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十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干,财阀们会不满意的。”
  “没什么不满意的,又不损害他们的利益——这些分布在本土以外的经济体既不缴纳当地税收,又不缴纳本土税收,军队只拿走相当于税收部分的产出……”堀悌吉微微一笑,“至于心特别黑的财阀,你也不用害怕,我选择清洗几个就是了,看有没有人敢和陆海军作对?”
  “嘶……”松田千秋倒吸一口冷气,这么杀气腾腾的话很久没听到了,他不由得揣测到底会是哪个财阀倒霉。
  再仔细咀嚼堀悌吉的话,他仿佛又隐隐约约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想了半天,忽然惊叫起来:“这不是……这不是……”
  “怎么样?像不像布尔什维克的套路?”
  “像!像!”
  “这是我最近一直苦思冥想之后的一点意见,日本这个国家旧习俗、旧力量太多了,必须加以国家改造和刷新,按布尔什维克的做法试图以自下而上的革命来推动对国家元气损害太大,用俾斯麦的王朝社会主义和元首的国社主义来改造似乎更合适一些,当然日本有自己的国情——我们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太小、工人阶级也不发达,但日本的军事精英阶层和士兵阶层很庞大,这是我们唯一可利用的地方。”堀悌吉微微一笑,“我想我可以赤化一下日本,推进没有布尔什维克的布尔什维克策略,现在是个很好的时机窗口——军队有凝聚力,国家有能力,我有意愿,民众有期待!经过这样的改造,日本获得的胜利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是属于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而是会让全体国民所共享!”
  “但这样风险太大了……”松田千秋叹气道,“弄不好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你错了,不是我粉身碎骨,而是日本这个国家粉身碎骨……按照他们的固有逻辑发展下去,日本会最终变成一个什么国家你想过么?”堀悌吉心情沉重地说道,“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屡次以国运相赌,第一次是日清战争,争夺朝鲜控制权,结果赌赢了;第二次是日俄战争,争夺远东主导权,结果赌赢了;第三次就是这次大战,争夺亚洲和太平洋主导权,我估计还能够赌赢,但第四次呢?已经连赢三把了,还想再赌赢么?赌输了会怎么样你想过没有?”
  松田千秋摇摇头。
  “你是海军有名的美国通,又见识过德国的强大实力,你觉得争夺世界主导权轮得到眼下的日本么?”
  松田千秋继续摇头,他不认为日本有与德国、美国单独对抗的实力。
  “日本目前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火箭技术或其他尖端武器,而是其他各类生产技术和工业实力……日本现在控制的地盘比整个欧洲还大,但论工业产出,连德国一国都比不上,更迥论与欧洲集团相提并论,目前日本的局面是建立在畸形的军事实力上的,没有30…50年耐心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在综合实力上追平德美的,继续加强已极度畸形的军事实力难道不害怕引起内部崩塌么?”堀悌吉摇头道,“山本、石原不是看不到这种危险性,但他们都受制于这个体制,只能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小修小补——这已完全无济于事了,必须加以彻底改造,这种事情就让我来吧。”
  他面朝北方,用斩钉截铁的口吻说道:“我连天诛国贼都干了,还有什么不能干呢?”





第71章  和战之间(13)
  “轰隆”一声巨响过后,所有围观的人物都从掩体中跳起来,然后迸发出激动的呐喊声:“好!”
  这是美国陆军武器局关于火箭的第14轮测试,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同时在德国火箭武器步步紧逼之下,美国科学家们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终于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研究成果——以这次试验成功为标志,罗伯特·戈达德教授主持开发的美利坚1号火箭原型已在最近10次试射中成功了8次,而且最后6次全部成功,基本达到了技术参数与飞行指标,完全可以通过正式验收了。
  不过,美国火箭是成功了,戈达德教授却终于支持不住了,在试验成功的现场,他的躯体重重地倒了下去。
  “教授!”人们呐喊着冲上去,却再也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为了尽快追上德国水平,弥补美国在火箭领域的差距,戈达德教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不惜抱着病躯超负荷、连轴转工作,他在工作岗位上昏倒过数次,虽然每次都让人抢救了回来,但这一次却再也挽回不了。而在医院急救中心,医生对着众人都是摇头:“我已提醒过教授多次,他不能再这样持续工作……但很显然,他没有听进去。”
  1945年4月6日,世界火箭先驱、美国火箭领域学术权威罗伯特·戈达德教授与世长辞,相比历史,他早走了4个多月,但比起历史上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结局,现在他至少可以含笑九泉。
  在参联会汇报会上,冯·卡门介绍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火箭已初步具备了实战能力,不过与德国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另外,巡航火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经过对橡树岭现场残骸的搜集,我们了解到更多东西,大概10月份可完成第一批原型设计。”
  实际上V1导弹比v2技术难度低得多,对V1的特征,卡门等人是早就了解的,要仿效V1,美国很早就能拿出成品,不过戈达德教授并不认为V1是一种成熟产品,卡门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决心直接上技术难度更大、飞行速度也更快的巡航火箭(类似德国V3),当时曾信心满满地希望左右开弓,不过现在看来时间还不可能这么快。
  “现在美利坚1号火箭大概有多少能力?“
  “可载荷500公斤的弹头飞行320公里左右,圆概率误差在20公里……”
  “德国人呢?”
  “800公斤左右的载荷,1200公里以上射程,圆概率误差将近10公里。”
  众人听了有些皱眉,虽然大家都不知道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着什么,但数字上的差异显然让人很不愉快。
  麦克阿瑟迟疑地问道:“我们什么时候可达到德国同等水平?”
  “可能还需要12…18个月时间,火箭射程延长并不是光靠做大体积、增加推进剂就可以实现的……增加推进剂会加重导弹重量,而且会加大控制难度……就像造飞机一样,要想速度快,就要配高功率发动机,但发动机功率一大,体积必然增大、重量必然加大,反过来又会影响气动结构与外形,会拖累速度。”卡门介绍说,“戈达德教授提出了多级火箭的设想,我认为在理论上是完全行得通的,德国人的新火箭也是采用这种方式——这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能收获成果,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时间不能缩短么?”
  “基本上很难,当然,我们还有个简化的、投机取巧的办法——缩小弹头爆炸部重量,但这样就没有任何意义,一枚能飞1000公里却只能带50公斤弹头的火箭一点杀伤力都没有,最多只能有个心理安慰。”
  杜威点点头:“科研项目还是要脚踏实地地来。虽然我们火箭技术还差一点,距离也近一点,但至少也有了,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我已提名授予罗伯特·戈达德教授总统勋章和国会勋章,表彰他为美国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我现在迫切地希望火箭能投入实际作战,用猛烈的爆炸声告诉德国人,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他们才能玩火箭!”
  卡门有些愕然,但还是下意识地点点头。
  “5月份时,我希望我们能有1000枚可投入实战的火箭,320公里射程也足够从哥斯达黎加打到巴拿马了,如果能在累西腓建立火箭阵地,我们的威慑范围会更大一些。另外,我还迫切希望研究舰载型火箭,这能有效弥补射程有限的缺陷。”杜威侃侃而谈,“参联会已决定加大对你们的拨款力度,无论你们提出什么条件,只要能够满足的,我一定会尽力满足,资金不是问题,这一点三军是有共识的。”
  陆、海、空三军负责人点点头,告诉卡门,三个军种一共从本年军费中挤出了50多亿美元用于支持尖端武器发展,火箭项目是重中之重。除了经费,还准备让通用公司和其他一些大型企业专门生产火箭——目前空军砍掉了很多机型,有空余生产能力进行转产。现在试验性火箭造价大约是25万美元一枚,如果批量生产,预计能降低到8万美元以内,差不多就相当于一架新型飞机的价格,这点钱财大气粗的美国老板还是不在话下的。
  “目前我们正尝试和德国进行和平接触,看看能不能达成比较体面的停战协定,如果不能,我们要考虑在5…6月份发动对百慕大进攻——这根刺顶在这里,威胁实在太大。我们怀疑德国人会以此为火箭发射基地威胁东海岸,而这是极度难以防御的武器,所以我才会如此急切地希望准备可用于实战的火箭。”杜威解释了缘由,“这对你们是个严峻的考验,但我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能够顶住压力,美利坚从未像现在这样急需尖端武器!这不仅是打胜仗的保障,也是鼓舞美国人民、重振信心的力量源泉!”
  “其他方面资源我们都深感满意,现在就是时间很紧张,如果可能,我们想……”冯·卡门犹豫了几十秒钟,还是把后半截说了出来,“能不能请国家派出间谍去窃取有关德国火箭或其他科研项目的资料……”
  他的声音变得很低沉:“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说有这种想法是不道德的,但从我穿上这身军装,为美利坚人民奋斗以来,我就不把他看成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利害问题。而且,德国人既然能派遣特工来破坏我们的科研项目,我们同样也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本来按照级别,卡门不知道曼哈顿工程,但橡树岭一炸,现场一查看后他就明白了——就算他不懂原子弹怎么造,这玩意的原理至少心里是明白的,在震撼之余他深感愤恨。
  杜威楞了一下,马上点头:“这件事我会请多诺万局长想办法,不过您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这里。”
  “这是自然,我们会加倍努力,只要生产力跟得上,我向您保证到5月底可收获足够多的火箭。”





第72章  和战之间(14)
  火箭项目初见成效并未让众人有太多喜色,因为上午奥本海默已代表曼哈顿项目汇报了重建项目的要求以及橡树岭的问题。
  这短时间陆续有参与橡树岭救援的警察、官兵、普通技术人员和工人身患各种各样的怪病去世,人数已超过了1000人,还有更多人住院或挣扎在死亡线上,医生们预计这批人的生命大概也只能以天或周来计算。
  虽然官方对问题实质还在进行掩盖,但无论怎么掩盖,至少有一点非常清晰:核辐射比科学家们最初想象得要厉害得多!这从侧面验证了原子武器的威力——仅仅是半成品、成品元素泄露就造成如此巨大的杀伤,真要是将一个完整炸弹投掷下去,威力岂不是远超认识?
  也因为有这种威慑存在,曼哈顿研究团队特意分出了一支队伍来观察辐射的杀伤力,准备进而进一步丰富原子炸弹的全面属性认识。
  可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研制项目居然被德国人用特种手段硬生生打断了,奥本海默估计重建同位素工厂并提炼出足够的原料需要再过12…14个月时间,而且他还推断出另外一个可怕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