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贷等的限制等,表面确实是有所损失,但实际上这些年下来,他们发现,他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家家产业都是增长许多。
  环境好了,赚钱的机会更多了。


第1397章 殖民者
  皇帝只是给他们立了些规矩,但并没有强抢。说实在的,单老爷子这等地方豪强其实最不怕的就是规矩,毕竟规矩立下来,是一视同仁的,他们怕就怕碰到不立规矩而硬抢的。老爷子近八十岁了,他出生时,北魏刚分裂为东西两魏。
  济阴单家经历过东魏北齐北周隋历朝统治,可以说经常遇到明抢的。尤其是每次改朝换代,就要被抢一次。
  相比起每年少交的那点田租商税,被抢一次就能让单家元气大伤一次了。几次三番下来,单家当初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尤其是上层变动太频繁,还使的经常要被受压迫。就如当年单皇后就曾被荥阳郑氏和郑州崔氏都看中过,都是想借机吞掉济阴单氏的产业。
  大秦立下规矩,一切在规矩之下。
  这对于单氏这样的地方豪强来说,还真是很不错的机会,他们有不错的根基底蕴,在规则保护下发展,是远强于许许多多人的。
  这就好比朝廷如今的科举制度一样,表面上看是对士族子弟取消了各种优待,可实际上,科举考试里,士族子弟依然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真凭本事考,他们更能保证其优越。
  单家也是看到了这些,如今可不仅仅是买地经商开工坊走商队,他们现在也一样开始让子弟学文习武,意图通过科举制度和卫府兵以及北衙禁军等多个渠道,走入仕途,让家族影响力更大。
  对于单家这样的豪强来说,他们已经不是很看重钱财了,因为他们的钱财足够的多。他们家族甚至成为了外戚后族,但他们不满足于此,还想通过科举,通过让子弟从军等,让更多子弟走入仕途,取得更高一步的政治地位。
  在过去,济阴单氏这样的地方豪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希望可以跨越自身的阶级上限的,但现在,他们有希望了。
  罗成知道这些人的想法。
  也能理解。
  就如当年他们一家子在章丘时一样,他们兄弟几个那时候也希望能够成为胥吏,往上一层走。
  “六叔祖,你说的这些朕很高兴,大家只要守法遵纪,那么在这规则之下,大家各凭本事赚钱,谁赚的多是谁的本事。有钱了,你在中原田额满了,你还可以去边地买田置业,你还可以购买骡马购买奴隶,扩大庄园生产,你也可以经商,建立作坊开设商铺等等,总之,只要是在规则之下,朝廷都是乐于看到大家家业兴隆的,当然,不能忘记纳税。”
  罗成鼓励这些豪强们到边地去开发,甚至会给他们一些优惠,比如现在边地人口还少,因此到那边去置地,限制少,能买更多的田地,甚至能先挑好地,买的地能够成片,更利于耕种。
  同时,朝廷鼓励这些豪强在边地去探矿等,发现了矿产后,可优先开采,甚至给予矿课上的优惠。
  “六叔祖当也听说过李贵妃之弟李世民吧,他原本因犯事长流岭南,后来因协助平岭南宁氏等乱,授封南唐县丞,而不久前,他带着许多义民泛海南下,突袭背秦作乱的林邑国都城狮子城,不但攻破敌都,还擒获敌国王,缴获的金银价值数千万贯,俘虏数万林邑人为奴隶。朕钦封李世民为林邑郡丞,加封他为象林县开国男爵,并将百万贯分封给他和他麾下的义民们为赏。”
  单老爷子听了这话,一双有些浑浊的眼睛都又泛起了光。
  “其实不仅仅是李世民,只要是我大秦子民,能够为我大秦征战开拓,那么打下来的敌国疆土和财富人口,朕都会重重有赏。李世民为朕打下一座狮子城,朕就封赏了他一个开国男爵,还赏他们百万贯钱财。”
  单老爷子连忙问,“圣人之意,如果我也让子弟招募人马,采购船只,也扬帆带人出海,若是打下敌国之土地,到时也能授功封爵?”
  “当然可以,就算不是攻占敌国城池,可只要能够开拓新土,都会有赏。比如说如今倭国是我大秦之敌,林邑是我大秦之敌,真腊是我大秦之敌,如果诸位能够在敌境上,建立要塞,只要能守住,朝廷便可划地授爵。”
  封爵,这可是非常吸引人的。
  大秦之前分封了不少诸侯,但每个诸侯都是凭大军功才得爵的。现在天下太平,边疆虽有些战事,但想大规模分封,就不太可能了。
  而现在皇帝居然说还有这样的获爵方式,谁不心动。
  罗成看着在场的许多人都心动了,心里笑笑。
  他其实是拿李世民的事,来鼓励那些豪强们去做殖民开拓者,不管你是跑到哪个遥远的地方去打一块飞地下来,只要你守的住,那么朝廷都可以在你打下的飞地上划下一小块给你做封地,授你一个爵位。
  对于朝廷而言,只不过是授出去一个贵族爵位封号而已,但那块土地却可能成为一块殖民桥头堡。这些桥头堡守不住,这授出去的爵位自然就没了,守住了,朝廷就能多一个奴隶来源地,甚至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外贸销售点。
  如果这块殖民地稳住了,发展了,说不定将来还可以设为正郡呢。
  总之,对朝廷来说,这样的殖民开拓计划对朝廷没有什么坏处,至于说这些殖民者将来可能成为顶级豪门之类的,这有可能,但只要中央朝廷保持足够的强大,这些不用怕。
  “圣人,东瀛倭国、天南林邑、真腊都可以殖民开拓吗?”
  “嗯,都可以。”
  “除此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呢?”单老爷子一脸认真的问,“比如现在还在交战的西山、云南可不可以?比如西域诸国,可不可以?还有海东靺鞨诸地呢?漠北呢?”
  罗成一笑。
  “大秦和其忠心之藩国,不允许殖民开拓,其余的都可以。”
  一群人兴奋起来。
  “对于殖民开拓地,殖民者拥有对境内矿产等的优先开采权。比如你在林邑殖民了一块地方,发现境内有一座金矿,那么你就拥有优先开采权。朝廷对于这些本土外殖民地上的矿产开采,甚至给予不低的矿课优惠。”


第1398章 不谋万世
  “圣人,如果允许甚至是鼓励这些豪强去殖民,只怕到时会有麻烦的。”魏征有些担忧的出现在皇帝面前。
  “你说会有什么麻烦呢?”罗成端着杯酒在看报纸。
  “主要的麻烦当然是这些豪强借此机会,跑到境外去殖民开拓,到时天高地远鞭长莫及,朝廷难以真正管理,那些殖民地不免就成为他们的私人王国。朝廷无法有效管理,那么他们在这些殖民地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甚至可能会把财产、人口等转移过去。这无疑会流失我们的人口和财富,会削弱国力。”
  罗成放下报纸,点头道,“你说的这些确实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你知道,在史书上经常会有逃人的记载,而且一般逃户多是出现在一个王朝最强盛之时,老道,你能告诉我为何吗?”
  逃户,一般指的就是弃籍脱逃。
  在古代,对于户籍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一般都是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禁止百姓随意离开户籍所在地,就算有事要离开也得到官府开具过所等证明。至于说想搬家到他县甚至是更远处去,那更不可能。
  户籍是古代管理百姓的重要依据,也是征税的基础。
  有户籍,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课丁,才有课税。
  魏征对这样的问题,当然很清楚。
  “古代逃户问题向来不绝,但为何逃户问题最重要的时候多是在王朝繁盛之时,其实也很简单,归根到底还是土地兼并严重带来的。王朝强盛时,多是一个王朝开国百年左右时,这个时候,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其兼并也往往到了极盛的时候,尤其是在中原之地,随着王朝安稳日久,人丁也便繁衍增多,可是土地却是不变的,再加之豪强贵族们的兼并,便导致失地者越来越多,但多数王朝征税,都是以丁为基础,有地无地无关,有丁就有税,无地却要承担繁重的课役,于是百姓便开始弃籍逃亡,他们会逃到边地或山区,成为脱籍之人。脱籍,自然也就无须承担课役。而到了边地,往往边地可以垦荒种地,维持一家人温饱。”
  罗成点头。
  古代许多王朝对于这些逃籍逃亡的逃人,一般都是加强辑查,一经发现,就要遣送回原籍,甚至可能要处罚判刑。
  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其它的处置。
  比如武则天时,天下百姓脱籍逃亡严重,于是武则天便也下旨,对于脱籍逃亡之人,不论主客,俱就地安置,承认他们在当地重新入籍,允许他们留在当地,这样一来呢,逃籍的百姓呢也重新有了身份,不用当黑户,他们垦荒的田地也得到承认,另一方面,朝廷呢重新把这些人入籍,也就意味着重新得到了课丁,有了征税的对象。
  “老道啊,脱籍逃亡,说到底其实就是百姓失了地,却还得承担课丁的税役,于是无奈脱籍逃亡。而我朝,早就有所预防,因此更改为两税制,丁不再是征税基础,而是以户等和田亩征税,户税低为辅,地税为主。因此我朝其实就算百姓真失了地,其税赋也就不用承担多少了。但就算百姓不用纳地税了,可失地后也是难以保障生活的,故此,我朝是允许百姓迁移的,尤其是鼓励迁移到边地去落户。”
  “对朝廷来说,地不少,地税就不变,故此百姓迁不迁移,其实影响并不大。至于你说那些殖民地天高地远难以管理,我倒以为也未必,朝廷可能让市舶司代管,或者专门建一个衙门负责管理这些殖民地,对其征税以及管理。朝廷连诸侯封地都可以管理,这些殖民地为何就不能管理呢?殖民者虽开拓殖民,对殖民地有更大影响力,但不可能会让他们成为独立王国的。”
  殖民地小的时候,影响力也小,朝廷就算无法直接管理这些小殖民地,那他们对朝廷的影响危害也小,等他们发展大些的时候,朝廷必然就会派人去管理,甚至可能驻军,到时其大权当然是在朝廷手里。
  从长远来看,罗成觉得鼓励对外开拓殖民有好处。
  大秦现在人口已经超过八千万,虽然其中归化蛮夷和奴隶就有两千多万了,但汉人依然有五千多万,这得益于朝廷的户籍清查能力,这几年,把天下所有汉人都清出来了,没有了隐户也没有了逃丁,就连过去的那些汉人奴仆,这几年朝廷都把他们全都放良,给他们迁到边疆授田分地。
  许多光棍,由朝廷配婚成亲,组成家庭,有些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成亲的,但现在都成亲了。哪怕是穷的要死的乞丐残疾,到了边地,朝廷也会想办法给他们弄来胡女给他们成亲。
  胡女嫁了汉人丈夫,便入籍归化,生下的儿女自然也就成了汉族。
  这方面,没有什么可自由选择的,不可能一个高句丽女人嫁了汉人后还保留高句丽族的身份,也不可能说他们生下的儿女,可以自由选择父亲族还是母族,更不可能会有什么其它胡夷蛮族能有什么优待。
  连边地的那些蛮夷都要改土归流,想办法让他们归化入籍,让他们变为诸夏,怎么还可能让汉人血脉最后变成蛮夷呢。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多,二三十年后人口过亿几乎不是问题。而对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