以针炙治疗,却也通过其它的方法和药材,缓解了皇帝的病症。
  要不然,三天时间,皇帝早挂了。
  “陛下醒了吗?”杜淹问。
  “施针的时候,陛下的眼睛转动了,而且手指也动了,这是意识在恢复的好现象。接下来不需要继续施针,每天施针三到五次,并配以药剂。若是情况好,则三五天之后,陛下当能睁开眼睛。”
  魏征问,“那如果情况不好呢,会怎么样?”
  “最坏的情况,当然是不用说的,不过这种几率已经很小了,但是还有很大的机率,有可能会致残,陛下也许以后会瘫痪或偏瘫。”
  一众宰相虽听说皇帝死亡的几率不大了,可也有些无法接受年轻的皇帝就此瘫痪在床。
  魏征直接对其它几位宰相道,“我看可以授孙神仙检校尚药局俸御之职。”
  几位宰相都点头,“何须检校,直接实授。”
  孙思邈却摇头,“我八十多岁了,一直无心仕途,多谢诸位相公的好意,请恕不能接受。”
  不管宰相们如何劝说,他都不肯接受官职,最后提出,不如让他的大弟子刘神威代他入尚药局,不需授给重要官职,让他留在尚药局学习就好,众人自然是一口应下。
  “陛下现在的情况,需要静养。今天施针之后,要禁食两天,什么都不许吃,但要记得为陛下翻身擦洗,天气渐热,得预防褥疮。”
  “还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口鼻咽喉不能堵滞,若有痰,也要及时清理。”
  “先卧床静养一个月。”
  “如果施针顺利,一个月应当就能化血去淤、通经顺络。不过这一个月内,要严禁让病人情绪激动,否则可能导致脑后再出血。”
  一个月是关键期,但一个月后,也最好是再静养一年左右,这一年内不要有情绪刺激,不要过于劳累,以静心休养为主,辅以适当锻炼。
  此外,就算没有瘫痪,一般脑出血后,手脚都会有些损伤,因此要做康复训练,重新锻炼手脚能力。
  “就算完全康复之后,也不得大意,据我以前的研究发现,脑内出血,就算恢复后,也极易复发,且致死致残率会大大提升。”
  “还有,以后要尽量避免情绪过于起伏激动,并且要避免过于劳累和剧烈运动,再一个,要饮食清淡为主,少大鱼大肉。”
  孙思邈不厌其烦的一条条交待,宰相们全都认真的聆听,并牢牢记在心里。


第981章 龙战于野血玄黄
  洛阳。
  茅山上清宗王知远道士夜观星象,发现紫微星东移,见荧惑守心,将心璀璨,可帝星暗淡,不由大惊失色。
  这位道家南天师派分支上清宗掌门人,开山建派,自立一教,在江南很有名声。不久前,皇帝诏令颁下,封他为护国天师,茅山上清教也被尊为了护国大教。
  上清宗的声名一下传于四方,不仅压住了南天师教正传的龙虎山正一教,甚至也把北方天师教压下去了。
  就连北魏以来,在北方声势日盛的终南山楼观道也被压了一头。
  当年隋明帝杨广曾向王知远执弟子礼,可就算如此,南天师都也比不过楼观道。谁也想不到,隋末大乱,楼观道全力支持关中李渊,可没两年李渊兵败身死,楼观道也不由的地位尴尬。
  接到旨意之后,王知远骑牛下山,带着数位弟子一路北上。
  不料,刚到洛阳城,结果就看到紫微东移,帝星暗淡,偏偏又将星璀璨。
  “师父,难道说国将大乱?”
  帝星暗淡,将星璀璨,难道不应当是指有大将可能要叛乱,甚至可能取而代之?
  王知远一时也迷惑不解,不知为何会有这样的星象,要知道当年他就不肯接受杨广的封赏,后来还离开杨广,远走江南开山立教,便是推算出杨广帝星暗淡,大隋国运衰弱,知杨隋国不长久,于是便离开了。
  如今肯出山受封,也是之前观看天象,推演出罗成武运正隆,大秦国运昌盛。
  哪知,刚走到洛阳,结果就又遇到这样的奇怪天象。
  “为师一时也算不出来,真是奇怪啊。”
  “师父,之前袁天罡来茅山拜访之时,不是曾说他在洛阳远远望见过皇帝面相,他观皇帝面相,是贵不可言,命里长寿吗?”
  王知远也懂相面之术,但若说到相面,当今天下最有名的还当属于袁天罡,袁天罡在隋朝时做过县令,后来弃官游走江湖,据说凡是经他相过的人,就没有不准的。
  当初袁天罡到洛阳,无数名士贵族来找他算卦看相,就连杜淹和王珪也都去求见他,杜淹是京兆杜氏子弟,而王珪是太原王氏子弟,都是天下第一等的士族门阀嫡出。
  据说当时两人故意隐藏身份,只扮作普通读书人。
  结果袁天罡对杜淹说,“你的鼻子左侧饱满分明,脸盘宽阔,以后必定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
  后来,果然杜淹不久后就升为侍御史,而到了本朝,更是高升为御史大夫,加同门下平章事,成为大秦政事堂宰相。
  就连王珪,也进入了翰林院,成为储相。
  袁天罡去茅山拜访王知远时,便说过当今天子罗成的命相,极贵且是长寿之相。
  可现在星象又这般奇怪。
  “师父,我们还要去长安吗?”
  王知远拿出龟壳,又占了一卦。
  可根本看不出什么来,连占几卦都是如此,于是他只得收起龟壳,“当今天子之命运,完全隐于迷雾之中,根本无法探究,罢,真龙天子非我等凡人可窥命运。”
  想了想,“既然来了,那就还是去一趟长安吧。”
  “师父,你为何不去拜访一下李淳风呢?”
  李淳风精通天文、历法、数学,是第一个给风定级分等级的牛人。
  他的父亲曾是隋朝的地方县衙小吏,后弃官为道士,很有学问,号黄冠子,还曾为《老子》注释,撰方志图十卷,作天文大象赋等。
  李淳风自小被称为神童,在其父的影响小,也是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学说。
  大业七年,年方九岁的李淳风就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论辈份,他应当是袁天罡的师侄。
  不过两人的路却走的不同,袁天罡曾为县令,后弃官如闲云野鹤,精于占卜相术,天下闻名。而李淳风却在回乡后,经同乡刘文静举荐到嗣业麾下任参军。
  后因其精通天文历法,被皇帝召入太史局任职。
  一个是神棍,一个是科学家。
  李淳风一入太史局,便向朝廷上疏,建议改制浑天仪,在他主持下,新制成的浑天仪,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名为六合仪,中间三辰仪,最内四游仪。此仪黄道经伟,赤道经伟、地平经纬均可测定。
  皇帝罗成也因此功授其为太常博士,并令其主持朝廷历法的修订。
  若说当今天下相面之术谁最强,当然是袁天罡。
  可若说当今天下观星象谁最厉害,还得是李淳风。
  王知远犹豫了一下。
  要知道,这年头,星象并不是谁都可以乱观乱研究的,朝廷专门设立了太史局,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研究天文星象历法,但研究的结果只报告给皇帝。
  一般人若是乱研究星象,敢随便对人说我昨夜夜观星象,如何如何,搞不好就是个死罪。
  皇帝是天子,天象,也便显得神秘至极,随便解读天象,那还了得,那是皇帝才有的权力。
  王知远深为道士,当然除了炼丹也是会研究天象的,但研究归研究,找李淳风一起研究,可能就犯忌。
  不过王知远确实很想知道,为何会有这种他都看不懂的天象。
  他前往拜访留在洛阳没随驾的太常博士李淳风。
  见面之后,聊了一会。
  李淳风道,“此乃阴阳之卦也,上则,用九,见群龙无首。下则,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苍龙七星宿即将来临,阴阳之争引发激烈的战争。”
  “龙战死于荒滩,血流三万里!”
  王知远听到从李淳风嘴里吐出的这些玄之又神的话,不由的大惊失色。
  这位护国天师,都不由的暗暗心惊。
  不管这些话里究竟隐藏着何等玄机,可战争、流血,都无不预兆着可能会有一场大凶之危,而且必然是兵危。
  联想起皇帝御驾西征,朝廷征发大军于河陇大战,莫非这些预兆是指这件事情。当年杨广发百万军东征高句丽,结果三征后就亡国了,难道说当今天子……
  “李道友,河陇战事难道有意外不成?”
  李淳风告诉王知远,“刚传到洛阳的消息,说西突厥发兵增兵二十万,吐蕃发兵十万,战争已经再次升级了。”


第982章 生变於肘腋之下
  西突厥发兵二十万,吐蕃发兵十万,都要进入吐谷浑,为慕容恪复国。
  他们无意于大秦帝国的强硬警告,仍然一意孤行,不但没有化解干戈之意,反而叫嚣着要让秦国退出河西,退到陇山以东。
  面对着这样的嚣张态度,就算如今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