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并也不是直接打党项,而是内部离间分化,招降党项第二强的细封部,先联手灭掉最强的拓跋部,这样一来,秦军也有了帮手,而党项也能实力大降。
  “我军接下来会分为三部,我率一军屯嘉诚,在此修筑新城,以为北线攻守大本营。沈光将军则会率一军南下去招附、攻打汶山西面直到邛崃山东面诸羌,然后在那里新筑一座大城,驻兵屯守。”
  “你和细封步赖率其细封部兵五千,另我派契必何力、执思失力两员大将各统兵一厢,总共八千兵随你们出击。”
  这下倒让唐俭有些意外了,他只是一个礼部员外郎而已,现在却让他带兵。
  “你看好细封步赖,并负责招降沿途诸羌,这应当是你的长项,至于说统兵打仗,有细封步赖统羌兵,有契必何力和执思失力两员大将统我秦军,你不用担心。三将共统一军,你负责协调,若有争执不下,你则听契必何力的建议。”这下唐俭明白,他是名义上的一路统帅,不过实际负责的是招降诸羌和协调三将的任务,军事上主要还是以契必何力的意见为主,不让契必何力直接统兵,估计是因为他只是一个胡将。
  “总管为何不亲自统兵?”
  “本帅坐镇此处,更加重要,平定后方羌部,筹集运输粮草、保证辎重供应,可并不会简单,本将要居中策应指挥,而不是亲自担当先锋。”


第1040章 大秦创业起居注
  长安。
  中秋刚过。
  暑热稍稍降低,将作大监阎毗上奏,请修大明宫。
  “西北战事既定,那么朕也要还都洛阳,大明宫没有修建的必要。修建一座大明宫,按阎毗的规划,民部预算,最快也得一年时间,需要征召百万民夫,耗费千万。实是太过浪费,大战过后,不宜大兴土木。”
  清凉殿里,皇帝指着殿外,“眼下这座清凉殿不也挺好?”
  西北主要战事虽已结束,但零星的战事还没停。程咬金等在稳定安西三郡,还要支援铁勒与莫贺咄讨伐射匮可汗。
  而冯孝慈、薛万均、郭孝恪诸将,也忙着在稳固青海四郡。
  更不用说,刚刚自剑南传来的奏报,苏定方已经越过泯江,正与西山诸羌交手。
  “先前司农卿上奏,长安的粮食已经将尽,有可能撑不到秋收,转运关中的华阴永丰仓和陕县常平仓,储粮都已经见底。”
  关中之地,其实早就在汉朝起就暴露出他的许多短板,就是虽有山河之固,可却难以自给,连长安这座都城都供应不了。
  而河西、朔方、陇右这些外围之地,本身也是地处僻远,百姓稀少,加上边塞还得时刻提防戎夷袭扰侵犯,就使得这些地方自给有时都不足,一旦用兵,不得不从关中运粮过去。
  关中也无粮,于是便只能从关东运粮。
  但关东运粮入长安,不比运到洛阳,在陕县一带,是一段漕船根本过不了的河段,必须得通过陆路转运。
  粮食陆路转运非常麻烦,且转运能力有限。征召民夫多,则消耗更多。一般情况下,每年通过陆路转运,最多也就是两百万石左右,再多成本就会居高不下,也转运不及。
  今年为了打好这场赌国运之战,朝廷也是费尽办法,不顾成本的征召了无数百姓过来转运粮草,这样一来固然把许多粮草运入关中,并源源不断的运到了河西、陇右,可一多半的粮食是消耗在路上,是被民夫们吃掉了。
  华阴永丰仓和陕县常平仓本来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就是为备运关中的,此外关中长安,近年也本来积储了许多粮食,可一场仗打完,长安的粮仓空了,陕县和华阴的转运仓也空了,离秋收还有段时间,关中和关东,都已经无粮可运了。
  马上连长安朝廷都要供应不了。
  “朕决定提前返回洛阳,百姓与北衙禁军和内衙诸军,也一起返回。”
  洛阳相比起长安,漕运情况可就好的多,南北运河加上黄河,都在洛阳附近经过,当初杨广修的大运河,本就是以东都洛阳为中心,更别说洛阳周边那都是产粮之地,河东、河北、河南、山东、淮南、山南,尤其重要的是,河网遍布,道路平坦通畅。
  早年杨坚立隋,虽定都长安,可隔几年总会发生长安粮食不能供给朝廷皇宫的困窘之情,于是皇帝便只得带着百官和禁军,浩浩荡荡的跑到洛阳去,然后允许关中的百姓跟着一起就粮关东,皇帝带着几十万军民百姓跑到河南去的场景,可谓是十分的尴尬的。
  也正因此,后来杨广继位后才坚持营建了东都洛阳,虽然长安缺粮仅是他另建新都的一个原因而已。
  大秦虽有六京,但皇帝还是以中京洛阳为主,其余五京不过是陪都而已。提高规格,也是加强对这些重要城池的控制。
  府院的宰辅们对此倒也没有意见,长安城确实显得处处不便。
  长安的太极宫低洼湿热,天子不利居住恢复病体,而长安城也显得残破了点,尤其是自开皇元年隋朝迁入新长安城,直到大业九年,用了近三十年时间,长安城才算勉强把外城的城墙都修好了,但是依然还有许多配套的设施没有建起。
  更别说,经过隋乱后,如今的长安城百姓很少,城南大片的坊区,现在都还没有房屋住宅,都还只是坊墙围起来的农田菜园子而已。更不用说,自皇帝推动的佛道改革后,隋朝时那上百座的大寺、道观,如今尽皆迁出,更让长安城显得萧条了。
  虽然也有如阎毗这样出身关陇贵族的大臣,对长安很有感情,提出朝廷就以长安为京师,对长安充实人口,恢复往日繁荣。
  可一众宰辅们却对此没什么兴趣,洛阳城这几年已经恢复的不错了,现在却要舍弃洛阳,再来经营长安,岂不是瞎折腾,再说了,大秦朝中最强的一股势力是谁?不是关陇旧贵族也不是什么江南士族关东士族,而是山东豪强集团。这些人多是随皇帝于山东起家的那群人,最早多是些豪强小地主之类的,也有许多是庶族寒门出身,他们跟随皇帝征战,建功立业,如今成为开国功臣,占据朝堂高位,祖籍家乡在山东,产业家眷则多在洛阳,谁愿意跑来这关中长安呢。
  安西留驻一军镇守,吐谷浑留驻一军镇守,再加上剑南派去的一军,除了这三个军七万二千人,其余的军队,南衙府兵各归军府,北衙禁军和内衙亲军,则返回洛阳,以及六京驻地。
  “魏征。”
  议事结束,皇帝留下了魏征。
  皇帝与魏征一起在殿前漫步,看着银杏黄叶飘零。
  “大秦立国也已经四年了,经历此战之后,大秦算是暂时解决了外患大敌,十年之内,可以说都再无敌人可以威及大秦江山,这天下,算是真正的稳固下来了。”
  魏征点头。
  不论是江南还在苛存的三藩,又或是远走千泉的西突厥,或是吐蕃、诸羌等,经此一战,都无法危及朝廷了。
  吐谷浑已亡,青海四郡算是立起来了。
  安西三郡设立,西突厥分裂,射匮将自顾无暇,而吐蕃已经向大秦称臣。
  “可惜这一战来的太早了一点,若是晚个十年,哪怕是晚五年,朝廷也能收全功。”
  “是啊,这战虽然赢了,可我们却没余力再扩大战果了,不能把西域一举收复,不能趁势再灭吐蕃,确实是个疑惑,不过也知足了。”皇帝拄着龙杖,“外面的危机暂时解除,接下来我们要专注中原内部,得休息生养,恢复民生国力。当然,也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皇帝交给魏征一个任务。
  “你虽不是最早跟着朕的,但也是在朕还于微末之时便已经跟随了,你是看着朕如何一刀一枪拼下的这个大秦,也是亲眼看着前朝是如何一点一点崩溃的,朕希望你能够写两本史书,一本就叫大秦创业起居注,就写朕如何开创大秦江山之事。而另一本则为隋史,你来主笔,为前朝修史立传,也算是给前朝划上一个句号!”


第1041章 是非功过盖棺定
  “陛下,修史乃是大事,臣只怕能力不足,臣也非史家也。”
  魏征对于皇帝于此时提出要修史,倒不意外。
  历朝历代,都会修前朝史,除了太短命的王朝来不及修以外。
  为前朝修史,表面上的重要理由,是修前史以为后来君王者鉴定,能够发挥历史的鉴戒功能,寻找治乱兴衰的枢机,以巩固王朝统治的政治需求。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一般不会明说,但大家都会明白。那就是易代修史,也是为了证明新王朝继统合法性的必要手段。
  这就好比罗成虽然灭隋立秦,但也得有个先拥隋帝,然后隋帝禅让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新朝继统合法性。
  当然,后朝也会不可避免的在修前朝史时,对前朝历史做一些修改。尤其是对前朝末代皇帝,肯定不会有什么好词。适当增删都算是正常的,甚至有的干脆就会编造一些本来没有的内容以抹黑前朝。
  毕竟新朝都是造前朝反得的天下,若是前朝处处那么好,那新朝造反岂不是就站不住脚?
  而在前史中,为本朝开国皇帝添点油加点醋,那就更是寻常了。
  不过魏征拒绝,倒不是他很正直,而是在唐以前,史书其实都是私家所修,并没有朝廷官修的例子。
  一般都是一些有名的史家,收集整理资料,然后编修史书,甚至有的是一个家族父子、门生等几代人一起通力合作。
  魏征并不是一个史家。
  皇帝摇了摇头。
  “朕也知道,本朝以前,史书大多是私家著作,哪怕是有的史书是朝廷令官员修订,但也是以修史之人的意见为主。”
  魏征愣了一下,皇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史书不应当是由修史之人来写的?
  “修史是大事,朕觉得还应当是由朝廷来主持修史,由朝廷设立一个专门的馆来官修史书,征召天下有名的史家,然后搜寻全面的资料档案记录等汇总核对,并由宰相学士们亲自监修。”
  罗成的意思,随便三两个人修史,肯定资料难以全面,而且不论是哪个人修史,肯定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态度,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评价,这种评价有时并不一定就真的公正客观。
  哪怕号称史界大佬的太史公司马迁,他的史书里也一样存在着不少个人的有失公允的一些记载和评价。
  故此,罗成认为史书得官修,一来官修能够搜集更全面的资料,二来能够找来最权威最有名的史书专家主笔,再一个,史书不是一人来修,得一群人来修,各有擅长,同时还互相监督,并且最后还得接受宰辅们的监督、修订。
  当然,皇帝也提醒,这史书完成之前,得由皇帝来做最后的定稿。
  这样的史书,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崔浩为北魏修国史,然后出现把北魏人骂的出身一文不值的情况了。
  “当然,修国史,不仅仅是要为前朝的皇帝写纪,也不是为前朝的大臣们做传,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得把前朝的制度曲章,以及服饰经济文化等等,也都当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人观看,让大家知道这一朝代的时候,不仅有哪些君王将相,也还当有那个时代民众百姓的生活,这在史书中,称为志。一部史书,一般就是由帝王的纪,大臣的传,以及各种地理、风俗,服章等志组成。”
  魏征道,“陛下,如果按此修史,只怕工程会很浩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