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望得到这支大秦远洋舰队的加入支持,以便他们在即将进行的君士坦丁堡围攻海战中,对罗马取得绝对优势。
  为了能够得到这支精锐的远洋武装舰队的支持,波斯皇帝愿意拿出极有诚意的雇佣费用。
  可不管波斯皇帝愿意拿出多少金币来,罗成都不愿意,哪怕最后波斯皇帝咬牙提出,愿意把大夏南面波斯边境划出一片地来,罗成都没同意。
  波斯皇帝虽愿意划出那么几百里地来,可两国那处边境,是大沙漠和戈壁滩,只有少量的小绿洲,这么几百里地,离海岸线又还远,本就只有一些部落牧民居住着,这种几乎相当于无人区的缓冲边境线,要来何用。
  既然波斯不肯真正的给地盘,光给一个五六百里的大沙漠,皇帝是没兴趣的。
  这次的会盟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直到罗马皇帝希拉克略已经请统叶护率领着突厥大军出高加索,杀入波斯边境,库思老才不得以结束会盟。
  最终波斯也一样没能得到秦军的直接出兵支援,大秦皇帝只是给波斯借了一大笔贷款,然后双方谈定了一大笔宝船战舰的采购合同而已,不过这批战舰要完成交付,最快的一批也得在三年之后了。
  这对于波斯来说,有些无奈,但也只能如此,最终罗成与库思老二世签定了大秦帝国与波斯帝国的两皇盟约,划定了疆域边界,库思佬二世承认了大秦对原突厥在吐火罗的全部地盘,并且还大方的附赠了南面那五百里大沙漠的一半给大秦。
  在完成了盟约后,库思佬皇帝便带着从罗成这里购买到的三千套大秦具装甲骑套装,匆匆的返回波斯。
  而皇帝也开始北返。
  皇帝北返到葱岭时,勃律国再次发生内乱,国都被攻破,国王与王室尽被屠光,勃律叛军甚至围攻大秦在勃律的军城驻兵。
  皇帝接到勃律秦军求援信后,干脆挥兵越过葱岭走廊(瓦罕走廊)直接杀入了勃律国。


第1471章 亲手扼杀
  天兵降临,皇帝麾下的精锐禁卫近出动,瞬间就横扫夹在昆仑山、葱岭、大雪山(喜马拉雅)之间,信度河上游流域的这个山地之国。
  那些土著叛军是勃律国中反对勃律国王臣服内附大秦的贵族们,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些人就如挡车的螳螂一样,被横扫一空。
  就算是扼守再坚险的山城,可在神机大炮面前也不堪一击。
  原本勃律国中秦军分驻了一个团两千兵力,还无法对付这些叛军,但当皇帝亲率的出巡大军出动,他们就是土鸡瓦狗。
  大秦攻破十余城,其余勃律诸城尽降。
  在杀了上千反叛的贵族以及军官们后,皇帝将三万多勃律人全都贬为奴隶,然后下旨,正式将勃律国改置为大秦正郡,设为勃律郡,隶属于朝廷的安西道。
  在勃律国过了一个年后,皇帝率军越过昆仑山,前往高原象雄。
  象雄王李迷夏为皇帝灭勃律而震慑,率象雄国贵族官员迎接,原本象雄对于朝廷经过的丝路的一些小动作,也全都收敛,主动帮助朝廷丝路增建烽墩、驿站、军堡、屯庄。
  象雄侵占吐蕃的地盘,也全都如数吐出,兵马撤回。
  皇帝车驾继续东行,进入吐蕃。
  吐蕃内乱依然还在继续。
  皇帝到来后,吐蕃两大势力一起休兵罢战,共同迎接皇帝。
  两边都想得到皇帝的支持。
  罗成兵入逻些。
  吐蕃各大势力一起前来朝见天子,在经过一个多月的争论诉告后,由皇帝拿出了一个调解两方的方案。
  吐蕃原有五如,吞并苏毗后设立的孙波如现在已经重归独立,是大秦藩国诸侯,故此,孙波如继续为秦国诸侯,不再与吐蕃有关系。
  而剩下的四如,分属卫藏,即前藏和后藏地区,逻些周边有伍茹和约茹,为卫地。
  藏地则有叶茹和茹拉两如。
  现在以皇帝小舅子器宗弄赞普为首的吐蕃王室势力,便是占据着卫地,而以反叛贵族为首的势力,则占据着藏地。
  相对来说,卫地反叛贵族们实力更强些,占据了赞普藏地不少地盘。
  现在罗成拿出解决方案,卫藏分治。
  器宗弄继续当他的赞普,但其地盘为卫地二茹,藏地贵族们占据的卫地地盘,要交还给器宗弄。
  而相应的,器宗弄要同意藏地贵族们脱离吐蕃,建立一个国家。
  卫地不再称吐蕃国,而改称为乌思国,乌思本也是卫地之意。而藏地贵族们新建一国,皇帝赐名后藏。
  乌思与后藏皆为大秦藩属诸侯,皇帝赐乌思与后藏两国君主为侯爵。
  对皇帝的这个方案,器宗弄这边很不满,尤其是器宗弄的叔父和舅父,器宗弄还年幼,吐蕃事务由这二人主持,他们不肯接受皇帝的提议。
  结果没两天,这两位吐蕃重要大臣,先后被杀,或是被自己的奴仆刺杀,或是在苯寺拜佛时被杀。
  他们一死,吐蕃朝廷顿时惶恐不安,年幼的器宗弄虽说表现的很成熟,但失去了两位得力的大臣协助,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应对。
  最终结果,吐蕃朝廷多数贵族大臣们主张接受皇帝的提议。
  毕竟稍聪明点的人,都能明白这两位大臣的死,明显就是秦天子派人所为,而皇帝现在身边还带着数万大军。
  再不答应,说不定器宗弄都会不明不白的死了。
  不过这个时候,皇帝已经不再是如之前那般好说话了。
  皇帝稍更改了下提议。
  卫地的两如二十岱,其中的逻些,将设为朝廷直辖的正郡,为逻些郡,由朝廷派官管理,驻军屯兵,移民屯田。理由是,为了帮助乌思稳定局势,同时隔离卫藏两地,避免两地今后再交兵。
  另外,对于卫地东面的墨脱、波密等地,也将划给朝廷管辖。
  而原来依附吐蕃的北部诸羌,将全都不再归乌思管,皆为大秦藩属。
  如此一来,吐蕃是元气大伤,不仅死了两个支柱大臣,而且核心的逻些河谷,以及东面许多地方也被夺走。
  对此后藏贵族们保持了沉默。
  因为皇帝允许他们脱离吐蕃,自己建国,还帮他们从象雄手里拿回了被侵占的地盘。
  最终,器宗弄与后藏贵族们在皇帝的主持下,达成了分家的盟约。
  皇帝钦选了后藏贵族琼波邦色为后藏侯,兼任后藏道军度使、后藏左都督指挥使、叶茹郡太守。
  器宗弄诏授为乌思侯,兼任乌思道节度使、乌思左都督指挥使、约茹郡太守。
  朝廷在两藩之间,占据拉萨河谷,设立逻些郡,驻军屯兵。又将约茹东面的墨脱等地新设一郡为林芝郡,林芝郡与逻些郡皆为朝廷直辖的正郡。
  高原上本强势崛起的吐蕃国,就此被分割,扼杀于摇篮之中。南面雪山之南的泥婆罗国王闻讯,都赶紧亲至逻些朝拜天子。
  主动请求内附为大秦藩属。
  于是朝廷授封泥婆罗国王为泥婆罗道节度使、左都督指挥使、泥婆郡太守。
  在处置完卫藏分家后,皇帝的车驾终于再次东行,往东进入了道路难行的西山郡,在召见了被苏定方打服的西山诸羌后,皇帝册封了一百多位西山羌首侯伯子男爵位,然后往东进入了剑南道。
  皇帝车驾巡剑南,又入云南,再巡黔中,然后东至湖南道,再越五岭,经灵渠入岭南广西,再沿江直下广东南海郡,在南海皇帝与李靖一起接受岭南俚僚们的朝拜,巡视了南海商港的繁荣,见到了港口的众多胡商。
  然后皇帝又折返北上,经梅岭进入江西,再沿赣江而下,直抵长江。
  顺长江而下,至广陵郡,入南北大运河,从运河北上中原,最终回到了洛阳城。
  五年时间,皇帝用脚步在自己的江山上划了一个巨大的圈,行程数万里之遥,走过遥远的道路,经历各种冰雪风霜,皇帝没有享受半点奢侈排场,就如一位巡边的将军一样,骑着马走完这几万里路,做到了古往今来所有皇帝都不曾做到的。
  当他再回到中原,再次骑马步入洛阳城的时候,这位三十多岁的皇帝满脸沧桑,也更加成熟了。


第1472章 太子挂帅
  太子提着把锃亮的雕龙铜壶,轻步走到皇帝面前的茶几前,揭开盖碗,铜壶倾斜。
  那铜壶上打造成龙头样的壶嘴里便流出一股升腾着雾气的热水,盖碗里,碧绿的茶叶一旗一枪尖芽慢慢浮上碗面,全都如同一个个挺立的士兵一样竖着。
  皇帝吸了下鼻子。
  “这茶不错。”
  已经长的高大挺立的太子便笑道,“这是今年头茬的狮峰龙井,都是赶在夜里露芽的时候采的。”
  罗成端起茶碗轻轻饮啜,仅一口,就感觉到那种顶级茶叶的美味。
  “确实是好,闻着香,入口更好,这五年在外面,你都不知道我是怎么过的,很多时候,一连一二月都是在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之中,有时甚至连口热乎饭菜都吃不上,只能啃肉干吃炒米。”
  “父亲辛苦了。”太子钦佩万分的道,皇帝巡视帝国五年,其步伐基本上把整个天下都走了一个遍。“想当年隋明帝杨坚西巡,出张掖之时遇点风雪,就冻死冻伤数万人,而父亲不仅东出关外,甚至还北至塞外,西巡更是两万余里,穿越无数沙漠瀚海戈壁,那路途之艰辛,甚至就是许多商旅都不敢走的。”
  罗成捋了捋已经很长的胡须,“其实倒也说不上有多艰辛,想当年为父我征讨高句丽之时,那才艰难困难,深入敌境,四面重重皆敌,既无援军又无粮草,一切全靠自己想办法解决,面对着围堵追击,不但要生存,还要破敌,那时侯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是性命不保,甚至是全军覆没。这次嘛,虽说走的远了点,可毕竟只是路远点,难走些而已。”
  罗成身边带的都是精锐的禁卫,既没带碍事的宫人宦官,也没有带太多官员们,每到一地都还有地方提前准备好,就算是在那些荒漠之地,也有当地优秀的向导引路。
  吃了点苦是真的,但并不会有什么危险,顶多就是有时得睡帐篷,得不到补给得吃干粮罢了。
  如这每年的新茶,在西域的时候,就是不可能及时尝到的。
  “嘉文啊,你以前喜欢喝糖水,现在也爱喝茶了吗?”皇帝问。
  “嗯,这几年奉圣人旨意留守监国,代摄国政,每日不敢怠慢,跟着宰辅们学习政务,时常通宵达旦,每每困倦之时,便也跟着宰辅们喝点茶提些精神,慢慢的也就学会喝茶了。”
  五年监国摄政,太子现在已经十六岁了。
  这五年皇帝东巡西狩,虽也时刻关注国政,每日有通政司将奏章传递,但毕竟离的远,基本上政务还是靠着朝中的宰辅们辅佐太子处理的。
  五年,朝中无大事。
  大秦帝国沿着皇帝这些年定下的基本国策,在一众名相能臣的辅佐下,稳步向前。
  虽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自然灾害之类的事情,也会有些边境上的藩属摩擦等,可总体来说,都是让皇帝十分满意的,这也是皇帝能够在外一巡就是五年的原因。
  原本计划只是出巡一年,但是当朝政顺畅后,皇帝就干脆把计划不断延长,最终绕了天下一圈才回来。
  太子已经十六岁了。
  监国摄政五年,没有出半点差错,虽然就如皇帝当初所判定的一样,太子不是那种天资过人的才俊,但也确实很稳。
  不惊艳,也无过错,难得的是能听的进大臣们的劝谏,自己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