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以后足额完税,百姓的日子也不会比中原差。”
  起码现在伊丽的百姓是解决了温饱的,至于说这里也有一些不如中原的地方,比如说商品物资没中原丰富之类的,都不算什么,毕竟都多数百姓来说,能够解决温饱就是一辈辈人的梦想了。
  “还是人太少了。”嗣业跟嘉文说道。
  两千五百里长的伊丽河流域,两条巨大的山脉夹成的一个三角河谷,使这里既无北方南下的寒流,也无东面高昌那边吹来的燥热,这里湿润肥沃。


第1495章 永镇西域
  往西伊丽河注入大湖夷播海,大湖西南部是甜淡水,东北部因缺少河流注水,神奇的形成了咸水。
  两条大山和一座大湖,使的伊丽是一个相对来说较封闭且安全的巨大河谷平原,地理得天独厚。
  伊丽郡现在有五个县,下面除了七十二诸侯领和三千多骑士领,也分成了数十个乡。
  “整个伊丽郡如今有户五万余,口二十余万。”
  因为伊丽都是移民为主,没有什么大家庭,平均每户也就四口左右。
  这么巨大的地方,才五万来户,平均一县才一万户左右,在中原,这也就是一般中县水平了。
  但在西域,这却是朝廷最大的一个汉移民正郡,比起高昌、伊吾和焉耆、龟兹几郡的汉移民数量还多。
  可相对来说,伊丽郡比高昌几郡地盘大的多。
  “若是人口能够再翻他两三倍,就好了。”
  久在西域的嗣业,也越来越难领悟到皇帝的边疆策略,要拓疆,要治胡,最简单最实力的办法,就是移民,而且要大移民,彻底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
  只有当汉人数量绝对压倒胡人时,那才算稳固了。
  “我们伊丽郡下辖五县,县下设乡里,乡里之下各村又编设保甲,实行保甲联防联坐制度,一家遇匪,同甲其实九户必须救援,否则将治罪。若一家通贼为恶,其余九家必须检举,否则连坐。”
  “对于伊丽原来的那些胡人,我们实行的是归附落籍,将他们拆分打散安置各地,同时要求他们禁止胡言胡服胡俗,必须得改汉姓用汉字说汉话,并且拜孔圣,接受儒家思想。”
  这是从头到尾,从内到外的彻底改造。
  不管你过去是突厥人也好,是昭武粟特人也罢,还是铁勒人什么的,总之,如今过去的一切旧风俗都要打破,从姓氏从语言开始改变,连他们过去崇拜的神灵都要改。
  “那些胡人愿意接受这种改变吗?”
  太子认真的问。
  “有些人愿意接受,有些人不太愿意。”
  “那你们如何处置的?”
  “其实也简单,圣人早就对此情况做过指示,不外乎三个字,防、剿、抚。我们在西域,以三条丝路为核心,修建了无数的烽墩、驿站、兵堡、巡营,这就是最通畅的信息网,是我们灵敏的耳目,监视着这里胡族的一举一动,也沟通着我们各处的汉移民聚居点,驻军营城等。”
  “我们以伊吾、高昌、伊丽、焉耆、龟兹等建成一个个的城池军堡屯庄网,然后再用丝路联结起来,结成一张网,网住西域天山南北,葱岭东西,这就是防。”
  “有那些桀骜不驯,野心勃勃者,我们是一直盯防的,一旦他们不服朝廷管涌,敢于做乱,我们绝不姑息,各地立即抽调兵马,直接围剿扑杀,绝不留情。”
  对那些做乱的胡部,朝廷西域官方的态度就是发现就围剿扑杀,处置是相当狠辣无情的,直接就是灭族式的打击,剿灭后直接把所有部族人口都发卖为奴,而且是要把大部份人卖到中原等地去,不把他们留在西域为隐患。
  “至于说那些真心归附的胡人,朝廷的态度则是恩抚,将他们分散安置,编入籍,对他们如对中原汉民一样,一视同仁,给他们分田授地,让他们的子弟入学,绝不欺负但也不娇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所以才会有鼠尼施二十万帐被灭族,有大国龟兹被连根拔起,举国平灭。
  胡人汉化,这是朝廷的治胡根本策略。
  所有的胡人都要改为汉姓,穿汉式衣裳,留汉式发型,甚至要改习汉语,不但再崇拜他们过去的神灵等等。
  一切旧风俗,都得改变。
  比如以前突厥人有一个风俗,就是收继婚。父亲死后,继承家业的儿子可以将自己生母以外的父亲妻妾全都收继。
  这种习俗制度,在中原看来就是有背伦常,因此现在已经明令禁止,必须按中原的律令习俗来。
  父兄的妾室,那是长辈,儿子兄弟是绝不能染指的。
  再比如家业继承,许多胡人,有幼子守业制度,也有均分家业的制度,但现在朝廷要胡人们遵守宗法制,大宗小宗,嫡庶有别。爵位就只有嫡长子继承,但财产则是兄弟均分,女子无继承权。
  不过女子的嫁妆又为女子的私人财产,丈夫和婆家都无权染指,这个嫁妆为个人财产,是继承前朝制度,也是为了保障女子地位。
  太子听了大为赞叹。
  “防、剿、抚,这三字要得。以前我在京城时,虽也常听这些,但都没有什么真正的感受,现在到了这边,才知道这三个字的了得。皇伯坐镇西陲,真是辛苦了。”
  “为子孙后世计也!”嗣业道。“我汉家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人口。若是能打下一地,移民镇守,时间一久,便能稳固。不像那些草原部族胡人,其兴也匆匆,亡也匆匆。甚至如吐谷浑,其王族原是在东北的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后西迁到青海,他们击败征服了当地的羌氐,建立了吐谷浑国,虽说立国多年,可慕容部族人口始终是少数,故此到灭国前,虽说汗王一直都是由慕容氏把持,但实际上,慕容部已经羌化了,其国内的贵族官员,多都已经都是羌氐部落的贵族们了,说到底,慕容部其实已经算不得鲜卑人,他们已经变成了羌人。”
  这就是人口少的民族征服人口多的外族土地后,将面临的一个难以逃避的问题,以小凌大,时间一久,终究不免要同化。
  其实不说吐谷浑慕容部,就说后来结束五胡十六国,占据中国北方,建立了北方的鲜卑拓拔部,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占据中原后,面对着数量远远超过他们的汉人,以及更先进的汉文化,最终不得不主动汉化,以寻常稳固,结果就是汉化后的北魏鲜卑人,表现看似强盛了,但终究还是没逃过被汉人同化的结果。
  “我们不断的把中原汉人移过来,然后把许多原本这里的胡人移到中原等地去,又从其它边疆之地,把征服俘虏的奴隶运过来,这使的现在这里的人口结构已经完全改变了,伊丽的两千多里土地上,已经没有了一个真正的土著了。”
  “只要再有十年时间,我敢说,两千五百里的伊丽河流域,将实现真正的书同文,语同音。”
  这将是前所未有的盛事,远迈秦汉。
  年轻的太子认真的点头,这是真正的改头换面,是真正的同化。过去历代王朝对于胡族的政策,还真没有一个比的上这个一劳永逸的。
  魏晋时的胡人内迁安置政策,最终导致的是五胡乱华,中原浩劫。而隋朝时的胡人政策,是以夷制夷,实际上依然是没太大效果,只管的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如现在这样,把胡人变成汉人,一两代之后,这些虽然有胡族之血的人,他们只会说汉话,甚至思维也跟汉人一样时,他们还能算是一个胡人吗?
  当然不算,到那时,他们就是彻底的汉人。
  一个民族,若没有了文化,没有了根源,那就再不是一个民族了。


第1496章 太子激将
  在伊丽呆了一段时间后,太子的车驾继续西行,这次太子邀请了罗嗣业随行。伊丽王以藩王不得轻易离镇为由拒绝,但太子还是下了太子教征召他随行。用太子的话说,皇伯久镇西域,在这边算是半个东道。
  此次前往高加索三皇会盟,太子并不愿意仅仅是替皇帝跑趟腿代签个字,他还想要更多的收获。
  出伊丽河谷,往西南行,便是碎叶川。
  碎叶河全长两千里,源自天山,灌溉了肥沃的碎叶川后,流入沙漠,最终消失于茫茫大漠之中。
  碎叶川是并不比伊丽河谷差的一片沃土。
  不过碎叶川缺少伊丽河谷那样的有利山湖地形屏障,不过这里处于丝绸之路天山古道之上,是丝路北线上的又一河西走廊,交通位置显要。
  尤其是近来朝廷加大丝路北线后,这里成为两条丝路干线的交汇之地,又傍近伊丽这片要地,故此朝廷近年来不断加强对碎叶川的控制。
  原本这片地区是分封给突骑施部的,而近年朝廷通过建立二十里宽的丝路控制带,不断的渗透加强,并在三年前,在碎叶河边,建立了一座仿长安城的碎叶城。
  这座周长十八里的碎叶城,仅论城池大小的话,堪称能入西域前列,尤其在北庭道中当属第一。
  从天山南的龟兹拔换城往北,越过天山勃达岭山口,翻越凌山到热海,可直抵碎叶,另外从高昌往北翻越天山到伊吾,然后再往西南也可抵碎叶。
  但是这两条丝路,其实都是十分艰险,要翻越沙漠、戈壁、和雪山,比起其它几条丝路,要凶险的多。
  太子嘉文沿着碎叶河而行,对嗣业先前所说的汉移民还是太少了这句话,越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高昌、伊丽,这个感觉还不深,因为那里都是朝廷正郡,经过多年经营,各郡都拥有数万到一二十万的汉移民人口,遍地都是大秦的驰道、驿站、军堡、屯庄,沿途所见也都是汉移民。
  但是到了碎叶川,发现这里的朝廷城堡、屯庄数量急剧减少,只是沿着丝路上很远才有一些。
  更多的还是突骑施部受封的各个突厥人诸侯国,这里的耕地也少,主要是牧民放牧牛羊。
  突骑施的许多人依然还保留着他们部落的传统发型服饰,甚至是语言风俗。
  此部为西突厥五咄陆部之一,其部实力强劲,如今被朝廷分封为五个侯爵,各置一郡,下辖二十五个县,分封了二十五个伯爵统领。
  整个突骑施部拥有三十万众。
  比起曾经拥有二十万众的鼠尼施要强大的多,也是如今天山以北的北庭道最强的一股势力,甚至比朝廷天山以北的实力还要强。
  二千五百里的伊丽河谷不过二十万汉移民,但碎叶川却有三十万突骑施部众。
  朝廷对碎叶川的突骑施部的分化、汉化策略,效果一般。
  迟迟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虽筑起了碎叶城,但依然无法真正控制碎叶川。
  在嗣业看来,“突骑施早晚是个祸患,也不知道哪天这些人就会起来闹事。他们现在人多势众,表面恭顺,但阳奉阴违,对朝廷的汉化政策,很是消极,我们在这边开设儒学,他们也不怎么愿意把子弟送来学习。派来的官吏,更是如同摆设。”
  “皇伯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太子问嗣业,嗣业受封伊丽,多年来都不出藩镇,也就每年入京朝见天子,事毕后立即返藩。朝廷在天山以北设立了北庭道,派有三司使、郡太守等到任,道城全是设在嗣业的王都伊丽城中。
  北庭三司使对碎叶川的控制不力,当然是官员们的事情,嗣业虽是宗室名王,可也无权干涉过问,但太子相信,他肯定有自己的见解。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毕竟突骑施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