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主动请求,想前往西山指导。
“你就老实呆在洛阳城吧,你这枢密副使跑到西山去了,那西山道的兵马将士们,是听苏定方的还是听你的?苏定方在西山有时间了,对那边摸熟了,你突然过去,不合适。”罗成很不客气的驳回了程咬金的请求。
苏定方在西山,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过去兵马那么少,条件那么差,也一样打开了局面,现在没理由却让程咬金跑去摘桃子。
“给苏定方一千万军费,再给他增加一万二兵马,我看西山这边足够了,就看他能不能给朝廷多赚点回来,现在还有些钱,我看可以给朝鲜的徐世绩,之前他跟百济、东瀛也打了段时间了,可他手上兵力有限,因此一直遵照朝廷的旨意,防御为主,没有出击。我看现在,可以给徐世绩也增加一千万贯军费,并给他新增一万二兵马,再新增一军,他就有实力反击了。”
“要我说,早就该增兵朝鲜了,让百济和倭人上蹿下跳那么久,早就想收拾他们了。”之前朝廷也有人想提议增兵朝鲜,可皇帝一直按压住了。
之前西北局势未稳,而且朝廷也没钱四面开战。
可现在有笔横财在手,虽说救灾花了许多,这还刚上马一个大工程,可罗成并没有单纯的把用兵当成是花钱的事,有安西的先例在,他认为,只要朝廷增加朝鲜和西山的兵力,增加军费,多投些本钱进去,那么完全是可以赚更多回来的。
理由就一个,朝廷的实力远比两处的对手强。
“对倭国和百济的反击,也可依照对西羌的办法,不求如对龟兹一样,直接一战灭国,可以先反击入境,扫荡做战,先把本钱赚回来,等把对方的实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到时再打大战决战,灭国。”
上来就打大战攻城战,罗成认为没必要,这种战事有时围绕着一座坚城,可能得打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消耗太大,不划算。
要打就机动灵活些,袭扰抢掠为主,这一样能削弱敌人实力。若是敌人离开坚固的城池来战,那时还可以找机会围歼他们,然后再去打那些没有大军把守的大城。
“圣人这用兵之思路,还真是别出心裁呢,把打仗跟做买卖一样,厉害。”
罗成呵呵笑道,“打仗不赚钱那还打什么?咱们现在占据主动,所以这仗就更得打赚钱的仗,不能跟杨广征辽那样打仗,光图面子好看讲排场,排兵布阵就几个月,一次派出一百多万大军,这仗还没打呢,就亏到姥姥家了,仗没这么打的。”
杨广那种打法,前期投入太大,资金链容易断裂极易崩盘,而且就算真打赢了,杨广那种打法,也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罗成就算给徐世绩增兵一万二,可朝鲜也总共才两万四千的兵马,这个数量的兵马,对后勤的要求小的多。
秋末。
安东朝鲜。
徐世绩接到来自洛阳的圣旨诏书,也见到了乘船自中原渡海而来的增援府兵。
一万二千兵马,皆为南衙精锐,此番全都要移驻朝鲜,将来还要把家眷带来,永驻安东。
随旨意送到的,还有皇帝的一封长信。
在信里,皇帝就比圣旨诏书上说的清楚明白的多了,皇帝很直言的说明了此次增兵安东的原因,甚至还再三告诉徐三绩,要打灵活仗,要打赚钱仗。
“洛阳城里一个百济青壮奴可是值钱四十贯呢!”
罗成提醒徐世绩,不要总想着一战灭人国,再战擒贼王这些,与其想着攻城掠地打大仗,不如想着先多掳点百济人倭人回来卖,现在各地对于奴隶的需求居高不下,有多少中原都消化的了,毕竟大量的百姓都被朝廷授了田地,成了自耕农,哪还有余力去给地主们种地。
田少的地方,也迁了许多百姓到边疆去授田,这就导致地主们极缺种地的人,而商人作坊里极缺工人,汉人百姓多成了自耕农,当然就只能买奴隶来做事了。
第1356章 利益
秋雨绵绵,天渐转凉。
亿岁殿里,罗成看着皇城司送上的奏报,“马周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还是挺旺的。一到衡山,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剿灭了三千多衡山贼,又挖出了衡山县的大柱虫。紧接着第二把火,全郡剿匪,剿匪大小盗贼三十七股,擒获降服贼人万余。第三把火,拆毁衡山郡中淫祠一千余,又清理整顿了全郡的佛寺道观,僧道还俗五千余众。”
御史中丞长孙无忌笑着对妹夫道,“年轻人嘛,血气旺。”
“马周可是比你还年长些。”罗成笑道。
长孙无忌哈哈一笑,如今官位越来越高,虽还未拜相,但已经正式进入了宣政殿御前会议,人居于高处,有时气势都变了,似乎连着年龄也成熟多了。
“大秦就需要一些马周和你这样的有年有为,敢打敢拼的官员。”罗成合上奏折,对于马周和李纲在衡山郡的这几把火,表示很满意。
大秦不缺少聪明的官,但最需要的还是马周他们这样干实事的官,如封德彝一样,聪明是聪明,可聪明过头,整天只知道揣摩圣意,喜欢曲意逢迎,甚至总想着得失利弊,想着如何往上爬,这种官不是好官,没人用的时候罗成会用一用,可一有了更忠心能干的官员,肯定就要把他踢一边去。
“无忌啊,最近朕读书,常想一句话,三思。”
长孙无忌愣了一下,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皇帝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曾听皇城司奏报,说封德彝跟自己的几个儿子曾经说过这三思,说做官当三思,知道了危险就躲开叫思危,躲到人家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了下来再慢慢看慢慢想,想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朕觉得封德彝这几句话说的还是很对的,虽然透露着他狡诈本性。”
“朕为天子,也当三思。”
长孙无忌便问,“圣人为天子,如今大秦强盛无匹,为何也要思危思退思变?此时不正当时迎头大干之时吗?”
罗成笑笑,“大海航行靠舵手,如大秦这样的大帝国,其实也就是一艘船,朕是船长,负责的是制订航线,至于具体操作这些,靠的就是其它人。如今朝中府院里有诸位宰辅,都堪称大才,朕不担心执行,也不担心眼下,朕担心的还是长远。”
说到底,罗成认为开国皇帝对于一个帝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决定着这个帝国能走多少,关键就在于他制订的制度。
“周天子封建,固有八百年天下,但分封制也使的分封诸侯最终坐大,诸侯国相互攻击兼并,最终把周也灭了。秦一统六国,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可改革太快,终究还是二世而亡。汉刘邦败楚而得天下,实行封国和郡县并行制,异姓不得封王,重立分封制,还是导致了诸侯国强大,因而有了七王之乱。”
“汉武帝行推恩分封制,解决了西汉诸侯国的威胁,此后西汉分封诸侯国再无法对中央朝廷起到威胁,可是西汉朝廷不断中央集权,这集起来的大权,最终却造成了权臣和权宦们,尤其是朝廷的察举制度,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士族集团,士族集团最终又形成了权臣。皇帝不得以宦官来对抗士族集团,最终汉以强亡。”
都说以史为镜可为鉴。
罗成现在开始所思所想的,已经不再是眼前的事了,他开始想的是更长远的,他的帝国能走多远,最终又会如何灭亡?
他知道自己顶多也就是活六七十岁,他的大秦也许能有二三百年,可罗成不期望长生,但也还是希望他的帝国能够走远一点点。
“汉末三国,百年动荡,最后魏晋一统,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对汉代察举制度产生的利益集团不但没有遏制,甚至还使的其更进一步的形成了更强大的士族门阀。而晋重推分封,终究依然导致了八王之乱。”
“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集团,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
“直到西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出现,才稍稍压制了士族门阀。”
罗成跟大舅子长孙无忌说着这些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制度,其实都是对前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修补,可结果就是往往新的制度就会造就一个新的利益既得集团。
周朝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国,汉朝分封制和察举制造就的诸侯和士族豪强,魏晋九品中正制造就的门阀,西魏府兵制造就的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朕常思,如今我大秦的制度,将又造成一批什么样的既得利益集团!无忌,你说,我朝如今的制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利益集团呢?”
说到这里,罗成确实充满忧虑。
长孙无忌以前还真的从没有往这个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听皇帝这么一说,细细深思。
大秦的制度,关键的有哪些呢?比如说诸侯分封制?会不会出现西汉西晋那样的诸侯做乱的情况,他觉得不太可能,毕竟本朝的分封,早早就做了许多限制,比如只能分封到最边疆的地区,同时还有个推恩分封,诸侯的封地代代要推恩分封给他们的子孙,使的封地不断的变小。再加上朝廷虽让诸侯就藩之国,可封地的军事民事财税等大权都在朝廷手里,诸侯在封地,只是拥有部分的经济财权而已。
诸侯不可能如西汉或西晋一样威胁到朝廷,更不可能说如周朝时一样坐大反噬。
皇帝设计的这个分封制度,可以说虽然数代以后,朝廷会有一个比较庞大的诸侯贵族集团,但这个贵族集团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对于朝廷的中央集权不会有多少威胁。
还有什么制度会造成什么强大的利益集团?
他思来想去,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又或是科举制度?
“无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里也没有其它人,你想到什么就跟朕说什么,直言就好。”
第1357章 恩荫
皇帝望着殿外的雨幕,有些担忧的道,“各地纷奏雨情,这场秋雨下的有些急有些大,憋了几个月,现在想一下子降下来,看来不少地方要起秋汛,不知道能不能防的住。”
长孙昭仪端着碗水饺过来,“臣妾新包的韭菜饺子。”
“有心了。”
吃着饺子,皇帝有些心不在焉,他还在想着之前与长孙无忌的交谈,君臣二人促膝长谈许久,聊了许多。
长孙无忌也确实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终说到的是朝廷的募兵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分封制度,最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冗兵冗官冗费。
现如今就有大小上千贵族,推恩分封令下,将来二代的诸侯就可能是数倍甚至是十倍的增长,哪怕封地大小没变,可激增的诸侯数量,也还是会带来不少其它问题。
比如诸侯们就算不任实职,可爵位品级也高,一样能够门荫子弟,凭门荫入仕,大量的贵族子弟门荫入仕,到时不仅会对朝廷的取士制度造成冲击,还会带来冗官的危害。更别说,贵族们还享受有其它不少特权,比如占田数量高等等。
另外一方面,外戚、官员子弟也可以获得门荫,南北朝以来,这门荫的路子越来越宽,几乎使的官职世袭化,这也正是朝廷要开科举取士的真正原因所在。不然,一旦官职真正的世袭化后,那么对皇权的威胁是巨大的,这也是过去关陇贵族能够那么显赫的原因所在。
现在还只是开国之初,所以有些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但很明显,两三代皇帝之后,到时封侯、官员、外戚的门荫特权,必然要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