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步而入,高建武和金德曼便看见一个身着黄色龙袍的半老男子正坐在长长的案几后,纱罗幞头盖着两鬓斑白的头发,宽阔国字脸上有着很深的法令纹,犀利有神的双目闪烁着智慧清冷的目光,厚阔的嘴唇紧紧抿起,使之看起来平添不怒自威的感觉。
两位国王同时心头一凛,趋步上前对着长案微微躬身道:“新罗王金德曼(高句丽王高建武)见过天可汗陛下。”
李世民大手一抬,沉声开口道:“两位王上不必多礼,来人,赐坐。”
话音刚落,立即有内侍搬来圆柱形的绣墩,放在了阶下右侧,恭请两王入座,而余长宁则站立在左侧,垂首而立。
李世民的目光在金德曼和高建武脸上巡睃了一圈,捋须微笑道:“今番朕率王师征伐辽东,誓灭渊盖苏文等乱臣,幸得两位相助,朕心甚慰。”
高建武长期被渊盖苏文欺凌,早就将之恨之入骨,此刻闻言,立即感激零涕地拱手道:“启禀陛下,臣下御下不严,致使高句丽蒙受乱臣荼毒,幸谋陛下不远万里率王师前来辽东,救高句丽国祚社稷,臣下实在感激不尽。”
李世民淡淡摇手道:“高句丽乃大唐属国,朕安能坐视不管,高句丽王实在客气了。”
闻言,余长宁心里面不禁偷偷一笑,他知道在李世民的心中,一直视高句丽为心腹大患,高句丽尽管曾上表向大唐请臣,但是双方一直是貌合神不合,高句丽时刻不能忘怀隋朝三征高句丽带给其的苦难,而大唐也不能忘却有百万华夏儿郎葬身在辽东,正是因为这两点,决定了两国一直是摩擦不断,这其中固然有渊盖苏文的原因,但在高建武和历代高句丽王的心中,也一直存在一个解不开的疙瘩,邦国仇恨何能轻易忘怀?
如今,高建武失去国祚,只得依靠唐军收复国土剿灭乱臣,无奈沦为了大唐附庸,即便他有多么的心不甘情不愿,也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
而作为李世民来讲,尽管檄文上表明的是讨伐高句丽乱臣渊盖苏文,但在高句丽百姓眼中,大唐却无异于是外来侵略者,在道义上始终落入下风,现在高建武来此,必定将为唐军树立起道德大旗,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说不定还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金德曼乃第一次见到大唐天子,高兴之余亦是微笑开口道:“陛下令余元帅率大唐雄师,劈波来到新罗,三战解新罗之危,敝国臣民将牢记天朝厚恩,陛下若有差遣新罗之处,尽管下书诏令,敝国一定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女王严重了。”李世民捋须一笑,望着余长宁说道,“朕这位帝婿,乃文臣出身从未领军远征,今番能够率领平壤军攻克百济,也是大出天下人所能意料,朕听闻余卿与元帅一直相处甚佳,双方合作也非常愉快,还望你们能够保持这种友好的关系,助朕平定高句丽。”
金德曼飞快地瞥了余长宁一眼,喜声道:“臣下遵命。”
第1191章时不我待
寒暄客套后,话题自然落在了正事上面。
李世民轻轻一拍长案,加重语气道:“朕围攻安市城数月,守将杨万春自持坚城兵广粮足,一直誓死抵御王师进攻,如今正值冬月休兵息战,高爱卿不如写封招降信将杨万春招降,使之投靠大唐,不知你意下如何?”
高建武沉吟了一番,露出了一丝苦笑之色,拱手道:“启禀陛下,杨万春尽管只是一个区区的安市城城守,然其擅长韬略战法,在高句丽也算数一数二的名将,以前臣有意将之调到平壤统领禁军,只是渊盖苏文反对,而只能作罢,杨万春的父亲是在抵御隋朝进攻时阵亡沙场,所以他对中原王朝始终有着一份刻苦铭心的仇恨,将之招降的机会恐怕不是很大。”
李世民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显然正在思忖当中,余长宁微笑插言道:“王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试试怎么知道杨万春的用心?”
李世民恍然回过神来,认同点头道:“余卿说得很对,先试试再说,如果不行再另谋他法。”
高建武拱手道:“外臣遵旨,待下去之后外臣立即撰写招降书。”
李世民微微颔首,又将话题转移到了百济事务上面来。
眼下百济全境已被大唐新罗联军攻占,其中大唐占据百济北部,而新罗占领了百济南部,这也是余长宁和金德曼事先商量好的格局划分,对于这样的结局,李世民自然感觉到比较满意,而当务之急需要处理的事情,便是与金德曼协商,邀请新罗开春之后继续与平壤军合作,北上攻掠高句丽,达到南北夹击的战略目的。
正在几人商谈正酣之时,一名内侍大步匆匆地走了进来,捧起一张黄帛包裹的折子道:“启禀陛下,长安八百里加急文书急送御前,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点头接过,双手极其利落地展开奏折,目光钉子一般落在了上面,看着看着,脸色立即就严峻了起来。
见李世民如此神色,余长宁隐隐猜测到一定不是什么好消息,然李世民不说,余长宁尽管很是好奇,也不能多问,只有垂首等待。
片刻之后,李世民长吁了一口气,合拢奏折皱眉喟叹道:“其势已成,安有猛士替朕扫荡北寇?难矣哉!”
听到这莫名其妙的一叹,余长宁更是二丈摸不到头脑,不知李世民此话是何等意思。
看着侍立在一旁的余长宁,李世民淡淡道:“余卿,这封奏折与你也有关联,看看吧。”
“是。”余长宁拱了拱手,趋步上前走到长案旁接过奏折,退后一步展开细细一看,整个人便愣怔住了。
奏折乃是留守长安的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以政事堂加急公文的名义呈送给李世民的,尽管内容很短字数不多,然而上面的每一个字都让余长宁看得是震撼不已:去岁夏日,突厥汗王甄云率三十万控弦之士西征,展开对西突厥的攻击,汗国骑兵骁勇善战,汗王甄云指挥得当,三战消灭西突厥主力,乙毗咄陆可汗望风归降,乙毗射匮可汗逃遁西域不知所踪,甄云占据西突厥全境。九月七日,甄云登上金山祭奠白狼神及突厥汗国历代君王,昭告天下分裂长达七十年之久的突厥汗国,重新归于了统一。
房玄龄在最后写到:甄云尽管为女子之身,然巾帼不让须眉实乃不可多得之人杰,如今突厥汗国复归统一,兵强马壮君主英明,其视线下一步一定会落在中原,其祸堪比两汉之时的匈奴,不得不及早防范,愿陛下早作决断。
看完之后,余长宁生出了五味陈杂的感觉,他身为汗王夫婿,实在不好在这件事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奏折毕恭毕敬地放在了御案之上,对着李世民抱拳一拱,退到了一边。
李世民伸出细长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奏折上面的黄帛,口气严峻了起来:“现在突厥汗国业已成势,明年开春说不定将会有南下举动,对此,高句丽战事须得尽快结束,免得祸其后庭防范不及。”
余长宁点头认同道:“陛下此言不错,如此说来,攻破安士城就成为目前的首要之事。”
从他们简单的对话中,高建武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亢声插言道:“陛下宽心,外臣这就下去书写劝告文书。”
李世民颔首道:“好,余卿,此事就由你负责,立即前去协助王上办理。”
出得正堂,余长宁立即吩咐一名侍女前来请金德曼下去休息,而他则与高建武一道,前去书房揣摩招降信的具体内容。
高建武深知杨万春其人,细细地揣摩了一番后,铺开一张洁白的宣纸一笔一划写了起来,开篇述说了渊盖苏文乱政祸国的具体情况,其后讲明王室目前危局,其措辞内容完全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杨万春是一忠于王室的将领,一定会依照高建武的王令行事。
将招降文书送给李世民过目后,李世民即可令人将招降书送入安市城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现在唯一能做的就只能是等待。
回到仆役替自己单独安排的院落,余长宁刚坐下来休息了一阵,便听见守卫军士禀告说余长远前来拜访。
一听是三弟到了,余长宁立即喜不自禁,亲自迎到了前院之中,刚绕过月门,就看见余长远步履轻捷地走来了。
余长远脱去了刚才那身红色甲胄,换得一领洁白如雪的圆领袍服,墨绿色的长簪插入发髻,略显稚气的脸上荡漾着欣喜的笑容,人还未走近,已是惊喜呼唤道:“二哥。”
余长宁也不回答,快步上前紧紧将他抱住,眼眶慢慢就潮湿了。
不知过了多久,余长宁这才松开他展颜笑道:“走,跟我进屋叙话,看你这段时间可有长进。”
余长远正色点点头,却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长远长进缓慢,还是比不上二哥你独领一军扬威域外来得威风。”
余长宁一拍他的肩头,笑道:“待到你到了二哥这个年纪,我相信也能够如我这般为大唐建功立业的。”
余长远抿着嘴唇用力点头,显然感受到了余长宁对他的鼓励之情。
第1192章久别重逢
回到房中,余长远备细向余长宁讲述了担当千牛卫的具体过程。
在余长宁领军出征魔教不久,兵部亦对余长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考校,正三品以上功勋贵胄的子孙担当千牛卫本是既定传统,与其他府卫不同的是,千牛卫军卒只有两百四十人,且全部驻守皇宫为天子执仗开道,而每名千牛卫都是正八品的官衔,其中替天子手拿御刀的九名千牛备身,更是官封正七品,与中等县县令官阶同等,从严格意义来讲,担当千牛卫也是贵胄子弟门荫入仕的一种方法。
余长远只要担任千牛卫数年,便可转到朝廷其他部门任职,如六部各司、九寺五监等等,如果以后机会使然,说不定还能平步青云步入朝廷重臣之列,实在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讲完了来辽东的具体经过后,余长远颇为兴奋地开口道:“初来乍到,原本我连一个熟悉的人都没有,然而没想到却碰到了薛仁贵大哥,薛大哥目前担任百骑队率,颇得陛下的信任和重用。”
余长宁惊喜地睁了睁眼睛,笑道:”前不久薛大哥不还是火长么?没想到现在竟成了百骑统军五十的队率了,实在了不得。“
百骑尽管只有百人上下,然全为昔日李世民征战天下的玄甲铁骑精锐改编,乃天子亲军中的亲军,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薛仁贵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担当重任,的确让余长宁感到既惊喜又意外。
正在说笑间,突然敲门声响,是薛仁贵闻讯赶来了。
见到一年未见的余长宁,薛仁贵自然大是高兴,几人又是一阵欢喜,余长远急忙出去吩咐仆役备置了一桌酒菜,替余长宁洗尘接风。
征战数月,余长宁几乎都是滴酒不沾,眼下到得辽东放松了心情,自然与薛仁贵举杯豪饮来者不拒,一通酒宴吃到月上中天,余长宁已是醉态可鞠地胡话连篇了。
余长远滴酒未沾,自然须得肩负起照顾两位醉汉的责任,他先将喝得脚步虚浮的薛仁贵扶了回去,这才回来准备扶余长宁上塌歇息,没料到刚走到前院,便看见一个俏丽的女子正缓步行来。
余长远愣了愣,突然记其这位容颜绝色的女子乃新罗国王,在感觉到无比惊讶的同时,他立即上前深深一躬作礼道:“大唐千牛卫余长远,见过王上。”
金德曼美目在余长远身上巡睃了一圈,轻轻笑道:“本王与你兄长乃是同患难的好友,余贤弟不必客气。”
没想到这位女王如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