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中东、非洲、东南亚甚至半个南美的投资也近乎全部打了水漂——这部分显性和潜在损失估计要超过1000亿美元。财政部做过统计,连政府带民间全部加起来的物资、费用和资本层面损失累计可能已达5000亿美元。这是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战前(194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np)不过2000多亿美元,即便考虑通货膨胀率,也不到2800亿美元(1944美元),5000亿美元相当于美、英、法、德、苏、日、意各强国全部损失了一年Gnp。
当然真要计较,也不能说完全损失——至少美国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支总兵额1000万人、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强大军队,就连德方也承认美国机械化程度更高,毕竟5英里以上的路程美国少爷兵们是从来不用腿走的,而对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步兵徒步行军是最基本的军事要求。
为筹措战争经费,美国国内不但把高收入个人的联邦税提高到90%以上这样耸人听闻的数字,各企业所得税率也都超过了50%,如果是和平时期,这种税率可以把美国政府推翻好几次了,但在战时居然还能维持住显然也是个奇迹。当然资本家没这么高的爱国觉悟,他们是进行过认真计算的,虽然边际税率提高了,但因国内需求规模扩张再加上联邦政府的信贷支持,即便是这样的税收体系依然有利可图。而为减少所得税纳税基数,资本家们花招迭出,诸如扩大损耗、加速折旧、提高融资费率等手段层出不穷。
美国国内物价指数如果以1940年为100的话,到1944年时已达到139了,相当于4年时间贬值了40%,看上去触目惊心,但这还不是主要交战国中最惨的,日本同期物价指数飙升到了234,英国198,苏联因物价和货币管制,数字从来都是失真的,观察家们认为至少超过300。最夸张的是中国,以1937年为基数的话,到1944年已高达900余,换而言之不过7年就缩水到只有十分之一。
即便德国这样一个吃够通货膨胀苦头、元首上台后一再表示不会搞货币超发的国家,实质物价指数也达到将近150。无非德国因连续胜利,加上中东石油和各国物资涌入才维持了强势经济的格局,德国普通民众其实很容易发现他们到手的马克虽然多了些,但市场商品全实行了严格的物资配给管制,光有钱买不到东西,而要突破配给制度去搞额外物资,那价钱是翻着跟斗上去了。
以最简单的汽油为例,通常战前一辆普通家庭轿车等于20吨汽油的价格,现在两吨汽油就可以换一辆汽车!一辆虎式和或一架FW…190在一场战役中动不动就烧掉2…3吨油料,威武霸气挺进的局面是以整个西欧私家车几乎全部停驶为代价的!现在判断一个人是真阔佬还是假阔佬很简单,看他的车还能不能开!
既然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那资本家们就心里有数了,千方百计贷款扩大生产,然后再用缩水后的货币偿还贷款。其本质实质是国家利用铸币权征收超额税,看看证券市场上的股票行情就可以知道,自美国打仗以来,除袭击珍珠港、袭击纽约导致几日股价大幅下挫外,其余时间段都稳步上升。
但即便这样,美国的正常财政开支和战争国债发行也到了尽头,要想在短时间内筹措战争资本必须发行一笔500亿美元的特别国债。罗斯福复出后发表继续战斗、继续援助英、苏等各盟友的声明很容易,要实实在在拿出东西来却很不容易。军队物资的补充、军舰建造经费的拨付或许能得到2…3个月的赊账期,但不可能长期依靠拖延支付解决,必须有系统性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征税已不可能扩大的前提下,发行特别国债(其实就是超发货币)就成为了无可奈何的选择。
而财团(金主)们显然对这笔特别国债顾虑重重,因为这笔国债定向发行,即美国政府采购物资时不再支付费用,而采用债券(打白条)的方式支付,约定白条可用来冲抵将来的联邦税收,或用来购买联邦拍卖的资产和物资,当然也可以在相互间贸易往来时充当支付手段。在交易所进行背书和贴现转让也不是不行,但为防止对现有债券体系造成冲击,约定每个月这种贴现转让不超过50亿美元。
实际上,罗斯福政府一直以财政赤字而著称,罗斯福新政时期依靠财政赤字稳住了局势,但当初搞赤字财政是打算等经济恢复后慢慢予以偿还和减少相关赤字的,哪会像这笔特别国债一样,根本就不考虑偿还,只打算进行货币超发来进行消弭。说到底还是因为美联储不是掌握在美国政府中的官方机构,否则根本就不用搞这么复杂的设计,直接开动印钞机弄500亿美元出来就行。
财阀们顾虑的不是500亿数字和将来的偿付手段,额度他们完全可以吃得下,关键在于美国后续战争的思路与结束战争的考虑,如果这种特别国债多来几次,寡头们也受不了。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美国提供援助?抵抗德国侵略不应该是大不列颠或苏联人自己的事么?这当然是对的,抵抗侵略确实是每个国家义不容辞地义务,但国家有大小、国力有高低,我们必须客观对待,好比在犯罪现场,一个恶棍正在强行强奸一个反抗能力微弱的弱女子,这个弱女子还是你的朋友,难道我们能在旁边说,‘小姐,抵制这种不法行为是您自己的事’这种话么?
更何况,这个恶棍不仅在侵略大不列颠,还在侵略我们和支持其帮凶日本侵略我们。难道日本人用的飞机不是德国生产的么?难道日本舰队在大西洋上不是依托德国基地展开攻击的么?难道在印度大肆侵略没有德国军队的身影么?难道东南亚日军使用的坦克、火炮不是德国人提供的么?”
很多人被罗斯福这种俏皮的比喻逗得哈哈大笑,但几个寡头却没笑,要和德国继续打下去谈何容易?他们在欧洲的老朋友,欧洲财团的寡头们已来信、来电表示希望调停战争,所以他们要问问罗斯福的真实底线在哪里?当然,生意归生意,战争归战争,美洲财团和欧陆财团之间同样也是充满竞争。
“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意即德国人和我们都是白种人,而且没有深仇大恨,应该可以实现谅解。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了解希特勒匪帮的政治和侵略野心,他的目标是要最终统治全世界,怎么可能和我们实现谅解?真要谅解,他早就退回到1939年甚至1941年的边界线了,现在德国人占领着福克兰群岛,隔断了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联系,并把侵略爪子伸到了南美,刚刚我还接到电报,德国破交舰队在南美海域袭击了我们的船队……
如果德国人说,和解的条件是他们占领整个欧洲、非洲和中东,压迫数亿自由人民为前提,这种邪恶的和解美利坚宁愿不要;
如果德国人说,和解的条件是他们侵略美洲,肆无忌惮地压榨我国势力,这种混蛋的和解美利坚宁愿不要;
如果德国人说,和解的条件是我们放弃全部盟友,他们却继续维持包括日本、意大利等恶棍团伙在内,这种卑鄙的和解美利坚宁愿不要;
如果德国人说,和解的条件是他们继续以枪炮、飞机、坦克等装备和各种战略物资支持日本与我们继续战斗,这种无耻的和解美利坚宁愿不要!”
虽然罗斯福说了一连串不要,但寡头们还是从其长篇大论中听出了议和底线:
1、南美局势恢复到1941年以前,英国4大自治领由美国实质性控制;
2、德国不干涉美国对日本问题的处理,即便一定要售卖物资,也要通报美国方面;
3、默许德国控制欧洲大陆,但英国问题不能武力解决,作为交换,美国答应不用武力解决庇隆政权;
4、中东石油必须让美国资本分一杯羹;
5、要求欧洲市场对美国部分开放,作为交换,今后远东市场将对德国对等开放。
包括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多个寡头交换意见后表示:“认同发行500亿特别国债,我们将认购其中大部分。”
第265章 逐鹿南大西洋(续,6000票加更)
寡头们早就过了轻易被煽动或蒙蔽的阶段,很多时候他们掌握的信息甚至比政府还要全面和可靠,毕竟他们还可从欧洲寡头那打听到一鳞半爪,之所以默许罗斯福干掉华莱士换上杜鲁门,并不代表寡头们不知道其中内幕。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华莱士不行,别说不能与杜威相提并论,就连杜鲁门也比不上——后者至少还有魄力和手腕,华莱士除了那点可悲的理想主义和懂些农业经济外,还有什么?
罗斯福虽然提了比较明确的对德议和条件,但寡头们清楚有好多条款是可以谈、可以互相让步的:比如欧洲市场问题,如果德国人开放得多一点,美国肯定也会把美洲市场拿出来,说不定大家还会成立一个贸易组织共同发财;又比如中东石油开发问题,美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最好的石油开发技术,光公平贸易也能拿到一些订单,而德国在控制中东后明显也需要美国配合才能操控油价——美国现在原油产量高达2亿吨,德国控制的中东连欧洲部分刚刚超过5000万吨,假如德国不肯就范,美国将来可凭借产量优势搞低价倾销,资本家就不信欧洲寡头不要美国的便宜油去买德国控制下的贵油。
但寡头们毕竟不是神仙,更不是类似霍夫曼这样的穿越者,他们根本不知道中东和北非石油的供应潜力是多少。石油大亨小洛克菲勒就认为了不起10年后德国控制下的原油产量与美国齐平,同样也是2亿吨左右,这已是极快的发展速度了,但这种估计依然不明白中东和北非到底有多少油——两者相加后在高峰时期的石油产量可达20亿吨/年,而美国原油到6亿吨/年时就再也上不去了。
更何况德国还利用分裂苏联的机会拿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一半以上的股份,再加德属东非、西非,后世主要石油产区除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伯利亚三个地区外全掌握在德国手里,德国可控制全球75%以上的石油产量。就算是委内瑞拉,霍夫曼也没说一定给美国留着,以他的性格不在那里搞点事才是活见了鬼。
寡头们不清楚的另外一点是,罗斯福通过约瑟夫知道德国向日本出售军火和物资是不可避免的,头脑灵活但政治水平一般的约瑟夫还自作聪明想了个替代方案:美国出钱购买德国拟出售给日本的军火和物资。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告诉了谈判的里宾特洛甫,谁知后者满口答应,甚至还把可出售武器的种类和单价都报给了约瑟夫,唯独产量不肯说,上面赫然包括美国人垂涎已久的虎式坦克、Me…262喷气机等装备。
产量德国不说,美国情报机构也会根据他们掌握的信息进行估算,他们评估后的数字与德国实际产量间差距不大,认为德国坦克月产量大约是1500…2000辆,飞机是2500…3000架。这都在罗斯福预期内,价格他认为贵了——德国给日本的价格是出厂价两倍,对同样是发达工业国的美国来说怎么可能不贵?
价格还能商量,关键是美国没财力买下这么多军火。
因为霍夫曼提出美德贸易不要绿票子更不要英镑,美国要么用帝国马克支付,要么用黄金或其他贵金属支付,要么用其他物资和原料支付,要么用农产品来支付,除这4种手段其余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