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逛逛吧,明天就要上朝了,三哥你肯定又要忙了”也就没有多少时间来陪自己了,自从与李世民坦诚后,李世民就很少把政事交给他做,现在他好像是最清闲的人了。
李治现在的心思全部表现在脸上,李恪又岂有不知他想法的意思,暗自叹息,年前到现在积压下来的政事肯定要让他们忙上一段时间,少了相处的时间,又想到快要分离,所有的愉悦顷刻间都被离愁冲淡了。
☆、第三十二张:樽前莫把归期问
第三十二张:樽前莫把归期问
贞观十九年,庚戌,上自将诸军发洛阳,以特进萧瑀为洛阳宫留守。乙卯,诏:“朕发定州后,宜令吴王李恪监国。”
李世民的诏令一时间引起了几乎全部大臣的争议,就连房玄龄等人都非常诧异,令吴王李恪监国,太子随同出征,在怎么着都是说不通的,也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不是预示着什么?很多人打算谏言,可是当看到本应该最先开口的长孙无忌都保持缄默后,纷纷闭上了口,拥护太子的长孙无忌都没有担心,有哪里轮得上他们。
至此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李世民东征的步伐。
没有缠绵的十里长亭送别,没有悱恻的直上干云霄的哭声,在盛世的大唐有的是‘将军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之气,有的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戎马之情。
出征的那天天气格外的好,微风和煦,好像一夜之间冬天被春日驱赶加快了脚步,变得春意浓浓。
三军将士集结,纵使是无声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澎湃之意,壮烈、肃穆。
点将台上李世民举起手中的酒杯,虽已年过半百声音依旧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三军将士听令,今日随我征战辽东,克复高丽,以振我大唐雄风,不胜不归”酒尽,杯碎。
“振我雄风,不胜不归”整齐划一的声音响彻云霄。
李治此刻的心情可以用热血沸腾来形容,整个人像是被点燃了,随着李世民走下点将台,在看到台下的李恪时,刚刚积聚的热情如同被泼了一盆冰水瞬息冰冻,极力保持平静却仍克制不住地流露出失落与离愁,甚至不敢再看李恪,怕自己会不舍得离开。
“父皇”李恪拿着酒杯站到李世民面前“朝中之事父皇尽管放心,儿臣在家中等着父皇,愿父皇早日凯旋”
李世民点头,拍拍李恪的肩,朝中的事交予李恪他很放心,还有房玄龄,岑文本等人的辅佐,他可以无后顾之忧了,“好”
目光转移到李治身上,李恪犹豫了一下,把李治抱住,心中曾上演过的分别在这一刻真正的播出,却要比想象中的更加难以接受,言语已经不再重要,李恪轻声开口“九弟,保重”说完李恪就松开李治,用力克制住想要把李治留下的冲动。
他眼中一闪而逝的伤痛,尽管快得像错觉,李治还是捕捉到了,也明白那两个轻飘飘的字中包含了什么,几度开合的唇瓣终于溢出了几个字“三哥等我回来”等我回来,回来后我一定不会再离开你。
翻身,上马,怒马鲜衣的少年,身影渐渐淡出视线,直至消失不见,再也无处寻觅,李恪握紧了长袖下的手,此次一别,余下的就是没有归期的等待……
马背上,李治握紧手中的缰绳,跟在李世民身后,直到出了城才回头望了一眼,然而却已经看不到那人的身影,自嘲的笑了下,刚刚还好似很潇洒很决绝的让自己不回头,真的看不见了却又开始想念。
从长安至辽东距离如果在现代只需一日既可以抵达,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就不只是几日可以做到的,尤其还是这种大规模的行军,所以前一个月他们每天都在赶路,生活可谓是艰苦枯燥。
在到达柳城之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在这花开正盛的日子正式拉开征战辽东的序幕,李世民令李绩与李道宗开路,几日后李绩部队从柳城出发,大张声势,假装要通过怀远镇,而秘密派部队北上直趋甬道,暗度陈仓,出其不意进攻高丽,高丽兵大骇。
几乎同一时间,李道宗领兵数千人到达新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带领十多个骑兵直压近城门,城中人惊恐不安,没有人敢出来应战。营州都督张俭率领胡族士兵做为前锋,渡过辽水,直趋建安城,大败高丽兵,斩首几千人。
捷报再传,李世民心情大好,李治也同样兴奋,虽然初来的时候对着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很不习惯,尤其是血腥的厮杀场景,让他一度做了好多天的噩梦,可毕竟也是个男人,很快便适应了,余下的就是对征战沙场的渴望。
前面的胜利几乎是没有任何的悬念,这与唐军在周边民族积威已久有很大的关系,在这几场战争中,敌方看到来势凶猛的唐军,很少有抵抗的,很一致的采取闭门自守的态度。当然战争的胜利与所用的策略也是分不开的,唐朝用兵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兵贵神速。常常采用长途奔袭或隐蔽进军路线的方式,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把敌军吓得魂飞魄散,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紧接着李绩李道宗等人攻下盖牟城,俘虏二万多人,获得粮食十多万石。而水路之上张亮率领水师从东莱渡海,袭击四面环水的卑沙城,张亮令部下在夜色的掩护下登城,也获得了胜利攻下了该城,并俘获男女八千人。
一连串的胜利令李世民心中起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在鸭绿江举行阅兵仪式,这是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只是由于距离远,李世民并没有赶去,而是派人代表他,错过了这场阅兵李治非常的遗憾。
正当李世民被沼泽阻挡在辽泽之时,李道宗也遇到了征战以来的第一次麻烦,相较于战争开始的突发奇兵制胜,现在高丽已经反应过来,援兵也已经到来,同样的方法很明显已经不再适应,而李道宗遇到的正是高丽的第一支援兵,步骑兵四万多人,而此时李道宗手上只有四千骑兵。
帐营中气氛沉闷,陷入僵持之中,是战是退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决定,迎战,兵力悬殊太大,很有可能会一败涂地;退等援军,将士们又不甘心,这不是他们的风格,避而不战是他们的屈辱。
沉默了许久,李道宗缓缓开口“敌人仗着人马众多,肯定会有轻视我们之心,可是他们远道赶来十分疲惫,迎头痛击他们就未必不会取胜。而且我们做为前锋,正应当清理道路以等待皇上的到来,怎么能再把敌人留给皇上呢?这一仗一定要打”
“说得好,我大唐的好男儿又怎么会被着几万敌军吓退”李绩拍案附和,“不遇上强劲的敌手,又如何能显示出壮士的威风呢?所以这场仗不禁一定要打,而且还要大的漂漂亮亮,打出我大唐的威风来”
两位将领拍案定音,其他人雀雀欲试,立刻整军驱马逼近对方,面对超出数倍的敌人士兵们不但没有露出怯意,反而斗志昂扬,一张激战瞬间展开。本应处于劣势的唐军却猛烈出击,高丽兵始料不及,一时间手忙脚乱的应战反而处于了劣势。
只是在任何时候总会有一些不合群的人,行军总管张君在壮烈的战争中逐渐心生惧怕,本应一往直前却不顾及他人带人后退,行军打仗配合很重要,张君此举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一时间几个士兵丧命于敌人的倒下。
张君的举动很快被李道宗发现,迅速的做出不久,李道宗收罗其散兵游勇,登上高处观望,见高丽军中阵形混乱,便即刻率领几十名骁勇骑兵冲击他们,同时李绩又领兵助战,这才挽回了局面,避免了失败的结局,又一次打败高丽。
两日后李世民的军队渡过辽水驻扎在马首山,为了表达此次征战的决心,坚定将士们的信念,下令拆毁踉跄。了解了李道宗此次的战役后,慰劳赏赐了李道宗,并破格提拔表现突出的马文举为中郎将,对于后退的张君则是下令处斩。
没有丝毫的停歇,李绩又马上率兵攻打辽东城,在战场上李世民向来奉行身先士卒,而且爱兵如子,见士兵在背土填壕沟,便分出最重的用马来拖,上行下效,随从官员都争先恐后背土到城下。
几日后,李世民率领下的精兵与李绩会和,把辽东城合围起来。三国时的火烧曹营李世民也充分借鉴,在一日南风大起只是,派精锐士兵登上冲竿的顶端,点燃城的西南楼,火势漫延直烧到城内,进而指挥将士们登城,高丽兵虽然竭力奋战,却也抵抗不住唐军汹涌的攻势,很快辽东城就被唐军攻克。而后李世民将辽东城改城名为辽州,为大唐的一部分,也为中国开拓一片新的土地。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这时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李世民自然不会置之不理,让何力率领八百名精锐骑兵前去阻击,何力奋力挺身冲锋陷阵,腰上被长矛刺中,李世民得知让薛万备前去救护,在万人丛中救出何力回到唐军账内。但是何力情绪更为激愤,包扎上伤口后又去拼杀,跟从的骑兵们受到鼓舞奋勇出击,于是大败高丽兵。
本应前来救援的援兵大败,白岩城再也没有任何指望,是继续抵抗还是请降似乎没有什么悬念了。
☆、第三十三章:烽火百里布旌旗
第三十三章:烽火百里布旌旗
起初唐军战无不胜,白岩城就有了投诚的意思,可是见到乌骨城派兵支援便开始反悔,而今又见援军大败,投降再一次被抬上了日程,这般反复无常的态度自然是惹怒了很多人,李绩尤为的反对接受白岩城的投降。
听说李世民要接受对方投降,李绩很不忿,便带领几十名士兵去找李世民,并且恳请一战“皇上,臣不赞成皇上的决定,我们的士兵们之所以不怕飞矢流石的袭击,不顾生死,是为了什么?得到封赏自然是一部分原因,可是他们更是想要追随皇上扬我大唐之威,如今城池垂手可得,对这等没有信用的小人,为什么要接受他们投降,而辜负士兵们的杀敌决心呢?”
李世民很认真的听着,听后却没有回答,不紧不慢为身边的士兵包扎伤口,又安慰鼓励士兵几句,才转身问身边的李治,“治儿,你对李将军的话有什么意见?也认为朕应该继续攻打白岩城吗?”
李治清楚李世民已经下定了主意要接受白岩城的投诚,当然他也很赞同,毕竟能没有伤亡还是没有的好。挂上浅浅的笑容,历史向着李绩道“儿臣以为将军所言是有道理的。然而对于敌人父皇一向也是很宽容,以德服人,若是攻城必然会与父皇以往的行为相悖,而且攻城就定会有伤亡,父皇爱兵如子又如何会让他们无辜送死,这也是任何人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李将军可知有多少父母妻子在家中等待着他们的归来,可是又有多少人就在他们望眼欲穿的盼望中埋骨他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任何时候生命都是无价的,都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既然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又为何要徒增伤亡呢?”
李世民点点头,李治所说正是他心中所想,看向李绩,“太子说的正是朕所想,放纵士兵杀人,虏其妻小,就是那些人是敌人朕也是实在不忍心,更何况他们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至于将军手下有功的将士,朕向来都是赏罚分明,朕会用国库里的资财封赏他们,这点你可以放心”
李绩虽然是武将,却也